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厦门大学二级学院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成立于2011年5月20日,是以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原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为基础组建的。首任院长为夏宁邵教授,书记为滕伯刚教授。
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7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3%,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学者2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学院现有双聘教授5人,兼职教授21名。
学院现有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两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100名。学院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转化医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制品学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研硕士生96名,博士生18名。目前,学院正积极申报公共卫生硕士(MPH)学位授权点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预计5年内学院在校生规模将达到800人。
在专业教学方面,学院现有预防医学系、实验医学系、实验教学中心等单位,分别承担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教学及公共实验教学等工作。创办于2004年的预防医学系已完成了本专业的5个完整轮次的教学任务,培养出200余名毕业生,并顺利通过了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除升学读研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行政管理等国家机关、高校、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等事业单位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坚持课题组的运行模式,并且依托课题组形成了若干个学科发展方向和科技平台,现有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目前正积极申报部省市共建生物制品转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全国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和全国疫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会理事单位,与养生堂药业有限公司历经14年联合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戊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于2012年正式上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也是我国少有的高度原始创新生物药物,在国内外赢得广泛赞誉。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优秀执行团队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1项、国家专利奖金奖1项,每年到位科研经费数千万元。
目前,学院已整体搬迁到翔安校区,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大楼和科研大楼,将为学院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展望美好未来,学院将立足于高起点和国际化视野,以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点,以国家和海西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瞄准世界公共卫生科技创新前沿,发挥既有优势,坚持特色方向,努力在重大疾病诊断与预防、创新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卫生毒理、环境与公众健康保障、老年人口健康促进策略等方面,走出一条具有厦门大学特色的公共卫生发展之路,建设国内有特色、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学院管理团队
疾控中心
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05年科技部批准组建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以“优秀”通过科技部验收,2011年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中心长期从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诊断试剂产品的研发及病毒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心目前拥有300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以及3500多万元的专用仪器设备。已建立起成熟的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细胞模型、实验动物、蛋白质结构生物信息学工作站、诊断技术等关键技术平台。现已发展成拥有年轻精干的科研团队、较为完善的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生物工程实验室。2009年中心入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并担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
近五年来,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等13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已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5项。先后在PNAS、Lancet、PLoS 病原体等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项(其中13项国际专利),已获得授权专利10项;获得新药证书/注册文号17项,其中包括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3项欧盟CE认证产品,并均已实现产业化,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多家临床单位。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是国内外第一个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同类疫苗,被评为2010年度国内十大医学成果;研制的重组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型双价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宫颈癌疫苗),是世界第3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预防性宫颈癌疫苗。
中心目前在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相关研究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该领域国内领先的实验室之一,尤其在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成果的转化率、转化速度、转化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在国内具有显著优势,已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预防医学系
预防医学系成立于2004年5月。预防医学专业学制5年,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预防医学导论、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卫生法规、公共卫生学、社会医学、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预防医学综合实验、社区卫生学医学人口学健康教育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信息学等。
预防医学系共设两个学科群,其一为公共卫生学科群,包括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与妇幼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其二为疾病控制学科群,主要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系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学生承担15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多门全校性选修课,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0余部。
预防医学系拥有ICP-MS、GC-MS、液相色谱仪、溶剂快速萃取系统、离子色谱仪等,可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预防医学专业重点实验室分为5个功能实验区:物理化学因素监测检验室、生物因素监测检验室、环境因素生物学效应检测室、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与数据处理中心。
预防医学系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防控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在SCI或EI收录20余篇。
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目前已经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有175医院、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市卫生监督所和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并通过实践教学、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建设、巩固和发展实习基地。
学院发展前景
根据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十二五规划,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到“十二五”末期,全日制在校学生数达735人,其中,本科学生450人,硕士研究生220人、博士研究生65人。教师总数65人左右,生师比为14.0:1;实验技术人员15~20人。翔安校区将建成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大楼和科研大楼。学院将增设检验与检疫学本科专业,申报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力争申报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办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教育,并积极探索(MPH+MBA)/(MPH+MPA)双学位教育,同时,接受外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和研究生,探索与国外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渠道和模式。在疾病诊断和创新疫苗相关学科的多个研究方向上,学院将继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备一定国际地位,取得若干国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在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环境与公众健康保障、老年人口健康促进策略方面,努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学院概况
学院管理团队
疾控中心
预防医学系
学院发展前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