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位于
宝应县东边的
射阳湖镇,从射阳湖镇赵家村起,一直延伸到天平乡的天平庄附近,东西长约4.5公里,在此范围内,墓墩数以千计,若悬盂覆釜。
汉墓群地址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位于宝应县射阳湖镇,原汉代
射阳县治所,在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列着许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土墩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射阳墩”。
历史
因土墩数量很多,后来人们俗称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这些较为集中的土墓为我们了解汉代射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实物资料。
史书上记载
项伯和建安七子
陈琳墓在此。这里曾出土“汉铜虎”、“千斤镫”、“双鱼铜洗”等汉代以来的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珍贵文物数百件。
清代这里发现了孔子见老子石门画像石,后因
日寇侵占,画像石下落不明,其拓片鲁迅先生曾收藏过,现在
南京博物院珍藏。“九里一千墩”
汉墓群遗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们称它是“史籍的记载,文明的象征”。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
广陵区太守陈登对沟古道进行改浚。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济,使
射阳县很快繁荣兴旺起来。从
夫差开邗沟(前486年)到
南梁刘宋末年( 479年)射阳县废,在这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射阳一直为邗沟古道上的交通枢纽、
项伯的封国、
广陵郡的治所、百姓的垦殖地。从地理位置上看,紧邻射阳古城的东北部为烟波浩渺的射阳湖,惟有西南一片相对高亢的田地为世代射阳人的安息之地。
《万历宝应志略》记载:“射阳墩在
射阳湖镇之西,墩以数千计,若悬盂覆釜,大小夹持间,有径如列埏隧”。明代进 士、九江
知府朱曰藩在描写射阳墩的壮观时,曾有“沙墩排万马,烟海失群”的诗句。后人根据土墩的形状、用途、历史传说分别冠以形象而有趣的名字,如狗牙墩、乌龟墩、虎墩、金牛墩、鸭蛋墩、旗杆墩、夏家墩、戴墩、八角墩等。传说汉代
臧洪、
陈容 为抵御敌寇侵袭,在此操练兵马,修筑土墩,便有前走马墩、后走马墩、饮马池、马槽等墩名和地名。金牛墩是因此墩形状像一头卧息的牛,传说墩内有金银财宝故叫金牛墩。目前保存最好的三个标志墩之一的竹墩,因墩上长满茂密的翠竹而得名。
射阳县古今究竟有多少土墩?明代吴敏道诗云:“三千射阳墩,错落射阳路。”民谚亦云:“射阳三千六百墩,不知谁是楚王坟。”
清代以来一直称为“九里一千墩”。
1960年调查统计尚 有大小墩阜八百余座,1998年经过考古调查土墩仅剩七十余座。如此众多且规模较大的土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历次的考古调查以及部分墓葬的发掘,发现每一个墓墩中都隐藏着汉代的墓穴,有的土墩中有数穴乃至数十穴。因射阳地区地下水位较高,这里墓葬都为浅穴起封或平地起封,多为
木椁墓和
砖室墓。这些墓都建于平地上,然后担土覆坟墩。起初只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相对独立的家庭或家族为主的聚棺埋葬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坟场。天长日久,这些坟墩了又堆,堆了又坍,加上后代不断有人埋于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土墩。
特点
射阳墩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据史料记载,仅
清代出土的文物就数以千计,其中汉双鱼 铜洗、汉铜虎等极为珍贵。清乾隆48年(1883年),
宝应县举人朱彬在射阳平家庄双墩发现 了射阳石门画像,它是我国出土最早、影响较大的汉画像石刻之一。特别是一幅内容属“圣贤”画像“孔子见老子”图,则更为引人注目,许多金石学家相继著文,将它编在有关著录中。鲁迅先生不但藏有此画像石的拓片,而且还专门研究过。解放以后,因农田改造、水 利建设等破坏,射阳墩又先后出土过数千件文物,特别是陶器,不但数量多,且造型和纹饰都较为丰富。这些汉代陶器虽然没有
先秦青铜器那么精美,也没有后代瓷器那样华丽,但它却有独特的粗犷豪放的风格,雄浑奔放而深沉宏大的精神。 1981年在前走马墩出土的一件彩绘凤纹杯盘套盒,设计巧妙独特,制作工艺精湛,漆色艳丽如新,充分展示了汉代漆器工艺的成就。1982年八角墩出土的纹青玉璧和1998年戴墩出土的龙凤纹白玉佩,玉质莹润,纹饰华美,雕琢技艺精湛,堪称汉代玉器工艺的杰作。出土的“淮陵玺印”一批汉代官、私印,为研究汉代的印信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为了切实加强对古射阳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正着手规划,准备建设汉文化旅游区。
射阳县的“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以及其它汉代遗迹,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古朴的风姿显示着中国汉文化的灿烂,迎候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相关信息
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
韦明铧说,当时曹操手下有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较为年长的陈琳,就是广陵射阳(现为宝应)人。他在诗、文、赋上皆有建树,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了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他的散文文风雄放,笔力强劲。但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三易其主,先后侍奉
何进、
袁绍、曹操,热衷功名,最终染病身亡。
相传陈琳就葬在其中,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明。
三国时期,还有哪些人物和
扬州市有关?韦明说,当时扬州处于魏、吴两方政权的中间地段,一会儿属魏,一会儿属吴,有时候还是双方都不管的“真空”地段。据
韦明铧介绍,
曹操一生并没有踏足扬州,但他的儿子
曹丕来过扬州,还对着滚滚
长江,发出长叹:“这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啊!”为曹操医治过头疼病的名医
华佗,也长期在扬州活动过;他收下的唯一弟子
吴普,就是扬州人。一直以来,扬州中医都奉吴普为祖师爷。解放前,扬州地区还有过吴普庙。
此外,扬州还有一位学士叫做
张纮,到了
孙吴当谋士,和
张昭一起合称“二张”。他和
陈琳虽然身处两个不同的阵营,但是关系不错,常有书信往来。有次陈琳写信给张,夸赞他文学水平高;张纮回信写道,自己在陈琳面前只是“小巫见大巫”。这也就是成语“小巫见大巫”的由来。
宝应
商周遗址参评“十大发现”为
扬州市唯一参评项目,属于商周时期南北交流碰撞区域——发现的双琚商周文化遗址,已经参加“
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评选活动,这也是此次扬州唯一一个参评项目。2009年四、五月份,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驻扎
夏集镇。
宝应县博物馆负责人季寿山介绍,经过考古人员为期20天的调查,出土了一批陶、骨器等生产劳动工具,器型包括鼎、豆、罐、鬲、釜、钵等。
季寿山告诉记者,双琚商周文化遗址位于
双琚村运河以东片,东北为
兴化市,南为
高邮市,周边多湖泊沼泽,遗址北有双琚大河,通
广洋湖。遗址为凤凰沟环绕,东西长 240米,南北长260米。
西北地势较高,东南相对平缓。地表常可发现绳纹、席纹陶片。地下堆积较丰富,深度在1.7至2.8米之间。
据史料考证,
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其后历史无从稽考,明代
洪武赶散有
苏州市徐氏迁至该处,遂名双琚,上世纪50年代双琚自高邮划归
宝应县。双琚遗址属于商周时期南北交流碰撞区域。中国社科院、
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均对该遗址的发现给予了较高评价。
帝王将相
帝
扬州在历史上没做过国都,所以埋葬在扬州的国君并不多见,只有隋炀帝杨广。他在
江都区被杀害后,就被埋葬在这里。
隋炀帝陵的发现,和清代
大学士阮元分不开。正是阮元,在扬州为隋炀帝立碑建石,并请扬州
知府伊秉绶修建了隋炀帝陵。
隋炀帝是否安葬在隋炀帝陵里,现在还没有进行考古发掘。但晏炳森认为:“不是所有的陵墓都要进行挖掘的,保留原样,同样是对历史的保护。”
王
发现时间:1979年
广陵王刘胥是
刘彻之子,获封广陵王。一开始,他的坟冢在高邮天山;1979年采石工人开山时,发现了山中古墓葬,后将墓冢整体搬移到蜀冈,成为现在的汉陵苑。晏炳森介绍说,因为汉朝推崇厚葬,所以当时考古开掘时,尽管该墓遭受过盗掘,仍出土了大量文物,约有千件之多。特别是规模宏大的“黄肠题凑”,是汉代诸侯专享的特殊墓葬制,皆由
楠木制成,无论是体积还是质量,目前在国内都首屈一指。
将
地点:西湖镇
发现时间: 民国年间
李长乐是一位晚清猛将,一生得了三个“巴图鲁”(即“勇士”)的称号,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罕有的。后来,他来到
扬州市买田置宅,安顿家小。他去世后,清光绪皇帝赐谕葬于扬州,谥封勤勇公,墓址为
维扬区二道山赵庄东北,即现在维扬区西湖镇经圩村赵庄。这种“奉圣旨谕葬”,是
清代对
中兴功臣亡故后最为隆重的葬礼制。在将军中,还有
明朝抗清将领
史可法。在知道必定兵败时,他就关照义子,自己牺牲后埋葬在
梅花岭。但后来清军破城,史可法尸骨并未找到。现在史可法纪念馆内的梅花岭,是史可法的
衣冠冢。
相
相:阮元
地点:槐泗镇
发现时间: 近年
阮元是清朝著名学士,官至太傅,管理刑部、兵部事务。他是
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旻宁三朝重臣。阮元去世后,道光帝在祭文中称他:“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阮元归葬雷塘祖墓,即现在的槐泗镇永胜村。他下葬的地方为祖,除了
阮元墓,还有阮家祖宗的一些墓冢。如今只有墓碑,并无其他明显的建筑。
参考资料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www.chinanews.com.cn.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