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广义上是指各类高等教育院校,能够进行教学、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机构,具有学历、学位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涵盖大学、学院、高职高专等高等学校。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1088年,在
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建立的
博洛尼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被认为是
欧洲第一所大学。当代中国高校是由欧洲模式发展而来。1898年,
北京大学前身
京师大学堂建立,它是中国第一所现代
综合性大学,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
历史沿革
欧洲大学的历史演进
一般认为,除了少数例外(如
开罗的Al-Azhar大学),现代大学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此之前,
古埃及、
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
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
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机构也称为大学,但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真正的大学还是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随着
剩余产品的增多,
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了中世纪的城市。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间贸易和交往的日益频繁,加上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廷文化迅速传遍整个
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僧侣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
意大利、
法国和
英国的一些地方,师生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和法律保护,仿照手工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或学生行会:教师按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facultas),学生按籍贯组成“同乡会”(nation)。由于需要,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universitas),这些“组合”就成为最早的大学。
公元前 387 年,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创办了“Academy”,“Academy”,意为现今的“学院”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等高等教育课程。约在1300年, “Uni-verse”首次被记录下,“Universe”的前身是拉丁语“Universus”,“Unus”意为“一”, “Versus”意为“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经过历时演进,派生出“Universitas”一词, “Universitas”也指“一些个人的联合体,社团”。在
中世纪,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医学等领域得到使用,比如在
牛津大学、
巴黎和萨勒诺出现的这种联合体,即是今天的大学的最初形式。
1088年,在
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建立的
博洛尼亚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被认为是
欧洲第一所大学。而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的
巴黎大学,则是先由教师组织起来,之后再招收学生。1810年,
威廉·冯·洪堡在
德国建立
柏林洪堡大学,是欧洲比较完善的大学,柏林大学具有研究和教学等功能,后来
美国仿效德国柏林大学模式,建立了美国最早的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后来世界各国采用德国建立柏林大学的模式建立各自的高等学校。
教会大学、国立大学与现代大学是欧洲的大学三种主要形式:教会大学,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学师生形成一种密切配合的团体,如
剑桥大学、
巴黎、
牛津大学等大学。国立大学,由国王征得
教皇认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
那不勒斯菲里德里克第二大学,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
美国大学的历史演进
在
殖民地统治时期,1636年创立的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
美国第一所大学。美国大学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基础巩固时期(1636--1776年)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一共创立了9所大学,这些大学的创立全与教会有关。按创立的年代,其顺序为:哈佛大学、
威廉与玛丽学院、
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布朗大学、
罗格斯大学、
达特茅斯学院。
但是,这些大学并不全是仅仅作为神学校而创立的。美国大学的原型,是仿照
英国的大学形成的。但其创立的精神在于民主主义。其目的是,摆脱近代政府将知识和认知能力作为恣意统治的工具并加以利用独占的统治状态。为国内所有阶层家庭的子弟提供获得学习、荣誉和财富的公平竞争的机会。
这些大学虽然主要以培养牧师为主要的目的,但教授的内容并不仅仅限于神学。许多大学是由教会的教派设立的,但入学人员并不限于那一教派的子弟,有的也是为培养
殖民地运营的官吏而设立的,教育的内容起初着重于培养有教养的学者、文雅的人。今日的这些文理科大学的原型就是在那个时期所形成的。
职业专门教育的扩充(1776—1862年)
自独立战争前到1820年的25年,为更多的大学打开了门户。但是,因大多数大学遵从殖民地大学的古典教育,所以不能适应培养、训练当时
美国社会所必需的熟练专家的需求。1830年以后,美国高等教育机关形成大量具有第二特征的、独立的职业及专门职业大学。首先是
马里兰州、宾夕法尼亚、
芝加哥,稍后各州相继设立了主要以进行农业技术教育和研究为主的州立大学以及
应用科学的大学、技术训练的院系和学校。1847年
耶鲁大学和
哈佛大学设立了理科院系,1851年
达特茅斯学院设立了理学院系。
在这一时期.公立教育和私立学校的区别和对立变得突出起来。尽管殖民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多方面也作出了贡献.但是对教会派主导的大学的方针和开设课程不满,故通过各种手段试图掌握主导权。州政府或者对
私立大学完全接管,或者实施完全的监督.或者是设立州立独自的大学等。
综合性大学的兴起(1862-1900年)
在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动向:(1)赠地建校(1and grant college)的设立和确立;(2)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的出现和强化。从1870年到1940年之间,
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与此相比,美国的大学生人数增加了30倍。
1862年的《
Morrill Act》(Morrill Acts)的范围和规模比迄今为止美国有关高等教育的任何法令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联邦政府的上院议员、下院议员原籍的各州,提供3万英亩的土地(或者与此同等的东西),用于设立和维持以农业和工科技术为中心的教学其他科学以及古典的大学。已经设有州立大学的州,按照《莫里尔法案》所规定的教科课程而扩大学科范围,以健全丰富科研科目和课程。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中.这些赠地建校措施对改进大学的构造和完善教学课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赠地建校制度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表现在: (1)迄今为止在各个独立的专门职业学校内,个别教授的研究领域,被作为学问领域正式予以认证; (2)明确指明了,为向农业从业者和产业、劳动者阶层提供教育的机会,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必须在劳动阶层经济可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 (3)确立并实施了美国大学的理念: “对任何人、进行任何方面的学习都是可行的”。
美国的研究生院教育直到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设立才开始走向成功。之前的诸多尝试,皆以失败而告终。19世纪后半期,
综合性大学兴隆、成功的经营事例增多,其理由之一就是,至此为止,设立的
耶鲁大学、哥伦比亚、
哈佛大学等大学与著名的公立大学(密西根、威斯康星、
明尼苏达州、
加利福尼亚州)同时开始转为综合性大学,实际上,这些大学都已经充分具备综合大学制度上的雏形。另外的理由还有,这一时期,富裕企业家捐资设立的大学也具有前所未闻的巨大规模。这些捐资都对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研究为中心的
美国的研究生院教育,是仿照
德国的,比起知识的传授,更加强调“创造”性。至此形成了美国大学的、强调按自由教育的教学为中心的
英国型“一般教养”与德国型研究生院共存的状况。另外,在美国,个别存在的
欧洲型的专门职业学校(法律、医学、工学等)也作为
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归并在大学里。
成长和多样化(1900至现在)
进入20世纪,美国设立了许多预科大学、
美国社区大学等.这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又一特征。这些两年制的大学起初被视为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文理科课程的最初两年相当。但是,在20世纪前半期,这些大学的范围扩大,可以提供二年独立的各种教育。例如,农业技术和技能训练、熟练的职业训练等。
1900年,全
美国的977所大学共有在校生23.80万人。1920年为1041所、注册学生人数59.8万人。1940年美国有大学1708所,学生140万人,而到了1964年学生人数达530万。随着大学数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育的内容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计算机科学、会计、商业等有关专业成为热门科目。由此,公立以及私立的两年制
短期大学增多,几乎占全美高等教育机关总数的40%,与赠地建校大学一样,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20世纪的
美国的大学,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努力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储备,而且,为了使所有阶层的人都能够较容易地接受高等教育.也改进完善了相应的制度。这里所说的所有阶层的人,包括各种性别、年龄、人种、信仰、宗教、残疾、出生地域、国籍等因素,不是抽象的“全人类”的概念,而是指不受以上各个因素制约的、相当宽广的、自由的含义。这也是适应美国社会需求的结果。
对美国大学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中,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的《G.I.法案》,另一个是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学生运动。前者的结果是由于大量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员的士兵入学,使之前一直以培养精英为目标的大学,极大程度地向大众广为开放:后者则导致至今犹存的美国大学中的权威主义、强加于人的诸项制度,尤其是授课方式、评价等开始向符合学生意向的角度转换;而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由于引入了讲义实施大纲,由学生对授课及任课教师进行评价的制度迅速规范下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从《G.I.法案》实施开始的,之后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女学生和业余学生入学,由此得到了急速推进。
中国大学的历史演进
古代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始于公元前1100年的
周代,当时称作“
辟雍”。两汉时期,高等教育学府称为“太学”,即“高等学术机构”;在汉朝最兴盛的时期,其首都长安太学堂的学生达30000多人。从
唐朝开始,中国的高等学府称作“
国子监”,受教育者为皇亲贵族的子孙。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这也是为选拔高级官员而举行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之前,中国除了存在官方设立的古代高等学府外,私立高等学府也很兴盛。
东周时期,国立高等学府日趋衰落,
孔子创办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历史记载,孔子学生达3000多人。这一时期创办私立高等学府成风,不同学派的众多重要学者纷纷聚众讲学,创办学堂。唐代开始出现书院,有官方的也有私立的,属于藏书机构。最初书院并非教育机构,但后来逐渐发展成私立学校及学者聚集的场所,成为官办高等教育学府的补充形式,最终在宋代成为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书院在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近代高等教育
尽管历史传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有深远的影响,但当代中国高校是由欧洲模式发展而来。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开始了受西方影响的过程。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也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欧洲大学模式通过三种重要渠道影响着中国:在华建立西方教会大学;自19世纪末开始派遣中国学者和学生赴国外学习;中国人进行现代化改革。
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大学模式开始移植到中国。众多西方势力都努力在中国创办高等教育机构。到1949年,外国人管理或资助的大学有21所,其中有一些是名牌大学,如北京的
燕京大学,
上海市的圣约翰大学。在当时的全国205所高校中,外国大学数量约占10%,就读学生约10000人。传教士及其他外国势力移植到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影响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欧洲大学模式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派遣中国的学者和学生赴海外学习。1847年,3名年轻的中国学生——
容闳、黄盛和黄宽,
美国上大学,他们是第一批留学生。在容和其他一些人的努力下,1872年,中国政府开始了官派留学生计划,第一批120人赴美国留学。后来,又有学生被派往
英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留学。随着中国日益受到
日本的影响,许多中国学者和学生开始赴日留学,在那里接触到了日本版本的欧洲大学模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日的中国留学生超过10000人。这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归国留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在大学里做教师、研究者和管理者,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引进西方的大学模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建立了一批西式军校和外语学校。1898年,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京大学前身
京师大学堂建立。它是中国第一所现代
综合性大学,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22年,深受美国大学模式影响的新教育改革法案实施。美式的6-3-3-4教育体系——即初级教育6年,初中3年,
高中3年,高等教育4年——成为教育的基本形式。1949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1949年,中国仅有205所高校,其中124所公立高校,21所教会高校,60所私立高校,在校生1170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将所有高等院校收归国有。这一时期,中国的教会高校被合并进了公立大学。 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收归国有之后,高等教育系统按照
苏联的模式进行了重组和调整。众多前苏联学者来到中国的高校任教,前苏联的教育管理专家帮助中国进行高等教育系统的机构调整。前苏联的许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广为传播和使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模式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工业化并促进了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采取前苏联模式的表现就是建立了专业化的高等院校,同时这些高校也按照部门进行分类,接受中央政府不同部门的领导。
1976年至1978年期间高等教育逐渐恢复。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经济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个人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提高都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教育被当作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大学教育得以优先发展。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壮大。高校在校生总人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约为100万人,而到2001年已增加到约1300万人。
大学的使命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
大学分类
美国大学分类
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提供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注重科研。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等顶尖名校都属于综合性大学。US News将排名前200的学校归纳为综合性大学,其他排不进前200的学校称为区域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可以颁发的最高学位是博士学位,区域性大学颁发的最高学位是硕士学位。
综合性大学分为公立大学和
私立大学两种。公立综合性大学规模比较大,在校学生人数达1~2万人。全美国家级
综合性大学有300多所,其中2/3是公立大学,如
得克萨斯大学、
密歇根大学、
美国华盛顿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威斯康星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等。学费标准分为州内学生、州外学生和国际学生三种,州内学生能享受低廉的学费。另外的1/3是私立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通常不超过1万人,学校的财政来源是私人捐款,如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布朗大学等。州内学生和州夕卜学生学费标准相同。
区域性大学一般规模小于公立
综合性大学,分为北部、南部、中西部和西部四个区域进行排名,全美的区域性大学总共有900多所。许多区域性大学实行教授小班授课,所以本科教育质量丝毫不比国家级综合性大学差。(东北部地区著名的大学有
维拉诺瓦大学、
新泽西学院、
洛约拉大学马里兰州分校;西部地区著名的大学有
三一大学、
圣塔克拉拉大学、
波特兰大学等)
文理学院
在US News排名中,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National Liberal Arts College)是分开排名的。文理学院专注本科教育,大部分文理学院只颁发理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没有研究生院。文理学院校园规模一般不大,学生人数在2000~4000之间。参加全美排名的文理学院总共有230多所,几乎都是私立学校。很多文理学院跟
综合性大学合作,提供“3+1”或“3+2”的项目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交换生项目到其他国家的综合大学学习一年,或者参加学校跟综合大学的本硕连读项瓦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很多美国人教育子女的首选。如鲍登学院、贝茨学院、里德大学等都是有较高声誉的文理学院。
社区大学
社区学院一般都是公立的,多半为地方社区所办,两年制,费用非常低廉,颁授的学位是准学士学位。社区学院有两类课程,一类是过渡性文理课程,完成前两年课程后可转入四年制综合性大学继续深造;另一类是终止性职业技术课程,毕业直接就业。美国约有1200所社区学院,40%的美国本土学生会选择在两年制的学院完成大学前两年的课程,毕业以后转学到四年制的大学。近年来,国际学生选择就读社区大学作为考入名牌大学的跳板,因为入学时语言成绩和专业基础的要求没有四年制大学严苛,同时提供专业技术和职业训练课程,国际学生可以利用宽松的环境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为两年后转学做准备。
英国大学分类
1、从水平层次上分:一流大学有
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
伦敦大学和
爱丁堡大学等。这些名牌大学都是由若干学院组成的(如牛津大学有35所学院,剑桥大学有31所学院);二流大学有曼城大学、瑞德灵大学等。三流大学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2、从管理层次上分:国家管理的大学、地方管理的大学。
4、从办学形式上分:大学和从事高等教育的学院;或大学和大学学院。另外,还有开放(Open)大学(与电大和远程教育类似)。
5、从办学时间上分:在2001年拨款时是这样分配的——老大学(Old Universities,即1992年前成立的大学)占94%(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伦敦大学联盟占35%),
新大学(New Universities,即1992年及以后成立的大学)占6%。
英国的大学,有的称学院(此类学院并非延续教育学院,都属大学性质)。哪些属于大学,哪些属于
独立学院或延续教育学院并不能完全依其名称确定。
中国大学分类
分类
第一种,根据办学体制,可以分为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三种类型。公立大学是以政府资助为主的大学。在我国,公立大学包括部属、省属、市属高校。民办大学是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共同举办的高校。
第二种,根据科研类型,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
第三种,根据学科范围,大学可以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旅游类等院校。
第四种,按照性质划分,高等教育学校分为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中国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本科学历也是国家承认,享有与统招全日制本科的学历相同的效力。
1、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包含:全日制普通
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及非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包括学硕和专硕)、全日制普通本科、全日制
第二学士学位、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普通中专。
2、成人教育
在中国,除了在校高中生高考录取上大学(大专三年、本科四年),这种全日制统招之外,成人提升学历还有四种方式,分别是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学习形式有脱产、业余、函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广播电视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和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层次
关于中国大学的层次,有很多分类方法。人们比较熟知的分类有“
211工程”大学、“
985工程”大学、“C9高校”和“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211工程”于1993年启动,先后共有112所高校列入建设范围,均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985工程”于1998年启动,支持39所高校结合国家创新体系进行重点建设。“C9高校”,即九校联盟,于2009年10月启动,包括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部现已将“
211工程”和“
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含自定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36所,分别是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B类6所,分别是东北大学、
郑州大学、
湖南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疆大学。
管理模式
西方大学管理模式
西方现代大学的治理模式,从宏观的角度划分,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以
法国和
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 陆模式,一类是以
英国和
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这两类大学都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但是在治理模式上体现了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大学内部的领导体制和治理结构上,也体现在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上。两种模式的主要差异见下表:
欧洲大陆国家的大学大多是公立大学,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高校总体上保持学者治校的传统,学校行政层面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外部人士较少参与大学治理。英美国家的大多数学校则与之不同,采取的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的法人董事会制度,外部人士通过参加和控制学校董事会来影响和规划学校的发展,董事会成员主要由外部人士组成,大学的校长由董事会任命,大学的经费除了来自国家,很大一部分来自学费、捐赠和与社会组织合作,学校行政层面的控制力较强。这种制度下的学校早期教授权力很小,后来有些学校的教授通过成立评议会获得一定权力,进而形成董事会和评议会共治的格局。
中国大学管理模式
中国大学的管理模式是行政化的管理,也就是大学依附于行政机关,政府对学校事务有最高的发言权。中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于党委书记和校长都由上级组织部门任命,实际上存在着领导体制的“双首长制”。《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党委和校长的职责范围,但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实际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又明确规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大事项需经党委讨论决定,但何谓“重大事项”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清晰界定的。
但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围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关于“教授治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十分活跃。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
东北师范大学在院、系一级进行“教授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试点;包括
中南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很多大学都已经在学院和系建立教授委员会,
苏州大学也开始进行教授治校的尝试。在西方大学管理模式中,存在行政和学术两种权力的平衡。中国高等学校制度存在政治、行政和学术三种权力。实行校长负责制仍然是高校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中国一些高校正在进行教授治校或教授委员会治校的尝试。关于三种权力划分问题也有人开始研究,如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顾海良提出,要实行“党委治党,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把教授的参与权主要放在学术和教学层面上。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探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当时高教改革最著名的是
深圳大学,
罗征启校长建立了“党委治党、校长治校、教师治学”的新模式,这个模式现在也是比较主流的观点。
中国高校的命名
为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高校设置工作实际,教育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
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职业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的命名事项。
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贪大求全。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规模、类型、学科类别、教学科研水平、隶属关系、所在地等确定名称,实行一校一名制。本科层次的高等学校称为“XX大学”或“XX学院”,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称为“XX
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或“XX高等专科学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称为“XX职业技术大学/
职业大学”。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域、行业、学科等特点,冠以适当的
限定词。学校中文名称中含有特殊含义的字段,可以使用音译。避免出现多个学科或行业类别并存的现象,原则上不超过2个。
对于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应遵循: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
中原地区”“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
华北地区”“华东”“
东北地区”“西南”等
大行政区及大区变体字样。原则上不得冠以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省政府举办的学校可以使用省域命名,其他学校确需使用省域命名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把关,但须在名称中明确学校所在地。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其他组织或个人拥有的商标、字号、名称等,不得使用国外高校的
中文译名和简称。
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名称在执行本办法的基础上,须在名称中明确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设立时可以向审批机关申请使用学校简称,简称仅可以省略学校名称中的公司组织形式。
大学规模
中国大学规模
参考资料
美国大学规模
美国国家级
综合性大学有300多所,其中2/3是公立大学,另外的1/3是私立综合性大学。美国文理学院总共有230多所,几乎都是私立学校。美国约有1200所
社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