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饶水道,由北道
昌江(
阊江)与南道
乐安河(
婺江)构成,是
徽州与饶州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一条水上移民之路,与
徽杭水道齐名。元末明初的
洪武赶散时期,该水道将徽州与
饶州两地的移民输入皖西南的安庆地区,成为瓦屑坝移民的水上生命线,被誉为皖江文化的文脉之源。作为水上
商路,《
休宁县志》提道:“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而商之通于徽者取道有二:一从饶州鄱、浮,一从浙省杭、严,皆壤地相邻,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其中的“饶州鄱、浮”指的就是流经祁门、
浮梁县、
鄱阳县的
昌江。
简介
徽饶水道,指的是沟通
徽州与饶州的两条水路,其一为徽州祁门至饶州浮梁的
阊江昌江河水路,为北道;其二为徽州婺源至饶州乐平的
婺江乐安河水路,为南道。
北道
阊江-昌江河水路,该水路在徽州
祁门县境内称“阊江”,出祁门则称“昌江河”,实为同一条河流,该河发源于祁门境内,流经徽州的祁门县、饶州的浮梁县、乐平县(今乐平市)、鄱阳县,在鄱阳与
乐安河汇合称
鄱江后注入
鄱阳湖,是鄱江的北支。阊江-昌江河水路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是徽商进入饶州和
江西省的通道,还是运输祁门
瓷土和
徽州木材的要道,著名瓷都景德镇就处于此道中段。
南道
婺江-乐安河水路,该水路在徽州
婺源县境内称“婺江”,江西境内则称“乐安河”,亦为同一条河流,发源于婺源境内,流经徽州的婺源县、
鄱阳县的
德兴市(今德兴市)、
乐平市(今乐平市)、鄱阳县,在鄱阳与
昌江汇合称
鄱江(又名饶河),最终流向鄱阳湖,是鄱江的南支。该水道沟通
饶州与徽州,是徽商进出江西的重要通道。
北道沿线城市·祁门县
祁门县是徽饶水道之北道昌江河的发源地,
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
江西省交界。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因城东北有
祁山镇,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安徽省林业重点县,
祁门红茶、峰绿茶主要产地,境内还有号称“华东最后的原始森林”的国家4A级景区牛降景区。
北道沿线城市·浮梁县
浮梁县位于赣东北,
昌江的上游。公元621年建县时初名新平,公元742年更名为浮梁。地灵人杰的浮梁县自然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近80%,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且历代人才辈出,涌现过“一王二侯三尚书,六位宰相七侍郎”。当地特产是“一瓷二茶”: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在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因而浮梁被誉为“世界瓷都之源”;
唐朝的
浮梁茶也曾闻名天下,在敦煌遗书之《
茶酒论》和白居易的《
琵琶行》中分别留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美名,于是又被人们赞为“中国名茶之乡”。
北道沿线城市·景德镇
简介
景德镇坐落在
黄山市、
怀玉山余脉与
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
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作为徽饶水道上唯一的一个地级市,景德镇受
昌江的滋养甚多,景德镇古名
昌南镇,就是指位于昌江流域的南部,而景德镇制瓷之土也以昌江上游的祁门
瓷土为佳,景德镇烧瓷的木材也取自昌江流域的森林。
景德镇的徽商
景德镇的徽商集团形成于明代后期,相关的志书和家谱记载:明末时
祁门县人潘辄为“徽州资商会首”。
歙县人潘次君“贾吕江,居陶器,统一瓷器价格,赈济陶家”。到了
清代,徽商在景德镇瓷业界的经商活动进一步扩大。
乾隆,祁门人倪前松“陶于江右景德镇”,“旋以货殖,多才亿在屡中”。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倪炳经“少承父业,窑栈连云”。
咸丰年间,
婺源县人唐隆樟“随父营
昌江瓷务”。嘉庆年间,
婺源古镇人詹腾“因家贫就贾,偕兄经营瓷业”。当时景德镇十里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州人开设的。在商店从事劳动的店员和工人,徽州人还要大于这个比例。
徽商在景德镇发展的历史悠久。早在
唐朝,
徽州就盛产茶叶,并集中在浮梁出售。唐代以后,
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心南移,
江西省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人口大增,生产繁荣,物产丰富,宋代以后徽商更是大量云集于此。可见,徽州人在景德镇从商是有相当的历史根基的。
从地缘上看,景德镇与徽州仅一山之隔。景德镇是徽州入经江西,往湖广的主要通道,徽商在江西、湖广等地区的活动,多是从景德镇开始的。徽人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依靠水路,“商之通于徽者取道有二:一从饶州鄱、浮,一从浙省杭、严”,相对而言,通往江西的河道较为安全,因而,徽商大多选择江西的通道。此外,
江西省境内水陆交通发达,便于通往他地,如著名的大庾岭干道纵贯江西南北,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大和最重要的商道之一,这条驿道常年都是一片“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踏,冬无寒土”的繁忙景象,是“江、广百货所由地”;以
鄱阳湖为中心的
赣江、
抚河、
信江、
鄱江、
修河五大水系,又构成了江西的水上交通网,把江西各地联结起来。经饶河,过鄱阳湖,入
长江,徽商便可抵达长江沿岸的码头市镇。明清时期,“商贾之称雄者,江南则称
徽州”,这在相当程度上得力于
江西省境内便利的水陆交通,那么,徽商云集景德镇也在情理之中。
南道沿线城市·婺源县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衢州市、景德镇市毗邻,南隔铜都
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
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
黄山市。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
婺源古镇”、“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南道沿线城市·德兴市
德兴市位于赣东北,
乐安河中上游,饶州七县之一,地处赣、浙、皖三省接壤处。东接
浙江省开化县,东南与
玉山县、
上饶市毗邻,南和
横峰县、
弋阳县相接,西接
乐平市,北连
婺源县。南北长70千米,东西宽50千米,总面积2101平方千米(一说208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8322人(2006年末)。全市辖3个街道、5个镇、6个乡和大茅山省级经济开发区:银城街道、香屯街道、新营街道、泗洲镇、
花桥镇、
绕二镇、海口镇、新岗山镇、黄柏乡、万村乡、张村乡、皈大乡、李宅乡、龙头山乡。共有25个居委会、83个行政村。1990年12月
德兴市撤县设市。市政府驻银城街道,距省会
南昌市171千米。
南道沿线城市·乐平市
乐平市位于赣东北,饶州七县之一,位于
乐安河下游,总面积1973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5平方千米。总人口8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万人,城区人口15万人。产业以煤炭、电力、化工、纺织、机械、食物、医药、建材为主。农业以种水稻、棉花、蔬菜为主。
皖赣铁路、
乐德铁路、
景德镇-鹰潭高速公路、
206国道和乐上、乐弋、田乐线3条
省道穿境而过。乐安河可终年通航,上溯
德兴市,下入
鄱阳湖通
长江。名胜古迹有翠平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洪岩仙境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泪滩双月、文山石林、
历居寺、(山历)山、乐平湖、红十军旧址、饶派风格古民居建筑群等。
徽饶水道终点·鄱阳县
鄱阳县位于赣东北,饶州七县之一,原
饶州府的附郭县,处于
昌江与
乐安河的下游。是徽饶水道的终点。鄱阳县总面积4215公里。全人口约近150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鄱阳县是
江西省面积第二大县,人口最多县,县政府所在地为
鄱阳镇。著名的
鄱阳湖即因鄱阳县而得名。鄱阳县1957年更名为波阳县,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县。鄱阳全县通行
赣语。
水上货运·木材
“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木材贸易是徽商经营的四个主要行业之一。徽商从事木材贸易的时间早、人数多、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阔,在徽商商业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工业出现以前,木材是建造房屋和制作
桨轮船、工具乃至家具所使用的基本材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致有的西方经济史学家把大工业以前的时代称为“木材时代”。因此.徽商的木材贸易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徽州地处
皖南山地丘陵区,“农力最为勤劳,绿地势陵绝.厥士刚而不化”,不宜农作物生长.但林木资源却很丰富。徽州林木资源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用材林,如松、杉、祥等;经济林,如桐、漆、
乌桕等;果实体,如桔、梨、栗等,以及薪炭林。其中用材林杉与松则一向是徽州林业生产的大宗。“大抵新安之木,松、杉为多”。在徽州六邑中,又属
婺源县的林木蕴藏量最大。所谓“山林之利.我势独擅”再加上婺源杉木质佳,“自栋梁以至器用小物,无不需之”。因而婺源的
木商最为众多,在
南宋时期婺源人就已从事木材贸易了。他们每于冬季入山伐木,待至梅雨季节河水涨泛的时候,便利用水力运载出山,或由徽饶水道运至
鄱阳县,或由
徽宣水道至
芜湖市,或由
徽杭水道运至
杭州市,然后转销各地。习于经营木材贸易的徽商常远赴
江西省、湖广、
四川省开拓新的货源,扩大木材贩运活动。婺源商人以南京的上新河作为经营贸易的中心,利用
长江水运之便,把上游的木材运集于此,然后全国各地,而徽饶水道就是婺源商人进出长江的
黄金水道。
水上货运·茶叶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
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的“
浮梁县”就是江西景德镇的母县——浮梁县,浮梁与
徽州紧邻,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徽州的茶叶要运到江西的浮梁县进行交易。可见从唐代起,浮梁就是国内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也是徽商外出的重要通道。而徽商就是通过徽饶水道把徽州的茶叶运送到浮梁的。
浮梁本身也是名茶之乡,其产茶历史悠久,汉代即有僧人种植和采集茶叶。至唐代,茶叶加工和贸易开始兴盛,唐王敷《
敦煌变文集》中记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中唐
元和年间(806—820年),浮梁已是赣北、
皖南茶叶的主要集散地。《元和郡县志》记载:
唐元和八年(813年),
浮梁县“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其名著《
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写,说明当时浮梁茶叶市场已颇有名气。至唐以降,浮梁的“仙芝”、“嫩蕊”、“福合”、“禄合”等茶,以其“形美、色艳、香郁、味醇”四绝,历宋、元、明、清数代而不衰,成为经世品牌,诏为贡品。明
汤显祖在其《浮梁县新作讲堂赋》一文中,曾对
浮梁茶有过生动描述:“今夫浮梁之茗,冠于天下,帷清帷馨,系其薄者。”
但无论是歙州茶还是浮梁茶,其销往各地的途径,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徽饶水道以及
徽杭水道的。
皖江文脉
皖江文化是以
安庆市、
桐城市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饶州及
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元末明初的
洪武赶散时期,徽饶水道将徽州与
饶州两地的移民输入皖西南的安庆地区,成为瓦屑坝移民的水上生命线,被誉为皖江文化的文脉之源。
皖江文化,必须要从移民说起。皖江地区主要是移民地区,世居皖江地区最早的也只是唐、宋时期,皖江人的先祖多来自徽州和江西饶州,多数是元、明时期迁来。移民地区的显著特点是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因此,皖江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常常得风气之先。八百里皖江,哺育善于创新的人文传统。《宋史地理志》云:扬州人“人性轻扬,善商贾”、浙江人“人性柔慧,尚
佛塔之教”、“善进取,图急利”、徽人“人性沉稳,善商贾”(“沉稳”是儒家文化的积淀)。皖江文化自
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14世纪,成千上万的新移民拥挤于古南岳(天柱山)下,面对浩的长江彭蠡泽,围江造堤,兴水利,筑良田,造房舍,建圣殿——朱子祠,履朱学,睦土著,而信任,而通婚。十七世纪,桐城派朱书云:“吾
安庆市,古皖国也。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
江西省、
浙江省,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
二元文化生态
徽饶水道流经的地区分属
徽州、
饶州,其文化也是二元的。徽州文化与饶州文化通过徽饶水道联系起来,而原属
饶州府浮梁县、德兴市则成为徽州文化与饶州文化的过渡地带,这是因为二者紧邻徽州而且当地居民也使用徽州方言,即使它们在行政上隶属于饶州。在浮梁与德兴,常常可以见到与徽州风格近似的民居,它们具有和
徽派建筑类似的结构,但外墙却与饶州多数地区的民居一样,即“不施
粉黛”,这是饶州文化朴实自然的真实反映。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