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
基隆火山群 Ports),位于北纬25度8分53秒,东经121度44分22秒,在
台湾岛东北端,三面环山,湾口外有和平、桶盘等岛屿,港外侧有基隆岛、野柳半岛,是一个在天然
海湾基础上加以人工填筑的半天然海港。共有泊位58个,其中深水泊位48座,可同时容纳大型船舶70艘。
基隆港辟于1863年,始称鸡笼港。1872年,清政府设防于此,取谐音“基地隆昌"之意而定名基隆港。1886年,基隆港正式开放为
商港。
中日甲午战争后,基隆港被
日本占领。1899年到1944年间,日本在基隆港开始建设共五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基隆港的港埠设施及港内停泊船只皆毁损严重,港区几成废墟。1945年,台湾光复,基隆港务局成立,隶属于台湾省政府交通处。1961年至1974年间,港务局改建内港设施,并开始在外港及东岸兴筑码头。1974年至1981年间开始积极扩建外港,并先后兴建两座大型突堤码头。1982年至1992年,基隆港以改建及增建货柜码头为主。1984年,基隆港成为世界第七大货柜港。2002年,港务局正式开放港区观光。2003年,基隆港设立了
自由贸易港区。2006年,基隆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12万标准箱,为台湾省第二大集装箱港口,也是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2009年,基隆港衰退为台湾第三大国际港。2011年,台州大麦屿港至台湾基隆港海上客运直航定期航班迎来开通一周年。
历史沿革
基隆港在十七世纪即有外人足迹,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时就曾对基隆港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部分建设。基隆港辟于1863年,始称鸡笼港,由于港口窄,内宽,似鸡笼而得名。1872年,清政府设防于此,取谐音“基地隆昌"之意而定名基隆港。1886年,基隆港正式开放为
商港。当时就任台湾
巡抚的
刘铭传曾进行基隆港的建港规划,并委由当时的台湾首富
林维源总办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将当时兴建中的
纵贯线分出支线至港区;但后来建港工程因刘铭传的离职而未全面实行,主要设施中只完成一座陆海联运码头。
中日甲午战争后,基隆港被
日本占领。1899年到1944年间,日本在基隆港开始建设共五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第五期工程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全部完工),清除了原本密布内港区内的礁石,并在外港陆续整建了大型造船厂及军港、渔港区等设施,从码头货栈入境区铁路系统皆相当完备。较特别的是,基隆港的筑港工程并不由当局行政系统负责,而是由日本军方主导,并被列为日本海军列管军港之一。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基隆港由于当时台湾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成为
美国军队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埠设施及港内停泊船只皆毁损严重,港区几成废墟。1945年,台湾光复,基隆港务局成立,隶属于台湾省政府交通处。港务局成立时以打捞港内一百多艘沉船及复建码头、桥梁、船渠、船坞、运河、防波堤、修理场及仓库等原有设施为主,1953年以后才开始增设港埠设施,如增建西29、30号码头、渔港区突堤码头、兴建通栈仓库等,并填筑大沙湾
海滨浴场以兴建船渠。复建完成之后,基隆港开始快速发展。1961年至1974年间,港务局改建内港设施,并开始在外港及东岸兴筑码头。1974年至1981年间开始积极扩建外港,并先后兴建两座大型突堤码头,以消除内港瓶颈及岛内增长的运输需求;连接港区及高速公路的东岸、西岸
高架桥也兴建于同时期。1982年至1992年,为因应货柜运输时代的来临,以改建及增建货柜码头为主。基隆港的营运量在1980年代到达高峰,到了1984年,基隆港更成为世界第七大货柜港。
2002年,港务局正式开放港区观光,让游客可以搭船游览基隆港。2003年,为了吸引国际
航运业者落脚,基隆港设立了
自由贸易港区。2006年,基隆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12万标准箱,为台湾省第二大集装箱港口,也是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进出港远洋船舶18364艘次,年货物吞吐量达3490.05万吨。2009年,因
台中港货物装卸量与吞吐量已超越基隆港,基隆港衰退为台湾第三大国际港。2011年,台州大麦屿港至台湾基隆港海上客运直航定期航班迎来开通一周年,从2010年开始,“
中远之星”轮定期航班已营运99航次,总运送旅客42806人次,其中进港21236人次,出港21570人次。
位置布局
基隆港位于北纬25度8分53秒,东经121度44分22秒,在
台湾岛东北端,三面环山,湾口外有和平、桶盘等岛屿,港外侧有某隆岛、野柳半岛为天然屏障,是一个在天然
海湾基础上加以人工填筑的半天然海港。北距
上海港432
海里,西距
马尾镇港区157海里,西南距
台中港112海里,东南距
花莲港90海里。该港水域为西防波堤末端与东外防波堤末端连线和和平岛防波堤末端与
八尺门东防波堤末端连线以内水域,面积约3.77平方千米,码头岸线长约9.2千米。共有泊位58个,其中深水泊位48座,可同时容纳大型船舶70艘。
基隆港划分为外港、内港、渔港(正滨)区和八尺门港区等4个港区。港内共有防波堤及抛石碎波堤6座,总长1.93千米,其中外港区人口处有4座,东防波堤长200米,其外侧向北延伸部分长350米,西防波堤长330米;东、西碎波堤分别长225米和200米。八尺门港区防波堤2座,北防波堤长300米,南防波堤长325米。外港位于基隆港北部,面积为1.78平方千米,水深9~23米,底质为贝壳沉积沙土。内港位于基隆港南半部,面积1.13平方千米,水深5~15米,底质为粘土;各侧均有码头设施,吃水较深的船舶均停靠西北侧码头。渔港(正滨)区位于外港东侧的
和平岛与
基隆市的中正区之间,该港区有一狭长水道(八尺门)通向外海,水深大部分3.5~8米。八尺门港区位于基隆港东部,水城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木材储运区。
水文气象
潮汐
基隆港的潮汐类型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当月球
赤纬为0°时,其平均高潮间隙是8小时09分,平均高潮潮高为0.85米;平均低潮间隙为2小时00分,平均低潮潮高是0.31米。在月赤纬达到最大时,平均高高潮潮高可达1.04米,平均低低潮潮高为0.28米。该港的平均海面高度是0.58米。值得注意的是,港内水位会受到季风的影响,当东北季风强盛的时候,水位常常会升高;而当西南季风强劲时,水位则会略微降低。
潮流
基隆港的港外
涨潮时,潮流流向西方;落潮时,潮流则流向东方,其最大流速可达1.3节。而港内的潮流流速相对较小。当季风强劲时,港口附近会呈现波涛汹涌的景象,然而这种情况对港内的影响并不大。
风
基隆港在9月至次年5月这段时间,盛行东北风以及北东北风;6至8月期间,多为西南风及南风;8至9月则台风较为频繁。其最大风速可达56.5米/秒,月平均风速处于3至5米/秒的范围。就全年情况而言,大于等于17米/秒的大风日仅有1天,而11至16米/秒的大风日累计为5天。
雾
基隆港的雾日主要集中在1月至6月,而7月、8月和9月这三个月雾日数量最少。由于环境以及气候发生的变化,基隆港的雾日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硬件配套
基隆港的港区总面积为572.17公顷,目前共有57座码头,设有一组浮筒泊位,一个入港航道。基隆港的港湾形状大致呈北宽南窄的漏斗状,分为外港、内港及牛稠港三大区域。港区码头方面,可分为东岸码头和西岸码头两大部分,其中以西岸运量较大。
货柜码头:15座
设有西岸货柜储运场(第一、第三货柜中心)、东岸货柜储运场(第二货柜中心),配置有35至40吨可装卸13至16排货柜的高性能式货柜
起重机,每年可装卸200万至300万标准货柜箱(TEU)。
杂货码头:24座
设置有通栈、露置堆货场,可供汽车、游艇、钢铁等货物装卸之用。另设有水泥、卸煤、油品及其他散货码头,配置水泥圆库、自动卸煤机、化油储槽、自动卸水泥设施等。
客运码头:2座
东岸及西岸各有一座,各设有一栋客运大厦。经常有岛内外邮轮、客货轮在此靠泊。
其他用途码头:16座
分别供港务局所有港勤船,及
工程船、军舰、海巡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缉私局舰等特种船只靠泊。
运营情况
基隆港的港口年吞吐量约4000万吨,主要货物有粮食、石油、水泥、木材、化肥和钢铁等。
交通驳接
友好港口
相关事件
2024年10月14日下午,
基隆市港西20码头,货轮运新机撞倒桥式起重机,初步调查没有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可能超2.5亿
新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