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
海宁著名旅游胜地之一
西山又称紫微山。因位于海宁市硖石街道之西,与东山(沈山)并峙,故名。
景观
西山是石“二山夹一水”独特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厚的神话色彩。园内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琉璃飞檐、雕梁画栋的白鹤亭、三角亭、雏凤亭、和平亭、半边亭掩映于绿荫深处。义士亭、九曲长廊、曲径通幽、人仙境游、烟霞洞、八仙台等景点点缀于山间。西山山顶的紫薇阁,是海宁市标志性建筑,整个建筑极具文化气息和旅游观赏价值。这里还有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墓,墓是八十年代中期重建,墓碑则是旧墓上唯一的遗存,人为破坏的痕迹,也依稀可见,位于白水泉畔万石窝。
寺前有唐朝咸通十五年(874年)所建的两座石经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西山已辟为公园。山上有紫薇阁。白水泉畔有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与艺术家钱君陶之墓。南麓有张宗祥故居海宁市徐邦达艺术馆,西麓有海宁市博物馆与钱君陶艺术研究馆。
历史
西山又名紫微山。因位于海宁市硖石街道之西,与东山(沈山)并峙,故名。山高46米,景色宜人。明初诗人贝琼清江)曾誉为“海昌第一峰”。或云:西山古为硖石山,爱新觉罗·颙琰重修《一统志》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均持此说,称:“硖石山,即紫微山也。”而据明赵维寰《宁志备考》、清代范骧《海宁县志略》及周广业《宁志余闻》等地方典藉考证,则认为硖石山是西山与东山的合称。据旧志云:“峡石本两山相连,相传秦始皇时凿开,遂分为东,西二山。”似以后说为是。
紫微之名,相传得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明万历《杭州府志》云:“唐中书舍人白居易登此山,望硖石湖。中书本紫微省,因名。”旧时其地有白刺史祠,并有碑刻。明代孙一元咏《紫微山》诗中亦有“白傅断碑樵斧砺”之句。明刻本《杭州府志胜》(残本)中称:“东山之西为紫微山,旧名硖石山,与赞山相对。唐中书省白居易尝登此山望硖石湖。后人以中书为紫微省,因改今名。”又据南宋咸淳临安志》及明赵维寰《宁志备考》所载:“旧志:唐紫微舍人刘禹锡刺史时,行县至是山,望硖石湖,因名。今半山有碑,镌‘紫微山’三字(按禹锡未尝为杭州市刺史,惟白居易、裴夷直中书舍人出守。旧志误也)。”邑人王国维在其《乾隆通志考异残稿》中亦认为,言刘禹锡为杭州刺史之说有误。清王德浩《硖川续志》还载有“唐长庆三年(823年)白居易刺杭,秋八月登山望硖石湖,作诗勒石”之说,不知引自何书。此外,对这山名的来历也有其他解释,如元代范《宋宣抚使沈正传》中云:“紫薇俗称西山,盖取夷齐之义。”实则诸说皆有待进一步作深入考证。
据清末民初之《海宁州志稿》记载:“光绪十一年乙酉冬十二月(1886年初),硖石紫微山下吴伯钦家“颐园”中,凿池得碑,镌曰:《唐故吴郡朱府君墓志铭》,铭文中有:‘公讳阳,字正中……今为杭州盐官县人也……以永贞元年(805年)殁于此邑长平乡之私第……陈维崧十月日,于此乡紫微山建’。”据此,则可知紫微山之名,在旧传白居易来此之前,已早有之,可正旧志之误。
据明末董谷的《碧里杂存》记载,明代“正德甲戌(1514年),硖石沈于紫薇山土中得异石无数,如斧者、圭璧者、方者、圆者、短而长者……各有圆窍……见者珍之,皆以为霹雳砧而藏之”,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定居。西山原有白水泉、紫微洞、烟霞洞,八仙台、葛洪丹井等不少胜迹。自唐朝白居易、章孝标以来。并有不少骚人墨客题咏。由于年深月久,部分名迹已湮没无闻。位于西山南麓的惠力寺,始建于晋朝宁康年间(373—375年),相传为东晋尚书张延光舍宅所建。西山在宋时亦称惠力寺山,即以此寺得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景观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