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伦(1913年8月29日-1995年5月12日),字季次,曾用名吴季次,
诸暨市,著名森林生态学家、森林地理学家。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中伦的教育背景丰富,1930年至1933年在杭州桥
浙江大学农学院高级农业职业中学学习农艺,1933年至1935年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担任练习生,1936年至1940年在
金陵大学植物系、林学系学习并留校任教。1947年底,他在
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51年1月在
杜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吴中伦长期从事造林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地理学的研究,对中国主要林区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1959年,他担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至1982年,吴中伦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此外,他还曾担任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个人简介
吴中伦(1913—1995),林学家、森林地理学家。
诸暨市枫桥镇东村人。二十年代就读大东公学,1940年毕业于
金陵大学林学系。1946-1950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
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
杜克大学林学博士学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等职,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长期从事造林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地理学的研究,曾对中国主要林区进行广泛的 调查和研究。五六十年代主持西南高山、
大兴安岭的森林综合考察,领导《中 国林业区划草案》的制订。主要著作有《中国森林》、《国外树种31种概论》、《杉木》等。对中国主要林区和造林区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对重要用材树种的分类、地理分布、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对中国西南部林区和大兴安岭林区的区划、林型分类、采伐方式、更新和育林技术作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对国土绿化、园林化、保护水源林、发展薪炭林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在树木引种驯化的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中国引进国外松和其他优良树种的工作。
个人简历
1925年 在上海私营华南农场当练习生。
1930-1933年 在杭州笕桥
浙江大学农学院高级农业职业中学学农艺。
1933-1935年 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当练习生。
1936-1940年 冬在
金陵大学植物系、林学系学习。
1943-1945年 任重庆山洞建川煤矿公司、
中央大学树木园技术员。
1946年-1951年 在美国
耶鲁大学和
杜克大学深造, 先后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1951-1955年 任林垦部(后为林业部)工程师、总工程师。
1956年 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74-1978年 任中国农林科学院森林工业研究所负责人。
1978年 当选为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78-1982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82年12月 当选为中国林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5年12月 选为中国林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8年 推选为中国林学会名誉理事长。
人物生平
吴中伦,字季次,
诸暨市,1913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自幼边读书边随父兄务农。为了谋生,1925年去
上海市附近一个私营的华南农场当练习生,主要从事树木嫁接、插、采种和育苗等工作,从此对
园艺和育苗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30年到杭州笕桥
浙江大学农学院高级农业职业中学学农艺,1933 年毕业后,嘉兴女子中学请他去教书,金华畜牧场也聘他当技术员,月薪都在70元左右,他却毅然选择到月薪只有15 元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当练习生,因为该社聚集着一批如
钱崇澍、
裴鉴、孙雄木、
郑万钧、
方文培等国内的著名植物学家。他认为这是增长知识最理想的场所。同年秋天,他跟随郑万钧到
黄山采集制作了大量标本,事后写成了《黄山植物采集记》,在当时中央日报上连载发表。1934年春,他在
云南省各地采集标本,步行一万余华里,一直深入到现今被誉为植物王国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当年可是令人谈虎色变、瘴
麻风病盛行和盗匪出没之地。然而,他在艰辛跋涉中却尝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同时也深感知识不足,需要继续深造。1935年夏,他返回
南京市后,就积极准备升学,于1936年夏考入
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系,同时仍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继续工作,他就这样半工半读维持学业。1937 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不久,战火蔓延到
上海市,学校被迫迁往
四川省。他因半工半读不能随校去川,只得留在科学社工作。后因战事日紧,他随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迁至四川。经友人资助,他仍到战时迁往
成都市的金陵大学就读农学院森林系。在学习期间,他担任过树木学助教,还利用寒暑假到峨嵋山、
峨边彝族自治县、青衣江、
大渡河流域和灌县青城山等林区调查和采集标本,著有《四川峨嵋山的植被研究》、《青衣江流域的森林》、《成都树木冬态》等文章。1940年冬从金大毕业后,先留校任教,不久被农林部林业测勘团邀请参加该团工作。1942年春到
重庆市。在成都时曾到
岷江至岷江上游孟屯沟调查森林。此次调查与黄炎培、
傅焕光同行,获益匪浅。同年,他参加天水水土保持实验站的筹建工作。1943 年由
天水市回重庆,为农林部林业测勘团编写
杉木考察报告。1943-1944年,他在重庆山洞建川煤矿公司任技术员,从事采种育苗和抚育改造次生林等工作。1944年,他先后参加清华留美和
英国庚款留英公费考试,均被录取。吴中伦决定去
美国学习。当时
清华大学聘请著名林学家
梁希和李顺卿作为他的国内导师。当吴中伦赴美时,梁希赋诗一首相赠:“大火西流七月光,碧天无语送吴郎。定知三载归来后,苍海茫茫好种桑。”以此勉励他学成回国后为祖国发展林业效力。但因受
中国抗日战争影响当时未能成行。直到1946年1月才取道印度加尔各答赴美。
吴中伦在美国,先在
耶鲁大学进修。1947年在该校J。H。卢兹(Lutz)教授指导下获得林学硕士学位。1948年转到
杜克大学在C.F.科斯琴(Korstian)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1951年1月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森林分区—兼论松属的自然分布》,是对中国森林地理分布规律的第一篇论述。毕业后,他的师友挽留他在美工作,但他十分向往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婉言谢绝师友们的好意,于同年2月底回到
北京市。吴中伦回国后,在林垦部(林业部的前身)工作,担任过工程师、总工程师。1956年被调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同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起任林研所副所长,1974-1978年任中国农林科学院森工研究所负责人,1978年起任中国林科院副院长。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79-1989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科学评议组(林学分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生物学科组副组长、
中国绿化基金会理事等职,1963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1988年分别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1981年开始,历时八年,用巨大精力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这部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巨著。1978年到1988年被选为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8年底被推举为中国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吴中伦从
美国回国后的40年中,以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在林业科学的征途上奋力攀登,为林业科学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论著
1 吴中伦。
峨眉山的植被研究ⅠBull.Agr.\u0026For,1938,15:28-29;Ⅱ1939,16:3-5.
2 吴中伦
青衣江流域的森林.Bull.Agr.\u0026For,1941,90-92 11:18.
3 吴中伦.Forest Regins in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ee to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of Pines.Duke University U.S.A,1950.
4 吴中伦。黄泛区调查报告。
中林集团,1950,1(3):61-85.
5 吴中伦。全国林业区划草案。北京:林业出版社,1954.
6
钱崇澍,吴中伦。黄河流域的植物分布状况。地理学报,1954,20(3):267-278.
7 吴中伦。
杉木分布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55,21(3):273-285.
8 吴中伦。我国造林业的成就。生物学通报,1955(11):29-32.
9 吴中伦。怎样植树造林。生物学通报,1956(2):40-43.
10 吴中伦。中国
松属的分类与分布。植物分类学报,1956(5):131-164.
11 吴中伦。中国林业区划草案。中国自然情况。林业部造林设计局,1957.
12 吴中伦。园林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林业科学,1959(2):85 -111;(3):241-251.
13 吴中伦。
川西高山林区主要树种的分布和对于更新及造林树种规划的意见。林业科学,1959(6):465-478.
14 吴中伦。安徽黄山松的初步观察。林业科学,1963,8(2):114-126.
15 吴中伦。大力发展
马尾松。
中林集团,1963(1).
16 吴中伦。平原绿化的意义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第二次华北
中原地区平原绿化现场会议,1978.
17 吴中伦。我国林木引种驯化的进展。中国林业科技三十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情报所,1980.
主要贡献
森林地理是研究森林的地理分布状况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吴中伦在这个学科领域里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最先提出较完整的中国林业区划 吴中伦是中国林业区划的开拓者之一。从1953年起,他就开始进行林业区划的研究工作,并到几个省区进行区划调研,于1954年写出了《中国林业区划草案》,这是中国第一部林业区划的著作,首次将全国分为18个林区,并逐一提出了各区的保护、发展和利用的建议。他强调要从中国复杂的自然条件、自然地理特点和历史社会经济状况出发进行区划,指导林种树种的合理布局,分区找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切忌简单化、概念化地安排林业生产。在自然区划中,除了全面考察主要的自然地理因素外,他还强调了地形在林业区划中的作用,大地形直接影响到气候和植物的分布,中小地形对重新分配水热条件和决定社会经济生产特点有重要作用。
阐明了中国
松属的分类与分布 松属在中国用材树种中分布最广,在造林绿化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吴中伦积多年之研究心得,揭示了松属树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弄清了它们的分布范围既表现松属区系植物地理的关系,也反映各种
松树生态地理的环境。因此,为造林工作选择适宜的树种提供了科学论据。他于1956年发表的《中国松属的分类与分布》一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查阅文献与收集大量的标本资料写成的,是中国松属分类与分布研究时间较早、较完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该文对以前松树的命名有若干修正,其中比较突出的为云南松学名的归并;
海南五针松与台湾五须松作为五须松的两个变种;
黄山松作为琉球松的变种;
油松中的一部分原定为Pinus henryi的改为
马尾松的一个变种;新近若干作者从油松中分出的新种则亦加归并。林木引种驯化的开拓者之一 吴中伦从森林生态和森林地理等学科的观点出发,于70年代初开始,对国外树木引种驯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亲自调查访问,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编写了《国外树种引种概论》。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国外林木引种的科学专著。吴中伦很重视树木引种驯化工作,是中国树木引种驯化的开拓者之一。早在50年代即从欧洲引进许多树种,在南方一些树木园试种;1963年又组织研究人员在
富阳区引种国外松,现在国外松已在中国发展达到119万公顷,年造林30万公顷左右,成为世界上仅次于
美国种植最多的国家(占世界面积20%)。1972年,吴中伦从
意大利引进美洲黑杨2个无性系,已在
华中地区推广40万公顷,蓄积量超过2500万立方米。1989年在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组建了林木引种研究室,与林业部种子公司密切合作建立了全国性的树木引种网络,并与很多国家建立了交换关系。他在树木引种上的主要见解:一是1个树种的分布区不广,不等于这个树种只适应于个别地区。相反,1个地区树种很少,不等于这个地区只适应很少树种。这里存在着树种传播历史、传播能力和扩展障碍等因素。二是树木是多年生的,引种成功不仅要能适应全年四季的气候条件,而且要能度过几年几十年一遇的特殊气候。1个树种要进行大面积造林,并构成高大群落必须要适应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一般难以用人工来改变环境以适应引进树种的生存与生长。三是树木引种将发展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树木引种学与其他学科如森林地理学、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树木生理学、气候学、土壤学、造林学、林木遗传育种学、
森林保护学、测树学、木材材性和木材学、林产品加工利用学、木材及林产品市场销售等都有密切关系。四是树木引种是一项系统工程,环环相扣才能发挥它的整体功能。
规划了
杉木商品材基地 杉木是中国南方的最主要用材树种。吴中伦早在40年代就做过关于杉木的调查研究,还写过《中国杉木》一书的稿子,因忙于出国未付印。50年代初,他又调查了中国主要产杉区,如
浙江省南部、
福建省、
广东省北部,并到
贵州省、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江西省、
安徽省等地进行踏查访问。从1978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全国杉木产区区划、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评价的全国14个省区的协作研究。把全国杉木产区划分为3个带,即北带、中带和南带,提出按照不同带的以及带内的不同立地,安排经营措施和预测产量,规划了商品材基地。这是首次将
杉木产区区划、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评价进行的综合系统研究,为中国杉木生产合理布局,选择适宜的造林地以及预测杉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方法。他主编的《杉木》一书,全面总结了中国长期以来杉木栽培历史、杉木地理分布、杉木生态、生物学特性,产区区划、良种选育、采种育苗、立地选择、造林经营、病虫害防治和速生丰产方面的丰富经验,反映了当代杉木的育林水平,是体现中国杉木育林理论和实践的最完整、系统的一部著作,对发展杉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
吴中伦.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