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获得“罗伯特·骚塞”的称号,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并称“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与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帮助发起了英国浪漫主义运动,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革命的核心人物。
威廉·华兹华斯曾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接受教育,毕业后住在了卢布瓦,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热情极高,认为这是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运动。1797年,威廉·华兹华斯和妹妹萝西·华兹华斯搬到布里斯托尔附近的阿尔福斯顿别墅,开始了他创作生涯中最有活力的10年。十年间,他与好友和妹妹居住在湖畔乡间,远离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金钱关系,寄情于山水之间,感受自然的熏陶,灵感无限迸发。1798年,他与朋友柯尔律治,S.T.联合出版了《》,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被视为是英国浪漫主义革命的滥觞。1798至1799年间,他与柯尔律治一同到德国游历,在那里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组诗《露西》,并开始创作自传体长诗《序曲》(The Prelude)。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们是七人》(We are seven)等名篇。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华兹华斯为其写了序言。而早在诗集第一次出版时就未受到重视,再版之后,更是遭到批评家的反对。1807年,华兹华斯的《两卷本诗集》出版,依旧受到了批评界的攻击,但从19世纪初起,他在诗歌上的成就逐渐得到承认。1830年往后,华兹华斯创作的佳作不多,1843年被封为英国罗伯特·骚塞”,为宫廷写了不少应景诗,但艺术成就大不如前。1850年4月23日,威廉·华兹华斯逝世,葬于格拉斯米尔教堂墓地。
威廉·华兹华斯摆脱了十八世纪强调理性、礼仪的思维和写作模式,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阐述了一种对待自然的新态度。在诗歌创作中,威廉·华兹华斯语言上追求平淡自然,题材上多选用淳朴单纯的乡村自然生活,同时也包括对底层民众困苦现实生活的揭露。威廉·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概述的原则,是当今大部分抒情诗的基础。《抒情歌谣集》序言现在不仅被视为浪漫主义的重要宣言,而且被视为整个现代诗歌的重要宣言。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开创了现代诗歌的先河,认为诗歌真实性的源泉都是来自感官的直接体验,主张日常生活和自然都是诗歌的创作素材,并通过倡导回归自然,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推动了浪漫主义进程的发展。
人物生平
生活经历
1770年,威廉·华兹华斯作为次子出生于坎伯兰郡湖区科克茅斯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华兹华斯(John Wordsworth)是一名律师,并受聘为詹姆斯·劳瑟爵士(Sir James Lowther)的代理人。他的母亲安·库克森·华兹华斯(Ann Cookson Wordsworth)是彭里斯地区的富有布商威廉·库克森(William Cookson)的独女。1778年,威廉·华兹华斯的母亲去世。同年三月,他的妹妹多萝西·华兹华斯(Dorothy Wordsworth)被寄养在位于哈利法克斯的亲戚家。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之中,华兹华斯与妹妹多萝西的关系最为亲近,他们总在一起讨论环绕在他们周围的变幻莫测的自然,多萝西善于捕捉植物的形状或者颜色、云朵的游离轨迹和月亮撒下的银色光辉,并将这一切分享给华兹华斯。“她给了我眼睛,她给了我耳朵。”华兹华斯曾这样形容她的妹妹。1779年,威廉·华兹华斯开始在霍克斯黑德文法学校(Hawkshead Grammar School)接受教育。在校期间,华兹华斯接受了优秀的西洋古典学、文学和数学教育。同时,他开始尝试进行诗歌创作。1783年,约翰·华兹华斯(John Wordsworth)去世,华兹华斯家族的财政状况急转直下。
1787年,威廉·华兹华斯发表了一首十四行诗在《欧洲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发表自己的作品。同年,他进入到学习。1790年,他徒步游览了欧洲,在此期间他广泛游览了阿尔卑斯山脉,并访问了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的附近地区。这段旅途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校期间,他在阿戈斯蒂诺·伊索拉的指导下学习现代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这让他对意大利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赞赏。1791年1月,华兹华斯从大学毕业,并取得了获得学士。毕业后,威廉·华兹华斯于1791年访问了革命时期的法国,他对法国大革命充满热情,认为这是一场展现了完美人性的革命,能够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平民百姓。在此期间,他对法国女人安妮特·瓦隆(Annette Vallon)产生了热烈的依恋,但在1792年12月,也就是他们的孩子即将出生之际,威廉·华兹华斯却不得不返回英国。此后,英法战争的爆发将二人相互隔绝。直到女儿卡罗琳九岁时,威廉·华兹华斯才第一次见到她。
返回英国后的几年是华兹华斯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他对任何职业都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根基,几乎身无分文。直到1795年,华兹华斯从赖斯利·卡尔弗特(Raisley Calvert)那里继承了900,这使威廉·华兹华斯得以与他心爱的妹妹多萝西·华兹华斯团聚。1797年,华兹华斯兄妹二人搬到附近的阿尔福斯顿别墅(Alfoxton House),实现了接近自然探讨人生的愿望。多萝西聪明体贴,一直照顾着华兹华斯,为他提供了适宜的创作条件,后来在华兹华斯的影响下,她也成为了诗人,并且终身未嫁,一直陪在兄长的身边。在这里,华兹华斯结识了诗人柯尔律治,S.T.和骚塞,并与他们成为了朋友,其中他与柯勒律治的思想极为契合,二人一同创作,一同贬低、憎恨威胁到法国独立甚至生存的战争,并于翌年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1798至1799年间,二人还一同到德国游历,华兹华斯在那里创作了许多诗歌,并开始创作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自传体长诗《序曲》(The Prelude)。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人经常一同在大自然中漫步,欣赏美景,感叹时光易逝、顺其自然。他们崇尚宗法制的自然社会,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由于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1807年,英国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的代表诗人。
1830年,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成就已经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而自此往后,他的佳作较少,创作了一些十四行诗和挽歌。1843年,威廉·华兹华斯接替他的朋友成为英国,创作了许多应景的宫廷诗,但艺术成就不高。1850年4月23日,威廉·华兹华斯逝世,葬于格拉斯米尔教堂墓地。
创作经历
1791-1792年在法国逗留期间,威廉·华兹华斯便开始了诗歌《描述草图》(Descriptive Sketches)的创作。1793年,威廉·华兹华斯同时出版了《晚间散步》(An Evening Walk)和《描述草图》。《晚间散步》和《描述草图》中借鉴了18世纪作家的诗歌风格与技巧。
1796年,威廉·华兹华斯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一部五幕悲剧《边境人》(The Borderers)。他试图在伦敦上演这部戏剧,但没有成功。直到1841年,该剧才得以正式出版。
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联合匿名出版了诗集《》(Lyrical Ballads),这象征着华兹华斯从公共和政治生活退出。《抒情歌谣集》中体现了他对形式的借鉴以及对传统主题的改造,常常被学者们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开始的标志。华兹华斯还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诗歌设计。华兹华斯将诗题定为《隐士》(The Recluse)。为了鼓起勇气投入这项事业并测试自己的能力,华兹华斯开始创作自传体诗,这首诗在接下来的40年里断断续续地吸引着他,但直到华兹华斯去世三年后,这首诗才以《序曲》(The Prelude)为题正式出版。
1799年,威廉·华兹华斯和多萝西回到湖区,定居在在格拉斯米尔湖畔的房子里,他将房子命名为“鸽子小屋”(Dove Cottage)。华兹华斯很高兴能与多萝西分享心爱的环境,他创作了一首诗,题为《格拉斯米尔的家》。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威廉·华兹华斯开始确立自己作为作家的地位。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华兹华斯为其写了序言,后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代表。但在当时诗坛,作家们对于《抒情歌谣集》是持反对态度的,再版之后,更是遭到批评家的反对。1807年,华兹华斯的《两卷本诗集》出版,依旧受到了批评界的攻击,但从19世纪初起,他在诗歌上的成就逐渐得到承认。他还创作了许多短诗,其中包括《迈克尔》(),《兄弟》(The Brothers)等。
1802年10月,威廉·华兹华斯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他和相识多年的玛丽·郝金生(Mary Hutchinson)结婚。婚后的几年里,华兹华斯继续充满活力和激情地进行诗歌创作,虽然弗朗西斯·杰弗里(FrancisJeffrey)等文学评论家持续对他进行抨击,但他的声誉和财务状况却慢慢改善。这些年里,他创作了《孤独的收割者》(The Solitary Reaper)、《决心与独立》(Resolution and Independence)和《颂歌:不朽的暗示》(Ode:Intimation sofImmortality)等诗歌。这些诗中,威廉·华兹华斯展现了一幅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和谐发展的图景。这些诗歌被收录在1807年出版的诗集《两卷本诗集》(Poems,inTwoVolumes)中,除此之外,诗集中还收录了《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这部诗集的出版,总结了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此后,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被认为不再能和这十年里的创作相媲美。中晚年期间,华兹华斯出版了长篇叙事诗《里尔斯通的白母鹿》(The White Doe of Rylstone)、《论声音的力量》(On the Power of Sound)等,并创作了许多十四行诗和挽歌。
1843年,威廉·华兹华斯接替他的朋友罗伯特·骚塞成为英国桂冠诗人,创作了许多应景的宫廷诗,但艺术成就不高。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威廉·华兹华斯在世期间,一共出版了十五本独立诗集和九本诗选集。1797至1807年被认为是他的主要创作时期。
作品赏析
长诗《序曲》被誉为是华兹华斯创作十年间的顶点之作,诗歌共有14章,创作于1799年到1805年之间,在华兹华斯去世后1850年才得以正式出版。他在诗中写下了他许多重要的人生经历,童年、上学、在剑桥大学的生活、初见伦敦的场景、第一次和第二次到法国的经历,诗的重点不在叙事,而在于记录下了他对于各个经历的印象和感想,是一首自传类型的诗歌。在诗中,华兹华斯将自然的倾吐与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将抽象的自然情感与具体的过往生活情绪穿插叙述,使读者觉得应当看下去,看完也就跟着诗人走过了他人生中重要的旅程。他所描写的平民之物、自然风光之中也蕴含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学思考。
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基本都体现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之中。他与柯勒律治在1789年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该诗集的出版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两年后,《抒情歌谣集》再次出版,华兹华斯给它加了一个序言,在这篇序言中,华兹华斯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他主张以平民的语言书写平民的事物、思想和感情。对于当时的英国诗坛来说,序言提出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崭新的,它涉及了几乎所有的问题,题材、主题、语言、以及诗人的观察、感受、情感等,无不与当时的古典主义诗学观点相违背,表现了鲜明的革新倾向的诗学理论。就拿有关改革和扩大诗歌题材的观点来说,古典主义热衷于表现崇高的古代英雄、历史勇士,他们不屑于描写平民百姓。而华兹华斯认为诗歌应当是面向普通人的,诗人更应该致力于描绘普通人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此外,在华兹华斯看来,大自然也是一部美好的诗歌,自然能够赋予人们智慧,给予人们激情,所以对于自然的描写也应该是诗歌中重要题材。这篇序言的出版标志着华兹华斯与古典主义诗学分道扬,也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真正崛起。
《我们是七人》描述了诗人与一个八岁女孩展开了关于“家中有几人”的生活对话。诗歌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出了关于“死亡”,关于“人的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思考。同时,这首诗通过诗人与女孩的争论,表现出了对“人的存在”问题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碰撞,在平凡的对话中包含着“普遍的有效的真理”,激起人的哲学思考。华兹华斯通过小女孩朴实的语言,以及儿童的感性自述,展现出了浪漫主义所宣扬的情感表达。
诗中记叙了诗人一次郊游的经历,讲述“我”正在孤寂地漫游,突然关注到了一片金黄的水培水仙,“我”看到水仙延伸得无穷无尽,在波光粼粼的花海里欢舞,于是“我”便被这醉人的大自然美景迷住了,这样的奇景让“我”顿感精神快乐,如痴如醉。每当我心神空茫孤独之际,便想起水仙带给我的欢愉和幸福感,便情不自禁地与水仙一同欢舞起来。本诗用词简单,贴近生活,语言的语序和句式简单明确,直截了当,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诗中多用明喻与重复的手法,自始至终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诗人在走动、白云在飘动、水仙在舞动、星光在闪动、波涛在涌动、感情在搏动,一切都在运动着。而这些运动昭示了大自然的精神,激荡着一切有思之物,推动着一切所思之体,在宇宙万汇中运行不止。诗文中彰显了诗人激情澎湃、欣喜若狂时的状态,与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流露感情的时候一样,毫无掩饰造作。
创作特点
创作主题
华兹华斯的创作主题主要包括对自然风光的书写、对平民大众生活的反映、对社会现实揭露、对内在孤独感的抒发、对灵与肉之美的歌颂等,偶尔还会涉及到宗教方面。
自然风光
湖光山色、田园风景等自然风光是他诗作中的一大主题,如在《丁登寺杂咏》中,诗人由眼前的自然之景联想到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以简练的文笔和朴素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丁登寺的自然风景,借着风景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望。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本就是一部美好的诗集,是自然给予了他无限的灵感和想象。
社会现实
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也是华兹华斯作品中的另一大主题。就像他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的那样,他在诗中从不表现高高在上的国王或正义凛然的英雄,而是致力于描绘淳朴忠厚的农民和读者熟悉的普通百姓。当时的社会正处于英国工业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期。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逐渐成为边缘化的存在,他们凄苦的生活现实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华兹华斯用诗意的叙事方式表达出对底层人的悲悯和同情,创作出大量以当时社会中的平民百姓为题材的诗歌。在叙事诗《迈克尔》中。诗人以一个贫穷的老农夫的家庭生活为创作背景,讲述了老农夫的独子离开老父亲却在城市里堕落,而老农夫最终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故事。反映了工业化时代即便终日辛苦劳作也难逃家破人亡的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情境。
抒发孤独
除了对于自然风光书写和对社会现实反映之外,在华兹华斯的许多作品中,都饱含着他对于内心孤独之感的抒发与排解。在《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中,他将自己化作孤独而又自由的云朵,在天空中飘荡,欣赏自然美景,通过美景和回忆疏解内心的孤独之感;在《孤独的割麦女》中,通过展现割麦女回荡在天地之间的歌声和杜鹃的啼叫声来撩动孤独游子的心弦。他将美景与回忆视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有了这样的支撑,才使得他的孤独感得以排解。
歌颂灵与肉之美
威廉·华兹华斯在许多诗歌中都点明了人们现世的重负,就是在人类的灵与肉之中固有的重负,他塑造了许多重负下的人物形象,而这些在重负下的灵肉之躯,往往都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在《孤独的割麦女》中,通过刻画一个独自在麦田劳作的割麦女的形象,抒发对于普通民众的赞美与同情,歌颂这些重负下的灵肉之躯。他将少女的歌声与新疆歌鸲杜鹃做对比,衬托出少女歌喉的美妙。即使她的灵肉受到现实的重负,但她的生命力依旧昂扬向上。
宗教方面
华兹华斯是基督教徒,作为坚定的基督信仰者,他非常坚定雅威对于人类的爱。在他的作品中也用了很多意象和词汇来暗指上帝和亚当。他用“伟大”(might)和“力量”(power)来显示上帝的力量,在描写祖先时,他使用了大写的“以父之名”(Father),因为他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孩子,他还将人类比作亚当,是“仆人”(servant),只能够在田间劳作(labor),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免除“致命的”(mortal)不幸。
艺术特色
诗的散文化
威廉·华兹华斯对诗作的最高要求是自然,他采用散文来写诗,取代了那些华丽典雅的韵文,也即“诗的散文化”。他将自然融入诗歌,将人性之美作为其审美情趣,与自然之美合二为一。在短诗《我们是七人》中,威廉·华兹华斯描绘了诗人与一个八岁女孩展开关于“家中有几个人”的日常对话,采用了口语化与儿童化的口吻,呈现出成人与儿童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思想差异;用对话和争论的方式展示了人性中情感与逻辑、感性与理性的争锋。他的《序曲》更是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
冷静的追忆
《序曲》作为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创作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冷静沉思后再创作。《序曲》中记叙了华兹华斯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时期和事件,诗的重点不在于叙事,而在于记录当时的感受,将这些历史转变为传记最为关键的手法就是“冷静的追忆”。《序曲》中常有描述成长与顿悟的瞬间,这些都是一个诗人思想发展的真实写照,寄托着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性思维。华兹华斯经历过富裕与贫穷的洗礼,经历过漂泊无依的孤独岁月,经历过英国和法国的双重“背叛”,他内心时常痛苦,却又时常感悟到人生哲理,历经多年,他冷静下来,经过仔细沉思,将这些感受和情绪写成了诗。
寓情于景
华兹华斯有关自然题材的诗歌的创作还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例如《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全诗可以分为写景和抒情两部分,将自己比作孤独的云朵,虽然孤独却又绝对自由,后面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强调了回忆能够排解许多忧虑,表达了对过去的缅怀。
人物思想
文学思想
华兹华斯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他的诗学思想,体现在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之中。他曾提出“一切好的诗歌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溢”这一著名的论述。他将诗歌置于人类经验的中心;他用热情洋溢的言辞宣称诗歌不亚于“所有知识中最初和最后的——它与人的心灵一样不朽”。十八世纪早期的作家强调诗歌核心的普遍真理,而威廉·华兹华斯则专注于独特的经历和个人的见解。威廉·华兹华斯相信诗歌应探索自然的纯粹和美以及人类被自然美景所激发的深沉情感,尤其是那些在其居住多年的英国湖区所激发的灵感。尽管威廉·华兹华斯是一名基督徒,但他并没有按照继承下来的基督教准则来理解生活,也没有按照共同的社会哲学来讨论生活。相反,诗人的主观洞察力在自然的帮助下看到了生活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意义存在于宁静时刻所反映的经验中。威廉·华兹华斯坚持认为,诗歌中运用逻辑能力的材料是如此微妙,如此可塑,如此复杂,以至于逻辑能力的运用需要一种巧妙的技巧,而这种技巧只能来自于实践,需要一种辨别力,而情感远不能赋予这种辨别力,以至于一开始它总是阻碍这种辨别力的发挥。威廉·华兹华斯还倡导在诗歌中使用普通人的词汇和言语模式。
政治思想
华兹华斯创作的《序曲》中,表现了一个充满道德年轻英国诗人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他的政治思想也贯穿在诗歌之中。在他初到阿尔卑斯山脉一带的时候,就已经能感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光辉了,而当他再次来到法国时,他从上层人士转变为了普通人,所以这也使得他变成了一个民主派。他无比痛恨法国的资本主义专制,所以当他回到英国之后,即使是见到废止黑奴的主张失败了,他也非常乐观。但是后来英国与欧洲最为暴虐的几个国王联盟,向法国宣战,这一举动对华兹华斯的崇高道德感给予了致命一击。当英军战败时,他开始庆祝,开始歌颂法国。而后法国内部出现了雅科宾派专攻,又使他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是一种被“背叛”的痛苦。他的政治观始终坚持着两大原则:一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摧毁拿破仑·波拿巴专制,二是在合理范围内采用民族主义,即维护民众想要并能够组成一个民族的所有国家的独立,但第二条有使用原则,就是必须防止每个国侵犯其他国家的独立。
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奠基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1798年)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起点。该作品集中收录了两人的诗作,强调自然、情感和普通人的生活,反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僵化和形式化风格。
《序曲》
《序曲》(The Prelude)是华兹华斯的自传性长诗,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诗歌详细描述了诗人的精神成长和对自然的崇敬,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核心理念。虽然华兹华斯生前并未完成最终版本,但这部作品在他去世后于1850年出版,影响深远。
桂冠诗人
威廉·华兹华斯在1843年被任命为英国的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这一荣誉标志着他在英国文学界的崇高地位。作为桂冠诗人,他在晚年继续创作诗歌,并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和骚塞共同组成了“湖畔派”(Lake Poets),他们的作品以英国湖区为背景,赞美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倡导简朴与宁静。这一流派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自然的热爱和描写
华兹华斯的诗歌以对自然的深情描写而闻名,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慰藉和启迪。他的作品如《丁登寺》(Tintern Abbey)和《水仙》(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等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情感。
后世影响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革命的核心人物。他果断地摆脱了公认的思维和写作模式,摒弃了十八世纪统治英国诗坛的“带着镣铐跳舞”的英雄双韵体,在诗歌和散文中阐述了一种对待自然的新态度。不仅仅将自然意象引入他的诗句,而且传达出了对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有机关系的全新看法,并以自然与人类心灵之间的婚姻隐喻达到顶峰。除此之外,在自然作为上帝思想象征的广泛隐喻中,这种思想“以无限为食”并“在黑暗的深渊里沉思”。
他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阐述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同时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序言中的原则是放到当今社会也依然是大部分抒情诗创作的基础,而《抒情歌谣集》序言现在不仅被视为浪漫主义的重要宣言,而且被视为整个现代诗歌的重要宣言。
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咏水仙》《孤独的割麦女》《露西之歌》等作品被翻译多种语言流传至今。英国学者塞林可特和达比夏于1949年合编了《华兹华斯诗集》,收录了长诗《漫游》等作品。中国学者杨宪益王佐良等均翻译过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
此外,华兹华斯作为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文诗人之一 ,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用作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
历史评价
文学评论家阿诺德在介绍华兹华斯的选集时说道:“华兹华斯没有风格,他就像大自然握着铅笔,延长了它们的寿命。”
同时期的英国诗人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曾在自己的作品《唐璜》中批评华兹华斯:“他老于世故,久历人世沧桑,倒能像罗盘针那样转向,他的北极星变化无常,也不固定,也多亏了他会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因此就卑鄙得永远也不曾遭劫;更加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除非没给够钱),他会讲的天花乱坠,以假乱真,无怪乎他获得了那桂冠诗人的年金,但这也算不了什么德行……或如华兹华斯,在未被税局雇用之前,也在他的叫卖诗中添些民主气息。”
十九世纪诗人做出论断:“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约翰·弥尔顿之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
文学家朱光潜曾有过评论道:“谁没有看见过在田里收获的农夫农妇?但是谁——除非是米勒(Millet)、陶渊明、华兹华斯(Wordsworth)——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的诗?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以不能见……觉得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
学者王佐良也提到:“华兹华斯那类写大自然的诗在我国并不罕见,他的思想也类似老庄”,但“他诗路广,意境高,精辟,深刻,令人深思,令人向上,而又一切出之于清新的文字,确是英文诗里三或四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后世纪念
鸽子小屋
鸽子小屋位于英国湖区国家公园格拉斯米尔(Grasmere)边缘,威廉·华兹华斯29岁时和妹妹多萝西·华兹华斯来此定居,度过了八年多的时光。在此期间,威廉写下了许多至今为人们所铭记的诗歌如《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华兹华斯诞辰250周年纪念邮票
2020年,为了纪念著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诞辰250周年,英国皇家邮政发行了一套特别邮票。同时,这套邮票还纪念其他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这10枚邮票中的每一张都摘录了他们最受欢迎、最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并为反映这首诗的主题做了特殊的单色设计。
参考资料
William Wordsworth.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3-10-24
William Wordsworth.Poetry Foundation.2023-10-26
William Wordsworth.The British Library.2023-10-26
Celebrating William Wordsworth (7 April 1770 - 23 April 1850).St John’s Colleg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23-10-26
Lyrical Ballads.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3-10-26
“Home at Grasmere”.Nineteenth-Century Research Seminar.2023-10-26
Dorothy Wordsworth.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3-10-26
Samuel Taylor Coleridge.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3-10-2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生活经历
创作经历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作品赏析
创作特点
创作主题
自然风光
社会现实
抒发孤独
歌颂灵与肉之美
宗教方面
艺术特色
诗的散文化
冷静的追忆
寓情于景
人物思想
文学思想
政治思想
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奠基
《序曲》
桂冠诗人
湖畔派诗人
对自然的热爱和描写
后世影响
历史评价
后世纪念
鸽子小屋
华兹华斯诞辰250周年纪念邮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