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营镇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下辖镇
西华营镇,隶属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地处西华县西北部,东、东南接太康县五里口乡,南靠田口乡,西、西南邻聂堆镇,西北与扶沟县接壤,北与太康县板桥镇相邻,距西华县城25千米,区域总面积74.79平方千米。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西华营镇境域分属第五、第七两区;1990年,撤西华营乡,设西华营镇。2019年,西华营镇总人口有6.78万。截至2020年6月,西华营镇下辖3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西华营北街路东1号。 
截至2018年末,西华营镇有工业企业3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5个。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分属第五、第七两区。
1951年,为西华县第七区。
1958年,成立西华营公社。
1962年,分属聂堆、东夏亭两区管辖。
1965年建西华营公社,1984年改镇。
1990年,撤西华营乡,设西华营镇。
1997年,面积47.8平方千米,人口5.5万,辖毛桥、李桥、庞集、屈庄、常武营、刘双桥、何庄、孝义寺、前楼、后楼、高集、郭集、尹庄、闫王寨、双楼、李九、铺李、后套、林楼、陈店、孙董、田庄、西华营、肖庄、吴庄、牟庄、来洼、薛楼、大赵、徐那、半截河31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华县营镇位于太康县扶沟县淮阳区、西华四县交界处,距西华县城25公里,西华营镇东南与太康县五里口乡毗邻,东北与太康县逊母口镇相连,西南及东南部与聂堆镇东夏镇接壤,北与太康县板桥镇相连。全镇土地总面积74.7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5万亩,辖31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284个村民组,总人口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08人。交通便利,省道吴黄路纵贯腹地,阿深高速公路距镇区西1.5公里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穿过,许公路距镇区北部2.5公里处由西向东穿过。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淮海战役烈士墓
地形地貌
西华营镇地处豫东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2.3米。 
气候
西华营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气候温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多偏北风;多年平均气温14.5℃,1月平均气温0℃,极端最低气温-17℃;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40℃;生长期年平均322天,无霜期年平均216天,年平均降水量728毫米。 
水分
西华营镇境内河道均属淮海地区流域;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清水河、新运河、东黄水沟、西黄水沟流经境内;有常武营闸、于韩闸2座。 
自然资源
2011年,西华营镇有耕地8.5万亩,人均1.49亩。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下辖西华营、肖庄、孙董、田庄、牟庄、吴庄、毛桥、李桥、庞集、屈庄、常武营、何庄、孝义寺、刘双桥、来洼、大赵、薛楼、半截河、徐那、后套、林楼、李九、铺李、陈店、后楼、前楼、高集、郭集、尹庄、闫王寨、双楼31个行政村,下设284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西华营镇下辖31个行政村:西华营村、田庄村、牟庄村、吴庄村、肖庄村、孙董村、高集村、前楼村、后楼村、郭集村、尹庄村、阎王寨村、双楼村、孝义寺村、何庄村、刘双桥村、常武营村、屈庄村、庞集村、李桥村、毛桥村、半截河村、薛楼村、大赵村、来洼村、徐那村、林楼村、后套村、李玖村、铺李村、陈店村,镇人民政府驻西华营北街路东1号。
代码
411622107: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总人口有5.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521人,城镇化率28.9%;总人口中,男性29076人,占50.9%;女性28019人,占49.1%;14岁以下12051人,占21.1%;15—64岁36283人,占63.5%;65岁以上8761人,占15.4%。2011年,西华营镇人口出生率11.8‰,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5.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3人。 截至2017年末,西华营镇常住人口为48823人。 截至2018年末,西华营镇户籍人口为66892人。 2019年,西华营镇总人口有6.78万。
政治
近年来,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镇现有镇村企业810家,其中,工业企业26家。如今远东化工厂技改新上的“保苗100”、“农夫菌星”、“黑客”项目产品供不应求,其中环保型无公害杀菌剂“农夫菌星”、“黑客”获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为省级名牌产品。其它企业也已初具规模,且发展势头强劲。
经济
综述
2011年,西华营镇财政总收入610万元,比2010年增长6%;人均财政收入106元,比2010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截至2018年末,西华营镇有工业企业3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5个。
第一产业
农业
农业以小麦、棉花、水果、畜牧为主导产品,形成了粮、棉种繁育、育苗、精品林业、畜牧业、食用菌等特色支柱农业。其中,粮棉繁育基地涵盖7个行政村,面积12000亩,是中原最大的粮棉种繁育基地。以陈店、西华营等行政村为主的金丝柳,优质速生杨树苗基地面积达3000亩。新、名、优品种林果园区3个,面积6000亩。畜牧养殖业,年产值700万元以上。
2005年全镇经济总收入为495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5300万元,第二产业为14000万元,第三产业10200万元,财政总收入为621万元,财政支出为620万元,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54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96元。
2011年,西华营镇农业总产值4.56亿元,比2010年增长5%,农业增加值1.9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9%。西华营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西华营镇生产粮食41900吨,人均733.8千克。西华营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大豆、朝天椒、红薯、蔬菜等。西华营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2011年,西华营镇生产肉类3718吨,畜牧业总产值1.6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6%。2011年,西华营镇新建规模养殖场26个。2011年,西华营镇水果种植面积8025亩,产量1781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西瓜等。
第二产业
工业
西华营镇初步形成以制药、纺织、粮食加工等为主体的主导产业。2011年,西华营镇工业总产值为5.124亿元,比2010年增长20%,工业增加值2.01亿元;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职工300人。 
第三产业
商贸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商业网点437个,职工843人。2011年,西华营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亿元。比2010年增长1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6亿元,比2010年增长11.7%。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2家金融机构在境内开设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为4.6亿元,人均储蓄8056元,各项贷款余额1.8亿元。
文化
地名由来
西华营镇原名西淮营,后演变为西华营。 
文物古迹
西华营镇境内古迹有淮海战役烈士墓
交通
西华营镇有大庆-广州高速公路永登高速公路、省道吴潢路和于红路穿境而过。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县乡村公路33条。
社会
教育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镇区电话普及率86%,镇域69.6%,镇区内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4所,文化活动室4个,中心卫生院1个,骨科医院1个,镇域内中小学33所,幼儿园35所。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幼儿园2(所)个,在园幼儿130人,专任教师8人;小学31所,在校生5920人,专任教师4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4900人,专任教师28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西华营镇教育经费达488万元。
科技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各类科技人才263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6人,经营管理人才28人,技能人才521人,农村实用人才2047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31个,藏书3.1万册。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体育场地8处,6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8%。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广播喇叭246只,入户率100%,通响率100%;有30多个电视频道在该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数为206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卫生院1所;设病床41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71张;专业卫生人员4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86人。2011年,西华营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8121人次,西华营镇重点医院有西华营镇人民医院。2011年,西华营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4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7万人,参合率98%;孕产妇死亡率15/10万。 
社会保障
2011年,西华营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73户,人数有2298人,支出199万元,比2010年增长14%;月人均72元,比2010年增长1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8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0.84万元。西华营镇共有五保对象190人,敬老院1所,床位65张,入住五保老人63人,分散供养农村五保老人127人,年支出五保生活费20.9万元。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32个,乡村通邮率100%;有固定电话用户2360户,移动电话用户26000户。 
截至2011年末,西华营镇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变压器36台,综合电压合格率98%,供电可靠率99%。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021-05-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分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代码
人口民族
政治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地名由来
文物古迹
交通
社会
教育
科技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