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9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9月29日
发布日期
(1996年6月14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7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根据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修正)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12年1月1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全文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18年1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年1月24日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6月14日江苏省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7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根据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2年1月12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8年1月24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污染防治第四章饮用水水源保护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
太湖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太湖水质,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太湖流域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
苏州市市、
无锡市、常州市和
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
句容市、南京市
高淳区和
溧水区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
太湖流域实行分级保护,划分为三级保护区:太湖湖体、沿湖岸五公里区域、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以及沿岸两侧各一公里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主要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至五十公里以及沿岸两侧各一公里范围为二级保护区;其他地区为三级保护区。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第三条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太湖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采取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有效防治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减轻太湖湖体
富营养化,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第四条
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确保水污染防治的需要。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实现环境保护任期责任目标负主要责任,任期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和评价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太湖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同级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定期监督、检查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第五条省和
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太湖水污染防治职责、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情况,并行使本级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第六条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太湖流域市、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和太湖流域市、县(市、区)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水利、建设、交通、农业、
渔业、林业、财政、科技、国土资源、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价格、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第七条
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推进水污染防治的科技进步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列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加强水污染防治基础研究,推广应用水污染防治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开展
蓝藻防治技术的开发应用,为综合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提供科技支撑。第八条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科学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太湖水环境的意识。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公民的环境信息知情权,鼓励和支持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太湖水环境保护。第九条
太湖流域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十条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水利、建设、经济和信息化、农业、交通、
渔业、林业等部门和有关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制定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拟定本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太湖流域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规划和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和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省人民政府和
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工业、城市建设、能源、水利、交通、农业、
渔业、畜牧业、林业、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第十二条省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拟定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的产业、产品目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太湖流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限期淘汰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本条规定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省人民政府根据太湖流域水质保护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需要,适时修订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第十四条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水利、
渔业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
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应急系统,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太湖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太湖流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定期向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报告,并通报有关部门;遇有突发性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和通报。第十五条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利部门科学规划、合理设定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断面),制定水环境和污染监控系统建设计划,在日供水一万吨以上水厂所在的饮用水水源地、主要出入湖河道和市、县(市、区)行政交界断面,设立水质自动监控系统,定期组织水质状况监测、评价,并报告省人民政府,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自动监控系统所需的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各级部门预算。第十六条在
太湖流域新建、改建、扩建可能产生水污染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未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环境影响登记表实行备案管理。在太湖流域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建排污口,应当依法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
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渔业部门的意见。第十七条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其水污染防治设施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第十八条
太湖流域实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责任制、行政区界上下游水体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制,并纳入政府环境保护任期责任目标。交界断面水质未达到控制目标的,责任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向受害地区人民政府作出补偿。补偿资金可以由省财政部门直接代扣。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九条除污染治理项目外,对太湖流域下列区域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可能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暂停受理,已经受理的暂停作出审批决定:(一)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未达到控制目标的;(三)排污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四)未按时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五)未按计划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六)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节能减排要求的;(七)违法违规审批造成严重后果的;(八)存在其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第二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暂停受理或者暂停作出审批决定的,应当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责任区域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削减区域内排污总量或者改正违法行为。有关责任区域内排污总量达到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或者违法行为改正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方可依法受理或者作出审批决定。第二十一条
太湖流域实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制度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削减和控制太湖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太湖流域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对水质不符合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提出该地区污染物总量限期削减目标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削减任务。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公布未按照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县(市、区)名单。第二十二条
太湖流域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二十三条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得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第二十四条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设置排污口。禁止私设排污口。排污单位应当在厂界内和厂界外分别设置便于检查、采样的规范化排污口,并悬挂标注单位名称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数量要求等内容的标志牌。排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应当在厂界接管处设置采样口。以间歇性排放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应当设置水污染物暂存设施,排放时间应当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并按照申报时间排放。第二十五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接纳工业污水,应当具备相应的污水处理能力,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当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对出水水质负责。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督管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第二十六条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工业污水的,应当进行预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十七条各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当进行安全处置,不得随意堆放和弃置,不得排入水体;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污泥的收集、贮存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第二十八条
太湖流域重点排污单位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当安装与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并保证其正常运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公布制度。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所测数据,可以作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执法的事实依据。第二十九条在严格控制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放总量削减计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总量减少的原则,逐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鼓励太湖流域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向流域外转让排污权,禁止从太湖流域外向流域内转让排污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三十条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施工单位不得违反规定,为排污单位设计、建设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意见要求的排污口、排污通道。第三十一条
太湖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太湖流域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有关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并定期进行演练。第三十二条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水污染事故信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规定发布。第三十三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单位及其排污口的位置、数量和排污情况向社会公布,方便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公民可以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监督。
太湖流域市、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违反本条例规定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定期予以公布。第三章污染防治第三十四条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减少污染物排放。第三十五条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的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化工、医药、冶金、印染、
造纸、电镀等重污染企业,
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予以关闭、淘汰。对太湖流域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要求的制革、
乙醇、淀粉、酿造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现有生产项目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应当依法关闭。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太湖流域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工业企业关闭、搬迁计划,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企业名单和审核结果。第三十六条
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规划、发展改革、环境保护、水利等部门,根据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先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对城镇生活污水、粪便、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新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同步配套建设除磷脱氮设施;已建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限期改造,开展除磷脱氮深度处理,控制磷、氮等污染物的排放。第三十七条
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河塘疏浚整治力度,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施肥,组织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推行人畜粪便、
秸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减少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太湖流域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应当逐步覆盖城镇周边村庄;规模较大的村庄应当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农户的生活污水应当采取措施收集,推广应用净化沼气池、人工湿地等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进行处理。全面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第三十八条省环境保护、水利等部门应当加强对
太湖湖体
蓝藻的监测、预警和预报;发现异常的,应当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打捞太湖水体的
蓝藻,并进行无害化处置,减轻蓝藻对太湖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第三十九条太湖流域应当加强
水利工程建设,合理调度水利工程设施,加快太湖水体交换,有计划实施底泥生态清淤,建设护岸林木、植被,扩大太湖水体环境容量,增强流域水网自净能力。省有关部门应当合理保护太湖流域河湖水系,科学规划、建设太湖流域尾水导流工程、引江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根据
太湖流域水文特征与水环境质量状况,优化调水方案,改善太湖水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各类污染源影响重要清水通道的水质,确保重要清水通道水质符合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类别标准。对直接影响
望虞河、新孟河等清水通道水质的企业,应当责令停产、关闭或者搬迁。第四十条太湖流域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产资源,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控制太湖水产养殖规模和范围,保护对水生态有益的水生生物和底栖生物,建设水生态工程,维护水生态平衡。
渔业部门应当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督管理,依法严格控制
太湖水产养殖规模和范围。第四十一条太湖流域的港口、码头、船闸应当设置污水污物收集设施和粪便存贮装置。贮运危险物品的港口、码头应当采取防溢、防渗、防漏等安全措施。入湖船舶应当设置污水污物存贮装置、集油或者油水分离装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相应的防污设备和器材,并持有合法有效的防止水域环境污染的证书与文书。运输剧毒物质、危险化学品的船舶不得进入太湖。海事管理机构、
渔业部门应当加强对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船舶污染行为,防止船舶污染水体。第四十二条
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的饭店、疗养院、旅游度假村、集中式畜禽养殖场等,应当建设污水污物处理设施,对产生的污水进行预处理后接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不得直接排入水体。第四十三条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禁止下列行为:(一)新建、改建、扩建
化学制浆
造纸、制革、酿造、
染料、印染、电镀以及其他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和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情形除外;(二)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三)向水体排放或者倾倒油类、酸液、
碱液、剧毒废渣废液、含放射性废渣废液、含
病原体污水、
工业废渣以及其他废弃物;(四)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车辆、船舶和容器等;(五)使用农药等有毒物毒杀水生生物;(六)向水体直接排放人畜粪便、倾倒垃圾;(七)围湖造地;(八)违法开山采石,或者进行破坏林木、植被、水生生物的活动;(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四十四条除二级保护区规定的禁止行为以外,
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还禁止下列行为:(一)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二)在国家和省规定的养殖范围外从事网围、网箱养殖,利用虾窝、地笼网、机械吸螺、底拖网进行捕捞作业;(三)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四)新建、扩建
高尔夫球场、水上游乐等开发项目;(五)设置水上餐饮经营设施;(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可能污染水质的活动。除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依法设置的排污口外,一级保护区内已经设置的排污口应当限期关闭。第四十五条
太湖流域二级保护区禁止下列行为:(一)新建、扩建化工、医药生产项目;(二)新建、扩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口以外的排污口;(三)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四十六条太湖流域二、三级保护区内,在工业集聚区新建、改建、扩建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改建印染项目,以及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现有企业在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实施提升环保标准的技术改造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要求,在实现国家和省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区域磷、氮等重点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减量替代。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建、扩建项目新增的磷、氮等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应当从本区域通过产业置换、淘汰、关闭等方式获得的指标中取得,且按照不低于该项目新增年排放总量的1.1倍实施减量替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建项目应当实现项目磷、氮等重点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减少,印染改建项目应当按照不低于该项目磷、氮等重点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指标的二倍实行减量替代;提升环保标准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磷、氮等重点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减少幅度应当不低于该项目原年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前述减少的磷、氮等重点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指标不得用于其他项目。具体减量替代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制定。前款规定中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除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情形外,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新建、扩建项目减量替代具体方案,应当在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前实施完成,完成情况书面报送审批机关。本条所指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类别,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拟定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太湖流域设区的市减量完成情况应当纳入省人民政府水环境质量考核体系。太湖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减量完成情况作为向本级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内容。第四十七条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太湖生态功能的保护和修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建设生态保护带、生态隔离带,维护太湖生态安全。第四章饮用水水源保护第四十八条太湖流域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源,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第四十九条太湖流域实行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结果公报制度。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发布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环境状况公报。水利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发布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文情报预报。水环境状况公报和水文情报预报每月至少发布一次。有关部门发现饮用水水源水质、水量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及时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取水单位。第五十条
太湖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并实行饮用水水源地日常巡查制度。巡查人员应当及时制止污染或者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调查处理,消除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第五十一条因发生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事故责任者应当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采取应急措施消除污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通知有关取水单位。有关责任单位、个人和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以及相关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第五十二条太湖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建设备用水源,制定本行政区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出现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保证供水安全。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采取停止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第五十三条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已有的排污口,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一)违反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审批项目,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二)不按照国家规定在限期内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的;(三)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不依法责令限期治理或者不按照规定责令关闭、停产的;(四)不按照国家规定制定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措施的;(五)违法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六)发现环境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及时予以查处等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七)发生重大
环境污染事故或者生态破坏事故,不按照规定报告或者不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致使事故扩大或者延误事故处理的;(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对未完成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责任制以及行政区界上下游水体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制所规定的目标的区域,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有关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地表水(环境)功能退化的,按照前款规定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未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或者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建设单位未依法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下罚款。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排污口或者私设排污口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产整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不按照申报时间排放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整治。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排放污水的,除依法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处以罚款外,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主管部门有关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对负责运营管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单位,扣减超标期间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费。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安装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或者安装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不正常运行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施工单位为排污单位设计、建设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意见要求的排污口、排污通道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第六十条有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项,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关闭。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项规定,单位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以罚款,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未按照要求采取治理措施或者不具备治理能力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还可以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造成渔业污染事故或者
渔船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渔业主管部门进行处罚;其他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进行处罚。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
太湖流域水污染危害的,排污方应当及时
排除危害,依法
赔偿损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负责人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实施处罚。第六章附则第六十五条本条例自2008年6月5日起施行。
修订草案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订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修订的必要性
“九五”开始,
太湖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整治的“三河三湖”之一。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和
我省太湖流域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积极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蓝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太湖流域水污染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今年太湖蓝藻提前暴发,导致无锡市区供水危机,给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省委、省政府和沿湖地区党委、政府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得力措施,使问题得到了化解。但是这一事件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前,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滞后于经济增长,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仍然存在,环保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不够完善和落实,监测手段滞后,监管力量薄弱,“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太湖治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采取最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最严密的监控体系。现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96年10月1日实施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很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依法治太”、“铁腕治太”、“科学治太”的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
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的部署,对《条例》进行修订,进一步严格治污标准、增强治污手段、加强环境监控、强化治污责任,为太湖水污染防治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依据,十分必要。
二、修订过程
今年7月初,省委李源潮书记视察环保工作,提出尽快修订《条例》,年内出台,为采取更加严格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措施提供法律支撑。7月7日,全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有关部门组织修订《条例》。省环保厅即组织起草《条例(修订草案)》初稿,在
太湖流域环保系统广泛征求意见,并多次修改。7月27日《条例(修订草案)》初稿报送省政府法制办审核。省政府法制办立即将《条例(修订草案)》初稿发省发改委、经贸委、监察厅、公安厅、财政厅、科技厅、水利厅、建设厅、国土厅、农林厅、交通厅、卫生厅、海洋渔业局、工商局、质监局、物价局、旅游局、林业局等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8月2日,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环保厅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省各有关部门对《条例(修订草案)》初稿的意见。8月6日至8日,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环保厅到
苏州市、无锡调研,听取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行政管理相对人对《条例(修订草案)》初稿的意见。综合省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和调研情况,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太湖水污染治理重要讲话精神,对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环保厅、省人大法工委和环资委对《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多次修改。8月15日,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省环保厅、水利厅进行了座谈,交换意见。8月21日,省政府法制办召开协调会,再一次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有关条款,形成送审稿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2007年9 月11日,省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条例(修订草案)》,现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关于立法的指导思想
为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彻底治理
太湖的重大决策部署,《条例(修订草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坚持铁腕治污,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为彻底整治太湖污染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条例(修订草案)》第四条规定:“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采取最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最严密的监控体系,切实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时,《条例(修订草案)》规定了区域限批、行政区界水质交接责任制、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等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对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出了严格要求,规定了严厉的责任追究措施。
(二)关于《条例(修订草案)》适用范围
为有效保护
太湖湖体水质,省政府决定与
无锡市、
苏州市、常州市以及南京市水县、
高淳区和
镇江市丹阳市、
句容市签订省市长太湖水污染治理目标责任状。结合省政府的要求,《条例(修订草案)》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太湖流域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这样规定适用范围,可以在更大范围上加强水污染治理,减轻周边地区对
太湖水质的影响,同时,明确适用的行政区域,也使防治措施更具针对性、操作性。
(三)关于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为了落实这项规定,考虑到太湖流域水网密布及水体具有流动性等特点,《条例(修订草案)》第十七
条规定:“太湖流域实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责任制,以及行政区界上下游水体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制,并纳入政府环境保护任期责任目标”。这样规定,不仅要求政府对本辖区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工作负责,而且要求其注重相邻下游地区的水质保护,保证跨行政区域交界断面水质达到规定的要求,促进上下游政府共同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时,《条例(修订草案)》还规定:“对未完成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责任制以及行政区界上下游水体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制所规定的目标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造成环境污染或者水(环境)功能退化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交界断面水质未达到控制目标的,责任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受害方人民政府作出补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强化政府责任,促进政府加强水污染防治,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这样规定,也体现了“谁污染、谁受害”的原则。
(四)关于建设项目区域限批制度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减少污染排放的治本之策。严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不仅可以从源头防止污染产生,还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目前,
太湖流域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偏重、三产比重偏低、消耗排放偏高,结构性污染还比较突出。根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结合太湖流域实际情况,《条例(修订草案)》第十八条规定了“建设项目区域限批制度”,对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超标、排污总量指标超标、未按时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等区域,暂停受理或者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从源头控制新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减少污染物排放。
(五)关于建立严密的环境监控体系
建立完善严密的
水质监控体系,对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和企业排污状况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及时了解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掌握企业排污状况,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实行重点保护和监管,有利于科学地作出环境决策。因此,《条例(修订草案)》第十四条规定:“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水利部门科学规划、合理设定
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断面),制定污染监控系统建设计划,在日供水1万吨以上水厂所在的饮用水水源地、主要出入湖河道和市、县(市、区)行政交界断面,设立水质自动监控系统,定期组织水质状况监测、评价,并报告省人民政府,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第二十七条规定:“太湖流域重点排污单位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运营单位,应当安装与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联网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六)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
太湖是我省沿太湖地区人民群众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今年5月底太湖局部
蓝藻提前暴发,导致了无锡市区供水危机,给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国内国际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条例(修订草案)》专门单设一章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完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扩大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政府要制定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并实行饮用水水源地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制止污染或者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在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时,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减少或者停止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已经规定了保护措施,所以《条例(修订草案)》没有再作重复规定。同时,《条例(修订草案)》还规定,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有的排污口和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危及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排污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
(七)关于法律责任
目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是环保执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企业违法排污、违法建设获取的利益相比,对违法行为处以罚款远远不足以形成威慑作用。2007年7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增强了环保部门的执法手段,提高了对违法行为罚款的额度。为落实“依法治太”、“铁腕治太”的要求,并与国家立法相衔接,《条例(修订草案)》对有些环境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规定了处罚的种类和额度,体现了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参照国家监察部、环保总局《
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各级政府及其负有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作出了责任追究的规定。
以上说明连同《条例(修订草案)》,请予审议。
审议结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9月24日下午,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委员们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我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大
太湖流域污染整治力度,对1996年6月14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修订草案指导思想明确,结构较为合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同时,委员们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前,在方之焯副主任、叶坚副主任的带领下,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和法工委在南京、无锡、苏州先后召开了四个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太湖流域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9月24日晚,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根据常委会会议的审议意见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条例适用范围的具体界定
有的市县、有的专家认为,修订草案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
苏州市、
无锡市、常州市和
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
句容市、
高淳区、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第二款又将太湖流域划分为三级保护区实行分级保护,扩大了
太湖流域的保护范围,有利于加强太湖水污染防治,但适用范围和保护区的界限仍不够清晰,建议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界限上或者采取附图的方式予以明确。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在第二条第二款后增加规定:“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二、关于更好地体现环保优先的指导方针
有的委员、有的部门、有的专家提出,环保优先是省委确立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内容十分丰富,有些内容在修订草案中还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将修订草案
第三条修改为:“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环评、后立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太湖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采取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有效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减轻
太湖湖体
富营养化,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
三、关于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的环保责任
有的委员、有的市县、有的专家建议,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在太湖水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考核评价。有的委员建议,太湖流域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将修订草案第四条修改为:“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确保水污染防治的需要。”“
太湖流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实现环境保护任期责任目标负主要责任,任期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和评价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太湖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同级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定期监督、检查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四、关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有的委员、有的专家建议,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
太湖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鼓励、支持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太湖水污染防治,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增加一条作为草案修改稿第八条:“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科学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太湖水环境的意识。”“太湖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公民的环境信息知情权,鼓励和支持公民、社会组织参与
太湖水环境保护。”将修订草案第五十四条调整为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将排污单位及其排污口的位置、数量和排污情况向社会公布,方便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公民可以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监督。”
五、关于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
有的专家提出,修订草案第十二条关于地方环境标准的规定,不够清晰,也与国家有关规定不一致。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将修订草案第十二条修改为:“省人民政府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省人民政府根据
太湖流域水质保护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需要,适时修订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
六、关于水污染防治设施社会化运营制度
修订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太湖流域实行排污单位水污染防治设施社会化运营制度。有的市县、有的专家提出,太湖流域一律实行排污单位水污染防治设施社会化运营制度,做不到,也没必要;同时,排污单位是污染防治的法定主体,强制排污单位委托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单位对其水污染防治设施进行改造、运营、管理,实行社会化运营,也缺乏法律依据。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将修订草案第二十八条修改为:“太湖流域推行排污单位水污染防治设施社会化运营制度。鼓励、引导排污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单位对其水污染防治设施进行改造、运营、管理。”
七、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有偿分配和交易制度
有的委员、有的专家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有偿分配和交易制度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一制度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现有企业加大治污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然后将节省的排放指标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转让,可以使一个地区在排污总量不增加的条件下,求得更大的经济总量。这一制度可以激励企业个体削减排污,但并不具有削减整个地区排污总量的功能。因此,法制委员会认为,太湖流域应当在科学确定区域排污总量、完成削减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取得成熟经验后,逐步推行这一制度,建议将修订草案第三十条修改为:“太湖流域在科学确定区域排污总量、完成削减目标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区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初始有偿分配和交易制度。具体办法由省环境保护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八、关于法律责任
根据委员们的审议意见和有关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建议对法律责任部分作如下修改:
(一)为了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
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在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五条中进一步细化了行政处分的内容。
(二)为了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缩小自由裁量的空间,提高了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七、五十八、六十条中罚款的下限,缩小了罚款幅度。
(三)为了和有关上位法保持一致,避免抵触,对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九、六十一、六十六条中规定的行政处罚,作了适当调整。
(四)为了彻底杜绝环保部门责令停止排污而企业仍然排污以及私设排污口偷排污水等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参照《
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在草案修改稿第六十九条中赋予了环境保护部门封堵排污口的权力。
九、关于条例修订后的施行日期
有的委员提出,条例确立的一些重要制度,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以保证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提出,国家水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订之中,为避免条例实施后有关规定与现行水污染防治法相抵触,建议将条例修订后的施行日期设定为明年的
世界环境日。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将条例修订后的施行日期规定为2008年6月5日。
此外,还对草案作了部分文字、技术修改,并对有关条款的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法制委员会已按照上述修改意见提出草案修改稿,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后通过。
以上报告和草案修改稿是否妥当,请予审议。
审查意见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主任会议委托,我委对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
《江苏省
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制定于1996年,十余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太湖地区的环境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环境污染负荷超过环境容量。目前,太湖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体富营养化、生态退化问题突出。二是环保管理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太湖地区环境管理已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源头控制为主,客观上要求实行严格的环保制度,提高环境治理标准,加大违法处罚力度,以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状况。三是国家和人民群众对
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十一五”以来,国家已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并强化各级政府的环保责任。同时,人民群众对保护饮用水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及时修订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对于“依法治太、铁腕治太、科学治太”十分必要,也很迫切。
在草案修订过程中,我委参与了省政府法制办、环保厅对条例草案稿的修改工作,并邀请部分县市人大、政府进行座谈;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我委会同省人大法制委、省环保厅赴无锡、
苏州市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并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我委认为,省政府现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指导思想明确,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环保优先的方针,以更严格的环保制度推动环保工作进步;其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政府既是环保工作的执法主体,也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条例草案在强化环保执法职能的同时,加大了各级政府环保责任,如水质达标责任制、跨界水质交接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尤其对太湖蓝藻爆发影响饮用水源问题,提出了监测、预警和应急措施。第三,强化了法律责任。不仅把我省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引入该条例草案,同时根据国家环境法制建设的新要求,对偷排、超标准排放和超总量排放的行为,设置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加大了处罚力度,强化了执法手段,将有利于遏止太湖流域的环保违法行为。
条例草案仍有个别地方需斟酌修改。鉴于国家水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订之中,为便于衔接,建议将该条例的实施日期设定为明年
世界环境日(2008年6月5日),如条例与国家修订的水污染防污法有抵触,可及时进行修正,以避免法律实践中出现矛盾。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