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村彝族傣族乡,
临翔区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04.5公里。面积305平方公里,人口0.8万,有汉、彝、傣、拉等民族。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
甘蔗。全村国土面积2.56平方公里,海拔1,100.00米,年平均气温15.00-19.0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适合种植南亚
热带作物等农作物。
历史沿革
1940年设平村乡;
1949年,国民党缅宁县(现
临沧市临翔区)政权委俸传贤为
平村乡长,他趁乱将乡兵枪支收回缅宁;12月,各路部队在那招渡口一带与叛匪激战两昼夜,最后把敌人压到江边,我军加强火力,用轻、重
机关枪三面封扫渡口竹筏,除我军赶到前有约近百人抢渡过江外,其余700余人全部投降,缴获机枪17挺、大小枪支500余支,俘虏全部押回景谷县城。在战斗中,
李三、自有林二同志壮烈牺牲。
1950年设平村乡、那玉乡;
1951年4月,撤销十三保,设那玉、换良、平村、永平4个小乡,归属马台第五区管理。
1958年设团结公社;
1959年更名平村公社;
1961年改区;
1966年设公社;
1983年设区;
1987年设平村彝族傣族乡。
2021年7月2日,
临沧市临翔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凤翔街道常住人口为138995人。
地理环境
平村彝族傣族乡位于临翔区东南部
澜沧江以东,东南、东北分别与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毗邻,北与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接壤,乡政府所在地丫口田街距区政府102.58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297平方公里,辖平村村、永平村、
换良村、
那玉村、
忙丫村5个村委会,59个自然村63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全乡共有2025户8516人,其中农业户1911户812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7%,人口密度为28人/平方公里。乡境内最低海拔750米,最高海拔2122米,绝大部分区域海拔900—1500米之间,属
亚热带低烧河谷气候。年平均降雨1333.8毫米,年积温7015℃,平均气温19℃。共有耕地面积26510亩,其中水田6532亩,旱地19978亩。植被以针叶林为主,水资源匮乏,农田水利化程度低,仅为18%。平村乡是
临翔区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革命老区。
平村乡属亚热带气候,海拔相对高差大,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全年日照时间长,终年无霜,境内最高海拔2122米(那玉大尖山),最低海拔750米(那招渡口),大部分区域海拔在90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年积温7015℃,年日照2300多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333.8毫米。
自然资源
耕地资源
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全乡有耕地面积为26510亩。其中:水田为6532亩、旱地为19978亩,旱地占总耕地面积75%。园地面积为1390亩,轮歇地3715亩,经济作物面积12297亩,耕地面积采用土地承包时历史沿袭下来的合同面积,实际耕种面积大于统计面积,1996年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我乡实有耕地面积34687.6亩,其中:水田12761.6亩,旱地21929亩;园地面积327.9亩;林地面积374708.9亩.
林地资源
平村乡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全乡辖区范围共有森林面积30余万亩,其中国有市管16.2万亩,国有区管7.1万亩,集体林地6.7万亩,森林覆盖率67.9%。植被主要以针叶林针叶
阔叶混交林为主,树种分布广,野生菌等林下资源丰富。2002年以来,分别种植
杉木王、西楠华500亩,
麻竹1500亩,市森银林场、区林产开发公司实施荒山造林15000亩。在67404亩集体林面积中,有用材林40771亩,防护林26633亩,活立木蓄积255920m3,主要分布为幼林29622亩,蓄积9870m3;中幼林28759.5亩,蓄积117230m3;近熟林8869.5亩,蓄积38920m3;成熟林153亩,蓄积800m3。共有集体荒山面积6571.5亩。
水利资源
水资源总量为995万方,共建成各类
水利工程257件,其中:蓄水工程7件(小Ⅱ型水库3座,塘坝4件),蓄水量达215.4万方,引水工程242件,人蓄饮水工程13件,其它230件,全乡水利工程灌溉面积2000亩,水利化程度达24%,已开发利用215.4万方,开发利用率为21%。
农村经济
2008年末大小春播种面积31330亩,粮食总产3514吨,人均占有粮食429公斤。其中:大小春粮豆播种面积13958亩,(水稻4554亩,玉米5695亩,
豆类1571亩,薯类1104亩);经济作物面积16108亩,比上年增2137亩,其中花生播种1053亩,
甘蔗面积15055亩,比2007年的14222.58亩增832.42亩;种植其他农作物1264亩。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51.17万元,比2007年2131.45万元增319.72万元,增长15%。其中:农业收入1311.41万元,林业收入564.63万元,畜牧业收入455.13万元,
渔业收入5万元,工业收入8万元,运输业收入27万元,
建筑业收入46万元,餐饮业收入18万元,服务业收入5万元,其他收入11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比2007年的1781元增249元,增长14%。全年完成财税收入4万元。
特色产业
平村彝族傣族乡特色产业有水稻,
玉蜀黍属,小麦,花生,
甘蔗。主导产业-----甘蔗。
1994年开始,平村彝族傣族乡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在甘蔗产业发展的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高峰到低谷,从低谷到恢复增长,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2004年以来,按照区委政府部署,根据龙头企业---晶鑫公司原料发展规划,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明确全乡甘蔗产业种植布局规划,即:总体辐射4个村,26个村民小组,重点布局二线一河(南忙线、丫界线、平村河),以专业村和专业组建设为目标,集中精力抓甘蔗生产,建设高优蔗园。乡党委始终以建设高优蔗园为主要措施,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为目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早安排、早布置,抽调乡村干部挂钩到村进行技术指导,抓好抓实
甘蔗产业。甘蔗产业发展目标为: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0亩,入榨量4.5万吨。目前全乡共有甘蔗面积14222.58亩,2006/2007榨季甘蔗农业产量3.78万吨,实现甘蔗收入756万元。2007/2008秋冬春种植任务4500亩,现已将任务及重点开发地块细化到各村、组。
基础设施
2008年平村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加强村组公路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实施永平线路路通达工程,共11.38公里,由临沧新筑公司中标承建,中标价为88万元。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桥涵工程尚在完善中,确保2009年1月中旬竣工。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针对水利化程度底,人畜饮水困难的实际,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去冬今春共完成工程242件,共投入工作日9.8万个,完成工程量10.9万立方,其中,土方10.4万立方,石方0.5万立方。恢复灌溉面积50亩,改善灌溉面积4200亩,改造低产田85亩;建设改造圈帽、平掌、山后、丫口田、上下忙丫、忙海、那别饮水工程7件,共投资56万余元,解决1529人,1236头大牲畜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教学楼重建工程建设。完成平村完小教学楼重建工程,为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奠定了基础。
——实施移民安置工程。共完成移民安置土地调整1471.021亩,其中旱地720.155亩,安置用地127.969亩,水田122.897亩,林地500亩。
——实施农村居民抗震设防工程和茅草房改造工作。今年我乡抗震设防任务41户(重建30户,改造11户),于8月份启动,加固改造11户已全面完工,已有8户新建户入住,22户完成工程量50%;向上争取茅草房改造30户,项目实施范围为那玉村,现已完成20户改造。两项工程的剩余工程量确保于2009年
春节前完成、入住。
——实施集镇美化工程及建设农村客运站。投入100余万元修缮丫口田街道水泥路面近1公里,对街道实行包卫生、绿化、包秩序管理,搞好街道排水沟修及清理工作。于2008年9月启动建设农村客运站,12月初全部竣工。
基层组织
截止目前,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1个,选举产生新农村建设理事会48个,有理事会成员256人,根据产业布局情况以及各村产业实际,建立产业协会5个。机关党员结对挂钩农村党员244对,农村党员挂钩农民311对。二是开展“一体两会”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以开展“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建设为契机,以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为突破口,以选准配强支部书记为重点,不断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
人口卫生
平村彝族傣族乡
2006年末,全乡共有户数2005户,人口8769人,已婚育龄妇女1573对,占总人口17.93%,其中,男4336人,女4433人。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女性初婚29对,晚婚率72.4%,死亡人数48人,死亡率4.78‰,自然增长人数46人,自然增长率5.22‰。
2006年共出生99人,其中男45人,女47人,出生率11.26‰,2006年度全乡共完成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办证42户,其中:14岁以上1户,0—13岁办证41户,完成区上下达任务数的102.5%,历年累计办证158户,占全乡一孩户总数的45.79%,至2006年9月30日止全乡累计做各类手术1366例,综合节育率为86.84%,三术1327人,三术率为85.63%,2006年共做各种手术140例,其中放环99人,女扎2人,取环28人,人流引产11人。
平村乡卫生院距离乡政府0.5公里,共有在职职工8人,其中
主治医师1人,医士4人,护士2人,工勤人员1人。卫生院以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为宗旨,为百姓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健康教育等。培训业务范围主要是村医业务培训、卫生员业务培训、接生员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
神话传说
平村彝族傣族乡提起红豆之乡平村,那地方简直就是一个神话。那里的风情,那里的文化,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
平村傣族彝族乡位于
临翔区东南部,距市区102公里,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
民族乡。平村在历史上是
景东彝族自治县土司和缅土司友好和睦相处的见证。据说,这块土地是景东土司和勐缅(今临翔区)土司联姻,景东土司把它陪嫁给女儿的嫁妆,人们把这片土地又称为姻脂地。约在400多年前,景东河东街陶府决意把“秧陶”姑娘嫁给勐缅土府(今临翔区)俸家。出嫁前
陶母把女儿叫到身边,倾诉离情别意,并问女儿:“去得那么远,陪嫁给你金、银、珠宝,骡、马、牲口嫁妆好不好?!’女儿哭着说:“隔爹隔娘隔乡土那么远,女儿要一块晌午包今说的歇脚地)。”陶老爷说:就给她一块歇脚地,算作给她的一匹四脚马。就把
平村这块濒临
澜沧江和
临翔区隔江相望,紧连
景东彝族自治县、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介于三县之间的土地作为陪嫁姑娘的姻脂地划给了勐缅。400多年来,一直归属临翔区管辖。从此,平村人民一代代传说着:“平村的外婆家是景东”。
民族民风
平村彝族傣族乡
平村彝族性格开朗,热情大方,以勇敢吃苦勤劳为荣。这个民族用火般的热情给这片土地挥洒出绚丽的色彩。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的骨子里是燃着火的。没有“
火把节”就不能称为彝族。关于火把节的过法,似乎每一个彝区都有自己的一个庆祝方式,而平村的彝族也不例外。彝族火把节,节日期间,所有彝家人在黄昏时分,扶老携幼,手持火把,背着香面(用枯
松树根、
发射药、香料等汇合制成),在自家田地间边唱边吼边撒香面火,以驱除邪魔,保护物产丰收。入夜,山寨篝火通红,人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舞场,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欢乐的舞圈中去。每跳完一段,便坐到火堆边喝几杯香醇的
玉米酒。人山人海,欢声雷动,男女青年则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彝族的勤劳以抢新水为证。大年初一的这一天,是抢水最隆重的一天,每家每户总是希望自家的人最早一个来到寨边的水井担水。
公鸡刚叫头遍,所有的男性青壮年都立刻起床,手持火把,肩挑竹筒,往水井方向奔跑,老人、小孩、妇女则在路两旁击鼓,吼声震天,象征彝家人的辛勤富裕的生活。
摸黑脸是彝族有趣的习俗。每年四、五月份的栽秧季节,彝族寨子都要相互请工帮忙栽秧,就在栽完秧回归的路途中。男女老少把早已准备好的渗有油腻的黑灰拿出互相赛抹,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一个个被抹得只见两只眼睛的男女老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由得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时常还有被抹得不成人样的姑娘们不服气那些被抹得少的小伙子,她们便会吆喝着一齐拥上,抹得小伙子们狼狈不堪,跪地求饶还不行,非抹得面目全非才停止“攻击”,这种情景让每个人都开心极了。摸黑脸当地
彝族称之为“糊仓底”,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就预示着那家人来年粮食一定饱满丰收。
平村的
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主要田心。
浇花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
清明节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泼水节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
到了泼水节,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一清早采绿叶到佛寺供奉,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男女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象征着甜蜜的爱情。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到处是水的
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
浇花节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同时,泼水节也是平村傣族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
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 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缝成正方形的小包,里面装满棉花籽之类的包心,四角绣上装饰的花边。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丢包时,男女青年各自有意识地同自己喜爱的人对丢。你丢我接,眼睛随着丢包深情地注视着对方。不少人通过这种活动,找到了自己情投意合的心上人。
平村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
浇花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
光亚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傣族最兴抢亲。姑娘出嫁前许多“小卟哨”(小姑娘)伙伴把她
一条小团团OvO的围护着。男方事先按约好相当数量的“卟冒”(小伙子)到女家抢亲,小伙子要进到房内把“小卟哨”一个个拖出去,最后亲长把姑娘护送或背出门给男家。出门时要打伞,胸前挂明镜。据说可射邪气。现在那一带仍传承着这种习俗。
文化教育
全乡共有一所“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即平村中心学校,辖1所中学和8个小学校点。中学部现实有在校学生219人,适龄少年入学率99.22%;小学实有在校学生7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42%;学前幼儿187人。现有教职工91人(含1名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