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弥尔顿
英国诗人、政论家
约翰·弥尔顿(英文: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近代诗人、政论家、教育家。能使用英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写诗,代表作品有《论出版自由》《论教育》《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等。
约翰·弥尔顿5岁开始读书,中学时代就读于圣保罗公学(St Paul's School),毕业于剑桥大学。 是清教徒革命时代的代表诗人。1625年,约翰·弥尔顿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校期间,他熟练掌握了拉丁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并开始用意大利语、英语等写诗。大学毕业后又花6年时间研究文学。1638年,约翰·弥尔顿到欧洲游历,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约翰·弥尔顿为支持革命运动开私塾发表政论文,并在此期间,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为争取言论自由,约翰·弥尔顿出版《论出版自由》。1649年,英国革命胜利后成立为共和国,约翰·弥尔顿为巩固革命政权发表了《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声辩》等文章。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约翰·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被释放,从此专心写诗,于1674年11月8日在英国伦敦的家中逝世。约翰·弥尔顿一生中先后有过三次婚姻,三任妻子的都比弥尔顿小许多。其中与第一任妻子育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平安长大,儿子夭折,第二任妻子难产而死,孩子也夭折了,第三任妻子陪伴弥尔顿度过了晚年。约翰·弥尔顿作为共和国宣传事业的核心成员,其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自由民主权利的斗争精神对当时的英国民众、后世美国的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声辩》等政论性文章为英国革命的正义性做了理论上的辩护。
弥尔顿的作品风格宏大,以大量的参考和典故、复杂的词汇、复杂的语法结构以及延申的明喻等为表现。他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体,形成了自己的弥尔顿体,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维多利亚港诗歌以及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珀西·雪莱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所创作的诗歌《利西达斯》与珀西·雪莱的《阿多尼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怀念》并称为英国文学的“三大哀歌”;《失乐园》与《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评价长诗《失乐园》:“无韵诗严肃高贵地流动前进,复杂剧情的操纵自如,对自然新鲜柔和的描写,亚当和夏娃的实在感及个性的塑造极为成功,时时出现雷霆万钧的段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608年12月9日,约翰·弥尔顿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祖孙三代同名,他的祖父与父亲也叫约翰·弥尔顿。其祖父居住在牛津郡,是罗马天主教教徒,父亲是宗教改革的支持者,反对天主教会,信仰新教。母亲萨拉是裁缝商的女儿。
弥尔顿的父亲因为放弃天主教信仰而不能继承他祖父的财产,独自前往伦敦谋生,担任代书人,代书人善于书写或抄写原稿、权利状及其他法律文书,后来做了金融界的公证人,收入丰裕。其父是古典文学学者和音乐家,这对弥尔顿日后对音乐的喜爱产生了影响。弥尔顿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生活因素是信仰、文学和法律,这与他的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
弥尔顿自幼好学,尤其喜爱文学,从十二岁起,很少在夜半以前就寝。因此,他的视力很早就弱,四十多岁就失明了。弥尔顿的父亲在他小的时候聘请了清教徒家庭教师托马斯·杨(Thomas Young),中学时期将其送至圣保罗公学(St Paul's School)就读。在圣保罗就读期间,他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希伯来语。这为他日后的创作与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1625年,一说1624年,弥尔顿进入剑桥大学的基督学院就读。在学校里,弥尔顿勤奋攻读学校设置的各门功课。但因为不喜欢充满封建经院式逻辑的课程而与导师发生冲突,最后决裂,离校回家。复学后,学校为其换了导师。进入剑桥后,弥尔顿开始写诗,1628年取得学士,至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前,弥尔顿创作了《五月晨歌》、《基督生辰颂》等抒情诗,《快乐的人》、《幽思的人》《利西达斯》等短诗,《莎士比亚碑铭》等作品。其中《利西达斯》是一首哀念逝去朋友的挽歌,与珀西·雪莱的《阿多尼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怀念》被并称为英国文学中的三大哀歌。
而1630年写的诗《莎士比亚碑铭》是最早肯定莎士比亚天才和价值的文字之一。
乡居生活
剑桥硕士毕业后,弥尔顿专心写作。1632年至1638年间,弥尔顿居住在其父靠近温莎城的乡间别墅,闭门攻读文学,主要是古典文学,6年间,他几乎读遍了当时所有的英语/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的作品。期间弥尔顿写作了假面诗剧《科摩斯》等作品。 不过,1949年,根据在英国高等法院大法官的公开记录中的发现,从1632年9月14日(可能更早)到1635年1月8日(可能后来),弥尔顿夫妇不是住在霍顿,而是住在哈默史密斯,而1996年在《汉默史密斯和富勒姆记录》中发现,1631年4月30日弥尔顿就已住在汉默史密斯。
访问伽利略
1638年,弥尔顿将意大利作为休业时期的结业旅行,意大利是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将近两年间,弥尔顿除了访问众多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等名城古刹,还访问了当时的诗人、音乐家,写拉丁文诗歌和意大利语诗歌与他们酬和。 其中访问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伽利略·伽利雷之行对弥尔顿日后产生了重要影响。失明、身患疾病且被软禁,都未使当时已衰老的伽利略退却投降,这一为真理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给予了弥尔顿莫大的鼓舞。或许也为弥尔顿晚年在窘境下坚持完成著作《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提供了重要的鼓舞作用。
政治生涯
1639年7月,英国政局正在酝酿共和革命,原本计划前往西西里王国希腊的弥尔顿回国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回国后弥尔顿先是在伦敦租房办私塾,随后执笔写作政论散文,发行政论小册子以宣传教育工作。1641年,弥尔顿以清教徒身份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支持主张共和的自由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发表五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比如1641年的《论英国教会的教规改革》、1642年的《论教会机构必须反对主教制》、1644年的《论出版自由》等。1645年,他暂时停止写作论战散文,转而整理编印他前期的诗作,四年后革命派将国王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奥利弗·克伦威尔上台执政,英王被处刑两个星期后,弥尔顿先后出版政论小册子《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和《偶像的破坏者》以及次年的《为英国人民辩护》等,他认为君主和群臣不过是受人民的委托而治理国事;真正的权柄应该操在人民手里。1650年-1651年,弥尔顿先后担任外交事务拉丁秘书、 共和国新闻《政治导报》的监督主编。1660年,王政复辟,弥尔顿的财产被没收/书籍被焚毁,本人也被抓进监狱,即便之后被放出,弥尔顿也一直处在监视当中。
婚姻生活
1642年7月,与第一任妻子玛丽·鲍威尔成婚。弥尔顿到乡下替父亲向乡绅鲍威尔讨一笔陈年旧债,讨债过程中与玛丽·鲍威尔相识,并很快与之成婚。一个月后玛丽回到牛津市娘家并拒绝返回,至于玛丽为何回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是两人因生活方式、年龄差异等引起了生活摩擦,比如弥尔顿喜欢清净、严肃的生活氛围,而玛丽喜欢活泼热烈的生活氛围。 约翰·弥尔顿从自己的婚姻中得出了英国当时离婚制度不合理的结论,于是匿名发行了一本名为《论离婚的学说与纪律》的小册子,分析婚姻的制度问题。随后,弥尔顿于1644年2月和1645年3月分别发表《论离婚的学说与纪律》第二版、《四度音阶》,皆是表达对当时英国离婚制度的看法与态度。 1645年,玛丽·鲍威尔的家庭破产,弥尔顿帮助玛丽及其娘家渡过难关,10月,玛丽·鲍威尔回到丈夫身边,两人重归于好。1652年,由于繁重的工作,视力由下降至完全失明。 同年5月,生第四个孩子时,妻子玛丽·鲍威尔因为生产而死,而第三个孩子不久后夭折。1656年11月,约翰·弥尔顿与第二任妻子凯瑟琳·伍德科克结婚,两个人情投意合,生活幸福。1657年10月,女儿凯瑟琳出生。1658年2月凯瑟琳·伍德科克因产褥热离世,同年3月,女儿凯瑟琳夭折。约翰·弥尔顿悲痛万分,两年后写出著名的十四行诗《梦亡妻》。1663年,弥尔顿娶了时年24岁的伊丽莎白·明夏尔,伊丽莎白一直陪伴至弥尔顿去世。
晚年与去世
晚年的弥尔顿双眼失明、身患痛风、经济拮据,身处敌人的监视当中,与两个女儿也有摩擦争吵。不过,弥尔顿的日常生活是平静而有规律的,夏季早晨,他四点起床,冬季则是五点,在早餐前,先听读一段希伯来语的《圣经》,然后沉思默想。早餐后吟诗,口授给助手们听写,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午餐后在庭院中散步一两个小时。晚上朗诵所写的诗行,九点抽一斗烟,喝一杯水就寝。创作构思多在夜间进行。他的文娱活动主要是音乐,有时弹风琴,有时拉提琴,有时放声歌唱。1663年2月,约翰·弥尔顿与第三任妻子伊丽莎白·明萨尔结婚。伊丽莎白·明萨尔在弥尔顿失明的情况下协助他写作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1674年11月8日,一说15日,约翰·弥尔顿在伦敦逝世。
人物作品
约翰·弥尔顿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晚期。 早期以短诗为主,中期以散文为主,晚期以长诗为主。
代表作品
《论出版自由》
弥尔顿写作篇论文的起因是1643年英国议会发布了一道命令,一切未经审查批准的任何书记、小册子、论文等等稿件均不准付印或出售。弥尔顿针对这道禁令于1644年12月24日发表了这篇文章。他强烈抗议禁止言论、出版自由和对印刷工人与出版负责人的迫害,认为这种法令对于发行书籍只能起破坏作用,是扼杀文化的罪恶行径。 弥尔顿主要从正反两面来论证说明了国会不应当采取此禁令的原因。首先他旁证博引地指出这种伎俩只有女王陛下政府所最憎恶的罗马天主教皇们才采用,以维持他们的统治。而压制人民言论只会使真理受到伤害。
他在文中写道:"who kills a man kills a reasonable creature God's image;but he who destroys a good book, kills reason itself a good book is the precious life.(英国议会的禁令将扼杀无数的好书,而“好书”是杰出学者的珍贵知识精华。谁杀害一个人谁就杀死了一个 有理智的动物、 一个人体,谁扼杀一部好书,谁就扼杀了理性本身)。然后他进一步指出言论、出版、信仰等方面的自由会绘英国学术文化带来繁荣晶盛:
"a nation not slow and dull, but of a quick,ingenious,and Piercing 精神, acute to invent, subtle and sinewy to discourse; … therefore he studies of learning in her deepest sciences have been so ancient and so eminent among us,that writers of good antiquity and ablest judgment have been.persuaded that even the school of Pythagorans and the Persian wisdom took beginning from the old哲学of this island,… the glory of reforming our neighbours had been completely熊科"(一个国家,不是缓慢和沉闷,而是一个快速、巧妙和敏锐的存在,敏锐地发明,微妙而有力地表达…因此,他对她最深层科学的学习研究在我们当中是如此古老和杰出,以至于那些有着良好古意和最有能力判断的作家们都相信,即使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波斯智慧也是从这个岛屿的古老哲学开始的……改革我们邻国的荣耀完全属于我们。)
他认为英国邻邦的宗教、哲学大都是“从这个岛国”学来的。在政治、宗教、哲学、社会重大问题方面影响和 “变革邻邦的光荣是属于我们的”。最后,他进一步强调了自由的伟大与作用,像来自天上的巨大力量,提高、净化、开拓人的精神境界。总的来说,在这篇作品当中,弥尔顿重点论述了言论自由的两大原理: “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
《失乐园》
全诗分为十二卷,共计有一万零五百六十五行。主要人物是亚当(Adam),夏娃(Eve),雅威(God),撒旦(Satan),全诗故事情节围绕这几个主要人物展开。
弥尔顿的长诗《》《》在文学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在其著作《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在《失乐园》当中,无韵诗严肃高贵地流动前进,对复杂剧情操纵自如,对自然的描写新鲜柔和,极为成功地塑造亚当和夏娃的实在感及个性,时时出现雷霆万钧的段落。”
写作史诗不同于写作其它只需要一种写作能力,需要作家的各种能力,并在历史提供的叙述基础上用高尚的艺术加以改进。塞缪尔·约翰逊在《评弥尔顿的诗》中对《失乐园》则有如下评价:“在人类心灵创造的产品中,这首诗从结构说应属于第一流,从写作说应该属于第二流。”约翰逊认为这是一首杰出的英雄史诗,也存在明显缺点。这在他的《诗人传》当中对弥尔顿描写的这一章节可见。
主要作品
诗歌类
散文类
作为散文作家的弥尔顿的创作生涯始于1641年,如果不算他后来写的非论战性的散文作品的话,可以说他的散文创作终止于查理复辟的1660年。
舞剧
创作特点
《圣经》密切性
约翰·弥尔顿的三大长诗受到《圣经》影响的同时也对《圣经》的文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弥尔顿在正式开始创作三大史诗之前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这在他的《剑桥手稿》中显而易见。该手稿包含弥尔顿的四首短诗的原稿和他亲笔写下的99个创作题材,其中61个是圣经题材。
长诗《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来源于《圣经》,如二者中都提到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雅威给人自由意志,让人有自己去思考、去选择的权利的同时,也管理着人选择的范围。“自由意志”贯穿《失乐园》始终,是《失乐园》的线索。 同时也通过塑造亚当夏娃、撒旦的形象写出和暗示了人性的特点和弱点,不信神者有骄傲和野心的共性,神对人的爱和拯救的决心与行动。
在《复乐园》中,通过耶稣受撒旦三个试探、尤其是第二个试探的描写,弥尔顿表明了耶稣是人现世生存的榜样; 同时表明了在现世中战胜诱惑,恢复人神关系,是人类重新获得在乐园生活资格的前提。
神学式表达
宗教神学的表达方式一般与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不同,传统的基督教理论中富含悖论的描述,比如“雅威仁慈地创造了万物,但也专横地要求其绝对服从,上帝创造的天堂培养了恶魔撒旦,而亚当与夏娃不知何为善,行恶后才知善的含义”。而约翰·弥尔顿所著《失乐园》的表达也富含悖论特征,与宗教神学表达方式相似,比如撒旦运用计谋让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新开始。虽然上帝拥有最高的地位,但也不能独裁,否则会受到向往自由的天使反抗,《失乐园》中表达的宗教意义较少,,但作品中所描述的感性与理智、人性与神性、权利与自由的平衡与宗教神学中的悖论特点相似,以此来描绘出多重的人物个性,使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结构音乐化
约翰·弥尔顿的诗歌虽然句子结构复杂、但他对文体节奏与整体结构做了了音乐化处理,使读者拥有较为顺畅的阅读感受。例如约翰·弥尔顿诗中描绘伊甸园时运用了花朵、月光、果子等词语,并运用了排比修辞,营造一种清新和谐的氛围,而在描写战争场景时则节奏强烈,营造一种凝重的氛围。通常句式较短,读起来朗朗上口,如音乐一般。
如《失乐园》第四卷:
“When first on this delightful Land he spreads
His orient beams, on herb, tree, fruit, and 面粉,
Glistring with Dew; fragrant the fertil 地球
After soft showers; and sweet the coming on
Of grateful Eevning milde, then silent Night
With this her solemn 鸟纲 and this fair Moon,
And these the Gemms of Heav'n, her starrie train:
But neither breath of Morn when she ascends
With charm of earliest 巴尔的摩金莺队, nor rising Sun
On this delightful land, nor herb, fruit, floure,
Glistring with Dew, nor fragrance after showers,
Nor grateful Evening mild, nor silent Night
With this her solemn 鸟纲, nor walk by Moon,
Or glittering Starr-light without thee is sweet.
But wherfore all night long shine these, for whom
This glorious sight, when sleep hath shut all eyes?”
再如《失乐园》第六卷327行写米迦勒扎撒旦一剑:“利剑过处,创伤深长,疼痛不止,/但灵体的创伤不久便愈合。”
风格宏大性
弥尔顿的作品风格宏大,以大量的参考和典故、复杂的词汇、复杂的语法结构以及延申的明喻等为表现。
弥尔顿描绘的生活画面宏伟、多样化,他运用古希腊古典文学中精雕细刻,渊源复杂庞博的明喻(Simile)法来描述。例如,当撒旦在火海游向靠岸时,诗人把它的体积("bulk")之大比作Titanian或Leviathan那样惊人的巨大,说撒旦“ in bulk as huge As Titanian or that sea—beast Leviathan… "(《失乐园》,第I卷,第196—201行)弥尔顿也总是通过运用连续不断的对比法(the continual use of contrast)来显示某种冲突。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诗人常常采用具体的或抽象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爱与憎、生与死、谦虚与骄傲、服从与反抗、理智与激情、爱情与情欲、自由与奴役等方面的差异作对比。
弥尔顿的散文作品以政治论辩为主,语言文字及风格上是比较艰涩难懂的,援引典故多,语句往往冗长而笨重,有的句子长达一百到二百多字、 涌现出来的一个个短句与短句之间往往漫有连系词。语法结构常常很复杂。弥尔顿自已说过,他的散文是用“左手”(“left  hand”)写出来的,意即他本人对自己的散文风格是不够满意的。但同时弥尔顿的散文作品又运用了异常丰富多采的语汇,渗透着非凡的想象力、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洞察力与政治远见,以及坚强鲜明的原则性。
主要思想
教育思想
作为教育革新思潮的热心传播者,约翰·弥尔顿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对于英国传统教育,弥尔顿认为传统教育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它既不适应于人自我发展的需求,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经院哲学严重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充满着形式主义和烦琐主义,是一种运用抽象的方式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雅威存在的一种基督教哲学。
关于教育目的,约翰•弥尔顿在其教育性论文《论教育》中,谈到了两种教育目的。第一种教育目的为“恢复我们前人荒废的东西,这要恢复对上帝的正确认识,用这种知识去爱他、模仿他,像他一样,使我们的心灵更接近真正的德行,并与美好的信仰相结合,使之趋于至善。” 第二种教育目的为“使我们成为一个适宜于平时或战时所有公私工作的、公正的、有技能的和宽宏大量的人”。 前一个教育目的是直达人的最终精神领域,后一个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智力以及各种社会生活能力,二者都是为教育一个完整的人而服务的,但是单单只对上帝进行理解是空洞的,对上帝的看法也是主观的,对上帝的认识应当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具体认识之上,因而当下英国最先需要的与最迫切的教育,就是落到实处,回归现实, 弥尔顿认为良好的普及教育必须完整而全面,它着重的应该是学习的内容而非教学的模式。
弥尔顿早年便受到培根的知识观的影响,十分看重学习的作用。
另外,弥尔顿在《论教育》中表达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看法:建议在全国各城市兴办学园(academy),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部分,兼施中学和大学教育;主张把学生培养成聪明、有教养和肯负责的公民与领袖人物;课程计划既包括古典学科,也增添了大量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重视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建议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或结队骑马到校外参观学习,包括出海学习航海和海战的知识等。
政治思想
约翰·弥尔顿属于在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的资产阶级政论家、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英国革命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其政治思想的主旋律是共和主义,而因为他本人是革命的实际参与者,他的政治观念随具体时代形势而发展。其共和主义思想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根据其早期于1630年代开始持续记录30年得未公开手稿《摘录札记》中的文本,弥尔顿早期所理解的理想国家首先采取混合政体,其中有作为特定组成部分的君主,但不包含国王的枢密院;其次,人民可以通过选举对国家事务行使自己最高的权利;最后宗教在国家中有其特殊地位,世俗政治原则与基督教观念彼此相容,并且从根本上说,神法高于人法。
第二阶段:17世纪40年代,英国内战时期,约翰·弥尔顿先后经历了两任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与议会反对派的军事对抗,和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格兰共和国成立等革命事件,他这一时期发表的作品《国王与官吏的职位》《偶像的破坏者》《为英国人民申辩》等中的社会主义激进化,他此时认为的理想国家应该是:第一,可以有国王,但国王无非是一种公职的名称,与其他官吏无异,且不能世袭;第二,国王与官员的合法性在于人民认同;第三,人民享有最高权利。
第三阶段:1660年,随着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的政治思想进入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他出版了他最后一部专门政治作品——《建设自由共和国的简易办法》,他首先主张由乡绅组成的最高议事会代表国家主权,以解决危机状况下群龙无首的问题。随后,通过最高议事会成员的终身制解决政体的持存问题。为实现这一目的,中央政府将保有一定数量的常备军,并将权利适当下放,使得各郡相对自治。地方上可以有各自议会,由乡绅构成,行使立法、司法权、教育权。这一主张表达了对君主制贵族之民主制等传统政体的否定、对1653年以来护国公制的否定、对范恩群体以及第五国王所提出的宗教共和主义的否定、对哈林顿为代表的民众参与式共和主义的否定,也与他自己在1640到1650年代的表述以及经典共和主义理论拉开距离。
但因弥尔顿的初心并非成为严肃的政治家,他写作政论文的出发点是出于公民美德的责任感用"左手"做出的真心的应答。所以从一开始,这就决定 了 弥尔顿的共和主义思想不会像其他的共和主义思想家那样系统化、理论化。
哲学思想
弥尔顿对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都是持赞同和颂扬的态度。在弥尔顿看来,亚里士多德像柏拉图一样,都认为法律应当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这符合弥尔顿“自由共和国”的原则,也与弥尔顿所认为的“法治”的最高原则是“法律应当成为君主”一致。此外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和《失乐园》里阐述了以恶知善的认识论,他的认识论建立在知识哲学和科学伦理学的基础上,他认为雅威和神圣智慧的知识具有优先性,只有这个才能提供必备的“相等的或更高明的精神和见识”,来求得读书的正解,但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要以自我规训和节制为原则,即“知识要有界限”。
婚姻观念
弥尔顿的婚姻观主要呈现在论文《离婚的原理和规矩》中。这篇论文里阐明了他对于结婚与离婚问题的卓越见解。他揭露了英国国教教会对于婚姻问题不合理的管制和英国传统婚姻的弊病。当时,英国关于婚姻问题的一切方面都必须由教会管理。教会把离婚看作是一种罪恶,并用法令禁止离婚,甚至夫妻一方或双方犯了通奸罪也不准离婚。 弥尔顿认为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不少的妻子或丈夫由于不能忍受这种痛苦的姻婚的折磨而谋杀其夫或妻的情况时常发生。弥尔顿主张结婚必须以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为基础,而离婚要按照夫妇任何一方的要求自由解除婚约。他大声疾呼反对教会对婚姻的管制,也反对法庭对于离婚过多的干涉。
宗教思想
弥尔顿虽然信仰新教,但他的思想观念更多的是基于古典政治哲学而非基督教。在表达一些观点时,看起来浸润着宗教精神,但实际上是弥尔顿为减小改革阻力而扛着天国旗帜,因为在17世纪的欧洲宗教信仰仍占统治地位。在其创作的《失乐园》中,弥尔顿通过滥用“自由意志”的撒旦形象,传达出自己“因信称义”的新教神学主张,并暗含时代革命以及人民如何选择政府的政治主张,同时弥尔顿还赋予撒旦对抗君权神授的革命精神,此外他通过描写圣父与圣子对话的场景,将《圣经》内核精神由“旧约”的“律法”转变为“新约”的“爱与奉献”;弥尔顿的神学思想中还有一种归正观,即认为原罪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由对雅威的意志的违逆,并且强调恩典是所有善的开端、延续和成就,并指出没有人与恩典的合作,就“没有人能想到、愿意或实践任何善的事物”,但强调“恩典的施与”并非不可抗拒;强调上帝的主权统管着一切,个人及群体的生命都必须接受上帝的管治,要以基督为中心,不断地以检讨自己的神学是否符合《圣经》。
出版思想
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自由民主的人文主义精神、新教教义中的宗教自由和宗教宽容精神、近代启蒙理论中的自然法精神中汲取思想成分,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提出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出版自由思想,其中他认为出版自由首先是一种人权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伟大的自由;其次出版自由是人文主义文化的体现,也仰赖人文主义文化来实现;再次出版自由是一种对生命的张扬,对人类理性的维护;出版自由有利于帮助人们区别善恶、明辨是非;出版自由有利于人们培养美德和体现真理;出版自由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禁止出版自由无用且不可实现,同时还会破坏学术和真理。但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主张对出版后的有害书籍进行审慎地审查,限制思想在公共领域的传播,其“有限”的宗教宽容、对诽谤的绝对禁止以及精英主义立场阻碍了现代出版思想的发展。
成就影响
政治上,约翰·弥尔顿作为反对英国国教,拥护新教的清教徒,他的众多政治理论对当时的英国欧洲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上,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继后的另一位文学巨匠。弥尔顿作品里展现了他的先进思想,倡导人民摆脱封建神学的统治,推崇理性和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政治思想影响
以弥尔顿为代表的共和国的政论家,他们在整个17世纪对共和主义思想的宣传,使君权神授的思想从根上被改变。
他反对封建专制以及争取自由民主权利的精神对后世美国的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当时英国政治的影响
英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君主制传统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民族与共和传统的国家。而弥尔顿人民主权理论在英国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即是人民选出国王。
弥尔顿作为英国17世纪的思想家,对约翰·洛克让-雅克·卢梭汤玛斯·杰佛逊等思想家也产生了影响。卢梭认为,政府受托与人民人民始终是权力的所有者人民拥有革命权。这一理论与弥尔顿的人民主权理论一脉相承。美国的建国领袖杰斐逊是自然权利的捍卫者,在国家独立的时刻,大力宣扬人民主权思想,同样受到弥尔顿的影响。
对后世政治的影响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原初意图和思想来源受约翰·弥尔顿的《论国王与官吏的职责》的影响。
阿尔维斯(John Alvis)对弥尔顿的社会主义有如下看法:我建议通过弥尔顿(John Milton)的思想重新思考《独立宣言》的原则。窃认为,理解《独立宣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弥尔顿的共和主义理论,而非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思想,或者谨慎地说,我们的建国文献在构建政治社会时所尝试的具体设想,要求我们利用弥尔顿修正洛克式的前提。
法治政体政治哲学的影响
弥尔顿多次引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见解,如几次提到《政治学》第 3 卷所表达的重要见解: 所有的王权政府( 君主政体或王制) 都是服从法律、根据法律办事的。特别是受法律约束的斯巴达,可以说是完美的国家, 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法治理想: “根据贤哲的意见和政治最清明节的国家的组织来看,法律永远是社会最高的权威。
弥尔顿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思想的见解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重申,也是弥尔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历史融入现实的思考,推动了其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进一步对“法治政体”思想的哲学建构。
文学影响
弥尔顿在中青年阶段创作的十四行诗对英国诗歌有着典范式的影响。
不过,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塞缪尔·约翰生对于弥尔顿的十四行诗有以下看法:弥尔顿在生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都写过十四行诗。这些 诗不值得专门评论,因为其中最好的也只能说不坏,而且或许只有 第八和第二十一首才值得这种微薄的赞许。十四行诗的结构尽管已适用于意大利语,但在我们英语中从未获得成功,因为英语的尾音变化多,需要经常改变脚韵。
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对于新古典主义及前浪漫主义诗歌,在1738年《伦敦杂志》上,就已出现最早的弥尔顿十四行诗仿作;托马斯·沃顿的十四行诗在韵式上大都遵循传统的意大利体韵式,在结构上大都像弥尔顿一样,没有按照严格的八六结构划分,他的大部分十四行诗都继承了弥尔顿体十四行诗在形式上的诸多特点;前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的代表安纳·西沃德是弥尔顿坚定的崇拜者和捍卫者,她的十四行诗在体式上基本遵循意大利体或弥尔顿体形式,基本保持了这类体式中的八六结构划分。另外西沃德坚持向正统的米尔顿体十四行诗那样,“通常只有一个思想,经常一贯到底”,除了诗歌形式以外,安纳西沃德的十四行诗不断尝试弥尔顿式公共演说的方式,化身为自由的捍卫者,挥洒着革命的激情,抒发者对民主自由的渴望,这一典范式影响表现为对自由精神的展现。
对于浪漫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物威廉·华兹华斯约翰·济慈珀西·雪莱等在坚持形式的同时,主张自由原则,试图找寻那种能够给予想象力和情感更多自由的表现方式,弥尔顿体十四行诗就在其一。在华兹华斯的创作中,他一直视弥尔顿为其典范,深受其影响。理查德·加内特曾这样评价两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目标高尚,生活严肃,早期就对献身诗歌有深思熟虑的思考,具有高度的自我欣赏,高傲的自信,雄伟的情感,偏爱无韵诗,尤其精通十四行诗”。
对维多利亚时代诗歌理论的影响
对于维多利亚诗歌,19世纪上半叶,随着牛津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宗教问题,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受弥尔顿和威廉·华兹华斯的影响下,十四行诗被认为是具有庄严的风格,且属于反思性的诗歌,于是牧师学者作家们纷纷采用这一形式创作,大量相关诗集陆续诞生。
浪漫主义时期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后世诗人们延续着弥尔顿对于宗教、战争、政治等方面的探究,但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演变及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他们进一步扩宽了十四行诗涉猎的范围,更多的关注到国际形势也在不断地思考环境污染、阶层剥削等社会层面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些诗作最为核心的主题依旧是反抗压迫、争取自由民主,而这正是弥尔顿十四行诗所带来的最大影响。
人物评价
英国诗人珀西·雪莱说:“弥尔顿蔚然独立,照耀着不配受他照耀的一代。”
别林斯基说:“约翰·弥尔顿在撒旦身上颂扬了对权威的起义反抗,他那勇敢、坚定和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1833年,《绅士杂志》称弥尔顿的每首十四行诗都是用金子般的文字书写的。
赫兹列特称弥尔顿为“英国十四行诗的最佳作家”。
著名的弥尔顿研究者沃尔特·雷利爵士所说的:“弥尔顿首先是一个公民, 然后才是一个诗人。在他的一生中, 不是把精力用来证明自己应当免受法律的约束, 而是用来证明法律本身应当改变, 他所珍惜的唯一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自由。”他是爱自由的, 但他更是爱国家, 爱人民的。
威尔伯·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这样评价:“在自由主义的传统上写出了主张思想自由的光辉论点,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全面论述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原则,但在当时提出了强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论点。”施拉姆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弥尔顿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又指出了弥尔顿对言论自由限制原则论证的疏忽。
恩格斯说:“弥尔顿正是法兰西后起之秀不可一世之前的第一人。”
后世纪念
威斯敏斯特市圣彼得牧师团教堂是王室的专属的教堂,也是英国的象征之一,有着较高的地位,在这里专门为约翰•弥尔顿设立了一块纪念碑,以供后人纪念。
相关作品
《弥尔顿传》是为纪念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约翰·弥尔顿诞辰400周年所作的传记,由世界著名的两位弥尔顿学者戈登·坎贝尔、托马斯·阔恩斯撰写,以详实的史料深入考察了弥尔顿的著作、思想和生活,展现了弥尔顿传奇的一生,以及给英国文学带来的影响力。
由全球50多位学者合作研究而著成新书《弥尔顿的译本》,这位17世纪作家的作品被译成其他语言逾300次,其中包括法罗语马恩语泰米尔语汤加语波斯语希伯来语、弗里斯兰语、威尔士语等57种语言。
参考资料
..2023-04-03
..2023-03-17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03-15
社会契约视域下的国家责任.国际经济法网.2023-03-15
为英国人民声辩.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11-03
..2023-04-03
..2023-03-15
科马斯.豆瓣读书.2023-12-18
..2023-03-16
..2023-03-16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16
..2023-03-15
..2023-04-03
Just a moment....westminster-abbey.2023-11-3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乡居生活
访问伽利略
政治生涯
婚姻生活
晚年与去世
人物作品
代表作品
《论出版自由》
《失乐园》
主要作品
诗歌类
散文类
舞剧
创作特点
《圣经》密切性
神学式表达
结构音乐化
风格宏大性
主要思想
教育思想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婚姻观念
宗教思想
出版思想
成就影响
政治思想影响
对当时英国政治的影响
对后世政治的影响
法治政体政治哲学的影响
文学影响
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对维多利亚时代诗歌理论的影响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