郭尔罗斯博物馆
郭尔罗斯博物馆
郭尔罗斯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6月1日,成立之时,就被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我馆又被松原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郭尔罗斯博物馆座落于乌兰大街东侧(县民族体育场北),馆舍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80平方米,馆藏文物4800件(其中历史文物2642件,民俗文物2158件)。
信息简介
郭尔罗斯博物馆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一座综合型博物馆。原馆址位于查干湖旅游区的湖畔路,2006年,成吉思汗召落成后迁入成吉思汗召一楼,是一座带有典型蒙古族民族风格的建筑物。馆舍原为二层楼房,正面由十二根白色抱柱支撑的蔚蓝色大玻璃屏幕墙构成,正厅上方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的亲笔题字——郭尔罗斯博物馆。屋顶有三座白色的蒙古包,卷云纹包顶,蓝色的顶檐,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柳丛中,显得格外幽雅、大方,蕴藏着无限的民族文化内涵。
展厅说明
郭尔罗斯博物馆,展出藏品约一千五百余件。其中珍贵展品约六十余件。另有景箱、沙盘、模型、雕塑、绘画,音像声光效果俱全。展览分历史文物展厅、民族民俗文物展厅、自然资源展厅三大部分。
历史文物展厅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松嫩平原松花江嫩江是郭尔罗斯的母亲河,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广袤的大草原是各族先民们赖以生存、栖息繁育之地。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查干湖畔的“青山头人”就在这里生活,他们使用原始的石制工具,过着以集体猎取野兽、采集野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生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着郭尔罗斯的原始人类文明。本展厅展出的是青山头部分出土石器和古生物化石,以及再现“青山头人”刀耕火种原始生活的场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比较丰富,有披毛犀、猛象、野牛、野马、马鹿等等,它们是更新世晚期的动物群,伴随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一同生活在古老的郭尔罗斯草原。
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郭尔罗斯聚居着以狩猎、渔钓、采集、原始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们。他们使用着磨制的石器和骨器,手工制作粗糙的陶器,仍然以集体狩猎、捕捉鱼虾、采集植物种籽为主要生产方式,以部落氏族为单位,居住着向阳近水的半地穴式房屋。当中原已进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漫长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仍然在郭尔罗斯持续着。此时,本地西部居住着东胡、鲜卑人及他们的祖先;东部沿江地区则生活着秽、夫余人及其祖先。展厅展出的是浩特忙、西太平、长发等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细石器、陶器和玫瑰峰、波拉户、二莫后山等遗址出土的“红衣陶”等陶器。其中石斧、陶豆、陶鼎、陶鬲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与嫩江流域的“昂昂溪区文化”、“汉书文化”以及松花江流域的“白金宝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渊源和内涵。
从隋唐开始,郭尔罗斯进入奴隶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迈进。粟末靺鞨人和契丹人是生活在这里的主要民族。进入宋、辽、金时期,郭尔罗斯地处契丹人和女真人的腹地,迅速封建化,社会也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共发现辽金时期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等八十多处,其中著名的塔虎城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博物馆里,陈列着塔虎城的复原古城模型和丰富的出土文物,其中最具特色的“辽三彩”龙纹水注、瓢形水注、鸡腿瓶、长颈瓶,中原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钧窑及龙泉窑、磁州窑生产的酱釉鱼藻、白釉鱼纹提梁壶及盘、碗之类器物和金朝的白釉铁花碗、黑釉碗、陶壶、陶罐、陶魂瓶、瓷瓮等等。铜器以铜镜展出为最多,有双鱼镜、双龙镜、童子戏花镜、海兽葡萄镜、航海铭文镜、湖州镜、素面镜、带柄镜等等。这些铜镜大多数在镜缘上带有边款押记。另外,还有六耳铜锅、铜釜、铜钵、铜人、铜钱等文物。展出的铁器有刀、矛、箭头、、、镐、权、锁等。建筑件如板瓦、筒瓦、瓦当、首、砖、滴水等。石器中有石磨、石臼、石杵、石夯等。其它还有生活中的骨梳、头簪、骨刷、瓷佛、瓷狗、围棋子、色子、耳饰等小件物品。这些展品充分反映了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族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经济文化状况。
自元、明、清以来,郭尔罗斯就是蒙古族游牧聚居的地方,和科尔沁区其它部落一样,是孛儿只斤·蒙哥成吉思汗的仲弟哈布图·哈萨尔及其后裔的领地。到明代万历年间,其孙奎蒙克塔斯哈喇及其长子博弟达喇游牧于嫩科尔沁,将郭尔罗斯交由乌巴什统辖。到清代崇德年间,郭尔罗斯分成前后二旗,固穆受封为扎萨克辅国公,世掌前旗。十一世传至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末代旗王齐默特色木丕勒。在博物馆展厅中,通过图片、图表、实物等,详细地陈述了这段历史。尤其是清初满蒙联姻的实物例证——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即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蒙文碑和郭尔罗斯前旗最后的封建王公统治中心——王爷府的缩微模型,占据展厅的显著位置,让观众一睹当年的风采。
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前郭尔罗斯蒙古族青年也和其它兄弟民族一样,投身于火热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大同会和蒙古骑兵团以及众多革命烈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众多的革命文物反映了这段历史。
民族民俗文物展厅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县份。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蒙古族民族民俗文物。博物馆里收藏有民族民俗文物一千二百多件,其中珍品占有相当比例。展出的文物中,从生产用具到生活用品,从服饰、饰品到宗教器物,凡衣、食、住、行都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征。大型器物如蒙古包、勒勒车、狩猎活动中常用的弓箭、枪支、药囊、布鲁,马上用具如各种各样的马鞍、马蹬、马绊等,盛装奶制品用的各式奶桶、奶壶、奶勺、奶茶具,其中有木质、竹质、铜质、银质等,造型美观,精巧耐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离不开肉、酒、茶,所以生活中身边也离不开蒙古刀、火镰、火石、酒具、烟具、茶具等。展出中的蒙古刀多种多样,刀鞘和把柄上镶嵌有金、银、宝石、珊瑚、玛瑙等,还佩带着银筷子和火镰,成为草原上蒙古男人的时尚。各种质料的鼻烟壶,体现了蒙古族高超的文化艺术,如水晶、玛瑙、翡翠等名贵质料上饰以精美的内画、雕刻、彩绘,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蒙古族服饰具有独特的个性,鲜艳的蒙古袍上镶绣着各种各样的花纹。美观大方的蒙古靴更具有实用性。女性漂亮的头饰堪称世界一绝,上面镶嵌着珍珠、珊瑚珠、玛瑙珠、绿松石珠、银饰等贵重美观的装饰品,这是蒙古族姑娘的最爱。蒙古族是歌的民族,舞的民族,同时,草原生活也造就了蒙古族豪爽、剽悍的性格。丰富的草原生活留下了人们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的痕迹,如世人所知的马头琴蒙古四弦琴火不思等民族乐器,还有别具一格的摔跤服、蒙古象棋等,都是博物馆陈列的重要展品。
蒙古族从十三世纪起就信奉藏传佛教,这种信仰一直延续到今天。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历史上的六座喇嘛庙,给今天的观众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物。如各种佛像、法器等。博物馆展出的佛像以铜质为最多,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长寿佛、宝月佛、弥勒佛,还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金刚手菩萨、白度母、绿度母宗喀巴等,以及各种护法神金刚像。这些佛像造型生动,铸造精美,神态慈祥,有很多佛像还镏以黄金,光灿灿栩栩如生。法器是僧人们在念经、法会、开光及各种佛事活动中常用的宗教器物,在展出的法器中,有铜铃杵、胫骨法号、手香炉、手鼓、沐浴瓶、玛尼筒、金刚杵、、螺号等。这些法器制作工艺精良,上面镌以各种佛教纹饰,是佛教信徒们的崇拜之物。
博物馆展出的民族民俗文物,是蒙古族历史生活的缩影,也是郭尔罗斯草原文化的结晶,它同其它文物一样,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展厅
自然资源展厅主要陈列的是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的水产和鸟类资源标本。
查干湖吉林省境内最大的内陆湖泊,是我国东北较大的湿地之一。由于地处松嫩江畔,周围泡沼星罗棋布,“引松河”途经前郭灌区后源源不断地将松花江水注入湖区,所以,查干湖水源非常充沛。湖区水草、莲荷、香蒲、芦苇等异常茂盛,故而,这里又是鱼儿和鸟儿的天堂。据初步统计,查干湖有鱼类十五科六十八种,栖息各种鸟纲十五目三十四科一百多种。
在自然资源展厅,展出鱼类标本八十多种,其中干肢标本五十多种,湿肢标本三十多种,分别陈列在景箱和标本瓶内。在景箱中,根据各种鱼类的食性和习性不同,所处的水层也不同。这些标本被分作上、中、下三层空间陈列。
上层鱼类主要有鱼(胖头鱼)、花鲢、白鲢。它们主要以水面浮游生物为食,属滤食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水的上层,其眼睛生长在头部中线的下方。
中层鱼类主要有草鱼团头鲂等,它们主要以水中的鲜嫩水草为食,平时生活在水的中层,其眼睛生长在头部中线的位置上。
下层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青鱼乌鳢等。它们主要以水底的水蚯蚓、螺蛳、小杂鱼为食,平时生活在水的下层,其眼睛生长在头部中线的上方。
同时,湖内也有以捕杀鱼类为食的凶猛鱼类,如条、花等,它们游动迅速,常在敞水区追捕鲤鱼、花鲢为食。
陈列在景箱之中的鸟类标本共有五十多种,都属湿地鸟类。本厅展出的有丹顶鹤大天鹅中华秋沙鸭等,是我国一级保护鸟类。灰鹤秃鹫雀鹰等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除此之外,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到江鸥、灰鸥、毛脚鵟鹰、草鹭、苍鹭、花脸鸭、赤颈鸭赤膀鸭绿翅鸭黑水鸡、凤尾沙雉等。它们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枝头休憩,有的在巢穴中孵卵,有的带着小雏在水边觅食,也有的在水中嬉戏。这些标本制作非常细腻,活灵活现,色泽鲜艳,羽毛光亮,宛如活体一般,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知识性。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信息简介
展厅说明
历史文物展厅
民族民俗文物展厅
自然资源展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