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属(学名:Azolla)是槐叶苹科的一个属,原属满江红科,现存七种水生蕨类植物。这些植物形态极其简单,与其他蕨类植物相去甚远,更像
浮萍或
苔藓植物。
通常为小型漂浮水生蕨类。
根状茎细弱,有明显直立或呈之字形的主干,易折断,绿色,有原始管状中柱,侧枝腋生或腋外生,呈羽状分枝,或假二歧分枝,通常横卧漂浮于水面,或在水浅时或植株生长密集的情况下,则呈莲座状生长,茎则挺立向上,可高出水面3-5厘米。叶无柄,成两列互生于茎上,
覆瓦状排列,每个叶片深裂而分为背腹两部份,在上面的裂片称背裂片,浮在水面上,长圆形或卵状,中部略内凹,上面密被瘤状突起,绿色,肉质,基部肥厚,下表面隆起,形成空腔,叫共生腔,腔内
寄生着能固氮的鱼腥藻;
腹裂片近似贝壳状,膜质,覆瓦状紧密排列,透明,无色,或近基部处呈粉红色,略增厚,沉于水下,主要起浮载作用,若植物体处于直立生长状态,则腹裂片向背裂片形态转化,具有和背裂片同样的光合作用功能,叶片内的
花青素会由于外界温度的影响,会由绿色变为红色或黄色。孢子果有大小两种,多为双生,少为4个簇生于茎的下面分枝处;
大孢子果体积远比小孢子果小,位于小孢子果下面,幼小时被孢子叶所包被,长圆锥形,外面被果壁包裹着,内藏一个大孢子,顶部有帽状物覆盖,成熟时帽脱落,露出被一圈纤毛围着的漏斗状开口,精子经由开口进入受精,漏斗状开口下面的
孢子囊体上,围着3-9个无色海绵状所谓浮膘的附属物,浮载着整个孢子囊体漂浮水上等待受精,以及受精后孢子体幼苗阶段的发育;小孢子果体积是大孢子果的4-6倍,呈球形或桃状,顶部有喙状突起,外壁薄而透明,内含多数小孢子囊,小孢子囊球形,有长柄,每个小孢子囊内有64个小孢子,分别着生在5-8个无色透明的泡胶块上,泡胶块表面有因种类不同而有各种形状的附属物,这些附属物帮助泡胶块固定于大孢子囊体上,便于精子进入大孢子囊进行受精;大小孢子均为圆形,三裂缝。
满江红属的植物在湿地、淡水湖泊和沟渠中被认为是一种
入侵植物,可以大幅改变水生态系统和
生物多样性。
满江红是一种高产植物,根据生长条件不同,它的生物量可以在短短1.9天内翻倍,
亚洲稻田中的产量可达8-10吨/公顷。据报道,
印度的满江红每公顷鲜重可达37.8吨(干重2.78吨)。满江红通过其根在水面上漂浮,与一种名为阿氏藻的
蓝藻形成共生关系,后者是一种固氮细菌。满江红的生长典型限制因子是磷,因此磷的丰富——例如由于
富营养化或化学物质流入——通常会导致满江红大量繁殖。满江红的共生微生物可以直接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这在所有已知的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满江红的固氮能力使其被广泛用作生物肥料,特别是在东南亚一些地区。满江红已经被用于增加中国农田的农业生产力一千多年。当稻田在春季被淹时,可以种植
满江红,然后迅速繁殖覆盖水面,抑制杂草。满江红枯死后腐烂的植物材料会释放氮进入水中,为稻谷提供每公顷高达九吨的
蛋白质。
满江红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杂草,完全覆盖了一些水域。关于没有蚊子能穿透蕨类覆盖层在水中产卵的传说,使得这种植物得到了“蚊子蕨”的常用名,并可能阻止了一些蚊子幼虫的存活。大多数满江红种类在受到各种压力时可以产生大量的脱氧
花青素,包括强烈的阳光和极端温度,使水面看起来像被一层
栗色的地毯覆盖。食草动物的进食会导致脱氧花青素的积累,并导致叶片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降低,从而降低了它们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满江红不能在长时间冻结的冬季生存,因此通常在高纬度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无法牢固地成为杂草。它也不耐盐度;普通植物在大于1-1.6‰的盐度下无法生存,即使是适应的生物在盐度超过5.5‰的水中也会死亡。
满江红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像所有的蕨类植物一样,有性繁殖会导致孢子的形成,但与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不同,
满江红是异孢子的,产生两种不同的孢子。在夏季,许多球形结构称为
孢囊形成在分枝的下侧。雄孢囊呈绿色或红色,看起来像昆虫或
蜘蛛的卵块。它直径两毫米,带有许多雄
孢子囊。雄孢子(微孢子)非常小,产生在每个微孢子囊内。微孢子倾向于聚集成团,称为小块。雌孢囊要小得多,含有一个孢子囊和一个功能孢子。由于单个雌孢子比单个雄孢子大得多,所以被称为
大孢子。
满江红有微小的
雄性和
雌性配子体,它们在雄性和雌性孢子内部发育。雌性配子体从大孢子中伸出,并带有少量的卵器,每个卵器含有一个卵。雄孢子形成一个带有单个
雄蕊的雄性配子体,产生八个游动的精子。雄孢子团上的倒钩使它们附着在雌性大孢子上,从而促进受精。
除了作为湿地稻田的传统生物肥料外,
满江红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可持续生产家畜饲料。满江红富含
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
维生素和矿物质。研究表明,将满江红喂给
奶牛、猪、鸭和鸡,可以增加牛奶产量、肉鸡体重和蛋产量,与传统饲料相比。一项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研究描述了满江红如何融入
热带生物质农业系统,减少了对食品补充剂的需求。人们对生物放大的担忧存在,因为这种植物可能含有
神经毒素BMAA,而食用它的动物体内可能仍然存在BMAA,并且已有文献证明BMAA会在食物链中传递。满江红曾被提议作为人类食用的食物,但尚未对人类食用满江红的安全性进行长期研究。先前的研究将神经毒素的产生归因于阿氏藻,这也是一种
固氮蓝藻。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A. azollae是否产生神经毒素。
满江红在稻田中被用作伴生植物,以固氮和阻挡光线,防止其他植物的竞争。稻谷在长到足够高时种植,可以穿过满江红层。成熟的满江红垫也可以用作抑制杂草的覆盖物。
满江红已被提议作为一种碳封存方式。这个提议基于满江红事件的假设,声称满江红曾经覆盖了北极,然后沉没,永久封存了本应导致
行星温室效应的碳,结束了一个比21世纪平均温度高12-15°C(22-27°F)的变暖事件。满江红对降低大气CO2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蕨类已经被引入到世界其他地区,包括
英国,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害虫。作为一种名义上的
热带植物,它已经适应了更冷的气候。它可以形成厚达30厘米的垫,覆盖水面的100%,阻止当地的昆虫和
两栖动物到达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