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专著。《情境教育的诗篇》浓缩了
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原创性、叙事风、纪实体的作品,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个曾面生动地再现了李老师直面挑战、搏击人生、实现教育人生三次飞跃的生命旅程。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你视野更宽、立足更高、设计更精、操作更细;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你立意更新、目标更清、改革更深、人气更旺。“
李吉林主张”,铸就情境教育的“诗魂”;二十多年的坚持,展现出创意的美丽人生。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涯的情境教育;以不懈的追求,永续教育改革的诗篇。本书为“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中的一本,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这三个角度阐述了教育的理念,书中许多观点新颖,发人深思,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师阅读。
女,
汉族,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38年出生,195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
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高级教师、
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1978年,
李吉林开始了情境教学的探索。她利用节假日,放弃疗养和出国考察的机会,吸纳中国民族文化“意境说”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中,历经30年之久,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从上世纪70年代起,李老师投身于情境教育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13次获
一等奖,其中蝉联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首届、二届两个一等奖,成为全国教师中获奖最多的人。2006年,她撰写的36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出版。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结合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2008年11月,“
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众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李吉林是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三次被评为
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光荣称号。
我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当了十年老师。想不到1966年,一场野蛮而残酷的浩劫开始了。其时,虽在初夏,但人的心却是冰冷的,冷淡、冷眼、冷漠,人与人之间都隔了一堵墙。那年我28岁。诗人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有一句名言:“18岁属于人只有一次”,告诫人们青春年华的可贵。而我以为28岁对于人生来说,则更为可贵,因为她开始理解人生开始走向成熟,那是鲜花盛开的年华。冷风冷雨,却让花儿凋谢。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一夜间成了“修正主义黑苗子”,成了“小学里的反动学术权威”。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夜深人静,我问苍天,苍天不语,我问大地,大地无声。无情的打击接踵而来,大字报、批判、围攻、无限上纲、抄家……连小学生的作文也未能逃脱厄运。我不得不忍痛把那些积攒的备课笔记和公开课的教案一把火点着了,泪汪汪的双眼看着那些凝聚着十年心血,凝聚着一个小学教师对孩子、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挚情感的文字,在火光中变成灰色的蝴蝶,化成灰烬,泪水簌簌而下。此时此刻,心灰意冷,困惑、彷徨、消沉、哀怨中夹杂着愤怒。快开学了,一个搞政工的干部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城里的学校,你不能呆了,你应该到农村去,那里才是你思想改造的地方。”于是我去了农村小学。我没有钱买自行车,每日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校
那个冬天,风雪特别多,无情地向我袭来,我踩着泥泞的小路向乡下走去。凄风苦雨打湿了我的衣服,泥水渗进了我的鞋袜。有一次,我竟迷路了,一条小河挡住了我的去路,学校就在河那边,我望河兴叹,
辛酸的泪水往肚里咽…… 后来“上面”有精神,打击的重点是“当权派”。于是,不久我又从农村回到二附小,但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直到1975年,市里要开“教育工作会议”,工宣队说:“大会发言稿由你执笔,你的经验可以写进去,但是还不能署你的名,发言的人我们另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