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等乡
云南省普洱市辖乡
曼等乡地处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位于漫湾大朝山两大电站之间的澜沧江中段。东与景福乡接壤,西隔澜沧江与云县后箐彝族乡栗树彝族傣族乡相邻,南与永秀乡以片河为界,北与林街乡毗邻。距县城120公里,到县城道路为柏油路,交通较方便,辖花地、后河、胜岩、瓦窑、菜户、曼等、排沙、扎结等9个行政村,全乡国土面积171.2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512米,年平均气温17-20℃,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
历史沿革
1911年属西区保甸乡,1940年属五福乡。1950年属景福区,1961年析设曼等区,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
经济
全乡2008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4542.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38.11万元,占总收入的31.66%;畜牧业收入2167万元,占总收入的47.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8475头,肉牛1275头,肉羊2387头,禽72515羽);渔业收入2.4万元,占总收入的0.05%;林业收入612.35万元,占总收入的13.48%;第二、三产业收入154.55万元,占总收入的3.4%;工资性收入168.29万元,占总收入的3.7%。农民人均纯收入1712,农民收入以畜牧、种植等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168.2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59人(占劳动力的0.9%),在省内务工121人,到省外务工38人。
特色产业
全乡的主要产业为养殖业为主,主要销售往县内外。2008年畜牧主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216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7.7%。该乡目前正在发展蚕桑、紫胶、核桃、咖啡、茶叶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蚕桑、紫胶、核桃、咖啡、茶叶产业。
招商引资
近年来在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了江边沿线紫胶;中片蚕桑、茶叶;上片核桃三线经济发展的思路,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切实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精心培育出了曼等第一产业——蚕桑产业。目前全乡有桑园镇12800亩,2008年产值438万元。拥有佳浩公司投资建设的蚕茧收购站1个,能在境内完成蚕茧收购、烘烤等多种工作流程。
人口民族
2008年全乡共有农户4173户,人口17051人,其中男性8950人,女性8101人。农业人口16962人,劳动力9792个。全乡以汉族彝族为主,其中汉族10327人,彝族6530人,其他民族194人。
2017年,全乡常住人口12682人。
社会
教育
全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全乡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348人;小学7所,在校学生1157人,共有教职工111人。全面实施了基础教育振兴计划,素质教育得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得到落实,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医疗卫生
到2008年底,全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77人,占人口总数的1.0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351人,参合率84.08%;享受低保2260人。乡村医疗卫生不断改善,目前全乡共有乡级卫生院1个,在职医生8人,村医务室9个,有乡村医生18人。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全乡已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乡有2290户通自来水,有188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45.1%)。有4047户通电,有7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12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6.98%、1.68%和74.9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99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947户(分别占总数的71.68%和70.62%)。
曼等乡到县城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也为土路面;有集贸市场4个。全乡共拥有汽车17辆、农用运输车52辆、拖拉机47辆、摩托车1150辆。全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182.19亩,有效灌溉率为16.88%,。其中高稳产农田地4182.19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0.25亩。
到2008年底,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11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71户;建有小水窖30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29户。全乡有72个自然村通自来水;131个自然村通电;128个自然村通路;131个自然村通电视;131个自然村通电话。有59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该乡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其中有1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26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389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有利实现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和县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要求,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试点实情,2007年对溇水村委会街子组进行新农村建设,预计总投资36万元。
代表人物
曼等乡山川灵秀,文化历史渊源流长,古之以来多出官宦文人。刘体舒、刘、刘华中者便是杰出之辈。
刘体舒,字云岩,生年不详,卒于1851年。曼等村洼子人。刘体舒自幼聪颖,饱读诗书,文满乡野。于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年)乡试中第三名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中壬辰科进士。钦点进士后封发直隶顺德府广宗县任知县,后分别任广西省思恩知府桂平市知府。在任期间关心农事,振兴一方。《景东县志稿》云:“政绩卓著,清惠在民”、“政治文学,为当代中国研究所推崇”。此外清《新云南通志·刘体舒传》中也有赞誉。185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洪秀全和杨平手政秀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刘督率众部奋力抵抗,后被太平军抓获,死而不降,服毒自杀。民国《景东县志稿》载“浔州城破被掳,供张甚备,舒终不屈,仰药而死”。咸丰闻奏后,恤赠太仆寺卿。
刘崐,号韫斋,字玉昆,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三月十七日本生命保险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清末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道光八年(1832)十九岁优贡生,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亚元),道光二十一年中进士,二甲十六名,选庶吉士。从此走上宦海。
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到光绪八年(1882年)三十八年的时间里,刘崐历经宦海沉浮,先后担任散馆编修、乡试同考官、翰林院编修、同经局洗马、翰林学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右侍、户部右侍郞、工部右侍郞、会试读卷官、国史馆副总裁、经筵讲官。咸丰十一年因肃顺等党援案被牵联革职,后又启用为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镇江市江南学校正考官,后迁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郞,署顺天府尹,加任文渊阁直阁事,五十七岁时授湖南巡抚。刘崐为官政绩卓然,如在内忧外患之际受命于湖南巡抚,催办粮饷弱,镇压会党起事,弹劾地方官吏、监督籍内官员、督修《湖南通志》,请求从祠名宦乡贤等政务做得可圈可点。刘崐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但无诗文传世。民国《景东县志稿.艺文志》载为刘崐时文,有《禺稷颜子易地则皆然》、《通天地人为儒赋》、《学然后知不足赋》。刘崐亦精书法,有多部清著提及其书法,赞誉之词溢于纸面。
刘华中,字穆清,号庆丰。生于1877年,卒于1948年。曼等村洼子社人。清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云南省咨议局首届议员,民国十年(1921)任县议事会参事会会员。宣统三年(1911)选任西区乡董事会乡董。1925-1926年任景东参事、议事会议长。
刘华中首倡设立江东初等小学。民国四年联乡绅38人,捐资1000余元,设私立江东高等小学。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
特色产业
招商引资
人口民族
社会
教育
医疗卫生
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