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海剧团的前身是淮阴专区大众淮海剧团。1948年淮海区第三中心县委剧团与沭阳艺人小组合并,江苏省淮海剧团成立。
其战时深入前线,以戏曲鼓舞军民,创作多部现代戏,如《劝子参军》《小板凳》《三星落》《大后方》等。
新中国成立后,持续编演现代剧目,如《莫落跑》《两好合一好》《害人的西乾道》等。
1954年,整理的传统剧目《求情》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谷广发获演员
二等奖。
历史沿革
1956年11月转为江苏省淮海剧团,仍驻
清浦区。先后从县属剧团和有关部门,调进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工作者多人充实剧团。1957年,参加
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传统戏《催租》《骂鸡》《打干柴》,现代戏《拾秸头》,以其刚劲、朴实、泼辣、奔放、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获得一致好评。谷广发、朱桂州获
一等奖。《骂鸡》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59年,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改编的传统戏《
樊梨花》,被誉为“一枝清香的荷花”。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团长谷广发作为江苏省劳动模范观礼团成员,赴京参加庆祝
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典。1960年,剧团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
陈玉梅代表出席大会。
剧团成立以来,多次邀请老艺人配合新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录制、传授唱腔和传统表演身段。1960、1961年,两次进行规模较大的艺术练兵活动,对剧种风格、剧目、唱腔、语言、表演等,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实验。初步清理出淮海戏的历史源流;编写出《淮海戏音韵》和《淮海戏舞台语言研究》;挖掘、继承了长期不唱的老腔,改革、创造了一些新腔,演出水平有很大提高。1962年3月,第二次赴
上海市交流演出,上海
唱片公司为刘长珍、
杨秀英、魏化兰等演员演出的《
樊梨花》、《皮秀英四告》、《三拜堂》、《骂鸡》等剧目灌制了唱片。《
解放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发表多篇文章,给予较高评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停演。1968年12月,剧团撤销,大部分演职员下放劳动。1971年3月恢复建制,调回28人,并招收演员33人。先后移植了《
沙家浜》、《闸上风云》、《
向阳商店》等戏。1973年,创作的现代戏《两亲家》参加
江苏省专业剧团戏曲会演。1975年,赴京参加移植“样板戏”调演和庆祝
新中国成立26周年献礼演出,《闸上风云》选场被
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直播和录制播放。1978年,恢复传统戏演出,剧团重新加工《三拜堂》《
樊梨花》《皮秀英四告》《催租》等传统保留剧目,受到广大观众赞扬。
杰出演员
谷广发、朱桂洲、刘长珍、杨云发、陈玉梅、王保萃、杨秀英、温士奇、王聿珍、
朱培銮、周广乾、蒋其章、
范珍美、徐万维、杨云兰、李守英、魏良昭、曹亚芳、李岚科、
苗爱华、吴玲、
魏佳宁、
许亚玲、徐棣琴、熊化冰、孟善荣、王安顺、张志刚、张冲林、文林志、陶化友、章其弘、郭彬、
杨丽华、马士。
获得荣誉
现代戏《生死怨》获演出
一等奖、剧本
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十里香》获剧本二等奖,并获文化部现代小戏创作奖和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剧本奖”。1982年,《十里香》被
中国中央电视台录像播放。
1984年演出《儿女情》,获
江苏省第三届戏剧
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和江苏省庆祝
新中国成立35周年戏剧调演优秀剧本奖等奖项。
1986年,《果园风情》参加全省新剧目观摩演出,荣获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
五十多年来,剧团创作、整理、改编和移植演出的剧目多达二百余部。其中,整理改编的《皮秀英四告》《三拜堂》《
樊梨花》《催租》《骂鸡》《借靴》《赶集》《王婆卖瓜》等剧目是剧团的优秀代表作和保留剧目。创作演出的优秀现代戏《十里香》《生死怨》《儿女情》《果园风情》《粉祸》《非常母女》《豆腐宴》《临时爸爸》《永恒的彩霞》《皮秀英》等剧目曾先后多次参加全国性的艺术活动,多次荣获“
五个一工程奖”和“优秀剧目奖”。
2005年剧团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团长、书记鲍鹤云同志赴北京参加会议并领奖。2007年12月3日,在
苏州市举行的第十届
中国戏剧节开幕式暨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奖演员颁奖仪式上,《豆腐宴》主演
魏佳宁同志捧回了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8年6月,
淮海地区剧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月,进京参加
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淮海戏的表演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绽开在淮海平原上一支绚丽的艺术花朵。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省淮海剧团获得“淮海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