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救世堂位于武汉市汉口
汉正街475号。救世堂的前身叫大通巷福音堂,建于1930年,是武汉早期的教堂之一。
汉口救世堂位于武汉市汉口汉正街475号。救世堂的前身叫大通巷福音堂,是武汉早期的教堂之一。该堂所在地是
基督教英国循道会在武汉最先传教的地方,该会的英国传教士郭修理,只比杨格非晚8个月来到武汉,他们分属于英国基督教在湖北的两大教派。在福音堂的原址上重建了的救世堂建于1930年,系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形,建筑面积约780平方米。
该堂大门为单檐琉璃瓦中式盔顶,正立面的二层中间开有白色常圣光冠冕的大十字窗,给人以强烈的宗教氛围感。堂内的
祭坛无穹隆,大胆采用了舞台模式,礼拜面向的平面墙体上,则以彩色玻璃开了个直径达2米常圣光冠冕的大十字窗。该堂与前门楼之间为一庭院,花木扶苏,宽敞优雅。前门楼按三段构图,半圆拱窗,山花精致,而最耐人玩味的还是它楼顶上建有四个八角形的小塔。
汉口基督教救世堂位于
汉正街中部,1931年建成,为
英国传教士范克林设计,2层砖木结构,1993年列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1867年,英国基督教循道会在汉口汉水边的汉正街大通巷购置地皮,修建了“福音堂”,这便是救世堂的前身。教堂隔壁的普爱医院(
华中地区最早的西医医院)以及武昌博文书院(今
武汉市第十五中学)、汉阳训女书院(今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等均为循道会创办。1931年,由该堂富有教友及博文、训女二校校友捐资,工程师出身的牧师范克林主持设计了这座全新的“救世堂”。1931年,基督教英国循道会改名为中华基督教循道会公会后,救世堂曾经作过该会在湖北的中心教堂。当年武汉发大水,教堂曾收容灾民;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后,教堂也曾救助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并运送他们向大后方转移。
教堂坐北朝南,面向
汉江,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教堂南立面正中以白石雕刻而成了一个巨大的凯尔特十字窗,而教堂屋顶正中也置有一个凯尔特十字(1949年后被毁),堂内正面墙上正中的花窗也是凯尔特十字形,这些元素都具有浓郁的
英国基督教特色。而教堂的建筑风格上最为独特之地,还在于南立面顶部的具有浓郁中国南方地域色彩的单檐庑殿琉璃瓦屋顶(屋脊及
鸱吻1949年后被毁)。救世堂的这种中西合璧的具有地域色彩的建筑风格,是武汉地区唯一的孤例,其历经无数次的战火摧残、水火灾害和政治运动,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十分难得与宝贵的。特别是教堂墙壁上的彩色玻璃,均系当年由英国运来,历经80年仍无比鲜艳,尤其是正中的
耶稣荆棘王冠大花窗,五光十色,亮丽夺目,摄人心魄。
近期,一些人竟计划拆除整个教堂,将教堂旋转90度后,面朝东面的
江汉桥“重建” ,以便将现在的地块腾出一个较为规整饱满的形状以便开发。这一计划传出后,在教堂教友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广大教友和教堂神职人员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纷纷感到十分震惊、不解和悲伤。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建设部制定的《关于城市建设中拆迁教堂、寺庙等房屋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国宗发【1993】21号)明确规定,“对教堂、寺庙等房屋,除因城市整体规划和成片开发必须拆迁外,一般应尽量避免拆迁。”这座教堂并非因为修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而必须拆除,且已列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仅仅因为商业目的而被拆除,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相关部门也至今也从未对教堂进行实地考察和
测绘学,相关决策完全缺乏科学性,也不符合民主决策程序。而且涉及宗教事务,这种举动必将造成社会不和谐因素,伤害信教群众感情,与党的宗教政策精神背道而驰,不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2011-05-15 《
长江日报》报道:记者昨日从市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获悉,在不久前召开的专家认证会上,专家一致反对拆除,该局近日将发文确认对其实施严格保护。
2、10路、26路、42路、58路、402路、503路、519路、522路、536路等到
古琴台下,往西走过江汉一桥,马路的左边就能够看见汉口救世堂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