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语:Why Marx Was Right)是2011年出版的通识读本,由
英国学者
伊格尔顿撰写,介绍了19世纪哲学家
卡尔·马克思及其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
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
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出,马克思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获得自由,阶级之于马克思,就如同德行之于
亚里士多德,并不是'你感觉如何',而是'你在做什么'。作为一本写给外行人看的通识读本,该书列举外界反驳马克思主义的十大论点,并逐一批驳。在其反驳的观点中,伊格顿认为
阶级斗争是
马克思主义中心思想,体现了
生产方式发展,如封建制度和
资本主义都涉及社会生产货物及提供服务所需的资料、技术及
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
工人阶级是
无产阶级,对劳动条件缺乏明显话事权,也无法控制生产方式。作者认为革命会引出全新的生产模式,就是
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是由工人阶级来掌控,其终极形态是
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会让国家消亡。除此之外,作者还探讨
苏联及其他
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加上全球
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作为一位坚定的
马克思主义者,作者
伊格尔顿希望理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
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这都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一个生活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人——特里·伊格尔顿于2011年4月在
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专著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也是当前西方关于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1节:中文版出版前言
第2节:英文版出版前言
第3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一
第4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二
第5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三
第6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三
第7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三
第8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三
第9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四
第10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四
第12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四
第13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四
第14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四
第15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四
第二部分
如果我们的人性没有相通之处,那么
社会主义所设想的全球合作将无从谈起。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谈到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性以及……在每个不同历史阶段受到改变的人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人性中的很多因素是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的——后现代主义者对这个事实不是予以否认就是不屑一顾。
第17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五
第18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五
第19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六
第20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六
第21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六
第22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六
第23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七
第24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八
第25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八
第26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八
第28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十
第29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十
第30节: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十
创作背景
伊格尔顿写作该书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发人深省的想法: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都是错误的;即便这些论调并非一无是处,也至少是站不住脚的。
卡尔·马克思也并非无懈可击,而特里·伊格尔顿只是想展示马克思观点的合理之处。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书中罗列了十种最常见的对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并试着一一反驳这些批评的错误之处。他希望能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那些不熟悉马克思著作的人们了解马克思的思想。
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菲力浦·卡朋特和
埃伦·伍德阅读了该书的初稿,并提出不少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作品思想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囊括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西方社会从各方面对马克思的攻击与质疑。150年来不断累积的新老问题,看似林林总总,但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关于马克思的有效性
对于所谓“马克思已过时;资本主义全面胜利,马克思彻底失败;
工人阶级不存在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主体不存在”等观点,
伊格尔顿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当今世界,从西方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到亚、非、拉这些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工人阶级不但没有消失,相反正在增长。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而工人阶级的总量有增无减。他指出:与以往工人阶级主要是指产业工人不同,今天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知识分子其实都是工人阶级的组成力量;不仅工人阶级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世界贫困人口也不断增大,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
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并没有给世界人民带来真正的财富,财富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弊端就在于资本不可遏制的向外拓展,这就是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稳定性。而且他还认为:只要资本主义不打破这种稳定性,
卡尔·马克思对它的批判就是有效的;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马克思就不会消亡。
针对所谓“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政治活动之中已经没有效力”这一说法,
伊格尔顿指出:不论是在女权运动还是环境保护运动中,尤其是在反殖民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这几大运动都从马克思那里吸取力量。他进一步指出:正是
苏联和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最先开展女权运动,在20世纪亚、非、拉轰轰烈烈的反殖民革命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最热情的拥护。即使是环境保护主义,也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按照
卡尔·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构想,以及对
资本主义无情掠夺自然资源的批判,伊格尔顿说马克思如果生在今天,一定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
第二类:关于马克思的理论本质
马克思重视精神,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在理论上一直以来对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们加在马克思头上的历史、
经济决定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批评是:西方人坚持所谓“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的
共产主义那种人间天堂,不过是一种乌托邦而已。马克思无视人性,看不到人性的险恶,才会设想这种不着边际的空中楼阁。相比于西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幼稚的
乐观主义”。
对以上这些问题,
伊格尔顿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指出:
卡尔·马克思虽然宣称一切历史都是
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并不是指任何发生的事情,而是指具有重大事件发展进程意义上的历史。其实,革命、阶级、
社会主义这些概念都不是马克思的首创,阶级斗争理论也不是马克思的全部,马克思的特色在于将阶级斗争和
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同样,马克思也绝非经济决定论者。马克思强调经济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认为经济是唯一的因素;马克思还强调其他的因素,并没有将一切社会现象都还原为经济。
伊格尔顿还指出:
卡尔·马克思在对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动因进行研究时,并没有说这些动因只是深层次的经济因素的表现。
马克思并不简单地讨论人性问题,决定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因素也不是人性而是制度和教育。
资本主义并不代表一切的人性。与抽象普遍的人性相比,马克思更重视个性的发展,并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同样,马克思也不承认抽象的平等,而是具体的平等。这就是每个人都享有
自我实现的权利,都有权利以自己的行动塑造社会生活。每个人都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基础上获得自我发展。这种平等是为了个体之间的个性而存在的。资本主义理论家鼓吹的所谓平等,是抽象空洞的虚假平等。
在西方社会中,
卡尔·马克思理论的核心
唯物主义学说向来遭到严重误解和恶意歪曲。他们指责
马克思主义相信物质决定一切,忽视精神和道德的存在。这显然是不着实际的无知妄说。
伊格尔顿一面强调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学说的普遍有效性,一面也指出实际上马克思重视精神,尤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马克思从不否定物质对于精神发展的影响。马克思是中欧伟大传统培育出来的很有修养的人,喜欢艺术尤其是文学,具有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他还计划写一部美学著作、一部
伦理学著作、一部戏剧研究,并打算结束《资本论》的写作之后,着手研究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卡尔·马克思并不反对道德,他反对的是道德主义,即把道德抽离具体历史语境而得出一套绝对的道德判断。马克思是一位不屈不挠的道德思想家,否则很难理解他对
资本主义道德的辛辣批评。不仅如此,马克思也是
亚里士多德伟大传统的继承者,道德并非意味着法律、义务、守则和禁令,而是如何以最自由、最完整、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生活。马克思长期生活困顿,但是却不忘全人类的苦难和解放。
马克思并不以暴力来定义革命
这类问题比起前两类来要尖锐和实际得多,因为这已经越出了纯粹的理论辨析,这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结果。在西方批评者的眼里:从
苏联开始的
社会主义实践最终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后果就是少数人压制大多数人的暴政,这种所谓的
无产阶级专政,以
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起一个个集权政府,没有任何民主和个人自由可言;苏联以及别的一些社会主义的政治实验,虽然也取得了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几乎离不开暴力革命、专政。
面对这方面的尖锐指责,
伊格尔顿并没有退缩。他提醒西方那些反对革命的人:
卡尔·马克思并不以暴力来定义革命,也并不认为举国动荡才是革命应有的状态。
苏联的许多措施都是循序渐进的。历史上,大多数的国家政权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建立的,
英国本身就是长期革命的产物,只不过因为成功而抹去了革命的痕迹。他尖锐地讽刺道:时下多数西方人声称自己的立场是反对革命的,其实不过是反对某种形式的革命而偏爱另一种形式的革命。工人运动的目的不是制造暴力而是终结暴力,世界上大多数的工人抗议都是和平的。相反,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暴力史,充满了全球战争、
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本来可以避免的饥荒。
法西斯主义就是极端
资本主义的产物。
伊格尔顿指出:
苏联的
社会主义,也就是
斯大林主义,不过是扭曲的
马克思主义,偏离了马克思的本意。按照马克思的估计,落后国家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一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都发生在落后地区,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物质积累,没有培育真正成熟的
无产阶级,这样的社会主义往往难免扭曲。当然,由于落后以及
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围攻,这些国家几乎只能实行专政以集中国内力量对付外来敌人。至于西方世界念念不忘的民主,也是马克思的兴趣所在,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看透了议会民主不过是少数人的假民主。
卡尔·马克思希望的是真正的民主,每个人都能享有的民主。
社会主义本身就包含着民主的内涵。至于马克思最后的远景,是消灭阶级,实现全人类的自由。
伊格尔顿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所有人获得自由。
马克思主义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解放理论,目的就是全人类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毫无疑问,自由是马克思思想的终极远景。
在西方社会中,马克思长期遭受的攻击,小半是因为不熟悉马克思著作,多半是有意的歪曲。这些诘难大多来自资本主义阵营,作为对马克思的批判的反击,特里·伊格尔顿对西方这些主要的诘难,依照历史的事实,依照马克思的本来面目,进行了驳斥。
作者简介
伊格尔顿,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
英国当代思想家。他曾先后在
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
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著有多部重要文化及思潮理论观察的书籍,是当代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一九八三年他的著作《文学理论介绍》(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对新潮流的介绍通俗易懂甚至引人入胜,被重印了将近二十次,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系学生的必读教材。至今仍在巴恩斯·诺布尔书店(Barnes and Noble)的
文学批评专柜占据一席之地。
伊格尔顿定期为《
卫报》和《
伦敦书评》以及其他许多主流媒体撰写文章。
威尔士亲王查尔斯曾高度评价其在学术界的地位,称其为“可怕的伊格尔顿”。
出版信息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于2011年4月由
耶鲁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7月
新星出版社出版中文版 ;11月10日,《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出版座谈会暨全媒体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