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在停靠于上海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码头的“雪龙”船上,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出征动员大会举行。会上,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动员会结束后,“雪龙”船载着中国第29次
南极洲考察队离开码头驶往
广州市,并将于11月5日正式从广州启程奔赴南极。考察队将4次穿越西风带,预计航程27460多
海里,于2013年4月上旬返回
上海港。国家海洋局和局党组的决定,任命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
曲探宙为考察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院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孙波为副领队,同时还确定了临时党委组成人员和考察队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这标志着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
简介
中国第29次
南极洲科学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2012年11月5日上午从广东广州南沙码头起航奔赴南极,执行预计为期162天的科学考察任务。
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将采取“一船两站”的方式进行,即搭乘“雪龙”船,对
中山站、
昆仑站进行考察,此次南极科考将完成31项站区科学考察和8项
南冰洋科学考察项目,执行12项后勤保障任务。计划总航程约2.7万
海里,将4次穿越西风带,于2013年4月上旬返回
上海市。
南极科考队从
广州市出发后,计划中途在
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进行补给,2012年12月初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进行物资卸运后将赴南极大陆罗斯海沿岸考察,之后将至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停靠补给,2013年2月再次回到中山站卸货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南大洋考察,2013年3月11日离开中山站回国,再次途经弗里曼特尔补给后于2013年4月上旬抵达上海。
考察期间,科考队将继续在
南极洲周边海域和
南极大陆开展
极地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工作,考察南极周边海域和南极大陆重点地区环境要素。同时实施考察站站务工程,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选址调研、进行
昆仑站二期工程建设,提高南极考察站后勤保障能力。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考察队起航仪式上说,此次科考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一次重要极地考察活动。极地科学考察工作是展示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舞台,是争取与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领域,也是事关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区域。发展
极地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自1984年中国首次组织
南极洲科考以来,中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4个科学考察站,成功组织了28次南极科学考察和5次
北冰洋科学考察,取得了许多高水平考察研究成果,为人类认识两极、探索极地奥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任务
专家介绍说,此次南极科考将采取“一船两站”的方式进行,即搭乘“雪龙”船,对中山站、昆仑站进行考察,并由“雪龙”船执行
南冰洋科考任务。
此次南极科考将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即为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建设进行选址调研,这也是我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对第四个南极站开展选址工作。
除此之外,科考队将完成31项站区科学考察和8项南大洋科学考察项目,执行12项
南极洲后勤保障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在南极周边海域和
南极大陆开展“
极地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工作,考察南极周边海域和南极大陆重点地区环境要素等,并将继续派出
昆仑站考察队执行内陆考察和站区建设任务,进行昆仑站二期工程建设,提高南极考察站后勤保障能力。
此次科考内容涉及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气象、天文、生物、地质、生态、
测绘学、
冰川等诸多学科。
新考察站
简要介绍
新站将围绕气候变化开展环境观测,选址倾向于西南极方向
对于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
选址问题,考察队副领队
李院生介绍说,开展第四个南极站选址调研,是未来 新站开建的基础性工作。新站的目的,主要是围绕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开展更加持续的环境观测,更系统地研究
南极大陆。
中国在
南极洲已有
长城站、
中山站和
昆仑站三个考察站,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山站和昆仑站都位于东南极大陆上。从位置上看,我国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大致处于一条线上,其中昆仑站由于高海拔、低温等恶劣环境因素,还只是度夏站,而非越冬站。中山站靠近南极最大的兰伯特冰川和第三大冰架埃默里冰架,拥有较好的气候和海洋环境观测研究条件。
李院生表示,为了对整个南极大陆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进行系统研究,需要更多的监测点以加大观测范围。新站的选址,倾向于在西
南极洲方向寻找到合适的海洋和气候环境监测位置。
李院生说,此次将是新站选址工作的第一次考察调研。科考站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科学条件和后勤支撑的能力,两者都很重要。而第四个科考站何时开建,需要看选址工作的进展。
选址工作开始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于2012年12月23日至25日在内陆新建站选址的预选区域——距离
中山站520公里处,展开内陆新建站选址工作,这也标志着第29次南极科考队新建站选址工作正式开始。
内陆选址区域海拔约2600米,在3天时间里,内陆队通过自动气象站、测冰雷达、高精度
测绘学GPS和摄影相机、冰芯钻、高精度弹簧秤和高清晰卫星影像图等现场作业手段,对选址区域进行了冰芯样本收集、
冰盖表面地形测绘、冰层厚度和冰下地形特征实测等大量工作,获取了大量环境参数指标,为中国建立新的
南极洲考察站提供了科学参考。
第29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兼内陆队队长孙波表示,内陆选址建站要满足为
中山站通往
昆仑站、
格罗夫山地区、埃默里冰架接地线区域和查尔斯王子山地区考察提供中继支持和应急保障,为辐射至包括查尔斯王子山等南极地区未来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提供支撑保障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建站施工的经济性、可行性及长期运行维护的成本。
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建立了首个考察基地——
长城站。1989年2月,中国建成第二个考察基地——中山站。2009年1月,中国首个
南极洲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中国又正式开展建设南极新的考察站选址调研工作。
新站选址是此次考察队的重要任务之一。新站将重点考虑在中山站至
昆仑站内陆区域、
罗斯海区域、毛德皇后地区域和
乔治王岛内陆区域等预选地点进行新建站选址调研工作。
昆仑站
2012年12月16日,内陆车队整装待发。车队共由6辆PB300雪地车和3辆卡特雪地车、35个雪橇组成。当日,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25名内陆队队员从位于
中山站西南5公里处的内陆出发基地向昆仑站进发,开启我国南极考察队第12次内陆
冰盖征程。
大洋考察
“雪龙”号2013年1月31日抵达了位于东经78度、南纬65.5度的
普里兹湾海域,科考队员向海中投放下抓取海底
沉积物的箱式取样器,这标志着我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开始展开大洋考察。
“此次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的大洋考察,将是我国进行南极考察以来,海洋学科专业种类最齐全、海上调查时间最长的一次”,第29次南极科考大洋队队长高金耀介绍说。大洋队由来自12个科研院所的41人组成,为历次最多。
高金耀说,本次大洋考察共涉及海水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
化学、海洋生物和
磷虾资源等6个专业种类。考察共设断面10条,合计定点站位107个,其中水深大于1000米的深水站位67个。
高金耀表示,考察结果将为进行该海区环境气候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化合物、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
基础资料。
“雪龙”号自22日在
澳大利亚霍巴特完成补给后,再次进入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考察站补给工作,计划于3月11日返航回国。
最新动态
2013年3月31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的“雪龙”号
极地考察船由
望加锡海峡穿越赤道,返回
北半球。
“雪龙”号航行在平静的赤道无风带,
海豚和
飞鱼时而跃出水面,伴船前行。归国在即,“雪龙”号上处处洋溢着科考队员的喜悦之情。2012年11月,“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
南半球时,不少队员曾将自己的随身物品投入海中祈福。此次返回北半球时,队员们又将物品投入海中,意为“来去圆满”。
由于赤道附近炎热,“雪龙”号机舱内气温达到50至60
摄氏度,但船员依然坚守岗位紧张工作,昼夜守护考察船平稳航行。因赤道附近海域时有海盗出没,船上还组织了防海盗巡逻。
“雪龙”号计划于2013年4月7日前后抵达长江口锚地办理入关手续,2013年4月9日正式停靠上海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