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是大型猛禽,属
隼形目鹰科。雕的种类很多,有
金雕、
乌雕、
白头海雕、
白肩雕、
白尾海雕、
虎头海雕等。中国常见的种类则是金雕和乌雕。
雕的形态像鹰一样,比鹰大,翅膀及尾羽长而宽阔,羽毛是黄色的,背面有金属光泽;趾黄色、爪黑色,嘴黑褐色,鼻孔圆形。雕身大力大,飞翔时扇翅较慢,形态优美;嘴和脚都强壮而有力量,其体型和飞行的姿势很像秃鹫,但头上长有冠毛,脚上有强而有力的弯爪。雕常在山区附近的高空盘旋,伺机
捕食野兔、蛇、鼠类等在地面上的动物,铺捉到猎物之后,会先把猎物的头咬下来。雕的婚配关系是一夫一妻制,
雌性的体型大于
雄性。小雕会在孵化后6~8周后出壳,而羽毛要在3~4年后才会逐渐丰满。
雕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名单中。其中,
乌雕、
金雕、草原雕、白肩雕被列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像鹰一样,比鹰大,翅膀短,尾巴长,羽毛是黄色的,背面有金属光泽,趾黄色、爪黑色。嘴黑褐色,鼻孔圆形。
雕是大型猛禽,体型粗壮,翅及尾羽长而宽阔,扇翅较慢,常在近山区的高空盘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大型哺乳动物幼畜等,也嗜食鼠类。而在中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雕和乌雕。
物种对比
食性习性
大多数种类的雕单独或成对,冬季结小群活动,视觉敏锐,性凶猛,飞行速度快且持久。
留鸟。栖息于高山林地、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草原、
荒漠及丘陵地带,平原少见。雕常在空中盘旋,俯冲而下捕捉食物,食肉。
雕的
捕食方式并不单一,有时它伺候在悬崖或高树上,静等猎物出现,然后俯冲扑食;有时在高空盘旋搜寻猎物;也有时掠地而过,在低空中捕食;还有时快速而敏捷地扇动双翅,紧随猎物飞行追捕;人们还见到它们成对或成群围捕猎物。雕主要捕食大型的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
赤麻鸭、
斑头雁、
鱼鸥、
岩雷鸟,兽类有
岩羊幼仔、
藏原羚、
鼠兔、兔、
黄鼬、
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生长繁殖
雕的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营巢材料主要以垫状植物的根枝堆积而成,内铺以草、毛皮、羽绒等。
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孵卵期44~45天,育雏时雌雄共同参加,雏鸟77~80天离巢。
主要种类
雕作为大型的肉食类猛禽,分布范围极广,种群较多,主要雕类有
金雕、
白肩雕、
玉带海雕、
白尾海雕、
虎头海雕、鹰雕、草原雕、
乌雕、白腹山雕、
靴皂雕、
棕腹隼雕、
林雕、白腹海雕、
渔雕、
短趾雕、
蛇雕。而在中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雕和乌雕。
如果按照中文名字中带有“雕”字的猛禽来看,美洲的哈佩角雕是最重、也可能是最大的雕了。
国产种类
白腹海雕
Haliaeetus leucogaster
描述:体大(70厘米)的白、灰及黑色
海雕。成鸟:头、颈及下体白色,两翼、背及尾灰色,初级飞羽黑色。亚成鸟:浅褐色取代成鸟的白色,深褐取代灰色。楔形尾成其特征。
虹膜-褐色;嘴及蜡膜-灰色;裸露跗及脚-浅灰。
叫声:响亮如雁叫ah-ah-ah-ah。
分布状况:
南海沿海的不罕见
留鸟。在东南部沿海、
海南岛、
西沙群岛及
南沙群岛均有记录。
习性:笔直立于水边树上或岩石上。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甚优雅,飞时两翼成一角度,振翼缓慢有力。俯冲入水捕捉近水面的鱼类,场面壮观。
俗名:白腹雕,White-bellied Sea Eagle
玉带海雕
Haliaeetus leucoryphus
描述:体大(80厘米)的深褐色
海雕。头、颈及胸金皮黄,楔尾且尾下具白色宽带为其特征。亚成鸟棕褐色,飞行时黑色的次级飞羽翼下的浅色中覆羽并黑色楔型尾与浅色基部成对比。翼下初级飞羽基部浅色斑纹明显。耳覆羽及过眼线深褐。颈上矛状尖羽形成颌。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灰色;脚-黄白或灰色。
叫声:响亮尖叫。繁殖期甚喧闹。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1994)。不常见
留鸟及季候鸟。繁殖于新疆西部及中部、
青海省、
甘肃省、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池)、
黑龙江省和
西藏自治区南部。迁徙经过中国中部、东北,南至
江苏省(Shaweishan Is)的多数地区。
习性:于
内陆湖泊、沼泽、高原及贫瘠地区河流
捕食鱼类。栖于树上或柱子上,然后冲下捕食近水面的鱼类。
俗名:阿拉格-扎戈力 黑鹰 腰玉,Pallas's Sea-Eagle
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icilla
描述:体大(85厘米)的褐色
海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与
玉带海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虹膜-黄色;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的吠声klee klee-klee-klee,似
幼犬或
黑啄木鸟叫声。
分布范围:格陵兰、
欧洲、
亚洲北部、中国及
日本至
印度。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1994)。
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见于
华中地区及华东的多种栖息环境如河边、湖泊周围及沿海。繁殖于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池周围,可能在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还有繁殖。有越冬在贵州草海、南西北部及江西鄱阳湖的记录,北京附近每年也有少量越冬个体出现。
习性:显得懒散,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飞行时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扬。
俗名:白尾雕、白尾雕、黑鹰、黄嘴雕、洁白雕、尾鹫、扎戈力、芝麻雕,White-tailed Sea Eagle
虎头海雕
Haliaeetus pelagicus
描述:体型硕大(100厘米)的黑色
海雕。特征为黄色的嘴特大,翼上覆羽、腰、臀及楔尾均白。亚成鸟深灰褐色,尾近白,边缘灰色,翼上有浅色斑纹。似白尾海雕但黄色的嘴特大。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黄色。
叫声:粗哑吠声kyow-kyow-kyow,争夺食物或停歇时发出强烈的kra,kra,kra,kra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
西伯利亚地区东部沿海、
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
朝鲜及库页岛和阿穆尔河三角洲。越冬在堪察加半岛、
日本及朝鲜。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1994)。
种群数量稀少并仍在下降,主要原因为环境污染导致
渤海鱼类死亡。冬候鸟。在
辽宁省及
河北省曾有记录。
习性:冬季成群活动。主食从海面上抓起的鱼类。俗名:
海雕 虎头雕 羌鹫,Steller's Sea-eagle
渔雕
Ichthyophaga humilis
描述:中等体型(60厘米)的褐色雕。头及颈灰色,腹部白色。与灰头渔雕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尾深色。亚成鸟褐色较浅,下体皮黄而无细纹。
虹膜-黄色或褐色;嘴-深灰;脚-灰色。
叫声:偶尔作似发牢骚的叫声hak- hak。
分布范围:
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地带、东南亚、婆罗洲及
苏门答腊岛。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1994)。
亚种plumbea在
海南岛有罕见候鸟记录。
习性:常光顾有森林的河流及沼泽,从近水面处
捕食鱼类。
俗名:Lesser Fish-Eagle
乌雕
Aquila clanga
描述:体大(70厘米)的全深褐色雕。尾短,蜡膜及脚黄色。体羽随年龄及不同亚种而有变化。幼鸟翼上及背部具明显的白色点斑及横纹。所有型的羽衣其尾上覆羽均具白色的"U"形斑,飞行时从上方可见。尾比
金雕或白雕肩雕为短。乌雕俗称皂雕或花雕,体形比
苍鹰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雕及
白肩雕长。幼鸟翼的复羽先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级飞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栖于沼泽、河川、水边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鸟类、鸥、鸦以及鼠类,也常食动物尸体。终年留居
东北地区和
长江下游一带,冬时常见于
福建省、
广东省等。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
俄罗斯南部、
西伯利亚地区南部、
土耳其斯坦、
印度西北部及北部、中国北方;越冬于非洲东北部、
印度南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至
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1994)。繁殖于中国北方,越冬或迁徙经中国南方。不常见但定期出现。
习性:栖于近湖泊的开阔沼泽地区,迁徙时栖于开阔地区。食物主要为
青蛙、蛇类、鱼类及鸟类。
绿背龟鮻:黑雕 花雕 塔斯 乌小?小花皂雕,Greater Spotted Eagle
草原雕
Aquila nipalensis
描述:体大(65厘米)的全深褐色雕。容貌凶狠,尾型平。成鸟与其他全深色的雕易混淆,但下体具灰色remiges及稀疏的横斑,两翼具深色后缘。有时翼下大覆羽露出浅色的翼斑似幼鸟。与
乌雕相比头显得较小而突出,两翼较长,翼指雕展开度较宽。飞行时两翼平直,滑翔时两翼略弯曲。幼鸟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横纹,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后缘的白色带与黑色飞羽成对比。翼上具两道皮黄色横纹,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黄色斑。尾有时呈楔形。
虹膜-浅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粗哑喘息的叫声及嘎嘎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尔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亚东南部;越冬于印度北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北方的干旱平原。繁殖鸟或
夏候鸟见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区,东至
青海省、
内蒙古自治区及
河北省。迁徙时见于中国的多数地区;越冬于
贵州省、
广东省及
海南岛。部分记录尚有争议,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所有记录均可疑。
习性:懒散。迁徙时有时结大群。
注:许多著者将此种作为草原雕(英文名为茶色雕Tawny Eagle)A. rapax的一
亚种(参见
郑作新,1987)。
俗名:草原鹰、大花雕、角鹰、套日格-塔斯,Steppe Eagle
白肩雕
Aquila heliaca
描述:体大(75厘米)的深褐色雕。头顶及颈背皮黄色,上背两侧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成对比。飞行时以身体及翼下覆羽全黑色为特征性。滑翔时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及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翼上有狭窄的白色后缘,尾、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下背及腰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边看覆羽有两道浅色横纹。
虹膜-浅褐;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快速的吠声owk,owk,owk。
分布范围:古北界、
印度西北部(过去为繁殖鸟,现为冬候鸟)及中国。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1994)。不常见的季候鸟,
种群数量仍在下降且已濒危。
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有时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
青海湖的周围、
云南省西北部、
甘肃省、
陕西省、
长江中游及
福建省和
广东省。每年有少量至
香港特别行政区。
习性:栖于开阔原野。显得沉重懒散,在树桩上或柱子上一呆数小时。从其他猛禽处抢劫食物。飞行缓慢似鹫。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描述:体大(85厘米)的浓褐色雕。头具金色羽冠,嘴巨大。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可见。尾长而圆,两翼呈浅"V"形。与白肩雕的区别在肩部无白色。亚成鸟翼具白色斑纹,尾基部白色。金雕俗称洁白雕,体较大,全身为黑褐色,体色为雕类与鹰类中最发黑的一种。成鸟头颈部金黄色。幼鸟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飞羽的基部为白色,成长后白色部分消失。飞翔时翼长而宽,尾端稍圆形。在中国也有分布的白尾海雕与虎头海雕的幼鸟,全身也为褐色,与金雕很相似,但尾形为楔形,是与金雕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栖于山地,常高踞山崖巅顶或飞翔于高空中。性凶猛,喜食
草兔、雉、鹑以至大形哺乳动物幼麝等。巢营于高山悬岩上或峭壁的树上,迁徙时在中国东北常能见到。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分布范围:
北美洲、
欧洲、
中东、东亚及西亚、
北非。
分布状况:
亚种daphanea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见于中国多数山区及
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处。canadensis繁殖于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越冬在东北长白山区。偶有迷鸟至东部及南部沿海省份。
习性:栖于崎岖干旱平原、岩崖山区及开阔原野,
捕食于雉类、
旱獭属及其他哺乳动物。随暖气流作壮观的高空翱翔。
俗名:
金雕、大山猊、洁白雕、红头雕、鹫雕、老雕,Golden Eagle
保护现状
在我国,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