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前身为
陕西理工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58年,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农化科,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陕西理工学院化学系等阶段,2006年经学校学科整合,组建了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简称化学学院)。
概述
化学与
环境科学学院现有化学(师范类)专业、
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五个专业。拥有一个校级优秀名牌专业(化学专业)、两个校级重点学科(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一门校级精品课程(
无机化学)、三门校级优秀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和一门校级重点课程(化工原理)。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教师中有教授7人、副高16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在读博士15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80%以上。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
学缘结构合理。在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科建设工作、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科研概述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11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
陕西省高等学校
科技成果奖和学校科研成果特别奖,34项研究课题获省市、学校等部门立项资助,学院建立
应用化学研究所,为地方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服务。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极力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厅局级等部门立项资助20余项,横向项目30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80余篇, 30余篇论文被SCI或EI收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6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
陕西省厅局级以上
科技成果奖。以双聘院士张涛院士领军的催化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和双聘教授
李隽教授领军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已初具规模,把我院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我院学科方向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在陕西省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新增产值,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二十余部,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
二等奖1项,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教师教风严谨,教学效果好。学院从1958年至2014年累计输出毕业生4716人,毕业生遍及国内外各个行业,大部分已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办学条件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中心近年来有了大的发展,2007年被学校评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基础化学实验室、现代化学实验室、化工与应化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16个实验分室,实验设备总值553.94万元,能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近年来,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实验中心利用现有设备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影响力不断扩大。
科研机构
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对秦巴山区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该研究所始建于1990年,通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平台,该研究所有教授4人,有副教授3人,研究所成员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基础雄厚,对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设备齐全。研究方向:对秦巴山区野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扎根秦巴,服务
地层”为宗旨,对秦巴山区的药用植物的
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用现代分离和分析方法研究天然有机产物,主要是中草药中
化学成份的分离检测和鉴定,并且改进和创新天然药物微量生理活性成份分析的新方法。利用秦巴山区得天独厚的天然植物资源,尤其是特有植物资源开展研究,推动秦巴山区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中药现代化,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科技进步。本研究方向承担了多项区域特有天然药物成份的分离分析研究项目,其中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二项,
陕西省教育厅和
汉中市科委,
广元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二项。一九九0 年以来,学科组成员从事“
马兜铃酸的制取和衍生物的合成”(《化学通报》1990.1)、“秦巴山区
大叶三七芳香油化学成份药用价值”(《化学世界》1994.12)、“3,4二
甲氧基苯甲酸缩氨基硫与铜(Ⅱ)显色”(《分析化学》1994.5)等,共发表论文60余篇,有的论文被国外多种文献收录与转载,有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外有关科研机构的关注。近年来还取得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型植物抗生素
牛至油生产技术”,该技术成果2004年7月已转让于
陕西省武杨畜业公司,
技术转让费60万元,现已鉴定技术转让合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是随着分离技术和鉴定方法愈趋于微量、快速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中发展的各种层析分离技术和各种光谱分析法,使天然产物,尤其是天然药物因成份复杂,含量少,不易分离和难以进行结构测定的困难,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本研究方向立足于对秦巴山区天然药物化学成份的定量分析和结构表征。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①研究自然环境对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及含量的影响。②发现新的活性成份。③建立比较完整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数据库和指纹图谱库。④研究新的快速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对于西部开发,对于开发、利用、保护我国西部这一生物资源宝库,服务于区域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专业设置
化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适应教育改革需要,能够在中学和中等学校进行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学研究工作。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四年,修满学分授予理学
学士。就业方向:中学、职业学校、科研部门、政府机关等。
应用化学
培养目标:应用化学是化学渗透到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关领域而形成的科学。本专业包括分析测试技术、环境和资源化学等方面。培养学生掌握
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的工程基础,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初步的科研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及其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科技开发及科技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四年,修满学分授予李学学士学位。就业方向:化工、轻工、医药卫生、食品、环保、质检及相关企业。
环境科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研究、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就业方向:
环保企业、环境监测与管理机构、科研单位、大中院校、国家机关。
环境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环保产业等领域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环境工程设计、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工作,并具备
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控制和智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学制四年,授予
学士。就业方向: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工矿企业从事污染治理、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学方向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代企事业进行模拟化优化革新改造等方面的能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四年,修满学分授予工科学士学位。就业方向:环境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等。
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化学学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之一,历经50多年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理论功底”与“综合实践能力”并重,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面向地方事业发展和特色主导产业需求,培养社会适用、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科交叉渗透,产学研结合,学科研究凸显以区域天然产物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为重点。已建成“
分析化学”和“
物理化学”两个校级重点学科,研究方向稳定,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分析化学学科形成现代分析技术与应用、天然资源开发利用、药物合成等研究方向;物理
化学学科以
催化科学、理论与计算化学、功能材料化学、
配位化合物与热化学等为主的研究方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已建成一支朝气蓬勃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现有教授7人、副高15人,引进博士28人、在读博士15人,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汉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80%以上。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
学缘结构合理。
注重科学研究,承担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厅局级等部门立项资助20余项,横向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80余篇,被SCI或EI收录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获厅局级以上
科技成果奖20余项。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20余部,获省政府教学成果
二等奖1项,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有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校级重点学科、两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两个校级研究所、两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以双聘院士张涛领军的“催化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所”和特聘教授
李隽领军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已形成规模,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四大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平台、分析测试实验室平台、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平台、基础及专业教学实验室平台等,用房面积7000m,仪器设备1000余台套,总值1400余万元。引进科技企业,联合共建的矿物分析测试中心获得省质监局计量资质认证。中外文藏书15万册、中外文期刊150种。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企业联合进行科技攻关,为城固振华、汉中天然谷、汉江药业、
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省级成果鉴定8项,验收4项,其中“天然
雪茄制品改良剂的研制与应用新技术”、“
汉中盆地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研究与应用”、“安宫黄体清洁化生产工艺”等研究成果已用于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