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学会于1933年由教育界学者精英在上海发起成立,旨在研究及改进民国时期之教育。学会成立之时获得了来自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级教育行政官员的函允加入为发起人,并由
陶行知、
厉麟似、
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担任学会创会理事。
20世纪30年代的
中原地区,国难日益严峻,
社会思潮亦有所变化,民族主义呈上升之势。在国家存亡和学术生存多重缘由的刺激下,一些教育学者认识到,当时国内教育界缺少适当团体组织,遂团结起来,欲以美国教育学会为榜样,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专业组织,以利研究事业之进行,而谋教育学术之进步。中国教育学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1932年秋,由
杨亮功、
常道直、
罗廷光、刘湛恩、
陈鹤琴等教育界学者组成筹备委员会,分函征求各地教育界学者精英函允加入为发起人,组建中国教育学会。1933年1月,中国教育学会在上海成立。据中国教育学会所编“成立会纪念册”,中国教育学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教育学术团体成立之时也获得了来自
厉麟似(厉麟似)、
顾树森、
吴研因等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级教育行政官员的函允。他们并非纯粹的官僚,都是在教育界颇有建树的学者型官员。此外,还有多位来自地方
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也作为创会会员加入了该学会,分别是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陈鹤琴、副处长陈选善、
湖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
朱经农和
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程时煌等。教育部官员的支持与加入对于学会的发展与公信力的提升无疑起到了利好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是一个以全国各地教育界学者,尤其是高等教育学者为主体的民间学术团体,其155名创会会员中,来自高等教育界的就占了97人。其中,除了艾伟教授在
英国进修外,其余96人均服务于当时的
综合性大学、
师范大学、省立教育学院等单位。其中,助教1人,讲师5人,副教授4人,教授58人,未具者28人,教授为中坚力量。即便未填写职称的28人,也非一般人员,其中任大学校长、副校长者6人,即
北京大学蒋梦麟、
北京师范大学李蒸、天津
南开大学张伯苓、武昌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严跋华、沪江大学刘湛恩、
大夏大学欧元怀;独立学院院长4人,即福建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林景润、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高践四、
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齐国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罗季林;大学或学院教务长3人,即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崔思让、沪江大学樊正康、大夏大学
鲁继曾;秘书长1人,即
浙江大学沈履;大学学院院长7人,即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建勋、辅仁大学教育学院
张怀、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黄建中、沪江大学教育学院林卓然、勷勤大学教育学院
林砺儒、
安徽大学文学院范寿康(兼教育学系主任)、
金陵大学文学院
刘乃敬;大学系主任7人,即中央政治学校教育系主任
汪懋祖、
复旦大学教育系主任
章益、中央大学心理系主任萧孝嵘,
大夏大学教育心理系主任
张耀翔、大夏大学高师科主任黄敬思、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
袁敦礼、安徽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文系主任
周予同。可以说,这一组织已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学者精英,基本上囊括于一堂。
在1933年1月的成立大会上,155名创会会员中有近70名相聚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开会3天。大会通过了会章,定名为“中国教育学会”,确立以研究及改进教育为宗旨,主要任务为研究教育问题、搜集教育资料、调查教育实况、提倡教育实验、供献教育主张、发刊教育书报、促进教育改革;下设七个研究会,即
高等教育研究会、中等教育研究会、初等教育研究会、师范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研究会、民众教育研究会和教育行政研究会,并推选
陶行知、
厉麟似、
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代表为理事,以利学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