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员会
1946年,贵州中国民主同盟的老同志双清经过史良、辛志超等同志在重庆市加入了民盟。后李超然、张吉坞二人也加入了民盟。
第一节 组织机构沿革
双清、张吉坞等人回贵阳市后,陆续发展了一些盟员,其中有梁聚五、赵自如、朱梅麓等。不久通过梁聚五的介绍又吸收了翁祖善、丁道谦等参加民盟组织。同年,民盟总部郭 则忱来黔,传达了民盟中央的指示。经研究,成立了贵州民盟临时支部的筹备组织。虽然盟员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贵州民盟组织未能公开开展政治活动。盟的内部组织活动也只是在小范围内,采取隐蔽、秘密的方式进行。贵阳市清平巷5号、复兴巷39号等地都是当时中国民主同盟活动的场所。
1947年11月,中国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禁止民盟的一切政治活动,民盟被迫宣布解散,民盟中央及各级地方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开展活动。1948年10月,双清从贵阳市上海市找辛志超,后转赴北平市。不久,与民盟总部,即民盟中央取得联系,并列席民盟中央在1949年11召开的四中全会扩大会议。后双清曾打电报到贵州省简单传达民盟中央四中全会精神,提出贵州民盟立即停止活动,听后整理组织。
根据民盟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民盟四中全会扩大会议精神,决定清理、整顿一部分地方组织。当时民盟西南总支部负责人为楚图南,民盟中央组织部与楚图南及有关方面研究,决定派唐弘仁来贵州整理盟务,同时又派梁聚五为指导员。当时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确定的原则是:“政治上严肃,组织上从宽”,“一致接受,统一整理”。盟中央指示:清理整顿工作在民盟西南总支部直接领导下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必须接受当地中共党委的领导、与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取得密切联系,依靠党的领导与支持做好这一工作。唐弘仁来贵州省以后,立即与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取得联系,拜访了当时中共贵州省委会政委兼统战部部长苏振华,统战部副部长赵欲樵、惠世如等,还拜访贵州社会各界及文化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在中国民主同盟内部,首先向双清传达了民盟总部西南总支部关于整顿组织的决定,并商谈如何开展这一工作。接着又分别与吴雪俦、张吉坞、赵自如等传达了民盟中央的指示、民盟上级清理整顿组织的原则与要求,并多次交换了意见。
清理整顿工作从1950年8月开始,到1951年3月结束。贵州省解放前共有民盟成员158人,经过审查取得正式盟籍的共83人,未恢复盟籍的共75人。
清理整顿工作后,经过反复酝酿协商,提出民盟贵州省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名单,双清、唐弘仁、吴雪俦、刘映芳、缪象初、张吉坞、杨伯瑜、丁道谦、肖孝成等9人为委员。由双清任主任委员。还建立了办事机构,选出各部室的负责人,由丁道谦、朱梅麓管秘书处,唐弘仁、刘映芳、缪象初分管组织工作,潘永笙、李羽如分管宣传工作,翁祖善分管学习工作,杨伯瑜、肖孝成等分管联络委员会的工作。
1951年3月,民盟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地址在贵阳市阳明路(后迁正新街),同年5月20日举行成立大会。
1954年5月下旬中国民主同盟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民盟贵州省第一届委员会。民盟贵州省第一届委员会后,至2002年共历经9届委员会。
民盟贵州省委成立初期,机关曾设有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学习委员会和联络委员会等五个部门,不久学习委员会与宣传部合并,联络委员会与秘书处合并,最后只有三个工作部门。
秘书处负责对外联系,协助正副主委、秘书长作好各种会议的准备、文字起草以及财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等。
组织部主要是作组织发展并与各个基层组织的联系工作。当时基层组织十分活跃,组织活动一般都坚持每月两次或每月一次。根据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民盟省委以及各单位党政领导的建议与要求,每次讨论都有主题,思想活跃,发言积极,反映了对当时各种政治运动的看法和个人的思想,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民盟省委派专职干部参加基层组织生活。有相当部分基层组织,由于部分成员是单位的领导或专职教师,白天上课或主持参加各种会议,工作十分忙碌,组织生活一般多安排假日或利用晚上进行,民盟省委干部仍然争取亲自参加,了解情况,传达上级指示,回答问题。由于干部少,基层分散,任务相当繁重。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要求党派各个地方组织,将学习讨论中央政策的情况、对政府的建议和对民盟上级的批评和建议,分门别类整理成书面材料,写成总结,及时上报。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当时下组联系,虽然除主委外,盟省委各部门干部按分工都要参加,但召集基层负责人汇报,则由组织部负责。各个基层组织的思想情况、批评建议的材料,写成书面汇报材料,实际上是由秘书处、宣传部与组织部共同整理,并由专职副主委、秘书长最后定稿,但组织部负主要责任。
宣传部主要是负责出版《盟务简报》(名称曾多次改变),还兼管学习。简报的内容主要是刊载中共中央重要指示、政策精神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的重要决定,其次是盟省委的主要会议和活动,基层组织活动,以及成员个人学习政策的思想收获和心得等。这也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盟省委被迫停止了活动。1978年7月,民盟省委机关恢复办公,民盟省委机关工作机构除原设办公室和组织、宣传两部外,根据工作需要还增设了社会服务部,并建立教育、科技、文化、妇女、老龄、联络等6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其中老龄工作委员会作为集体会员已参加省老年学会。
根据1996年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黔机编(1996)33号《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民盟贵州省委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确定民盟贵州省委机关行政编制为30名、机关后勤事业编制为3名,由财政全额预算管理。盟省委领导职数:主委,副主委按章程规定设置,巡视员或助理巡视员1名、正副处长9名、调研员或助理调研员4名。经省编委办黔机编[1996]33号文件确定,中国民主同盟省委机关工作机构设一室四处,即办公室、调研处、组织处、宣传处、社会服务处。
办公室: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负责协助民盟省委领导对重要工作进行督办;负责盟省委全委会、常委会、主委会等有关会议的准备和会务工作;负责省委会重要文件及工作计划、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负责省委文件收发、秘书、档案、机要、文印、信访、通讯联络等工作;负责省委机关人事行政管理、工资、财务、福利、车辆、财产管理等工作;负责省委机关考勤、目标管理、综合协调、计划生育、公费医疗、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环境卫生及联系离退休人员等工作;负责本处室有关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办理好盟省委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调研处:负责参政议政日常工作。负责围绕中共省委、省政府的中心任务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的部署以及盟省委确定的调研课题,制定调研工作计划、方案,搞好调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提出调研报告;负责本党派提案工作;负责盟省委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和各专门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与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参政议政等方面工作的对口联系服务工作;负责盟员中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及特约人员等的联系工作;负责本处室有关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办理盟省委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组织处:按照民盟章程做好组织工作。负责贯彻执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制定的组织路线,制定组织工作计划,严格掌握组织发展工作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有关规定,做好组织发展及组织建设的调研工作;负责做好盟员档案、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按时编报组织报表,研究处理党派成员落实政策方面的工作,加强盟员的联系;做好盟员的来信来访工作;负责总结、交流组织工作方面的经验;负责指导、加强各级组织的组织建设,培养和考察后备干部队伍;负责本处室有关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完成好盟省委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宣传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素质。负责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的指示和要求,负责盟省委内外的宣传工作,制定宣传工作计划,组织、推动、检查各级组织的宣传工作;搞好思想建设调研工作。负责总结、交流宣传工作方面的经验;负责指导、加强各级组织的思想建设;负责省委刊物、学习宣传资料、信息简报等的编辑印发,党派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等工作;负责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做好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本处室有关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办理好盟省委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社会服务处: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调动广大盟员的积极性,发挥党派的智力优势,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负责制定盟省委有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计划、方案,推动、协调有关方面的工作及搞好社会服务方面的调研工作;负责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和民盟省委的支边扶贫点做好智力支边、科学教育扶贫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工作,加强与省内外及有关方面的联系,组织、协调完成智力支边任务;负责本处室有关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办理好盟省委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盟省委设教育、科技经济、文化艺术、老龄、妇女、青年共5个专门工作委员会。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4年5月下旬在贵阳市召开,正式选举产生民盟贵州省第一届委员会。
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5年在贵阳召开。
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58年在贵阳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和第三次代表大会都没有换届任务。
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59年12月在贵阳召开,选举产生了民盟贵州省第二届委员会。
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62年10月在贵阳召开,选举产生了民盟贵州省第三届委员会。
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0年6月在贵阳召开,选举产生民盟贵州省第四届委员会。大会代表共110人,代表全省340多盟员。这次会议重点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形势,总结贵州省省民盟组织恢复活动两年以来的工作,并根据全盟“四大”精神,结合贵州及民盟省委的实际,讨论提出了今后几年的工作安排意见,选举产生了民盟贵州省第四届委员会。
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4年9月,民盟贵州省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前九个月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157人,代表全省700多盟员。代表中有在民主革命时期入盟,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考验,为开创贵州民盟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老同志;有五十年代入盟,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成绩,为发展贵州民盟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同志;也有八十年代初期新入盟,在工作岗位上勇挑重担,为贵州民盟组织增添了活力的新同志。新老同志一堂,标志着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胜利,也标志着贵州民盟事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兴旺发达。这次大会分析了我省的经济发展形势,认为振兴贵州省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指出中国民主同盟作为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工作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这给民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动员全省盟员团结奋斗,开创贵州民盟工作的新局面,做改革促进派,为振兴中华、振兴贵州做出更多的贡献。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贵州省第五届委员会。
第八次代表大会
1988年1月,民盟贵州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前20个月召开,这时全省盟员近1400人,大会代表145人。大会分析了形势的发展和“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爱国统一战线出现了新的形势和新的格局,承担着新的任务;民主党派的工作从来没有这样活跃,工作领域从来没有这样广阔;确定了今后中国民主同盟省委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格局、新任务的需要,开拓更宽的路子,开创更新的局面,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贵州省第六届委员会。
第九次代表大会
1992年,民盟省委召开民盟贵州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人数151人,代表全省1803位盟员。代表中既有民主革命时期入盟的同志,又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入盟的同志,更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入民盟组织的年轻同志,这批同志达113人。它标志着中国民主同盟事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也有力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不断完善和加强。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掀起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热潮的形势下召开的。大会号召全省盟员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做好事,做实事。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贵州省第七届委员会。
第十次代表大会
1997年4月,盟省委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是在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全国人民认真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和贯彻执行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形势下召开的。这次大会代表共158人,代表我省2317名盟员。其中,87%的代表是八九十年代入盟的,它展现了在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指引下,中国民主同盟事业发展壮大、朝气蓬勃。这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贵州省第八届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会的成员,全部都是八十年代以后入盟的同志。由于年龄的原因,解放前入盟和50年代入盟的老同志,都退出了领导岗位。委员们肩负历史重任,决心在中共省委和民盟中央的领导下,在历届老同志的帮助支持下,调动全省盟员,团结一致,以最大的努力做好盟的工作。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2002年4月,民盟省委召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共160人,代表全省2855名盟员。此次大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开放稳定大局,紧紧围绕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号召全省盟员积极投入西部大开发,为实现富民兴黔伟业而努力。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贵州省第九届委员会。
为了顺利完成1997年和2002年的换届改选工作,盟省委分别于1996年5月和2001年7月进行届中调整。七届主委王德和八届主委吴静波同志从全局考虑,主动辞去主委职务,为盟的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受到盟内外的高度赞誉。常委会分别接受了王德懋和吴静波同志的辞呈,全委会分别补选了吴静波和李嘉琥同志为盟省委七届和八届主委。
第三节 组织建设
一、“临工会”时期组织发展与巩固工作
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要求,贵州民盟在新中国成立后即暂停吸收新盟员,集中力量开展组织上的清理整顿工作。1951年底,民盟中央召开了全国组织宣传工作会议,主要研究民盟组织发展问题。明确提出:“组织工作,以发展为主,继续巩固组织,质量并重。”据此,贵州民盟也积极发展成员。1953年民盟中央召开一届七中全会扩大会议提出:民盟的中心任务是参加国家的文教建设。组织工作,强调发展组织,以文教为主、中上层为主,巩固与发展相结合。临工会成立大会召开后,从1951年三季度起,在贵阳市地区恢复组织发展工作;1952年,开始到遵义市发展,并筹建了民盟遵义市分部筹备委员会。之后,曾计划到安顺市发展,但未果。临工会时期的组织发展工作,十分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一)、坚持从工作需要出发,坚持执行盟的“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文教界为主,以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组织发展方针。
依据组织发展方针,临工会的发展工作首先从当时贵州省仅有的三所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阳市第一中学、女中、农校、工校等几所重点中学和专科学校开始。到1954年5月盟省委一大召开时,全省已有盟员289人(贵阳市地区252人,遵义市37人),其中文教工作者231人,占总数的80%,大大改变了临工会成立时文教界盟员仅占19.3%的组织面貌。此时,下属组织有遵义市分部1个,基层组织(区分部和小组)共16个。
(二)坚持依靠中共贵州省委以及有关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临工会成立前文教界盟员的比例少,因而中国民主同盟在当时贵州省文教界的影响也不大。鉴于此,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和中共有关组织出面,大力协助临工会做组织发展工作。临工会成立大会后不久,省委统战部、省文教厅、临工会曾联合召开一次座谈会,邀请参加的人士主要是经各有关方面协商后拟发展入盟的对象,事实上是一次“入盟动员会”。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惠世如副部长主持座谈会;文教厅党组成员黄颖讲了话;临工会领导人介绍了盟的简史、性质、任务以及组织发展方针。会上,围绕对中国民主同盟的认识与看法,相继有贵大、师院、贵医的教授和贵阳市第一中学的教师发言。惠副部长作了总结发言。
(三)坚持按民盟总部规定的入盟手续办事。其中主要手续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准备发展的对象必须进行考察了解。2.申请入盟人必须详填入盟申请表。3.严格逐层审批手续。当时,民盟总部规定对新盟员盟籍的核定(即审核批准)统一由省级盟组织进行,省以下市、县组织无核定权。4.举行入盟宣誓。这是当时入盟的最后一道手续,在中国民主同盟总部同意备案后分批举行,并由民盟西南总支派员监督。临工会在1952年底以前,曾分三批举行过入盟宣誓典礼。
(四)坚持发展与巩固相结合。
临工会在1952年末全省盟员达244人。从1953年起即着重进行组织巩固工作,放慢组织发展步伐,只个别重点发展。从1954年民盟贵州省一大召开时全省共有盟员289人来看,临工会时期的前一年半中发展了160余人,而后一年半中仅发展40多人。对组织巩固工作,临工会是以抓健全领导机构和健全基层组织为中心,围绕二者对盟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发挥组织作用。对前一中心工作,主要是积极筹备召开民盟贵州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对后一中心工作,主要是加强对基层组织的领导,改变临工会领导和干部作风,健全专职干部下区、组联系工作和汇报工作的制度,促进临工会面向基层,为基层工作服务。
二、1954~1966年组织发展工作
1956年2月,民盟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修改了盟章,将原来《共同纲领》为民盟的政治纲领改为政协章程总纲为民盟的政治纲领。在组织名称上,把原来的总部、总支部、支部、分部改为中央及各级委员会。上述民盟中央的会议,贵州省均有代表参加。返回后,进行了传达,并联系贵州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研究,做出了决定,明确把组织发展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根据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组织发展以文教为主、大中城市为主、中上层为主的方针,在民盟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时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组织发展工作。根据民盟省委会1959前后的统计数字,这一时期,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五所大学共发展102人,在贵阳市第一中学、贵阳女中、农业学校、师范学校、中专学校发展101人,小学发展了31人,加上文化系统、行政机关,共发展350多人,遵义市市发展71人,两市合计为400多人。
从1957年6月开始,全国开展反右派斗争,这场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在盟内,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伤害了许多盟员和各级盟组织的负责人,挫伤了许多知识分子和盟组织的政治积极性,也严重损害了中国民主同盟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影响。在贵州的反右派斗争中,我省民盟成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共55人,其中,贵阳36人,遵义13人,其它地区6人;大学9人,中学23人,小学1人,其它17人。在贵州,从1959年到1964年,先后分两批摘掉了许多人的右派分子帽子。“文化大革命”后和1979年,民盟成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全部得到平反改正,恢复了名誉。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盟贵州省委被迫停止了活动。
三、1978年~1989年恢复组织和组织建设工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贵州中国民主同盟组织重新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在中共贵州省委和民盟中央的领导和帮助下,民盟组织逐步恢复并开展了组织活动。首先是对全省盟员情况进行普查,当时全省仅存盟员340余人,许多盟员因参加民盟,在十年浩劫中背上了“罪名”,此时余悸犹存,使盟组织对相当一部分盟员缺乏凝聚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民盟省委机关恢复办公后,即抓紧进行思想疏导与协助落实政策相结合的工作。一方面,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宣传中共中央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以及对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的新精神。另一方面,协助有关单位中共组织进行复查,给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盟员平反改正,帮助一些盟员昭雪了“文化大革命”中以及早年所蒙受的冤案。伴随这些工作的开展,一批直属基层陆续恢复了组织生活,民盟遵义市委员会也成立了临时领导小组,逐步恢复了工作。
1980年6月,民盟省委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的中国民主同盟省委领导机构,盟务工作逐渐全面展开,盟省委中断了三年的组织发展工作也于1980年10月恢复,并根据“以大中城市为主,以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以文教、科技界为主”的组织发展方针和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陆续延展到安顺市六盘水市、兴义、毕节和都匀。到1989年底,全省已有盟员1793人,约为恢复工作前的5.3倍,其中38%的成员有高级职称;全省盟员的平均年龄为52.7岁,50岁以下的占39.5%,逐步克服了盟员老龄化的状况。中国民主同盟地方组织,由原有的遵义市一个陆续增加到四个,1982年、1986年和1989年,先后成立了民盟贵阳市、安顺和六盘水三个市委员会;民盟省委直属基层组织由恢复工作时的10个增加到34个。
四、1990~2002年组织发展工作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制定并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 。据此,民盟中央提出,全盟今后要认真履行发挥参政党作用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双重任务。民盟贵州省委确定的工作方针就是按照盟中央的要求突出“一条主线(政治交接),抓住两个重点(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
组织建设方面,坚持“三个为主”方针,坚持“发展为了工作,在工作中发展,巩固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住入口,“吸纳新成员,注意政治质量,德才并重”,使组织发展工作有序、健康。13年来,全省共发展盟员1394人,截止2002年12月底,全省共有盟员285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133人,占39.6%,有中级职称的1441人,占50.4%;教育界1991人,占69.6%,科技界332人,占11.6%,文化艺术界207人,占7.2%。全省共有4个市(地级市)委员会,1个州委员会,省直总支部1个,省直属支部33个。
盟省委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召开了先进盟支部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和优秀盟员表彰暨经验交流会。经评选全省表彰24个先进基层和72名优秀盟员。
在全省盟员中有7人为贵州省省管专家,有37人次享受国务院津贴或省政府津贴,有1人被评为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
盟省委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会议制度,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明确分工,在发挥专职领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兼职领导的积极性。1992年和1997年换届后,盟省委各位兼职副主委都负责一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和联系一个地方组织。2002年换届后,在此基础上,包括兼职副主委在内的盟省委领导班子成员还负责联系1至2所高等院校,每年至少下去1至2次联系并指导工作。盟省委会议制度健全,定期召开主委会、常委会和全委会,每年召开1至2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13年来,贵州民盟组织得到很大发展,盟员增多,基层组织增加,盟的地方组织也得到发展。1994年在盟省委的帮助指导下,在民盟兴义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民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1997年和2000年根据遵义和安顺撤地建市的需要,组建了新的民盟遵义市(地级市)委员会,采取任命方式,任命了领导班子;召开安顺市(地级市)第一次盟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安顺市第一届委员会。
盟省委注重加强与各地方盟组织的指导和联系。各地方盟组织也注意加强横向联系和交流。由盟省委倡导的民盟贵州省各地方组织盟务工作研讨会自1990年起由各地方盟组织轮流举办,对全省各地盟组织盟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国民主同盟省委在1990年11月制定了《民盟贵州省委员会关于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1997年10月再次修订下发了《民盟贵州省委员会关于基层组织主委、副主委及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职责的暂行规定》,对基层支委工作职责进行了规范。在2002年6月召开的省直基层工作会议上,又对如何搞好基层组织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盟省委坚持机关干部联系基层制度,一方面联系参与支委会、参加组织生活、沟通情况;另一方面,盟省委定期召开基层联系人会议,了解基层情况,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丰富基层支部组织生活,盟省委在中国民主同盟支部中开展“一人一议”活动,结合参政议政工作,既丰富了组织生活内容,又拓宽了盟省委调研思路。盟省委每年召开组织、宣传工作会议或基层工作交流会议,旨在加强学习和检查。为认真贯彻1996年6月《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以及《民盟中央组织发展暂行条例》等文件,在各种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学习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盟省委近年来加大了后备干部培养的力度,从1991年第一批推荐考察形成50人左右的后备干部名单,建立档案,其间不断调整、充实、滚动,形成了包括50岁以下正高职称、55岁以下高级职称、40岁左右中级职称、50岁左右处级行政职务等约170名后备干部的档案材料。
第四节 主要工作
一、贵州民盟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主要工作和活动
1946年,贵阳市公开发行的刊物有几种,其中有一刊物叫《贵州民意》,是贵州省参议委员会主办发行的。刊物上不断发表各种不同观点的评论,也刊载国内不同的政治消息。《贵州民意》曾邀请各界人士召开民意座谈会,反映各界对国事、对促进民主改革的意见,发表过《我们所需要的省长》等主张开明政治的文章。中国民主同盟的丁道谦、吴雪俦、张则平、梁聚五、翁祖善等人都写过文章在刊物上发表,盟员梁聚五担任《贵州民意》月刊的副社长,丁道谦担任总编辑。这个刊物刊载过一些坚决主张抗战,反对法西斯主义政治,揭露当时腐败现象的文章,也转载了一些进步书刊的文章。比如,重庆出版的《民主报》,是当时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的机关报,《贵州民意》便多次摘要刊载《民主报》的社论和文章。丁道谦借《贵州民意》主编的工作职务,曾起过积极作用。
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国内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这一时期,西南各省尚未解放,重庆市中国民主同盟组织曾派人来贵州省活动。民盟重庆市委会黎又霖(贵州黔西人,他和贵州军政界有着广泛联系)于1948年秋、1949夏先后两次来贵州进行革命活动和盟务活动(黎又霖同志于1949年11月被中国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重庆白公馆集中营,并被杀害)。当时,黎又霖来贵州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民盟积极发展组织并开展“策反”活动。他来贵州后,与吴雪俦取得联系,并吸收吴参加了民盟。不久,通过吴雪俦介绍,先后又吸收一批盟员,其中主要有缪象初、杨伯瑜、易光培、肖孝成等,吴雪俦还曾赴重庆市与民盟的潘大逵、鲜英、鲜恒等取得联系。
不久,上海市南京市相继解放,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1949年11月向贵州挺进。贵阳市的民盟成员利用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许多人利用各自的社会关系,做了不少有利于革命的工作。当时,准备迎接解放军,配合解放军宣传《约法八条》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协助解放军保护人民财产、维护社会秩序是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当时有的利用社会关系,曾印刷文件,与工厂、机关联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保护档案、财产,有的保护粮食仓库,制止社会上坏分子抢粮事件的发生。贵阳市社会各界为配合解放军进行接管,曾筹备成立临时治安委员会,梁聚五、吴雪俦等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这个委员会的成立与开展活动,作了不少工作,并指派专人参加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解放军进入市区以前,急需了解城内情况,有的盟员曾冒险去为解放军传送情报信息。有些并与其他单位一道,准备食物、茶水,赴油榨街迎接解放军进入贵阳市。在毕节市地区,当解放军进入市区时,有的盟员正在毕节,主动与进步群众商量如何迎接解放军,还高举横标、高呼口号,对解放军表示热烈欢迎。解放军刚接管城市时,社会上仍然暗藏着敌人,企图破坏秩序,不少盟员配合解放军、人民政府,为清查坏人、维护社会秩序,做了不少工作。
二、贵州民盟“临工会”时期的主要工作和活动
参加政治运动和文教建设工作,这两件事是临工会时期贵州民盟组织参加国家政治活动的两项主要内容。
(一)参加各项政治运动。1951年至1952年,临工会除按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参加一些有关的工作外,更多的是结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镇压反革命、“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在盟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盟员的思想认识和政治水平,推动盟员过好各个政治运动关。
(二)参加文教建设工作。贵州民盟临工会认真贯彻民盟总部在195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的在开始执行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中,中国民主同盟应当面向文教,配合国家建设工作,推动盟员搞好岗位工作,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求和民盟一届七中全会确定的“本盟以参加国家文教建设为中心工作”的基本方针。在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本着政治与业务结合、政治指导业务的原则,不断调查研究盟员及所联系的群众对国家教育政策、教改措施的思想认识,结合思想实际不断在盟员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盟员参加教改的积极性;同时动员盟员积极帮助盟外教师共同搞好岗位工作,贵大等区分部的盟员还把此项任务定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密切了盟群关系,扩大了盟的政治影响。此外,临工会还做了以下一些具体工作:(1)组织研究国家教育政策,开展教育调查活动,提出意见与建议;(2)派员参加省文教厅组织的学校调查工作组,检查学校教学质量;(3)组织一系列有关教育政策、学校教改工作的学习座谈和经验交流会,并邀请盟外教师参加;(4)编选有关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进行教学改革的文章汇编(三辑),分赠盟内外教师,盟外不少教师对此还要求临工会增印份数,由他们出资购阅。贵州省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在教育界的影响逐渐增强。
三、民盟贵州省委1954~1966年主要工作和活动
从1954年到1962年,民盟贵州省委共召开了五次盟员代表大会。其中1955年第二次代表大会没有换届任务,1958年第三次代表大会也是如此。在这一历史阶段,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布了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要求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政协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会上强调要继续发挥政治协商会议本身的统一战线作用,又强调协商,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正确处理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关系等。各民主党派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紧密合作,开展工作。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省委参加了民盟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推动民盟的各项活动。这一时期政治学习的任务很多,参加各种不同政治、社会活动也比较多,如土地改革、增产节约、抗美援朝战争、思想改造运动等等。如批判俞平伯、批判胡适、批判胡风等,省委会都运用不同的形式,开展过活动。如增产节约和捐献活动,主委双清带头捐款,数额突出,曾受到表扬;顾光中担任副团长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赴前线慰问志愿军等。当时广大盟员无论是参加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还是思想改造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特别在文化教育两条战线上,许多盟员是骨干分子,是单位中共党委依靠的主要力量。学校中优秀教师很多,受表扬的很多。文艺界出色的演员也不少。大家意气风发,干劲冲天,成绩十分突出。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根据党中央、中央统战部的要求除召开全国性、中央一级的会议之外,还组织推动各省、地区盟组织召开各个地区、各种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会。
1957年1月,民盟贵州省省委参加了由贵州、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在昆明市举办的盟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80余人,贵州民盟参加这次会议的有7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贯彻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发挥民盟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如何发挥民盟在文化、教育、科技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抓好中国民主同盟的组织建设等。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胡愈之,民盟中央文教部部长费孝通出席会议并讲话。费孝通同志着重谈如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谈, 广大知识分子、民盟组织和成员如何在贯彻这一方针中发挥积极作用。民盟两位领导人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与会者受到鼓舞。全体代表还到闻一多李公朴二人的衣冠冢敬献花篮,表示深切怀念。1960年,民盟贵州省委参加了在成都召开了四川省云南省、贵州三省盟务工作经验交流会。这两次会议,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作用。
这一时期,民盟参加了贵州省人大、省政协会议,积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
1954年7月,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总结贵州解放以后四年来的工作,研究安排如何进一步贯彻中央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指标。民盟省委有双清、顾光中、唐弘仁、毕昌兰、杜化居、蹇先艾、杨世璇、夏国佐、张超伦、杨靖国、万苏黎被选为人民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双清代表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在大会上作了发言,民盟省委其他盟员代表也分别在各个小组就经济、文化教育建设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双清、顾光中参加了大会主席团,双清、杨汉先被选为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在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和第三届会议上,民盟省委有双清、蹇先艾、杨汉先、秦元珍、唐弘仁先后被选为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5年2月,政协贵州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双清所作的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了关于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的报告,还通过了关于拥护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反对美蒋战争条约、坚决解放台湾的决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共15人。双清被选为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1959年12月,政协贵州省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当时中共中央已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并连续三年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工作进程中因受到“左”的影响,遇到各种不同阻力,实际上是困难重重。许多委员都是以十分忧虑、低沉的心情,讨论工作报告,考虑如何克服困难。这次增补了部分盟员为政协委员,总人数增加到28人。双清被选为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1963年12月,政协贵州省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又增加了部分盟员为政协委员,一共为31人。双清、杨汉先被选为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政协机关受到冲击,工作陷于瘫痪,许多委员在运动中挨批挨斗,与政协委员会暂时断绝了关系。
从1957年到1966年,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左”的影响,处于低潮。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民盟中央号召全国各级盟组织、广大盟员认真学习。从1957年6月开始,全国开展反右派斗争,这场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在盟内,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伤害了许多盟员和盟组织的负责人,挫伤了许多知识分子和盟组织的政治积极性,也严重损害了民盟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影响。
在贵州的反右派斗争中,全省民盟成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共55人,其中,贵阳36人,遵义13人,其它地区6人;大学9人,中学23人,小学1人,其它17人。在贵州,从1959年到1964年,先后分两批摘掉了一批右派分子帽子。至1979年,民盟成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全部得到平反改正,恢复了名誉。
四、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1978年~1989年主要工作和活动
1979年,贵州民盟组织恢复工作不久,即按照民盟全国第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全盟工作重点转移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的要求,动员和组织全省成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为振兴中华、兴黔富民而奋斗。全省盟务活动进一步开展。
1、努力开展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活动
多渠道、多层次参加政治协商活动,是十年来民盟省委的主要工作之一。通过参加中共贵州省委和有关各地中共党委召开的协商会,通过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盟员参加人大、政协的活动,并注意逐步发挥盟组织在政协活动中的群体作用,参与商讨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人事安排及统战内部的大事,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省政协大会上就教育和农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大会发言,大都受到中共贵州省委的重视。盟省委根据教育界盟员占大多数的特点,每年都选择一至两个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通过研究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既摆出问题,也提出对策,送请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参考。有些调查配合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委员会或工作组进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再一方面,还通过盟省委科技等专门工作委员会组织一些专题座谈会,邀请有关党政领导同志参加,交换意见。此外,部分基层盟组织与所在系统和单位的中共组织也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协商活动,共同研究本系统、本单位的大事。
在1997年11月、1983年4月、1988年1月先后召开的政协贵州省第四、五、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杨汉先、蹇先艾、张超伦被选为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杨汉先、唐弘仁、蹇先艾、张超伦被选为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唐弘仁、蹇先艾、张超伦被选为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
在政治协商活动中,对党和政府的某些工作提出意见和批评,是民盟和各级组织履行民主监督职责的一条主渠道。此外,还通过以下工作来发挥民主监督作用,首先是协助各级中共党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通过调查和接待来访、信访等方式,了解盟员和一些盟所联系人士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亟待落实和解决的问题,提出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除恢复工作早期协助昭雪改正一批冤案错案外,1982~1984年三年中,经陆续反映和联系的问题共572件,据不完全统计,已获解决或部分解决的有302件,占52.8%;1984年以后,陆续反映和联系的新问题以及过去已反映但未解决的老问题共346件,据不完全统计,已获解决或部分解决的有212件,占61.2%。这项工作,维护了一部份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也帮助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其次,1989年根据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的安排,为了协助党和政府搞好廉政建设,民盟省委开展了举报工作,两年来共收到举报材料6件,这些材料除按程序向有关部门送达外,对其中一些问题,还通过盟省委在省监察厅的特邀监督员多次反映、联系,促进问题的解决。
2、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盟的思想建设,提高盟员的政治素质
民盟省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教育盟组织和盟员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继承和发扬民盟及盟员有光荣传统、有切实知识、有正直作风的特点和优点。
在具体方法上,依托基层盟组织经常组织盟员学习中共中央和中共贵州省委的有关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同志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著作,学习中国民主同盟的历史、章程等,盟省委帮助基层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组织专题座谈会等方式予以推动;鼓励盟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理论书籍。民盟省委注意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盟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去,例如各种工作会议常常既务虚又务实;结合各民盟市委及基层组织的建立或换届改选,都进行坚持接受党的领导、真诚和党组织合作共事的传统教育等等。注意组织干部和盟员进行短期脱产政治学习,盟省委及各盟市委坚持每年都举办新盟员讲习班,给当年新入盟的同志有一次较系统地了解党的统战方针、政策和本盟历史、章程的机会,并已形成制度。
3、推动盟员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首先是推动盟员搞好本职工作。民盟省委除要求各基层组织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来考虑组织生活内容,以及通过《贵州盟讯》经常报道和表扬盟员在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成果,推动盟员搞好岗位工作之外,十年来,还两次举办全省盟员为四化服务成果展览,通过实物展出,借以互相观摩,互相启发和学习,省广播电台两次都作了广播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十年中,全省盟员先后有491人、787人次因工作成绩优异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工作和模范;有253人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创作奖和积极分子奖。民盟省委在1989年召开先进基层暨先进盟员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基层13个,先进个人104名。
其次是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智力服务工作。民盟省委的社会服务工作是1983年盟中央费孝通、张毕来等率先来黔讲学而带动的,经历了起步、试点、铺开,再到定点联系并转向纵深发展等几个阶段,服务项目大体上可分为智力支边、办学和科技咨询服务三大类。后来根据贵州省情和民盟成员知识结构等因素,逐渐把智力支边放在第一位,支边中又把培训工作放在首位。至1989年,民盟省委智力支边所及地区已达55个市(县),占贵州87个县的63.2%;支边项目共181项。其中,举办各种培训班共75个,培训中小学各科教师、学校行政管理干部、医务工作者以及各种乡土人才共4053人。参与支边工作的盟员和所联系的部份盟外人士共达电声837人次。
盟省委办学则与支边工作相结合。盟省委与天柱县政协合作,采取“根据当地需要,培养当地人才,用于当地建设”的方针,举办了两年制的英语师资班两个、中医班一个(专业知识均达到大专毕业水平)以及一年制的畜牧兽医班一个。除英语班第二期尚未结业外,其他各班毕业生均服务于天柱及邻近的几个县。
自1988年起,民盟省委配合民盟中央参加了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各民主党派中央组织的对毕节市地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工作。在毕节选择两个扶贫项目,一是在毕节何官屯抓示范户(水稻、玉米、蔬菜)的工作;二是抓良种—“掖单4号”玉米种的推广。第一项工作,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对1991年的示范规模(户数、土地面积)、项目、措施作了进一步的安排。第二项推广“掖单4号”玉米种已喜获丰收,亩产达405.75公斤,毕节地区种子公司致电中国民主同盟中央,要求购种11500公斤。另外,民盟省委还配合民盟中央,参加了国家科委和其他民主党派中央对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的工作,在通过州、省两级论证后将启动的11个项目中,民盟省委承担两项,一是优质烟叶的种植与加工,二是早熟蔬菜的栽培、运输和保鲜技术。民盟省委曾举行过一次全省盟组织社会服务工作成果展览,在盟内表彰此项工作中的先进者。1987年,贵州省智力支边联系小组在罗甸县举行支边表彰会,民盟贵州大学支部被评为先进集体,盟员中有3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组织机构沿革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第三节 组织建设
第四节 主要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