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区
安徽省铜陵市市辖区
义安区,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隶属于铜陵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总面积约845平方公里,2021年户籍总人口约29.96万人,常住人口约22.6万人。义安区下辖1个街道,6个镇,2个乡,以及铜陵经开区东部园区。区政府驻地位于顺安镇和谐路399号。 义安区之名始见于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是中原地区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拥有三千年的采冶历史。境内有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古采矿遗址和木鱼山古矿冶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义安区共探明30余种金属、非金属及伴生稀有金属,如金、银、硫铁矿和碳酸钙等,其中金、银等储量占安徽省的70%,是中国重点产金县区之一。 交通方面,义安区拥有2条高铁(京福高铁和宁安客专),2条铁路(沪铜铁路和铜九铁路),以及3条高速(北京-台北高速公路上海-重庆高速公路和铜南宣高速)。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和铜陵长江公铁大桥连接南北,使义安区成为通往皖中地区南旅游胜地九华山黄山市的重要门户之一。 经济方面,2021年,义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7.02亿元,同比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8.2:47.5:44.3,分别为第一产业15.30亿元,第二产业88.93亿元,第三产业82.80亿元。 此外,义安区还是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特产包括凤丹、白姜等,旅游景点包括凤凰山风景区和老洲太阳岛。
历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属扬州市
战国,属楚。
秦朝,属鄣郡。
汉代,属丹阳郡。东汉置铜官镇(今五松镇)。
三国,属吴。
晋代,属宣城郡春谷县
南梁:宋、齐属宣城郡;梁属南陵郡;陈属长江州。
隋朝,属宣州。
唐朝,属宣城市李儇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之工山、安定、凤台县、丰资、归化五乡置义安县,县治设于顺安,寻废,置铜官冶。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旧义安县为铜陵县,县冶移于江浒(即古铜官镇),属升州
宋代,属江东路池州。
元代,属江南道池州路。无末陈友谅部将赵普胜克县城,邑令陶起祖迁县治于顺安。
明代,属池州府。明初邑令时守道复迁县治于五松镇(今五松镇)。
清代,属池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
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解放,县城为江南解放第一城。
1949年5月13日,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4日改属皖北署安庆专区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铜陵县建制,并入铜官区,改名铜陵市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5年7月14日,改属池州专区。
1974年3月1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改属铜陵市。
2015年12月3日,撤销铜陵县,设立铜陵市义安区,行政区域不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义安区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境东西最宽处41.1千米,南北最长处43.3千米。总面积845平方千米。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北大门。
地形地貌
义安区位于长江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长江褶皱下降,南岸地势逐渐抬升。频繁的褶皱、断裂运动促使发生强烈的断裂块分异,形成低山、丘陵、山涧河谷、波状起伏的岗地和沿江冲积平原。地貌呈明显的地域差异和过渡性变化,境内总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为南北过渡地带。根据地貌形成特点、形态特征和组成物质,分为3个类型区。地势自南而北由低山区、丘陵区、洲圩区依次分布。
南部低山区范围包括西牌峰、黄木岭、狮子山一线以南地区,占全区面积约40%,海拔高程较高,一般在200~500米之间。钟鸣、金榔、新桥、董店、朱村等地由于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发育有一些断块状低山。境内低山呈北东向展布,多为褶皱型,少数为断层山,一般坡度在25°~30°左右,山体较完整,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组成低山的岩层主要有燕山运动的花岗石类、闪长岩类,三迭系、二迭系的石灰岩和硅质岩,志贸系上、中统和泥盆系上统的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粉砂岩
中部丘陵区围包括新沟、花园王、玉楼山、山边崔家一线以南,和城关、流潭、钟仓、西湖、钟鸣、新桥等地,占全区面积约30%。海拔高程小于200米,多在50~150米。中部丘陵区为南北过渡地带,丘陵呈北东向展布,带状分布。地面平均坡度较南部小,一般在15°~20°,仅断层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显陡峻。地面切割较碎,发育有一系列的冲、谷。地形起伏小,往北趋临平原圩区,地势随之逐渐降低,相对高程在20米至30米。组成物质主要是第四纪上、中更新统红色粘土、下蜀系黄土,同时伴有三迭系、二迭系的石灰岩、第三纪紫红砂砾等。顺安蛙形岗、钟鸣鲢鱼山、城关江边丘岗,新建光荣村等地分布有白垩纪砂砾岩。沿顺安河、新桥河形成的狭长河谷平原(田)组成物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厚度一般约5米。
北部洲圩区铜陵县地势最低区,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范围包括大通、老洲、安平、胥坝、太平、永丰、和平,以及钟鸣、顺安、城关、流潭、西湖的部分地区,占全区面积约30%。本区自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下降时期,长江及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形成了深厚的沉积层。自全新世以来,本区又普遍下降,形成沿江带的沙洲、江心洲及沼泽湖荡,海拔高程多小于10米,地面坡降多小于1/5000。本区组成物质主要为全新统近代河流冲积层和湖泊相沉积层。
气候特征
义安区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湿度较大,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由于气候的过渡性,冷暖空气交锋频繁,冬夏温差显著,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旱、涝、风、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四季气候特点:春季高空西风带逐渐北撤,冷高压衰弱北缩,暖高压增强北移,气温跳跃回升,天气多变,时晴时雨,时暖时冷。当寒潮或较强冷空气南侵时,常伴有阴雨大风降温过程,形成“倒春寒”天气。夏季,5月底进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跃,暖湿气流活跃。6月中旬梅雨时阴雨连续,降水强度较大,易致洪涝。秋季,副热带高压减弱渐南撤,冷高压势力增强南下,降温迅速,日温度较差加大,雨水少。易致秋旱。遇有较强冷空气南侵时,常形成秋季低温,淫雨绵绵。冬季,受内蒙古自治区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寒冷,以偏北风为主。霜或霜冻出现频繁,每年均有降雪,大多年份有积雪。
年际气温累年年平均气温16.1℃,年际差异较大,最高年(1961年)平均气温17.1℃,最低年(1980年)平均气温15.5℃,高低差1.6℃。累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8℃。最高1978年为20.1℃,最低1989年为17.7℃。全年日照市可照时数平年为4427.2小时,闰年为4438.3小时。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47天,最长达276天(1960年),最短212天(1966年)。降雨累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384.7毫米。历年年平均降雨日为136.3天。历年年平均降雪日为11.3天,年最多降雪日为21天(1973~1974年),最少为2天(1970~1971年)。全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水文特征
义安区境内长江及其支流组成的地表水系较发育,西北部河网密集,中部河湖相连,东南部枝状分布低山河流,主要河流与地形走向一致均由南向北汇入长江。大小河道共47条,其中长江,全长55.5千米;夹江县,总控制面积150.4平方千米,包括8条夹江水道,总长51.9千米;顺安新河:流域面积460平方千米;黄浒河:该河是获港河的一条主要支流,流经铜陵市繁昌区、南陵3县,境内流域面积172平方千米,境内流长14千米。大通河,境内流域面积97.5平方千米,境内流长12.3千米。全境河道总长403.88千米,总流域面积729.5平方千米。
土壤特征
土壤种类与分布
本县土壤类型,共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49个土属,85个土种。
因地貌类型和局部地形的差异,各种类型土壤的分布特点不同。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有黄红壤、褐色石灰土、水稻土及小面积的潮土和紫色土。分布因地形而异,通常从低山丘陵到冲畈分布以黄红壤、水稻土为主;山间谷地以香灰土田、砂砾泥田、砾身砂泥田为主;河流两岸的以砂泥田、生石灰性泥骨田为主;冲两旁呈梯级分布白浆土田;石灰泥田呈环状分布于石灰岩丘坡脚。北部沿江洲圩平原,潮土是其主要旱作土壤类型。江心洲沿主江一侧向内依次为江沙土、青沙土、灰沙土和灰泥土,沿江滩地向内依次为灰沙土、灰沙泥土、灰泥土并与水稻土灰泥田相接。水稻土也是其主要土壤类型,通常在Ⅱ级阶地圩田多分布湖泥田,而在平坦和低洼处多分布烂泥田、青丝泥田、青泥田。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义安区境内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矿种达30余种。金属矿有铜、金、银、铁、锰、铅、锌等,与之相伴生的有、、钴、铋、镉、锗、等稀有金属和元素非金属矿有硫、煤、磷、碳酸钙花岗石砂岩矿、石英石、方解石膨润土正长石大理石硅灰石玄武岩、辉崂山绿石孔雀石珍珠岩白云岩紫砂土、高岭土、江砂等。其中铜、金、银、硫、煤、铁矿、石灰石、膨润土储量最为丰富。
据地情网发布的数据,初步探明:煤矿地质储量5814.34万吨,预测量3.56亿吨。煤田总面积230.69平方千米。铁矿值储量1000余万吨,多为35~45%的褐铁矿硫矿保有储量200万吨,平均品位约30%。锰矿石储量900万吨,其中氧化锰约50万吨,品位30~35%;其余为碳酸锰,品位14~20%。铜矿储量约10万吨,品位0.7~0.8%主要分布于铁山头,仙人冲等地。金储量约20吨。大理石正长石碳酸钙等石矿,广布于境东南低山。
水资源
义安区属沿江诸河区,境内水资源分为地表径流、长江水、地下水。水资源年均总量为6.6037亿立方米(未含长江)。境内较大的湖泊有东西湖、白荡湖、天井湖,总水面12万余亩。
地表径流:地表水资源主要靠降水补给,年降水总量为12.25亿立方米。年均径流深为622.2毫米,年均径流量为5.41亿立方米,最高(1959年)径流量5.51亿立方米,最低(1978)年径流量3.06亿立方米。
长江水:境内55千米江段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000亿立方米。
地下水:沿江冲积层孔隙水含水层面积49.5平方千米,地下水天然资源为7485万立方米/年,资源模数为30.38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岩溶裂隙水含水层面积为267.7平方千米,地下水天然资源为3452.04万平方米/,资源模数为12.9万平方米/年·平方千米,径流模数4.09/秒·平方千米。全区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为1.0937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2013年末,义安区国土面积84533.5公顷,农用地56543.21公顷,其中耕地23730.04公顷,建设用地15787.01公顷,未利用地12203.26公顷。
水产资源
义安区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4种。其中商品鱼类有青鱼、草鱼、黄鲢鱼、白鲢鱼、鲤鱼、鱼、团头舫、黄鳝泥鳅等。珍贵鱼类有刀鲚银鱼鲟鱼、鳜鱼、鱼、鳗鱼等。鳖、龟、蚌、螺、虾、螃蟹等品种资源也很丰富。此外老洲乡胥坝乡还有丰富的长江螃蟹资源,目前规模较大的有胥坝乡李大勇螃蟹(已成为铜陵市及周边地区重要江蟹输出养殖户),稀有水生动物还有白鱀豚江豚扬子鳄等。
野生动物资源
全区野生动物资源未经过专门调查。据人们平时观察到的主要有六大类院兽类(白鳍豚、江豚属梅花鹿、金钱豹、鳞甲目中华鬣羚、獐、、兔等)、两栖纲中华蟾蜍、无斑雨蛙等)、爬行纲(乌龟、三线闭壳龟、蛇、蝎等)、鸟类(喜鹊、乌鸦、老鹰、山斑鸠、鹭、黑枕黄鹂猫头鹰等)、鱼类(上述水产资源)、甲壳亚门(虾、蟹、螺等)。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鳍豚、梅花鹿、金钱豹3种曰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猫头鹰、江豚、穿山甲、苏门羚4种。
植物资源
义安区境内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共有维管植物1805种,隶属于185种871属,其中野生植物1243种,栽培植物562种。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1551种,木本与草本花卉200余种。全区有树88科60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树种10余种院水杉、银杏、喜树鹅掌楸杜仲金钱松、香果树、厚朴、天竹桂等。用材树种150余种。据2009全区古树名木普查,古树名木共有86株,按保护等级分院一级古树名木为8株,二级古树名木为13株,三级古树名木为65株。著名的有院钟鸣闸口古紫藤千年银杏、水龙山桂花王、叶山杉木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现况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05266户,比上年末增加267户;户籍总人口290932人,比上年末增加1006人。全年出生人口2781人,人口出生率9.58‰,比上年下降2.0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542人,人口死亡率5.31‰,比上年下降0.9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27‰,比上年下降1.15个千分点。
2016年,全区常住人口25.5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城镇化率46.55%,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
2019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06898户,比上年末增加3512户;户籍总人口301255人,比上年末增加6550人。全年出生人口2553人,人口出生率8.57‰,比上年下降2.1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718人,人口死亡率5.77‰,比上年下降0.7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80‰,比上年下降1.43个千分点。全区常住人口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57%,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义安区常住人口为227493人。
民族
据安徽省地情网发布的数据,义安区有少数民族9个,其中回族苗族壮族白族彝族满族畲族蒙古族高山族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各占总人口的99.89%和0.11%。
经济
综述
2014年,义安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23.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3年增长1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9亿元,比2013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89.33亿元,比2013年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23.72亿元,比2013年增长6.6%。全社会劳动生产率70214元/人,比2013年增加6247元/人;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42550元(折合6927美元),比2013年增加4377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8.5:71.8:19.7调整为8.3:72.5:19.2,其中工业增加值79.39亿元,比2013年增长20.7%,占GDP比重由2013年的63.0%提高到64.4%。
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4.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8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7.35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27.16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72.2:19.9调整为7.9:70.3:21.8,其中工业增加值77.41亿元,增长11.7%,占GDP比重达62.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70889元/人,比上年增加675元/人;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GDP42947元(折合6895美元),比上年增加397元。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48.86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8.8%提高到39.3%。
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6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0.98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34.26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70.3:21.8调整为7.9:66.9:25.2,其中工业增加值80.21亿元,增长10.3%,占GDP比重为59.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77761元/人,比上年增加6872元/人;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GDP46802元(折合7046美元),比上年增加3855元。
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9.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53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63.64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72.43亿元,同比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5:43.9:47.6调整为9.1:42.5:48.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6%。全员劳动生产率85753元/人,比上年增加4158元/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409元(折合8032美元),比上年增加1645元。
2020年,义安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58.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66.6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77.64亿元,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1:42.5:48.4调整为9.1:42.0:48.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3.6%。
2021年,义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02亿元。
第一产业
义安区盛产粮、棉、油、猪、禽、鱼等大宗农产品;土特产品众多,凤丹是安徽“四大名药”之一,生姜、蒜子、麻、汀洲大豆等久负盛名;桑、果、茶等作物亦适宜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土地大多被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广大贫苦农民租佃经营,地主肆意盘剥,农民度日艰难,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义安区农业生产虽几经波折,仍有巨大发展。
1949年,义安区(铜陵县)农业总产值1512万元(不含林业产值。下同),其中农业、牧业、副业、渔业产值分别占72.1%、14.4%、3.6%、9.9%。1950年10月至1951年11月,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从事农耕,县政府适时大力扶持,农业面貌迅速改观。1952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倍。土地改革后,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其间还发动农民兴修江河堤坝,并于1955年开始单季改双季的耕作制度改革。1957年,农业总产值增至4936万元。1958年掀起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3年,受体制“一大二公”、行政“瞎指挥”、生产“高指标”、干活“大呼隆”的影响,兼遇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1962年农业总产值降至3142万元。是年始,调整生产关系,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业经济出现转机。1965年农业总产值增至4610万元。
1966年至1978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扩种绿肥、双季稻,推广新品种,实现水稻“高杆改矮杆”。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粮、棉等大宗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但因“文革”时期“左”的干扰,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种、养、加工等家庭副业的发展,毁水蛇麻等种粮,农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调;盲目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上“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思潮泛滥。以致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加很少。1978年农业总产值仅4742万元。其中农、牧、副、渔业产值各占84.1%、11.1%、2.9%、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在“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方针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探索和实行农(业)科(技)教(育)三位一体,科技兴农,多方投入,综合规划,深度开发;致力推广杂交良种、地膜覆盖、模式栽培、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三化”(种公猪良种化,种母猪本地化、育肥猪杂交一代化)养猪等农业实用先进技术,相继实施改造低产田、开发吨粮田等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空前活跃。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9105万元,比1949年增长5.02倍,其中农、牧、副、渔业产值各占67.4%、13.3%、15.2%、4.1%;主要农产品产量与1949年相比,粮食增长2.54倍,棉花增长56.2倍,油料增长15.4倍,丹皮增长21.1倍,蚕茧增长103倍,麻类增长7.5倍,生姜增长5.86倍,生猪年末存栏增长7.14倍,水产品总产量增长1.21倍。1988年铜陵县被列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县,199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6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9.52亿元,增长2.8%;林业产值1.63亿元,增长5.2%;牧业产值3.31亿元,增长5.3%;渔业产值2.16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0亿元,增长8.3%。
2016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090公顷,比上年扩大1098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257公顷,扩大2160公顷;油料播种面积5845公顷,减少1194公顷;棉花播种面积3285公顷,减少53公顷;蔬菜播种面积3038公顷,扩大90公顷。
2016年,全区粮食产量88946吨,比上年增产1138吨,增长1.3%。油料产量14442吨,减产2575吨,下降15.1%。棉花产量3015吨,减产310吨,下降9.3%。蔬菜产量78555吨,增产2644吨,增长3.5%。
2016年,义安区造林面积602公顷,比上年减少426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37.43%,比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第二产业
铜陵县(义安区)工业以矿业最为悠久,汉代即有采冶,以唐、宋时最盛。清和民国时期主要为手工作坊,集中在大通、城关、顺安等镇。抗日战争时期工业生产破坏严重,至解放前夕城关工业只有14个行业,39户。
建国后,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49年工业产值232万元,经过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业产值达1078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中工业盲目发展,经济损失严重。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盲目上马的项目和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调整后工业稳步发展,至1965年有工业企业45个,其中全民企业14个,工业产值达969万元。“文革”时期工业生产再度受到影响,1967~1976年工业产值年递增10.36%。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980~1990年工业产值年递增20.83%,全区工业形成矿业、化工、建材、轻纺、机械五大支柱行业。1990年县工业产值达21046万元,占工农业产值的69.27%;工业产值分别为1949年和1978年的89.7倍和7.13倍;乡以上工业企业227个,实现产值12439万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75个,职工15396人,固定资产(原值,下同)12731万元,实现产值10722.7万元,创利税1461.5万元。1981~1990年矿总产值达1亿多元,创利税2500万元,义安区(铜陵县)被列为全国重点产煤县,成为全国重点产金县。
2016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户,比上年净增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57.4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工业增加值79.3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0.6%。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4%,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分注册类型看,内资公司产值350.21亿元,增长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0.57亿元,下降6.5%;外资企业产值6.69亿元,增长62.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产值345.56亿元,增长6.2%;轻工业产值11.91亿元,下降5.0%。从主导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8.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9.0%,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116.6%,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下降5.2%,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1.1%。
2016年末,义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20户,比上年净增2户;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21.18亿元,增长25.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铜材22.8万吨,比上年减少7.2%;球团72万吨,下降4.0%;水泥熟料501.7万吨,增长0.9%;贵重金属4300.8公斤,下降42.5%;硫酸172.6万吨,增长7.4%;火力发电量60.6亿千瓦时,下降4.1%。
2016年,义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利税总额11.28亿元,增长2.7%,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55亿元,下降31.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35.71,比上年提高20.66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6.91%,下降2.2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25.6%,回落6.1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1.8万元/人,增长6.6%。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区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4.65亿元,增长20.8%;实现利润总额5847万元,增长6.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4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6.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0.4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91亿元,增长1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40亿元,增长10.8%。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收入6.56亿元,增长11.1%;商品零售额26.75亿元,增长12.6%。
2016年末,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39户,比上年净减9户;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50亿元,增长19.1%。其中,粮食、食品类增长28.0%,饮料类增长0.5%,烟酒类增长69.4%,日用品类增长28.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6%,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3.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3.4%。
2016年末,全区进出口总额96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6%。其中,出口8292万美元,增长85.9%;进口1403万美元,增长32.2%。全区新批7家外资企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33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6.3%;实际利用省外资金92.4亿元,增长3.5%。
2016年,全区国内旅游总收入3.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接待国内游客120万人次,增长20.0%。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年末全区共有星级农家乐39户。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6.36亿元,比上年增长4.7%。
2016年,全区保险业保费收入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财产险业务保险保费收入0.68亿元,增长5.8%;人身险业务保险保费收入0.49亿元,下降5.1%。全年保险赔(给)付支出0.74亿元,下降2.3%。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36亿元,下降0.2%;人身险业务赔款(给付)支出0.38亿元,下降4.3%。
2016年末,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商品房施工面积165.66万平方米,下降18.8%;当年新开工面积43.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0%。商品房销售面积23.34万平方米,下降1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8.67万平方米,下降20.9%;商品房销售额11.85亿元,下降23.2%,其中住宅销售额7.25亿元,下降30.0%。
文化
义安区境内有南方大口、凤丹、再兴圩萝卜、太平大蒜、野雀舌茶、凤丹、大通茶干、生姜、博隆地毯、大通小磨麻油、顺安酥糖等。
交通
义安区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水路有长江航道,长航客轮上至武汉下达上海市。2016年末,义安区等级公路1233公里,其中高等公路67公里。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28274辆,增长23.3%,其中私人汽车22969辆,增长25.2%。
义安区紧临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地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域,是八百里皖江的中心,世界级风景旅游度假区“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市和太平湖)的北大门,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承东启西、安徽省连南接北的重要节点,四小时交通圈覆盖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重点城市。两条高铁(铁京福高铁、宁安客运专线)、两条铁路(宁铜铁路、铜九铁路)与三条高速(北京-台北高速公路上海-重庆高速公路和铜南宣高速)穿镜而过。铜陵长江公铁大桥、铜陵长江公铁大桥贯通南北,直达省会合肥市。城区距池州九华山机场仅20余千米。坐拥长江黄金水道60余千米,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建港条件得天独厚。
社会
基础设施
2014年,义安区基本建成13个省级中心村、13个一般中心村和4条综合示范带。至年末全区共培育建设中心村37个,其中省级重点示范村23个;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带9条。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36万户,下降19.4%,其中住宅电话2.16万户,下降20.6%;移动电话用户27.40万户,下降2.5%;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24万户,增长6.7%。
教育事业
2016年,全区有基础教育学校(园)83所,其中普通中学20所、小学34所、幼儿园29所;在校学生29153人,其中普通中学10022人、小学12389人、幼儿园6742人;专任教师2552人,其中普通中学1155人、小学1089人、幼儿园308人。
科学技术
50~60年代,因铜陵县内科学技术力量薄弱,县境内主要是开展科学技术成果项目的推广和运用。70年代后,县内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据统计,1978~1990年全区共获省级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省科学大会奖1项,省科技进步四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荣誉奖2项,国家公安部奖1项。计获市(厅)级科技成果奖51项,其中获市科技大会表彰的有10项,市科技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14项,四等奖16项,荣誉奖3项,省农业厅表彰1项,省科委表彰的省“星火”计划三等奖1项。
2016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139.8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实现增加值27.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1%。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科技孵化器1个。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1600万元。全年申请专利704件,其中发明专利563件;授权专利24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2件。
2016年,义安区商标注册申请237件,比上年增长88.1%。年末全区拥有省级及以上著名商标31件,增长3.3%,其中当年争创5件;拥有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13个,增长8.3%。
医疗卫生
2016年,全区13个医院、卫生院中,拥有床位数679张,卫生技术人员804人,比上年增长0.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7‰;婴儿死亡率2.9‰;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100%。
2020年6月2日,义安区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文化事业
2016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站)1个,剧院、影剧院1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8万册。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19.69万卷册,馆藏资料1万册。全区建成8个乡镇文化站、103个农家书屋和14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8场,群众性文化活动81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8场,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302场,创作剧(节)目27个。成功举办了“第九届社区文化活动月”等活动。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3.68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体育事业
2016年末,全区有体育场馆1处。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8次,参加活动总人数9700余人次,组织开展了区第四届中小学生象棋赛、“农林杯”第25届职工乒乓球赛、第二届“美丽乡村”柔力球赛等大型群体活动。我区运动健儿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第一名5人次,第二名7人次,第三名10人次。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242万元,比上年增长33.5%。
人民生活
2016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25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055元,增长8.2%。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17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03元,增长7.6%。
2016年末,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490人,比上年增长14.2%;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78295人,实现了全员参保;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2441人,增长9.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361人,增长1.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698人,增长2.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532人,增长2.1%。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67人,下降12.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028人,增长2.8%。
社会保障
2016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0个,拥有床位总数达1385张。全区五保供养947人,下降6.4%,其中分散供养639人,集中供养308人。五保供养标准,分散供养人均330元/月,集中供养人均479元/月,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438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58万元。
2016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7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60.9%,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达92.3%。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11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03个。全年共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2113人,当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57万元。
社会发展
2020年6月2日,为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慢性病防治专项行动,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总体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铜陵市义安区为“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旅游
综述
义安区自然景观有院天门山、叶山、天目山、台湾相思、滴水岩、太阳冲、金山、太阳岛、葛仙洞、双龙洞等;人文古迹有:铜陵县烈士塔、云崖寺、陈墓、西鸣寺、清凉寺、大明寺、赵氏戏楼、永泉农庄、木鱼山古矿冶遗址等。其中凤凰山古铜矿遗址(包括金牛洞古矿遗址、木鱼山古矿冶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泉农庄、凤凰山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
主要景点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2020年07月04,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义安区列入“皖中”片区。
2020年11月,入选“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名单”。
2021年1月,入选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铜陵市义安区人民政府.2020-02-26
自然地理.铜陵市义安区人民政府.2020-02-26
义安区区情.铜陵市义安区人民政府.2020-02-26
经济发展.铜陵市义安区人民政府.2020-02-26
义安区202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铜陵市义安区人民政府.2022-06-19
社会民生.铜陵市义安区人民政府.2020-02-26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农业农村部.2020-12-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文特征
土壤特征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水产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植物资源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现况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交通
社会
基础设施
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
医疗卫生
文化事业
体育事业
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
社会发展
旅游
综述
主要景点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