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术
李隆术
李隆术(1920年- 2015年),四川安岳人,中国近现代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1937年,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1942年,考入金陵大学研究院,是中国仓库昆虫和农螨生态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简介
李隆术,1920年11月29日出生于安岳县。1937年,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1942年,考入金陵大学研究院,获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研究卫生昆虫。为了探索床虱的生物学规律,他用自身的血饲养观察了两年,获得床虱完整的生活史和习性等资料,提出防治措施,并予推广。1944年,完成研究生论文,获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李隆术应聘到四川大学农学院担任昆虫学讲师,1947年升任副教授,并在华西大学理学院兼课。当时,他看到有的粮仓因虫霉为害,造成整仓粮食成为废品,很感痛心,决心继续研究仓库害虫防治。
1952年,李隆术被调到西南农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创建了植物保护专业,首任植保系主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他团结同事,亲自动手,参与设计新建教学楼,装备实验室,购置图书资料等。以后,他又兼任校科研部主任、校科协主席。他在讲授昆虫生态学等6门课程的同时还从事储藏物害虫生态和农业螨形总目等方面的研究。1986年,农业部批准西南农学院建立应用昆虫及螨类研究室,他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
李隆术从1978年起带硕士研究生,继而又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教学和科研中带领他们完成了多项重要研究任务,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单独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编出版仓虫和农螨专集4册。1993年,应聘兼任四川大学教授。
1984年,美国出版的《世界蜱螨学史》一书记载了他的简历和在农业螨形总目研究方面的成就。
李隆术先后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学术顾问、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以及学科组主持人等,多次去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访问考察。
1982年,在英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李隆术从会议文件中发现有“两个中国”的提法,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他挺身而出,向会议组织者抗争,迫使其承认并纠正了这一错误。
2015年4月26日,世界著名昆虫学院,中国仓库昆虫和农螨生态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李隆术先生于成都市仙逝,享年96岁。
工作经历
1941-1942年 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助教。1942-1944年 金陵大学研究院农科研究所昆虫学组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4-1952年 四川大学农学院讲师、副教授,兼华西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1952年至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系系主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研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应用昆虫及螨形总目研究室主任,兼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四川省植保学会理事长,《昆虫学报》编委、美国《蜂学评论》编委、英国《系统及应用蜱螨学报》编委、中国储粮害虫防治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中心顾问。
学术贡献
一、为全国仓库害虫区系调查作出贡献
李隆术一直重视仓虫区系调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粮食调运频繁,仓虫发生和分布变化很大。他多次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开展这一工作,并应邀担任全国仓虫和检疫性昆虫普查的顾问,以后又担任云南省、四川、西藏自治区等省区仓库害虫普查的顾问。他不辞辛劳指导制定调查计划,为调查人员讲课,解决调查中的疑难问题以及主持或参加调查、总结、鉴定等。在前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基本弄清了中国仓虫和检疫性昆虫的家底,为储粮和植物检疫部门提供了科学资料。
中国储藏物食品污染源之一的螨形总目种类复杂,为害很大,过去没有人涉足过这一领域。李隆术认为这是关系到食品卫生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他从1989年起,带领研究生在四川省陕西省福建省等省经过两年的时间,对多种储藏食品的螨类进行调查,分离鉴定出螨类28科、57属、79种,其中发现1个新亚科、3个新属、17个新种、21个中国新记录和1个新组合。提出了防治储藏食品螨害的措施,为中国食品螨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
二、对中国仓虫生态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李隆术从1940年起,单独或与教师、研究生一道,在仓库和实验室对多种仓虫的生物生态学进行研究,如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卡尔?冯?林奈)、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ab.)等10余种仓虫,积累了主要仓库害虫的生物和生态学资料,为创立中国的仓库害虫生态学打下基础。1985年,西南农学院与商业部成都储粮科研所的科技人员合作,建立仓虫生态研究室,在李隆术指导下,进一步研究仓虫种群生态和测报。通过一系列计算机模拟试验,组建了各种关系的数学模型,在实仓进行测报验证。
在仓库螨形总目气调生物学方面,李隆术做了开拓性的研究。气调是粮食储藏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气调配合低药防治仓虫在保护储粮中起了很大作用。从1990年起,他带领研究生开展仓虫气调生物学与控制仓虫对气调抗性的研究。4年,对玉米象谷蠹杂拟谷盗腐食酪螨与气调的关系等做了系统研究。经过多代筛选,在国内首次发现仓虫对低氧的抗性呈增加趋势。经过诱导腐食酪螨26代以上,发现腐食酪螨对气调的抗性水平明显提高,随着诱导代数增加,抗性又逐渐减慢。在非气调环境下,抗性可能丧失50%左右。用植物性农药(薰衣草油)防治腐食酪螨受气调和温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下,高二氧化碳和低氧能促进植物性农药的防治效果。
个人影响
一、为中国仓库害虫生态研究奠定基础
李隆术在40年代就从事仓库害虫研究,他跑遍了成都市和附近县乡的储粮仓库、水碾、面粉厂和中药材仓库等,调查害虫发生的情况,并在实验室进行主要仓虫生物学和防治研究,参加防治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储粮工作,举办了多期仓虫防治人员训练班,他应邀为学员讲课并带实习,在培训人才、帮助建立基层粮仓管理技术体系中作出了贡献。他长期为各地储粮部门做了大量的技术咨询工作,深受储粮部门的欢迎。
二、中国粮堆生态系统研究的奠基人
李隆术于70年代末在国内首次提出粮堆生态系统的观点。
李隆术认为:粮堆是一个由多种生物和非生物有机组合、相互联系、具有一定功能的封闭型生态系统,必须全面研究系统内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联系,包括粮堆内生物群落(虫、螨、霉等)的一般结构、数量特征和分类;它们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关系;系统的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规律等。通过综合分析,协调管理,才能控制粮堆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制定储粮保护措施的理论依据。
李隆术多次在全国储粮学术讨论会作专题报告,阐述粮堆生态系统的观点、原理、研究方法及应用,引起了储粮部门的重视。湖南省辽宁省江苏省四川省等省粮食部门运用这一观点和方法进行实地研究,在解决粮面结雾、建立粮仓管理的专家系统、预测粮堆质变、控制虫霉发展以及仓型设计等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三、为中国农业螨形总目生态研究开拓新路
1960年,李隆术主持“全国柑桔螨类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课题,对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和柑桔始叶螨(Eotetranychus kankitus Ehara)的种群生态学和防治进行研究。此课题因“文化大革命”中断。
1980年,该课题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李隆术带领教师和研究生从桔园生态系统出发,在四川省33个县和校内实验室对柑桔螨类和昆虫及其天敌的区系、种群变动、经济阈值、综合防治等做了大量研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组建了各种数学模型,为测报和防治奠定了基础。这项技术在四川100余万亩柑桔园推广,取得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与此同时,他还对水稻、蔬菜、茶树等螨形总目生态和水螨区系开展研究。李隆术开辟了柑橘属昆虫和螨类群落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李隆术综合研究了柑桔叶螨的空间、时间、数量动态,在国内首次为基层植保工作者设计了用于指导实际防治的抽样调查表、最佳抽样法和螨类密度的简易估计。这一技术的利用,使实际调查节省了1/3的人力。
李隆术及其助手还把叶螨种群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看成一个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组建叶螨种群的时间和数量动态计算机模拟模型,为预测叶螨的发生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李隆术在国内外首次应用生态位理论评价农螨天敌的作用。李隆术结合治螨探索出水稻褐鞘病防治的新途径,这一研究,用杀菌剂和杀螨剂适时配合施用的方法,在四川万县、绵竹、温江区北碚区等地大面积稻田中推广,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主要论著
1、李隆术:《成都之积谷害虫》,《川大农学季刊》,1949,49(1):1-6
2、李隆术等:《谷象在四川首次发现》,《昆虫学报》,1960,10(4-6):498
3、李隆术:《四川柑桔花蕾蛆的研究》,《中国植保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941-947
4、李隆术等:《重庆地区稻发生特点的商》,《植物保护学报》,1966,6(1):27-33
5、李隆术等:《三化螟第三代测报和药剂防治技术的研》,《植物保护学报》,1966,6(1):41-49
6、李隆术等:《柑桔全爪螨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80,7(1):17-26
7、李隆术:《再谈粮堆生态系统》,《粮食储藏》,1982,82(4):13-19。
人物评价
李隆术任教50余年,先后培养出大批植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认为一个好的学术梯队,应由高素质多层次的教职员合理配置,在人才结构上既利于团结协作,又利于个人独创进取。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梯队成员分工合作,分别落实指导研究生的任务。在学术上支持梯队成员和研究生的新设想、新创见,使梯队形成一种勇于探索、求实创新、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
李隆术培养研究生质量高,数量大。先后培养硕士生14届30余名,博士生7届11名。他对研究生要求严格,鼓励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事业为重,要有信心和毅力,谦逊为人,坚持不懈地刻苦攻关。
李隆术一生以“立志、刻苦、求实”为座右铭,对学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高尚的品德,坦荡无私的胸怀、言传身教的作风,对师生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在有学生参与完成的论文稿件署名时,即或是他主持的科研项目,也把学生的名字写在前面,甚至不写自己的名字。他经常主动将他多年积累的专业资料给师生们使用。有的师生生活上、经济上出现困难,他总是主动热情无私地帮助解决。
李隆术教学与科研任务重,学术界兼职多,长年累月没有节假日,坚持工作常熬到深夜。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深深感染他的学生们去拼搏、创新、争优。
“他是一个很纯粹的学者。”赵志模是李隆术的大弟子,今年76岁。在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任二级教授。当他提起李隆术的时候,对自己老师的崇敬之感自然流露。赵志模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他读大学本科便是李隆术的学生,后来研究生也是跟着李隆术。
让赵志模印象深刻的是,当他考研究生的时候已经本科毕业18年。“干了18年基层农村工作,离搞学术已经很远了,李老师一直鼓励我,陪着我一步步重头再来。”在赵志模读研期间,李隆术已经60多岁。然而每年的5月到8月份三个月,李隆术每个星期都会带着他们几个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农村农田里搞科研。
赵志模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李隆术在科研上对学术很严,但是在生活却很平易近人,当学生家里有困难的时候他会好心帮助。“李老师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的,更多的是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们感动,也成为一种典范。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工作经历
学术贡献
个人影响
主要论著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