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气象博物馆位于昆明西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华山美人峰之巅。始建于1927年,于1937年迁至现址,由
云南省气象、天文、地震科学先驱者、中国自然科学家
陈一得创办,其气象业务延续至今。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后相继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2008年成立云南气象博物馆。全馆包括一得楼和一得夫妇墓,以展示陈一得在自然、
人文科学概论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主线,并结合现代气象探测业务平台,全面反映云南气象发展历程。
博物馆的来历
在
昆明市城中,只要你抬头向西边眺望,就可以欣赏到著名的
西山睡美人自然景观,这就是昆明西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在,而云南气象博物馆就伫立在“睡美人”的腹部位置—太华山美人峰之巅。
云南省气象博物馆始建于1927年,于1937年迁至现址,海拔2360米,是由云南气象、天文、地震科学事业的先驱者、中国自然科学家陈秉仁(号一得)先生创办,前身为“私立一得测候所”、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其气象探测业务工作延续至今。
在早期的云南建设、
昆明市城区授时、测定昆明经纬度(测点位于今
云南大学校内)、保护
滇池、抵抗
日寇、天文观测及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地方志编、地震初步研究与城市防灾建设规划、
日食观测等多方面,一得先生、一得测候所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3年
云南省人民政府将“一得测候所”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后相继被授予“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委省政府)、“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云南省政府)、“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气象局)等称号,2008年挂牌成立了云南气象博物馆。
馆内详细展示了一得先生在云南气象、天文、地震、地方志编纂、保护
滇池等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陈设有早期气象仪器设备及办公生活器具、历史气象资料图册、龙云主席签发的土地文书、楚图南等的题词、一得诗选、关于
陈一得的书法作品等展品,并专门介绍了一得先生面对
法国人、日本人、
美国人或高价购买、或威逼利诱,然先生却“三拒洋人”的爱国壮举等历史事件;同时配合运行中的现代气象大气探测设备、探测业务,为公众提供了解
云南省气象、天文、地震自然科学发展历史、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学习气象知识、熟悉气象工作的好平台。
陈秉仁,字彝德,号一得,云南昭通盐津人,祖籍
四川省,生于1886年,卒于1958年,享年72岁。他自幼好学,1902年参加科举童子试,县考名列头十名,至院考,名额早满而未被录取,停科后保送昆明高等学堂习
法语,在校期间,就公开反对修筑
滇越铁路、写诗抨击,1910年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
比利时、欲留洋攻读铁路之际,又逢
清朝出卖云南“七府矿权”,他愤然登台演说而被取消留学资格,故留学受阻。一心求学的秉仁欲自费留学,便只身远赴
上海市筹集资斧,恰遇
辛亥革命爆发,对清政府早已绝望的秉仁毅然投笔从戎、直接参加了攻克
南京市的战斗。革命“成功”后,返昆,考入
云南省优级师范数理化专科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即进入云南教育界、教书育人,他以教学严谨、为人正直著称,正如曾师从秉仁的楚图南先生所题“治学认真、教育晚辈负责、为人笃实”,后曾任
昆明市教育课督学、云南教育经费委员会委员等职。期间,秉仁认识到气象、天文等自然科学“事关国际民生”、非常重要,遂努力钻研,并学有所成。
1926年,陈秉仁“被省教育会选充第十二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云南代表”,由昆明乘
滇越铁路火车、经越南河内直达
海防市,转乘
轮船经
香港特别行政区抵达上海登岸,赴
南京市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往返行程不下二万五千里”。期间,他几次跨
长江渡黄河,详细考察了江、浙、直、鄂四省教育、文化、商业、交通、城市建设、农业、气候、名胜古迹等,并受到时任中央观象台台长的
高鲁先生“勉励”,遂自费从
上海市购买部分气象、天文观测仪器运回昆明。1927年春,秉仁在
昆明市钱局街53号自家院内、自费创办了“私立一得测候所”,秉仁遂号一得、取《史记》中“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至此,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昆明,诞生了云南第一个、中国第二个国人自办的“气象站”。于是,
陈一得一家人就开始了白天观气象、夜间观天文,坚持长达十年之久,“从未间断”。所获取的气象实测资料免费送给政府、学校等机关使用。同期,测候所开始负责施放午炮、校对街钟等工作。一得测候所的影响与日俱增,因此引起洋人的注意,并在后来相继发生了“三拒洋人彰显爱国”之壮举。
1934年11月,“一得测候所”被
中央大学地理系考察团誉为“科学化之家庭,硬干苦干的机关”。
1936年5月30日,时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的蒋中正,下令
云南省政府“克日设法筹办测候所”。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了一得先生,他选定了昆明西山—太华山美人峰,于是由省政府出资国币壹佰万元,从昆明太华寺手中把美人峰“买下”,用来建设测候所。于是,一得先生亲手设计并带领民工,靠人背马驮、用时不到一年,即使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主要包括一得楼和观测场)耸立在美人峰之巅,随即龙云主席亲自任命
陈一得为第一任所长,测候所于1937年6月1日正式开始气象观测、发布气象报告。同时,位于钱局街53号的“私立一得测候”停止运行。
1950年云南解放,先生把测候所及全部资料交给人民政府,测候所更名为太华山气象站。直到1971年建设、启用气象雷达开始,一得楼逐渐变成了职工宿舍之用。1993年昆明气象测候所被
云南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相继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委省政府)、“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云南省政府)、“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气象局)等称号,2008年挂牌成立了云南气象博物馆。
陈一得所长任期直到1950年云南解放,先生把测候所及全部资料设备交给人民政府后,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却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更广阔的新中国边疆建设之中,先后担任
云南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
云南省博物馆第一任馆长、
中国气象学会云南分会主席、
中苏友好协会副主席、
昆明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58年9月,先生赴
北京市参加了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会上当选为全国科协理事,返昆后拟选为
云南省科协主席,正当人民寄厚望于先生时,他却在实践其“人生,当积极努力,用有限的生命,努力为人类谋幸福”的征途中病逝了,享年72岁。
由于先生在气象、天文、地震、地方志编纂、保护
滇池、科学普及、考古等多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界的鲁殿灵光。
行政隶属关系
从1937年~1950年云南解放前,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先后归属
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立昆明科学馆、昆华高级农校、昆明农业技术学校等单位管理。1950年解放后,又先后划归
云南省军区、
云南省人民政府气象科、
昆明市人民委员会农林局、
云南省气象局领导,自1984年后由昆明市气象处(局)领导至今。
目前,云南气象博物馆归昆明太华山气象站直接管理。
气象领域贡献
作为云南近代气象事业的先驱者,一得先生在气象方面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自创云南第一、中国第二个国人自办气象站填补了云南气象观测的空白期上世纪20年代中期,外国人在云南开展的气象观测基本停止,形成了一个空白期。1927年,先生自费创办了一得测候所,不但填补了这一空白,同时积累了民国时期大量的
昆明市实测气候资料,为今天的气候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倡导建设全省气象观测网上世纪40年代,在先生的倡导、推动下,全省断续开展部分测候工作,他先后收集整理了50多个站点的实测气象资料,为我们现在对解放前的
云南省气象状况有一个大体了解。
气象工作“三要”原则1941年,先生提出从事气象工作,第一是要有“恒”,第二是要“耐心”,第三是要“忠实”。
倡导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所谓人工影响天气,是指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想的方向转化,如人工增(消)雨、人工增(消)雪、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防
霜冻等。
1941年,先生正式提出人工影响天气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向雷雨云中“开炮”,可以消除冰雹灾害,此法也可用于“久晴求雨,久雨求晴”;二是为长远计,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可以调和气候。这比1959年在
鹤庆县召开的全国人工防雹技术交流会早了整整18年。
收集整理
云南省历史气候资料上世纪40年代,先生收集整理了云南自
唐朝以来到民国初年的史载气候、灾异、民谚,极具科研价值。
首次把定量分析方法引入云南气象研究1930年7月,一得发表《昆明市之雨量》一文,就第一次使用昆明实测气象资料,结合季风讨论了昆明雨量的年变化。
倡导加强水文气象工作在《民国二十年水灾与天气》中,先生提出要加强水文气象观测预报、保持水土等。
首次论证了台风能够影响到云南在《航空气象学》中,先生用实际例子,首次论证了“台风力猛,能西达云南”。
制订
云南省第一套气象工作“规范”1937年,先生制订了云南第一套气象台站完整的工作“规范”——《组织简章》《观测凡例》《办事细则》。
用实测气象资料编纂地方志1939年,一得使用实测气象资料、协助由云龙完成《高志·气候》部分的编纂,这在全国应是首次。
天文领域贡献
作为云南近代天文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先生在天文观测、星象、授时、天文专业志、日全食的气象效应、天文科学普及等领域内作出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对云南天文事业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办
云南省近代第一个私立天文台一得先生十分重视天文研究,认为天文台“职司颁历授时要政,保重民生立国大本,参加友邦观测合作,增进国际文化地位,关系重”(《宇宙》第9卷、6号),力倡在昆设立天文台,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如愿。1927年自费创办“一得测候所”,观天量气。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得测候所也是云南近代的第一个私立天文台。
绘制
昆明市恒星图1927年7月,一得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绘制出昆明所见的恒星,后由妻子刘德芳女士用丝线绣在蓝缎子上,图长2米,高4.5米,据
袁嘉谷等社会名流描述,各星的位置、大小、亮度步天规”成功1928年,先生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发明了天文观测仪器——步天规,利用该仪器,对准方向,拨正日期,即可在天空中辨认当夜昆明夜空出现的星宿。在其他地方,也可根据不同的经纬度进行调整观看。通过袁嘉谷(云南石屏人、1903年考中经济特科状元)等试用“步天规”后,将观测所得与天文图书记载对照,无不符合,不由赞叹不已。
实测昆明经纬度成功1934年,民国中央政府决定派员、携带贵重仪器来滇,开展中缅边境勘界工作。此时,一得正在云南通志馆任职,参与编纂《新纂云南通志》,他获知此消息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开展精确测量
昆明市经纬度的好机会!于是,便在通志馆的同仁间“游说”,得到一致赞同,遂上书省教育厅,由教育厅出面与中央派员协商成功。12月19日19时起,在
云南大学操场上,由时任云大校长何瑶主持,用60度等高仪、天文时计、
无线电收音机等仪器开始试测成功,之后4夜正式测量,“观镜者沈文候、读表者陈秉仁、纪录者
浦光宗”,“共计测星200”,测得该点位经纬度为:102°41′58.88″E、25°03′21.19″N,结果较前精密,并测真子午线。这是我国当时除北京观象台外原测经纬度的确切点位,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研究价值,故将测处定为
云南省第一天文点,特立石标为志,由何瑶题“
云南大学天文点”,石标至今保存完好,已经成为云南大学的一个景观。
为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成立提供科学依据1937年,“首都(
南京市)失陷”,“紫金山天文台,既沦敌手”,此时政府有意在内地设立天文分台,对此早有“奢望”的
陈一得即撰写专文《昆明气象与天文观测》,公开发表在《
宇宙》杂志上(第九卷第六号),他主张“设立天文台之标准条件,应以气象为首要”,他通过大量的科学论证得出,“昆明气象,适宜于天文观测,实较优于南京”,为成立昆明凤凰山天文台(今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临洮县测日据天文学家预测,1941年9月21日,我国将发生500年难遇的日全食天文现象,并将行经我国
青海省、
甘肃省、
陕西省、湖北、
江苏省、
福建省、
浙江省等八省一百一十八县。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国
日食观测委员会,组建了两个观测队(
西北队和东队)、冒着日军的炮火进行一次观测日全食的“
长征”。一得先生就参加了日全食观测西北队,远赴甘肃临洮开展日全食观测工作。
1941年6月30日,西北观测队从
昆明市出发,经
贵阳市、
重庆市、
成都市、
兰州市,于9月10日到达目的地——
临洮县,随即展开观测准备工作。在临洮开展准备工作期间,即遭到
日本飞机5次轰炸。在一系列的准备之后,9月20日晚间时分,陆军的一个
炮兵团开赴临洮,而空军的20余架战斗机则集结于兰州机场待命,准备拦截第二天可能会空袭临洮的日本
轰炸机。“七年筹备,万里奔波,成败利钝,系于一旦”。因连续的阴雨天气,对于第二天的观测,
张钰哲队长和队员在晚上因高度紧张而睡不着,夜半时分,大家起床观察、看到满天星斗才多多少少安心下来。
全程“现场直播”:
国际广播电台从
临洮县城电报局架设专线电话,直通观测现场——临洮县城东门外1.5公里的东山,由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的
冯简和观测队的李珩作现场直播,转由重庆电台用国语
英语向国内外广播。
观测队共开展九个观测项目:
日冕摄影、日冕与月球之光度比较、
日食时间之核验、日冕与
色球光谱之研究、日食始终全历程之定时摄影、日食中气象变化及影波之观测(
陈一得携助手专负责此项观测)、日食电影之摄制、飞机上之日食观测、日食当时之广播及电波影响。
返昆后,一得先生撰写了《临洮测日志要》,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气象仪表测定日全食气象效应的珍品,至今仍有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书中,一得提出人工影响天气方法、倡导推行标准时、建议设避难场所和颁行耐震建筑条例等。
地震领域贡献
云南省是我国地震较多的省份之一。因此,地震就成了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限制因素,人民群众的灾难。它事关民生,早就引起了一得先生的关注。他一面研讨历史地震规律,一面深入地震灾区,实地考察,探源求策。几十年如一日,为
8·3云南鲁甸地震研究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研讨
大关地震1917年7月1日拂晓,云南昭通
大关县大地震,居民数千人死亡。一得徒步深入地震灾区查访,终得十证,说明其火山成因,后编入1919年出版的《
昭通等八县图说》、公开发表。
研讨临洮地震1941年,先生赴甘肃临洮观测日全食之气象效应期间,遭遇2次地震,他经过考察、分析后,提出震因有二:原因和近因。原因是地质因素影响,近因是天文和气象之影响,结合
甘肃省历史上发生的地震时间,总结出地震与朔望月有关。为预防地震灾害,他向
兰州市政府建议:在市政建设中要“注意
建筑工程之坚牢耐震,市区多辟公园旷地,街巷宽阔,以防地震之成灾”(《临洮测日志要》。
完成《云南地震考察报告》《云南省永仁等八县地震调查工作报告》《云南地震情况的初步研究》等解放后,云南工、矿各业纷纷上马,“征求地震资料,愧无以应!”,故年逾花甲的一得先生深入
丽江市、
剑川县、弥勒等实考察,先后完成了《云南地震考察报告》等地震专题研究报告。《报告》中,先生把
天体、
地球视为一个整体,认为“地球上地震的物理现象,应结合天体
引力、大气压力,凑成外因各项条件,通过地球构造、内部矛盾之
断层、力不平衡的内因而起作用”。他倡议加强建设地震带观测网、获取准确记录,以作“震前肯确预报”,颁行耐震建筑条例、取缔危险建筑等,从而减轻灾情。这些工作,实质上是
云南省现代地震研究前期的开拓性研究,为云南现在的地震预报、地震研究工作铺平了道路。
地方志贡献
一得先生在地方志的编纂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昭通等八县图说》1919年,在友人的资助下,时年33岁的陈秉仁发表了《昭通等八县图说》。秉仁认为,国民教育,应该熟知乡土地理,因此该书对山系、位置、水流、气候、防患盗匪等加以概述,以供教育国民之用。《图说》还首次将
昭通市的气候定性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加以阐述。被
云南省史学界评价为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地方志。作为处女作,书中展露出陈秉仁“重观测”、“查物候”、“重特产”、“益民生”的务实倾向和博学多才。
开创中国第一个用实测气象资料编纂地方志·气候1939年春,一得协助由云龙(云南姚安人)编纂完成了《高峣志》·气候志,他首次、直接引用了
昆明市实测的气温、雨量、风向、风速等纪录,在全国开创了用气象实测资料撰写方志·气候志的先例。据考证,它比以“内容新颖、具时代特色”的
陕西省《洛川县志》和《
同官县志》中的“气候志”成书更早,应是我国第一部方志中的气候志(据刘恭德考证)。
《新纂云南通志》和《续
云南省通志长编》的主要分纂员在整个民国时期,云南编纂了两部最重要的省志,即《通志》和《长编》,。
1931年9月,设立云南通志馆,开始编纂《新纂云南通志》,由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任主修,
周钟岳、
赵式铭等为
编修。同年,启动了编纂《续云南通志长编》工作,参纂者基本为《通志》编纂人员,
陈一得均作为主要分纂员、负责编纂《气象》和《天文》两考。在《气候》考中,先生载入了
昆明市恒星图、风向图、气象要素分布图等,《天文》考创新“以科学方法之观测,分为星象、授时两门,《气象》考还引入了由一得撰写并发表过的《云南之云》、《云南气流之运行》、《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等学术论文,以增加科学性。
免费修成《
盐津县志》1945年春,云南昭通盐津县长杨竹铭聘请一得、主编《
盐津县县志》,先生遂携夫人刘德芳回乡修志。在缺乏仪表的困难条件下,他设立了简易气象站,完成了2年气象观测,所获取的气象资料、完整地编入《县志》中。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不顾年近花甲,跋山涉水,用自带的仪器实测海拔,每遇老农,必详细询问有关生产、民俗、物产诸情;舆图无力实测,疆域位置,山脉水流,形势名胜,必经过反复调查。县教育局长赵汝为请得公款酬谢先生,两次赠款,先生一概不收,并说,“我不是为了钱才来修县志,如果是为了钱,你们也负担不起”。先生夫妇苦战半年后返昆,由助手继续奔走调查,编拟稿料,分批邮昆,交先生“崇实避虚”“去伪存真”,务求实质,终于1949年秋完稿。此《志》完整地记录了盐津的历史、沿革、舆地、政治、自然、物产、交通、教育、卫生、人文、胜迹及农、工、商、军等各方面情况,资料丰富详实,成为了
盐津县一部难得的乡土教材。
科普贡献
一得先生从进入教育界开始,就非常注重科学普及工作。
作《公历月日歌》《公历节令歌》1912年,中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1924年
昆明市推行公历时,市民都否认推行的必要,扬言公历不方便、不好用,农事节令不准确,反对公历。先生便从阴历的不便之处说起,并作《公历月日歌》和《公历节令歌》,由于两《歌》朗朗上口、方便记忆,很快就在学校和民间流传开来,我推行公历在任教期间,促进了公历的推广应用。
公历月日歌
公历每月大和小,一举拳头便知晓。
骨头凸的是月大,凹下的月便是小。
从一月起到七月,拳到尾时又回转。
上半年来单月大,下半年来双月大。
大月每月三十一,小月每月三十天。
唯有二月二十八,一到四年闰一天。
大家要把公历用,大同世界真是好。
公历节令歌
公历好处是在多,二十四节定分明。
每月都有两节令,日期一定不会差。
上半年中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节令名称顺记好,年年岁岁不会差。
科普讲演先生先后在民众科学馆、五华学院等公众场馆,多次作科普讲演,每场必是人满为患、听者如潮。如讲《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民众生活中的时间问题》《谈谈阴阳历法》《牛郎织女相会吗?》《怎么知道流星雨要出现》《十一月天象的奇遇》《八大行星游行》《宇宙概论》等。后由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将先生的讲演稿编辑成《民众科学丛书——天文》,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上巳节出版,公开发行。
正如编者所述,科学知识为人类征服自然之工具,有了科学知识,便能役使风雨雷电,没有科学知识,只能向风伯雨师叩头!我国学术落后,民智闭塞,非注重科学运动、不足以救国,但自然科学,精密朴实,枯硬少文,颇为一般人士所轻忽!今出版发行这种通俗易懂的讲演稿,力求生动有趣,切合于民众科学常识,以为大家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疑难困惑,破除迷信观念,促进社会文化进步,这就是发行此书最基本的用意所在!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编者对陈秉仁先生所作的讲演,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非常肯定的。回到现在,仔细看看先生所讲演的东西,多的不说,就问你: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牛郎织女相会吗?阴阳历法是怎么回事?又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明白、讲得清楚?所以,今天仍有继续普及科普知识的必要。
一得先生诗选
门户洞开揖盗来,蜿蜒黑遍城。
吾定断臂誓相斗,夷虏终归化草莱。
(该诗作于1903年,先生在昆明高等学堂就读期间,目睹
清朝屈从法
帝国主义,欲修筑
滇越铁路,加快对云南的侵略,愤而作诗抨击,时年先生17岁)。
百年国耻愈增恨,坐令国人半失家。
(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
东北地区,先生悲愤万分,作诗抒怀。)
旭日东升万木春,壶浆食迎亲人。
冰天冻解独夫,锦绣山河还亿民。
(1950年2月20日,陈赓、宋任穷率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进入
昆明市,先生以从未有过的欢欣,写下了这崭新的诗章。)
一得先生语录
“欲谋云南全省今后农业生产、军事、航空、学术、卫生、工业建设等之进展,俾得有科学上之根据参考,非广求各地实测气候资料不为功”——20世纪40年代。
“造林可以调和气候,培养水源”——1941年。
“个人感受,科学工作者至为艰巨,专门从事科学工作者,要不惜牺牲一切,精神物质任何享受,皆非所计。故聪明人多不愿作,有愿作者,亦多借为进升之阶,猎取荣利。若真以科学工作者为终身事业者,必带几分傻气,虽常被人窍笑,亦所不顾。”——20世纪40年代。
“你们这些年轻人,在县政府做事,千万不要用笔杆子杀人,为人要正派。”——1945年教育晚辈
吴学斌等人如是说。
“纵观宇宙,空间无极,时间有限,天体运动不息,恍惚于人生,当积极努力,用有限的生命,努力为人类社会谋幸福。”——20世纪50年代。
爱国之心
一得先生是一位渴望真理、追求光明的战士,他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时代到
新中国成立后,从少年学子时代,就已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到满怀教育救国之情转而科学救国、科学强国,最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大潮中,他用一生践行了“人生,当积极努力,用有限的生命,努力为人类社会谋幸福”之箴言。
少年学子之爱国情怀1903年,秉仁在昆明高等学堂学习期间,年仅17岁的他就坚决反对修筑
滇越铁路(有诗为证);从高等学堂毕业之际,又公开抵制
清朝出卖云南矿权(并因此被迫取消公费留学资格)。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对清政府早已绝望的秉仁毅然投笔从戎、直接参加了攻克
南京市的战斗。
“三拒洋人彰显爱国”1928年,在一得测候所成立周年之际,越南河内法国测候所即来函商讨,“许重金交换气象资料”,一得以“事涉国际”等为由拒绝了法国人。1932年1月28日,天津日租界气象台为侵华准备气象资料,派员抵昆,找到一得,要求高价收买气象资料,被先生严词拒绝。1943年,美国领事带领翻译突然闯进昆明气象测候所,许下重金收买气象资料,如同以往一样,同样被先生婉拒。而当时的情况是,一得为开办测候所已经耗尽了全家的积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面对洋人的威逼利诱他却不为所动,同时又把所获取的宝贵资料无偿地送给政府、学校使用,这是何等崇高的爱国精神,岂不令后人由衷敬仰!
云南陆军讲武堂授课一得在钱局街自费观天量气期间,还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授课,如教授夜行军辨认北极星的方法等。
云南航空学校授课同期,先生还到航空学校教授航空气象,并专门编著了《航空气象学》教材。
以空前的热情投身新中国建设解放后,先生把测候所和全部气象资料交给人民政府,以空前的热情投入新中国建设大潮中,历任
云南省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省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政协昆明市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中苏友好协会副主席、云南气象学会主席等,同时深入建设一线工地,用自己的一生所学,为云南建设出谋献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