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陵墓群
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是东周、东汉曹魏晋朝北魏后唐等6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号称汉安帝陵,也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帝王谷”。
邙山陵墓群横跨洛阳所辖的7个县区,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邙山陵墓群汇集着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数十万个,传言“无卧牛之地”。这里是历代帝王贵胄、显赫人物趋之若鹜的葬地,自东周迄五代十国有40多个帝王埋骨在此,葬在此的达官贵人多达千余名。现已探明的帝陵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共有24座帝王陵墓。
邙山陵墓群是中原地区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延续年代之长久,堪称中国之最。2001年6月25日,邙山陵墓群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邙山陵墓群被确定成为中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市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横跨洛阳所辖的7个县区,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偃师区、孟津县七个区县的20余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文物保护区内人口约20万。陵墓群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大致分为4段: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晋朝、曹魏陵区)、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邙山山前的洛阳城“北依邙山之原,南面南洛河之流,西控函谷,东踞虎牢”,是中原地区古代“形胜之地”,九朝古都。邙山晋帝陵也成为众多王侯公卿的墓葬之地。
地形地貌
邙山北依黄河,南临洛河,面对嵩山,地势开阔。这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海拔120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高亢空旷。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
邙山历史
至少从东周时期开始,邙山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安息之地。久而久之,邙山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郁郁、墓碑高耸,石刻成群的历史人文奇观。
1987年,世界唯一的古墓博物馆在邙山陵墓群范围建成开放,这是以北魏宣武帝陵为依托,再选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建起的博物馆。
2001年,汉光武帝原陵作为邙山陵墓群的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洛阳市委、市政府投资1700万元实施了“汉光武帝陵环境整治工程”。
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项目工作期限为10年,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
2003年10月至2007年6月,根据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和勘查项目的工作规划,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邙山地区的古代墓冢(封土墓)进行了普查。
2006年7月起,结合郑州市至西安高速铁路建设工程,考古人员首次发掘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白草坡陵园遗址。
2010年5月,在连霍高速路扩建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中,邙山陵墓群中的曹休墓被意外发现。
2021年10月12日,邙山陵墓群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选址依据
首先,邙山北靠黄河,为整个洛阳市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山体南北跨度约为16公里、东西跨度约为30公里,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地势平缓开阔,土质好,粘结性强。南边与龙门山遥遥相望,又有伊河南洛河从洛阳城中穿过,背山面河、山水环绕,与中原地区传统的丧葬文化合拍,符合了古人建墓要“背山面河”的习俗,才有了今天邙山陵墓群的壮观景象。
其次,陵墓选址在紧邻首都邙山晋帝陵,是便于继任的统治者和百姓为已逝帝王、官员尽孝道,在今后的陵墓维护、管理、修建、祭祀的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大缩短了丧葬仪式所需路程,也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墓群布局
根据陵墓的聚集情况和所在年代先后,邙山陵墓群可分为4个区: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晋朝、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魏陵区,它占据着整个陵墓群的西边以及东边的西部地区,东西向跨度约是20公里,南北向的跨度约是16公里,总面积大约是320平方公里。帝陵大多位于瀍河回族区的西岸,陪葬墓集中在瀍河的的东岸。
占据同等重要地位的东汉陵区,位于陵墓群中段的东部,其中著名的刘秀汉光武帝陵就在这个陵区。另外,还有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宪陵刘炳的怀陵、灵帝的文陵也集中于此。陵区的西侧与北魏陵区连接,东侧有凤凰山、首阳山与曹魏、西晋陵区相隔。东西向跨度大约6.8公里,南北向跨度大约6公里,总面积大约是40平方公里。虽然东汉陵区的占地面积远不及北魏陵区,但是凭借自身良好的地理位置,拥有着大批的墓冢。
其次还有位于陵墓群东段的曹魏陵区,夹河段的西晋陵区,中段的东周陵区,以及后唐陵区,也占据着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中西晋陵区就拥有高原陵峻平陵崇阳陵峻阳陵、太阳陵5座皇陵
陵墓布局
2003年,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历经4年多的考古调查报告显示:邙山陵墓群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横跨洛阳市所属的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偃师区、孟津县7个区县,包括20多个乡镇和300多个村庄。陵墓群年代从东周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后唐,人称“东方金字塔”。
邙山陵墓群埋葬着6代24位帝王。其中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晋朝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刘启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东周陵区
公元前510年姬匄出居洛邑,子朝居于王城,敬王以后11王均居于成周,这些周王的葬地应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区位于洛阳市郊白马寺镇金村附近。
东汉陵区
东汉自刘秀建国,至刘协禅位于曹丕,共196年,历十四帝,其中两位刘辩被废,因此仅修建十二座帝陵,除献帝汉献帝禅陵位于今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其余均在洛阳附近。其中葬于邙山晋帝陵的有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另据考古成果,提出大汉冢为光武帝原陵、玉冢为安帝恭陵、二汉冢为顺帝宪陵、三汉冢为冲帝怀陵、刘家井大冢为灵帝文陵。
邙山东汉帝陵的分布逐渐变得没有明显规律可循,并最终形成“祖陵”光武帝原陵居中偏西,其余陵墓在其南、东、北三面环绕祔葬的复杂局面。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位于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附近,东西约6.8公里、南北约6公里的范围内。陵区西部现存呈南北一线分布的三座独立大冢,自北向南依次为大汉冢、二汉冢和三汉冢。其中,大汉冢位于邙山晋帝陵南坡的制高点,占据了最为优越的地理位置,钻探结果显示其原始封土直径达到156米,在邙山东汉帝陵中规模最大,墓葬形制也是帝陵的规制。
曹魏陵区
曹魏陵区,位于东汉陵区以东,汉魏故城的东北方,邙山东段首阳山南北两侧。公元220年,曹丕曹丕定都洛阳市,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南征返回洛阳,一病不起,后病重去世,葬于首阳陵曹叡高平陵,不在北邙山,《洛阳县志》说“在高平陵在城东南九十里大石山下”即在今汝阳县境内。
废帝曹髦曹髦墓,嘉平六年(254年),齐王曹芳被废,曹髦即帝位于太极前殿。甘露五年(260年),被司马昭指使心腹成济杀死,葬于“(曹魏)洛阳西北三十里癯涧之滨”。涧,应指古金谷涧;高贵乡公墓,应在今老城区东北15千米癯河附近邙山以北一带。
西晋陵区
西晋受禅于曹魏,自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皇位到公元317年被匈奴所灭,建都洛阳市,共历4帝53年。4帝之中,除怀、愍二帝为刘聪杀死于平阳外,刘彻刘盈都崩于洛阳,葬于首阳山附近。加上武帝即位后,分别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汉宣帝刘启刘恒,共有5座皇陵
西晋陵区位于东汉陵区以东,汉魏故城的东北方,邙山东段首阳山南北两侧。分别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发现了位于偃师区南蔡庄北的司马炎峻阳陵和位于后杜楼西北的文帝崇阳陵,并对两处帝陵两周王陵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目前其余帝陵的准确方位还没找到。
北魏陵区
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市。北魏陵区位于东汉陵区的西侧,洛阳瀍河东西两岸,汉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县朝阳乡、洛阳市郊的红山乡等7个乡镇的50余个村庄。
北魏陵区东西约20、南北16公里,面积近320平方公里。墓冢比较集中分布在官庄、崔沟、高沟、冢头、老苍凹、徐家沟、安驾沟、河东、伯乐凹、北陈庄、煤窑新村、张扬(障阳)、南陈庄、朝阳村、向阳、南石山、小梁、风凰台、权家岭、营庄、太仓、后沟、东山岭头、西山岭头、白鹿庄一带。西南部在马坡、小李村、拦驾沟、马沟、西吕庙、东吕庙、刘坡、左坡、左家寨、太仓市、后沟一线和东汉墓冢群有交叉。整个区域内东汉墓冢数量很少,说明当时北魏陵区在规划时有意避开了东汉陵区。
1946年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在官庄大小冢的小冢中被盗掘出土,确定了拓跋宏长陵的位置。根据数十件北魏隋唐墓志的记载,宣武帝景陵的地望也基本确定。另外,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的地望也根据出土墓志和考古调查获得了线索。
北魏宣武帝景陵位于老城区邙山镇冢头东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洛阳市筹建的古墓博物馆(现改名为“市古代艺术博物馆”)一期工程建成开放,保护北魏景陵是该馆重要任务之一。随后,洛阳市组织文物工作者对景陵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复原了北魏元怿元叉两座墓葬。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城考古队和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对景陵的考古发掘,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清楚。
2004年2月至5月,考古人员对拓跋宏长陵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基本确认了长陵陵园遗址的布局、结构、文化内涵和保存状况。明长陵两周王陵平面近方形,东西长443米,南北宽390米,面积17万平方米。陵园四周构筑夯土垣墙,垣墙外侧挖建壕沟,垣墙的正中开设陵门。陵园内布置了2座陵寝,属于异穴合葬。孝文帝陵位于中轴线的偏北部,文昭皇后陵位于孝文帝陵的西北约106米处,两墓封土均为圆形。
孝明帝定陵坐落于今洛阳市北郊,西山岭头村南部。在民国时期,此地出土的张宁墓志称“葬于刘庄陵西二里”,王悦墓志称“合葬芒岭定陵西岗”,这两方墓志都为定陵的地理位置提供了线索。
元子攸元子攸,与元恪是堂兄弟,在位三年,被缢于太原市,年24岁。普泰元年(531)冬,葬于静陵。今邙山镇上寨村南,有一土冢高约15米,直径约40米,冢前曾出土两件石翁仲。有研究者认为应是静陵。
后唐陵区
公元907年至960年为五代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于洛阳市。孟津县送庄乡的护庄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献记载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来帝陵通常采用的形制,可以确定此即后唐明宗徽陵。
其他墓葬
参考来源:
出土文物
20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专家用墓室中残存的碎片,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
2009年,曹休墓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主要包括陶器、铜器、铁器以及金银饰等。陶器方面,有四系罐、碗、盘、奁以及耳杯等。铜器有带钩、铺首、泡钉等,铁器则包含钉、钩、镜和刀削等。尤为重要的是,在后室北侧出土了一枚铜印,边长约为2厘米,呈瓦钮状,篆书白文刻有“曹休”二字。此外,在前室出土的一件鎏金铜带钩。
2013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对一座北魏大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出土的器物主要为陶器、瓷器、铜器等,还有一些陶俑、模型等残块。其中,陶器有陶案、陶杯、陶碗、陶盒、陶灯、陶盘等,种类较多,制作精致,且陶盘、陶案的样式较为少见;瓷器有青瓷龙柄鸡首壶、青瓷碗两种;俑头均为小冠文官俑,彩绘。在从该墓葬出土的所有文物中,有一枚金币的意义最为重要——这是一枚拜占庭金币,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通过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的拜占庭金币。
开发与保护
加强管理
虽然邙山晋帝陵陵墓数量众多,但其长久以来,墓冢数量不断减少、两周王陵遗址遭到不同程度毁坏。自国家“十一五”计划开始,邙山陵墓群就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全国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展示,成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多年来,洛阳通过明确属地管理职责、聘请业余文物保护员、整体保护与分区域保护结合、建设博物馆、建立联动机制等措施,多策并举,对邙山陵墓群实施保护。2022年,洛阳文物管理部门将完成邙山陵墓群总体保护规划大纲的编制工作。
勘测历程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城考古队和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北魏景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清楚。
2003年10月,洛阳市文物部门启动了为期10年的国家级考古项目“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在调查勘测的同时,市文物部门确定了近期和中长期结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原则,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帝王陵墓及其相关附属遗存整体考虑,以帝王陵为主,陪葬墓为辅,有层次地实施保护。
2004年,对孝文帝长陵进行了调查和钻探,首次发现了北魏帝陵陵园遗址,确定了陵园的范围,布局、结构和规模,并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
目前,文物管理部门对周山陵区和邙山陵墓群实施了绿化工程,改善了古墓冢密集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提高了文物保护水平,有效保持了现有古墓冢的完整性,还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文物管理部门将对已经确定的帝陵进行环境整治、绿化,并进行陈列展示。在保护区内竖立碑石、修建护栏、介绍历史背景及保护区内各要素间的联系和布局等,还将规划旅游线路,促进旅游发展。
展示工程
元恪元恪的北魏景陵位于老城区邙山镇冢头东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现更名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一期工程建成开放,保护景陵是该馆的重要任务。随后,市文物工作者对景陵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复原展示了北魏元怿元叉两座墓葬。
汉光武帝陵位于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寝陵。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资1700万元实施了“汉光武帝陵环境整治工程”,使其文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再现了汉光武帝陵气势恢弘的历史景观,促进了北部旅游线路的形成。
2009年,考古人员发现了曹魏征东大将军大司马曹休墓。为保护这一珍贵的三国遗产,洛阳市开始计划筹建曹休墓博物馆。目前,该博物馆建馆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文物保护展示将是该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河南省首座专题性古代壁画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已于去年11月在市古代艺术博物馆开馆,成为展示洛阳出土墓葬壁画以及河洛文化的又一个窗口。
立法保护
为适应国家对大遗址实施的重点保护,洛阳制定的《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已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立法,洛阳对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该条例不仅对邙山陵墓群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明确界定,还制定了遗址保护的相关禁止性规定,使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更具操作性,也必将更有效地打击各类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促进邙山陵墓群的整体保护工作。
下一步,洛阳市将筹划建设邙山陵墓群遗址公园,将以公园化、生态绿化、农业化统筹邙山陵墓群的安全保护与开发利用。筹建中的考古遗址公园,计划首先将以孟津县北魏孝文帝长陵遗址、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遗址以及偃师区唐恭陵遗址为试点。
相关文化
古代有许多诗词歌赋描写邙山晋帝陵的墓葬。唐代诗人王建的《北邙行》中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诗句。古语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把邙山作为人生的最佳归宿。
获得荣誉
2001年6月25日,邙山陵墓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邙山陵墓群被确定成为中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
价值意义
邙山陵墓群是中原地区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延续年代之长久,堪称中国之最。
邙山晋帝陵陵墓大多是把朝拜祭祀用的寝殿和供陵墓主人起居生活的寝宫安排在一起,注重方位感,采用的是最为简单的十字轴线对称的形式。以它最有代表性的汉光武帝陵为例,原陵坐落在邙山北面的黄河滩上,两周王陵呈现出一个长方形的形状,坐北朝南,占地大约100多平方米,由祠庙、方丈院、陵园三个部分组成。陵园外边一圈都环绕着方形的墙体,每个面的正中都有门。
邙山陵墓群有个特色就是十分注重陵园本身的造型设计,大多喜欢利用十字轴线对称的截锥体,从而表现出稳定、坚实严肃的气氛。此外还在陵墓的周围种了大量的松树柏树,严肃庄重的气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两侧排列有石像、石马等石雕,都作了对称地布置,这种布局左右对称,整齐统一,创造出帝王陵寝的平衡稳定、庄重严肃的特有纪念性气氛,加上建筑本身和四周秀丽的山川相互呼应,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心理享受。
参考资料
邙山陵墓群.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3-11
邙山陵墓群.洛阳市文物局.2024-03-11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3-11
洛阳回填汉墓让路建高速.新京报网.2024-09-08
霸陵山下吊曹睿 王经华.洛阳日报.2024-09-19
洛阳邙山陵墓群的文物普查.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2024-09-08
守护“东方金字塔”.洛阳日报.2024-09-30
北魏皇陵.洛阳地名网.2024-09-30
邙山陵墓群.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9-19
中国的“金字塔”群 葬在北邙覆斗形古墓冢.河南省旅游局官方网站.2024-09-19
目录
概述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邙山历史
选址依据
墓群布局
陵墓布局
东周陵区
东汉陵区
曹魏陵区
西晋陵区
北魏陵区
后唐陵区
其他墓葬
出土文物
开发与保护
加强管理
勘测历程
展示工程
立法保护
相关文化
获得荣誉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