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歌谣集》宣告了
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威廉·华兹华斯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中详细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
简介
1798年,华兹华斯与
塞缪尔·柯勒律治将各自的诗歌合为一册,定名为《抒情歌谣集》。但其中柯勒律治的诗仅有四首较短的诗和一篇长诗《老水手行》。诗集中除了第一首(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和最后一首(即《丁登寺》)外,并未包括两人最优秀的作品。然而,历史证明,正是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恪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形式上摒弃了在
亚历山大·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为了反击诗人所遭到的攻击,
威廉·华兹华斯写了洋洋万言的序言。1815年,诗人从诗集中抽出自己诗作,单独成册,又附加了一篇序言,以补充1800年的序言。这两篇序言,后来被称为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这比诗人的诗歌更为重要。
在《序言》里,华兹华斯的诗论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问题:
1.关于诗歌的题材问题。他要求突破古典主义的规范,选择日常生活的事件与情节,题材要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特别是要选择田园生活。
2.关于诗歌的语言问题。诗歌应该自始至终采用农村下层群众真正使用的语言来进行叙述或描写。
3.关于诗的本质问题。什么是诗?“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的目的在于真理”,即把真理传达给读者。
4.关于诗人的特殊才能问题。诗人比一般人更具有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此后,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完成于1805年、发表于1850年的长诗《序曲》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思想特点
《抒情歌谣集》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维克多·雨果指出:“
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
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梏。浪漫主义终于冲破了这道顽固的樊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精神。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
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
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
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
沃尔特·司各特开始,到
维克多·雨果、
亚历山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把它看成漆黑一团;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但浪漫派并不注重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历史上语焉不详,可以凭作家自由驰骋,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
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
让-雅克·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这些人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威廉·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他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
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
约翰·费希特的论断是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浪漫派认为爱情是人最强烈的情感之一,通过爱情一切都生活在其中,因而爱情便成为浪漫派作家竭力表现的对象。他们把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浪漫派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世纪文学直接相通。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在
德国和
英国,
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从
民俗音乐民俗音乐、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
乔治·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广阔,将
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融于一炉。这种新形式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此外,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维克多·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艺术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于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他们把想象视作“各种才能之母后”,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浪漫色彩由此而生。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有贵族倾向的作家以此表达不满时代潮流的态度,以勒内为代表的“世纪病”是最集中的表现;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深感失望时,同样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绪,也表现出世纪病的症状。
发展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状况、文化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也各不相同。而且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内部的作家思想倾向也各自不同。
1.
德国 德国早期
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奥古斯特·施莱格尔(1767-1845)、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等人。兄弟俩是浪漫主义理论家。而
弗朗兹·布伦塔诺(1778-1842)等人则是德国后期浪漫派。
2.
英国 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在19世纪的头30年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
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其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
3.
法国 法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和
斯塔尔夫人(1766-1817)。而1827年
维克多·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则成为
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
4.
俄罗斯 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是
茹科夫斯基(1783-1852),思想比较保守。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反映重大社会主题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家是十二月党人诗人
雷列耶夫(1795-1844)和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