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村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下辖村
刘胡兰村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东,原名云周西村。位于太原市祁县、文水、平遥县四县市中间交汇点处,距文水17公里,距太原市区85公里,东濒汾河、西接太汾公路。1971年云周西村更名刘胡兰村,面积56.4平方公里,人口2.9万。
刘胡兰村因刘胡兰而得名,刘胡兰纪念馆就坐落在村南,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建筑总面积8400平方米,1957年刘胡兰烈士就义1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向全国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该馆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团中央、民政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团中央、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的“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山西省吕梁市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2016年12月,刘胡兰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沿革
村名来历
刘胡兰村原名云周西村,因刘胡兰而得名,1958年建刘胡兰公社,1971年将云周西村更名刘胡兰村,1984年建刘胡兰镇。刘胡兰纪念馆坐落在刘胡兰村南,前身为刘胡兰陵园,始建于1956年,1957年1月12日刘胡兰就义1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1959年改称刘胡兰纪念馆,后几度调整布局和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刘胡兰村(镇)为文水县所辖村(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56.4平方公里,人口2.9万。
马段县乡公路、文祁公路过境。
行政区划
辖14个村委会。
经济
作为女英雄刘胡兰的家乡,经过50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已完成了以刘胡兰烈士为主题的红色革命历史特色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旅游产业正在兴起。2006年度旅游人数达到2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主要景点有刘胡兰纪念馆刘胡兰故居,抗日英雄纪念碑等。
旅游
刘胡兰纪念馆
纪念馆占地6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物由毛泽东题词纪念碑、广场、刘胡兰生平事迹陈列室、影视室、书画室、七烈士纪念厅和群雕、陵墓、刘胡兰雕像、碑亭、烈士被捕受审就义原址组成。以纪念碑和陵墓为中轴对称分布。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宽敞的广场,花坛中央耸立着高大的汉白玉纪念碑,碑的正面,有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碑的背面,镌刻着《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碑后是近3千平方米的槽形建筑,正面栏柱中央悬挂着郭沫若所题馆匾“刘胡兰纪念馆”;周围的火炬象征着中华儿女“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的信心和决心。馆内陈列着烈士的74件遗物和反映刘胡兰生平事迹的绘画、雕塑、照片等文献资料及毛泽东、朱德、邓小平、董必武、乌兰夫、郭沫若、谢觉哉及江泽民同志为烈士题词的手迹。大厅后是陵墓,烈士的忠骨就埋在正面的高台上。台上是苍松翠柏,墓上绿草茵茵。墓前耸立着8米高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刘胡兰当年的英雄风采,令人肃然起敬。雕像西侧是碑亭,东侧“生死树”下是刘胡兰烈士被捕处,观音庙是烈士受审处,石雕花圈为烈士就义处。
为纪念刘胡兰英勇就义50周年,1996年又实施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工程,增设了刘胡兰事迹影视室,纪念刘胡兰就义50周年书画室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碑。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献身的英烈中,刘胡兰是唯一的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题词的革命烈士。
刘胡兰故居,位于刘胡兰村中心。是山西省政府1965年挂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00余平方米,保存着英雄当时生活的原始状态。
其他景点
位于汾河岸边的抗日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那场民族战争中牺牲在汾河岸边的三位抗日英雄而建。
汾泽湖位于汾河岸边,占地800亩,是镇政府为实现旅游兴镇总体思路,规划建设的水上休闲观光园,是对红色旅游的补充。使游客在感受历史律动、接受爱国教育的同时享受汾河优美风光、晋中市民俗风情。
在不断提升景观景区的同时,全镇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相关产业不断发展,村镇规划日趋完善。基础设施、资源保护、人居环境、综合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安全基本达标。在刘胡兰红色旅游园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后,我镇将以全新的面貌欢迎四方宾客,把胡兰精神不断传扬。
代表人物
英雄介绍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任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1947年1月12日,阎锡山部队突袭云周西村,刘胡兰在敌人威逼利诱下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以“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大无畏精神,牺牲在敌人刀下,年仅15岁的她为中原地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牺牲后,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村名来历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行政区划
经济
旅游
代表人物
英雄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