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书”系列为
曹文轩历时八年精心构思而成,它是曹文轩迄今为止花费心血最多、最为重要的作品,幻想与文学融为一体,既具有作者一贯的美学风格,又内容新奇独特,极富探索之风,目前,第一部《黄琉璃》第二部《红纱灯》已经出版。其余两部分别为《紫河车》和《白纸坊》。
图书系列
“大王书”图书系列分四部,分别是《黄琉璃》、《红纱灯》、《紫河车》和《白纸坊》。
《黄琉璃》为曹文轩多卷本长篇小说“大王书”系列的第一部。作家调动非凡的想象,描绘了一个风烟瑟瑟、扑朔迷离的陌生世界,演绎出千军万马攻城、追击、迎战的宏大战争场面,刻画了一个少年王波澜起伏的成长历程。在血流漂杵的战争中,心灵的呼吸、生命的搏动永无停歇。第二部《大王书·红纱灯》现已上市。
第三部已完稿,准备发行!(
曹文轩在江苏
睢宁新世纪中学给学生作报告时亲口所说)
黄琉璃
内容简介
剥夺光明,剥夺声音,剥夺语言,剥夺灵魂……出逃自地狱的熄,在篡夺了这个疆域无边的大国王位之后,阴险无所不用其极。即便如此,熄仍被心头隐患所纠缠,他担心智慧而美丽的文字总有一天会让人觉醒,为此,熄呼风唤雨,又发动了一场毁灭文字的浩劫……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有本书从万丈火焰中腾空而出,飞上了夜空。它是书中之书,是大王书。它的新主人是牧羊少年茫——茫是一个沐浴天地灵气而长大的少年,在危难时刻被成千上万的难民拥立为王。
于是,在刀光剑影的漫漫长夜里,茫带领他的军队与熄及巫师团展开了殊死较量……
图书章节
第一章 哭泣的火焰
第二章 岩石上的王
第三章 瑶
第四章 食金兽
第五章 公石之城
第六章 迷谷
第七章 流血的剑
第八章 三影人
曹文轩主要得奖记录
作者简介
曹文轩,著名作家、学者。1954年1月生于
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读书,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
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提名奖、
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曹文轩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天瓢》、《
红瓦》、《
根鸟》、《
细米》、《
青铜葵花》、《大王书》等。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
作家出版社出版《
曹文轩文集》(9卷)。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
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
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奖项。2004年获得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提名奖。
曹文轩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给了我们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这里有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怀……这些内容在童年情怀的关照下呈现出的精神之光,感动着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让我们的心为之震动。
媒体评论
文学,诗意地幻想——读曹文轩《大王书》第一部/
路文彬时下的文学正以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刷新着历史。然而,心想来,这过快的速度与过远的距离似乎已无法让我们再从其中看到什么文学。曾经,我们为自己的文学在想象层面所暴露出的拮据家底深感羞愧;而今,悬疑、惊悚以及奇幻等繁多小说名目的瞬间涌现,却使我们被个中那铺天盖地、盛气凌人的奇思异想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纷乱的想象已经不是想象,而是奢侈和放纵的
表征;它直接昭示着写作者对于现实及历史的傲慢与无情。小说也不再是小说,而是病历,活生生地记录着这一时代中人心灵上的疑难杂症。由于疏远了历史,人们也就必然地疏远了文学,因为文学终归属于历史性的存在。但即便如此,想象的快车还是毫不理会极速所带来的
失重后果,依然不知节制地让人们在刺激快感的享乐中亲近着死亡的
幻觉,并且轻易就迷失和堕落于这样的幻觉。正在这个想象几乎促使我们将文学彻底遗忘的紧要关头,
曹文轩先生的《大王书》及时赶到,令我于刹那间甚至想到了“惊现”一词。
一古典精神之路的守护者形象,决定了曹文轩先生总是乐于把目光投向过去。因此,《大王书》仍然不是一部未来的“大王书”,而是一部历史的“大王书”。尽管它不打算告知我们确切的历史时间,但仅凭“熄”、“蚯”、“柯”、“茫”、“瑶”这些人物的名字,我们的思绪便可当即回到
黄帝与
蚩尤所盘踞的那个久远年代。至于大王熄针对文字开始的残忍屠戮,则直接触痛的是我们关于
焚书坑儒的历史记忆。不过,
曹文轩先生想象的历史性还不单限于他所想象的内容,它同样也活跃在其始终迷恋的文学风骨上。至少,我能够从《大王书》里清晰听到来自
汉斯·安徒生和博尔赫斯两位巨匠身上的历史回响:前者的质朴与悲情、后者的狡与诡谲。女主人公瑶仿佛就是“海的女儿”、“
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的姐妹,她那令人心碎的柔美使我从一开始便相信了她将注定要有着与姐妹们相同的命运。大王熄那无以
计数的国土,让我联想到的是博尔赫斯那本永远数不清页码的“
沙之书”;而使茫军受困的迷谷,则又让我重游了这位神秘大师精心营造的“交叉小径的花园”。安徒生、博尔赫斯,想必这是
曹文轩先生钟爱着的两位作家吧,他的幻想世界里时常会闪现出这么两个伟岸的身影。也正是凭借这样的身影,曹文轩先生的幻想一刻亦未曾偏离过文学。这是一种真正属于文学的幻想,它以诗意的方式存在着。这种诗意的幻想拒绝停留于嬉戏,它不是纯粹的消耗,而是创造——在历史的追忆中创造。
海德格尔说过:“作诗就是追忆。追忆就是创建。”由此看来,不管是曹文轩先生选择的历史,还是他所选择的诗意,他的想象指向的皆是创造的本质。其实,选择了历史亦便选择了承担,就像选择了唯美便选择了悲剧一样。
曹文轩先生的古典主义坚持当属道道地地的创造,它向来与自恋和消极没有丝毫干系。那么,我们就别再指望《大王书》会是一场多么轻松的游戏。当然,也不要以为它又会有多么的复杂。复杂从来就不合乎古典美学理想的实质,因为
听觉向往的总是与沉静接近的单纯之音;唯有现代性的视觉欲望里才汹涌着破解复杂的执拗冲动。说来简单,这不过又是一个有关善恶较量的故事。然而,如何呈示和理解这样的较量却绝不简单,要不,它又怎么敢叫做“大王书”呢?
作者后记
许多朋友都知道,在很多年前我就有写一部幻想类作品的念头,但就在跃跃欲试准备进入情况时,却见此类作品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张扬与推动下忽然于一天早晨便在中国大地上锣鼓喧天地热闹了起来,它们成了宠儿,成了许多出版社竟相出版的主打作品,一时间,五颜六色,斑斓多彩,纷纷扬扬地飘落在中国人的阅读空间里。加之“
哈利·波特”、《
指环王》、《加勒比海盗》等作品与电影之全球性的滚滚热浪对中国的大肆席卷,中国的作家、批评家、出版家以及广大读者终于彻底地认同了一种叫做“幻想文学”的文学,并义无反顾地迷恋上了它。在如此波澜壮阔的情形之下,我想我就没有必要再凑这个热闹了,于是便暂时放弃了这个曾经汹涌在心的念头,依然很平静地去写我的《草房子》、《红瓦》、《
细米》、《
青铜葵花》式的作品去了。
然而,就在这几年里,写着写着便会有一种企图再度涉足此类作品的冲动,但与从前的情形却有了不同。冲动的原因,不再仅仅是来自难以压抑的内心渴望,而更多的是来自对当下所谓幻想文学的犹疑和担忧:这就是幻想吗?这就是文学吗?这就是幻想文学吗?
我从豪华的背后看到了寒,从蓬勃的背后看到了荒凉,从炫目的背后看到了苍白,从看似纵横驰骋的潇洒背后看到了捉襟见肘的局促。
上天入地、装神弄鬼、妖雾弥漫、群魔乱舞、舌吐莲花、气贯长虹……加之所谓“时空隧道”之类的现代科学的生硬掺和,幻想便成了
决堤的洪水,汪洋恣肆,现如今已经有点儿泛滥成灾的意思了。这种无所不能而却又不免匮乏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幻想,遮掩的恰恰是想象力的无趣、平庸、拙劣乃至恶劣。“幻想”在今天已经成了“胡思乱想”的代名词,成了一些写作者逃避“想象力贫乏”之诟病而瞒天过海、欺世盗名的
花枪。所谓“向想象力的局限挑战”的豪迈宣言,最后演变成了毫无意义、毫无关感并且十分吃力的耍猴式的表演。
当然,我说的肯定不是全部。我在林林总总申还是看到了一些让我着迷的幻想类作品,它们在经典性方面,可以与一切通常的经典平起平坐,绝不在其下。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却不是出自国人之手,而是来自国外。
我一直以为,想象力只是一种纯粹的力,这种力是否具有价值,全看是否能够得到优良知识和高贵精神的发动和牵引。如果得不到,这种力就很有可能如一头蛮横的怪兽冲出拘圃它的栅栏,横冲直撞,进行一种没有方向、没有章法的癫狂,甚至会践踏人群、践踏草木。这种所谓的创造,若没有意义与价值,倒还算是好的了,最糟糕的情况是:它所创造出来的可能是一些光怪陆离、歪门邪道的东西,甚至还会创造出使人
走火入魔、迷失本性的东西。当年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称这种想象为“坏想象”。在人类的记忆中,这世界上有许多场灾难就是由那些坏想象所导致的。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赶进焚尸炉,以为可征服并统治整个世界的
阿道夫·希特勒的想象,也是一种想象,并且是一种“惊世骇俗”的想象。
所以,我们不可不设前提、毫无反思和警觉地泛泛而谈所谓想象。
在文学这里所谈的坏想象,当然还不至于祸国殃民、惨绝人寰,但它们同样会给我们带来伤害——精神上的、心智上的伤害。它们会使我们烦躁不安、忧心忡忡,会使我们陷入迷狂和痴心妄想,会使我们被恐惧所笼罩而
虚汗淋漓。
我们曾为
中原地区当代文学的想象力而汗颜,至今仍在汗颜。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绝大部分,至今也未能有所升腾,依然匍匐于灰色的土地。我们的能耐似乎只有坐在那儿照着生活中的那堆烂事依样画葫芦。所谓写作,就是将眼前所见,照单全收,用于想象的心和脑却闲置着,几乎到了荒废的程度。正是有感于此,这些年我们才对想象、想象力那样热衷地呼唤。然而,当终于有一天想象竟满地跑马时,我们所看到的情形却又是令人哭笑不得:那想象,并不是我们所企盼的可以提升中国文学品格、将中国文学带出乎庸而狭长地带的那种想象——艺术的想象。
当然,我对当下幻想文学的犹疑与担忧,还不仅仅因为幻想本身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深刻地感觉到了文学在这里的缺席与放逐。
所谓“幻想文学”,其实“文学”是没有的,剩下的就只有“幻想”了——“文学”只是浪了个虚名。
“文学”、“文学性”、“艺术”、“艺术性”,这些字眼在这些年里一直纠缠着我,搞得我很烦躁。有时我会很不自信地质疑自己:你是否成了一只迷途的羔羊?有时我甚至对自己的写作感到害怕,怕自己的认定是一种迷乱,一种偏激,一种肤浅,进而还会怀疑自己的社会责任:人家在谈历史、文化、社会、世界、人类、制度、底层、下岗女工、分配的不平等,而你总是在谈什么文学、文学性之类的话题,你是否犯了本末倒置的大错?可是,
心虚归心虚,终了还是被这些字眼牵着鼻子走了,还是忘不了去对与我对话或倾听我言语的人们诉说那一套都长了
胼胝的话题。
我至今还是冥顽不化地认为,一部既然叫“文学”的作品,天经地义文学就是它的属性,就是它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石;丢了文学、文学性,那可怜的文字就活不下去;一切都可丢掉,唯独那文学性决不可丢掉——丢掉了文学性,就是丢掉了脑袋。
我虚弱的心的底部,还是执著地信奉:文学才是永远璀璨多芒的钻石,而其他都会衰亡——其他东西即使很有价值,价值连城,也必须将其安放在文学的空间里,如果不是这样,所有这些东西都将会在岁月中风化,最终变成粉末随风飘逝。
基于这些冥顽不化的见解,我决定涉足幻想文学,更何况我在此之前许多年就已经写过一部标准的幻想文学长篇《
根鸟》,并且得到很多荣誉。
我对自己说:去做吧,让幻想回到文学!
为了写好它,我做了自我写小说从未做过的案头工作。我认真地看了大约二十部关于人类方面的皇皇大著。其中,
詹姆斯弗雷泽的《
金枝》、斯特劳斯的《
野性的思维》、泰勒的《原始文化》、布留儿的《
原始思维》等经典性著作,这一次都是重读。它们给了我太多的灵感与精妙绝伦的材料。我对这些著作,深怀感激。
如此处心积虑地写“大王书”,其动机自然不在改变局面,我也深知自己没有如此能力,只是想对不尽如人意而却又风风火火的幻想文学这么搅合一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这世界上真能发生如此神奇的物理效应,那么这块
无名而愚直的石头即便是被冲入大海,沉入洋底,它也会心甘情愿——它定会安然沉睡。
谢谢
接力出版社,谢谢白冰先生,谢谢“大王书”的责编余人先生和陈苗苗博士,谢谢多年前将我带入这片天地的老朋友——譬如
彭懿先生,谢谢所有关心“大王书”的人们。
我能够报答的就是尽力修改和写作余下三部。
文摘
地狱之舞
熄是在山头狂欢中得知茫军已经顺利走出迷谷的消息的。起初,他根本不相信,将那个报告这一消息的城防将军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胡说八道!”他大声咆哮,吓得那个城防将军浑身哆嗦。“呸!”他往城防将军的脚下狠狠啐了一口,转身去参加正处在高潮之中的狂欢去了。
他从地狱带来了一种叫做“黑魂灵”的舞蹈。
这是地狱里的一种最豪华也是最美的舞蹈,只有在盛大的节日,才会跳这一舞蹈。那时,黑幽幽的大厅里,到处点着以上等的动物油脂作为燃料的
油灯,空气里飘散着的香料味与腐烂的气息混杂在一起,那气味使每一颗灵魂都感到迷醉。与之相配的音乐,仿佛是从狭长的石缝里吹来的远风,有时尖鸣,有时呜咽,有时像从枯黄的草尖上吹过。舞蹈的动作极其考究,有成百上千个节奏与动作,或似野猫蹑手蹑脚犹疑不前,或似
月桂下的蝙蝠轻盈飞翔于蓝色的月光之下,或似
乌梢蛇潜游于草丛之中,或似
食肉目正从黑色的山岗上俯冲而下,忽起忽落,忽扬忽抑,忽徐忽疾,忽狰狞忽妩媚,千姿百态,但都朝着一个“轻”字,一个“飘”字。一颗颗黑色的魂灵,犹如天空中无数的落叶旋转于一股忽强忽弱的
旋风里。
这是千年之舞,是舞中之舞,熄要求他的全部将士们必须学会这一舞蹈,因为只有这样的舞蹈才能使他领略到盛大节日的快意,并且能让他回忆起远去的地狱生活—那里的生活刻骨铭心。
为了逼真地营造地狱的氛围,他让军需机构为他的将士们每人发放了一套黑色的衣服,到时都必须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