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
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1836年-1896年),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人,清朝末期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少时曾就读于私塾,不久弃学贩卖私盐,咸丰年间在庐州西乡兴办团练,后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参加剿灭太平军捻军的战斗,官至直隶提督,封一等男爵;1884年7月奉旨赴台督办台湾军务,抗击法国入侵,取得胜利;1885年10月任台湾首任巡抚,在台湾七年大兴洋务、实行产业开发计划、推行新政等,成为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1896年1月12日逝世,谥壮肃。
刘铭传经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参与了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战斗,又在台湾抗击法军。他为建设台湾、保卫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是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遗著有《刘壮肃公奏议》10卷,《大潜山房诗抄》1卷,《盘亭小录》1卷,《大潜山房诗抄补遗》等。《刘壮肃公奏议》10卷,《大潜山房诗抄》《盘亭小录》《诗文辑存》及附录后收录进《刘铭传文集》。
生平
出身布衣
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36年9月7日),刘铭传出生于合肥西乡大潜山西北四房郢(今属肥西县铭传乡建设村),李鸿章的同乡。父亲刘惠是个农民。刘铭传是他的第六个儿子,乳名“小六子”。小时候患天花,脸上有几颗麻点,绰号刘六麻子。
桀骜少年
道光二十七年(1847),刘铭传师从刘胜藻,就读私塾。同年,父亲刘惠去世,刘铭传为生计弃学。
咸丰四年(1854)刘铭传十八岁,太平军攻克庐州古城合肥市)。地主豪强筑堡自卫,向百姓滥摊丁费,欺刘铭传家家贫力弱。刘铭传得知后,追上豪强,夺过钢刀,杀了豪强。为逃避清政府追捕,刘铭传离家,结党贩卖私盐,劫富济贫,被称为“无赖”。
咸丰六年(1856)七月二十一日,因刘铭传外逃,清官兵烧掉他四房郢子的住宅。刘铭传年已六十七岁的母亲逃到刘老圩西南边叔父家。
招安平捻
咸丰八年(1858)八月,太平军再次攻占庐州,清合肥县长英翰(满人)逃至西乡,投奔刘铭传。刘传铭不接纳他,犯了“大逆不道”之罪,被六安知府捕获,依罪应当上“站笼”。邹知府素重刘铭传侠义有为,劝他归顺朝廷,立功赎罪。刘铭传感念他的不杀之恩,投进清营,回乡办团练。
咸丰九年(1859),张洛行捻军攻打六安市,霍邱一带。刘铭传率团练,配合清军,多次战胜捻军,受安徽升千总,获五品顶戴。后捻军包围寿州(今寿县),刘铭传带领团练解了寿州之围,升都司。
镇压太平军
咸丰十一年(1861)江苏巡抚李鸿章合肥市建立淮军。刘铭传被编入淮军。同治元年(1862),刘铭传奉李鸿章之命组建铭字营,随其赴上海市,与太平军作战,收复南汇区,克金山区,升参将,赏骠勇巴图鲁称号。后因部下开枪打死某官员,刘铭传被清廷斥责管教不严,受革职处分。不久他指挥四江口战斗获胜,恢复原职。
同治二年(1863),刘铭传率部攻福山,解了常熟市之围,升总兵补用。后逐次攻陷太仓市昆山市、江阴、无锡等地,被清廷赏以提督记名,头品顶戴。次年三月,刘铭传攻占常州,得號季子白盘。八月,清代廷上谕提拔刘铭传为直隶提督。刘铭传的“铭字营”已成铭军,约8000人。
再剿捻军
同治四年(1865年),刘铭传随曾国藩六安市平定捻军,因援助僧格林沁不力,被革职处分。次年,他攻下湖北黄陂县,又官复原职。同治七年(1868),率部与郭松林湘军合兵击溃西捻军,在山东荏平县南镇一带,把捻军包围,捻军首领张宗禹死,捻军势力基本被消灭。刘铭传以“剿捻”功居第一,受三代一品封典,世袭一等男爵,号称淮军第一名将。同治八年(1869)春,因病辞去直隶提督职务,回合肥大潜山故居休养。
陕西督军
同治九年(1870),因法国天主教在天津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强占民地,虐死育婴堂婴儿,打死天津知县刘杰的随从,激起众怒。群众打死法领事丰大业,烧掉法领事馆和各国教堂。英、美、法等七国集结军舰,武力威胁清政府。刘铭传奉召急赴天津。结果清政府又转而屈服于英、美、法等国压力,惩办爱国人民,赔款修建教堂。十月,刘铭传被派往陕西,督办陕西军务。
同治十年(1871),慈禧秘密要刘铭传反映同在陕西的左宗棠的行动。刘铭传说左宗棠按兵不动。因此,刘铭传与左宗棠关系紧张。九月,刘传铭称病要求辞职回家休养,休假三个月。
返乡隐居
同治十一年(1872),铭军在陕西省哗变,刘铭传被清朝廷革职,居家栽花种树,饮酒赋诗,自称“大潜山人”。同治十三年(1874),清政府给他官复原职,但刘传铭没去上任,继续在家隐居,办肥西书院,修大潜山庙,立义庄,为皋陶修祠建阁,续家谱等。
光绪六年(1880),沙皇俄国侵略新疆,在中国西北东北地区陈兵威胁,出动舰队在中国海面游弋。刘铭传奉召进京备战。刘铭传上书请求修建铁路,并极力主战,遭到强烈反对,他愤而回乡。居家期间,他对国家局势,依然关切,常说:“中国不变西法,罢科举,火六部例案,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厉人才,不出十年,事且不可为矣!”
抗击法军
光绪十年(1884),法军首先侵占越南北方,任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远东舰队侵入中国领海。三月,刘铭传奉召进京向清政府呈《海防十事》,被授予巡抚头衔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于七月十六日到达基隆港,在基隆赶建炮台,购买火炮设防。八月五日,法国“拉加利桑尼亚”装甲巡洋舰开始炮轰基隆炮台。经过一小时激战,法国舰队占领主炮台。刘铭传在山后出击,夺回基隆市,但最终没守住,退守淡水区(淡水)。之后,法国军舰多次进攻基隆、沪尾(淡水)。最后刘铭传带领清军战胜法军,升任福建巡抚。九月五日法军封锁台湾海峡,围困台湾。刘铭传无法得到援军,粮饷将尽。至此到次年(光绪十一年)正月,法军多次进犯月眉山,都被清军击退。正月二十一日,大陆增援部队到达台湾;二月十五日,法军攻占了澎湖,刘铭传因此被降二级留任处分。三月十九日,中法双方停火,台湾海峡开禁;四月二十七日,中法天津和约签字;之后,法军撤出基隆,刘铭传抗法取得了最后胜利。
建设台湾
光绪十一年九月五日,清政府下文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台湾建省,原为福建巡抚的刘铭传改称台湾巡抚。刘铭传提出台湾改省的条件不成熟,暂缓建省,清政府不同意;他称病要求回乡,清政府不准。次年(1886)四月,刘铭传就任台湾首任巡抚。这一年,刘铭传平定中北两路“生番”,照二等军功加两级。接着又因在申请奖励有功人员的报告中,没有附上受奖人员的籍贯和履历,按“违令公罪律”销去纪录一次,罚俸三个月。
光绪十三年(1887),刘铭传与闽浙总督杨昌濬商定对台湾省行政区划作了增添的调整,敷设台湾与福建省的海底电线,当年通话;开始修建基隆市台北市的铁路;创办商务,在奏办商务的文件上,抬头有错误,受销去纪录二次的处分。次年,改勒历代使用的“铺递制”、设邮政局,制邮票,收邮费;丈量台湾土地,清理财赋,按新的税率征收;又捐巨款账济安徽灾民,受随带五级的奖励。台湾改设行省,学政改归巡抚兼管,启用学政关防。
光绪十五年(1889),慈禧准备“归政”,加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太子少保衔。举行归政典礼时,加刘铭传一级,尊上慈禧徽号时又加一级。这年,刘铭传与英商协议,由英商承办基隆煤矿,呈报清政府,没有被批准,刘铭传便自行决定与国内商人合办,三股分成,官占一股,商占二股,由商人经营,官不干预,事后将章程上报。九月十三日,清政府以“章程纰缪”,勒令停办,并给刘铭传以革职留用处分。
晚年与逝世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刘铭传告病回家,时年五十六岁。他在故居附近重建新的住宅,在六安麻埠九公山下新建了一幢别墅,捐款修复家乡的名胜古迹。
中日甲午爆发后,清军溃败。清政府多次催促刘铭传进京,但刘铭传因病在身未能前往。光绪二十一年(1895)4月,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刘铭传听到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消息后,气得吐血。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病逝,终年五十九岁。归葬肥西县。清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谥壮肃,准建专祠。
主要贡献
刘铭传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镇压太平军捻军,抗击法国侵略者保卫台湾和开发建设台湾等。他在台湾办起机器局、机器厂、军械所、火药库、水雷局、邮政局,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兴办樟脑、煤炭各业;修铁路、辟番途、开港口,奖励贸易,保护农商;在台南市台北市两府设清赋局,清丈土地,查检隐漏,增加了税收等。在他治理下,台湾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台湾日益增多。刘铭传成为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抗法保台
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下诏起复他时,他奔赴台湾,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他在台湾采取“拖”的方式,坚持持久战,拖住法国远东舰队主力,使其不能北上;在岛内努力争取军民合作、湘淮合作,最后取得抗法胜利。
建设台湾
整顿军政,巩固海防 刘铭传精简、裁撤原来调自福建省的散勇,新募勇营;重用参与中法战争的淮军十营;在台北设总营,将台湾守军统编为三十五营,实行新式操练;订购新式大炮31门,在基隆、沪尾、安平、旗后、澎湖修建了十座新式炮台;实行新式严格训练,提高士兵战斗力。在台北设军械机器局,火药局、水雷局,创办台湾第一家机器厂;聘请工程师,自制武器弹药及民用机械。
清理农业税, 整理财政 台湾田赋极其紊乱。自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奏请实行清赋,由台湾布政使沈应奎负责督办至十五年(1889)。清查地主瞒报的田产及洋商的漏税,使台湾的财政收入由每年的数十万两白银增至300万两。此外,整顿税收。光绪十一年,刘铭传撤换承包商人,提高茶叶、樟脑、洋药(鸦片)等大宗商品厘金。自光绪十三年起,根据《烟台条约》,鸦片厘金统一定为每100斤80两,与关税一起由海关一并征收。台湾盐课收入,经刘铭传厘剔陋规,节省虚靡,全年多得盈余银5万余元。
抚番与垦荒 1886年(光绪十二年),刘铭传对等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抚恳总局,自任抚恳大臣,开山“抚番”。修进山道路数百里,令地方官、通译和官军一同入山劝化。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全台有八百番社、20万人接受招抚,同时垦田百数十万亩。各抚垦局设“番学”,招收“番童”就读。刘铭传先后将15万少数民族从高山迁至平原地区。稳定了台湾的社会基础,对高山族人民的发展进步有深刻的意义。
建设交通 刘铭传是近代中国提倡兴建铁路的第一人。台湾建省后,刘铭传极力主张效仿西方和日本修建铁路。光绪十二年(1886年)九月,刘铭传派遣革职道张鸿禄和候补知府李彤恩前往新加坡,向南洋各地华商募集商股,两月内筹得股金70万两,收到现银30余万两。并接受闽商的建议,集资36万两议购轮船两艘,通过兴办船务来弥补铁路建设资金的不足。光绪十三年三月二十日(1887年),刘铭传不顾朝中顽固派的反对,再一次奏请建设台湾铁路,同时开始了筑路的前期勘测工程。同年7月铁路总局于台北大稻埕成立。8月由台北市基隆市开始筑路。几个月后,又由台北向南修筑。险峻处,派驻军参加修路工程。光绪十五年(1889年),刘铭传主持修建了由基降到台北的铁路。这是台湾的第一条铁路。同时,他在台湾修筑集集到水尾的公路,使东西海岸直接相连;修建了台东县花莲县、苏澳至宜兰县之间的山区公路,改善了山区的交通条件;设“轮船招商局”于新加坡,先后购轮船8艘,航行于台湾、大陆及东南亚各地;购挖泥船疏浚旗后、安平等港,促进海上交通。
设立电报系统 光绪十年(1884),法军侵台,占领基隆市和澎湖,封锁台湾海峡,台湾几成孤岛。光绪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刘铭传上疏奏请购办台湾水陆电线。光绪十三年三月基隆、淡水区合至台北市两线开始动工,水线由台北沪尾接达福州川石,闽、台两省先行通报。后继续至澎湖放线,抵台南安平口,与台北基隆、沪尾两线接通。统计水陆设线1400余里,分设川石、沪尾、澎湖、安平县四所水线房;台南市、安平、旗津区、澎湖、彰化、台北、沪尾、基隆八处电报局,改善电讯交通。
创立新式邮政 建省之前,台湾利用驿站传递军书、公文。光绪十四年正月三十日,刘铭传仿照西洋邮政局办法,在台北府城创设邮政总局,在台北、台南设立总站,全台共计设立邮政正、旁、腰各站四十一处。传递公文,还收寄私人信件。统计邮局一年经费比旧设驿站费用,节省白银1万两。同时购两艘邮轮运送大陆与海外邮件,改进通讯联络。
工矿企业经营 基隆官煤厂原由钦差办理台湾等处倡办,后成为一项地方政务,对于煤井采出的煤炭,并未定有周全的疏运措施;在管理方面,冗员浮费过多,存在各种弊端。中法战争对基隆煤矿破坏惨重。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煤务总局成立。当时,基隆煤矿只有1口圆井。刘铭传重用候补知府张士瑜(字瑾卿)和候补知县党风冈(字幼云)重整矿物。从开平矿务局聘请矿师一名,组建地质勘探。光绪十五年(1889年)台湾建省以来,煤炭生产和出口量达到最高的一年。
发展商务 1886年,刘铭传先后在台湾设立商务局,向英、德购买旧轮作为商船。派李彤恩等到新加坡设立招商局(后改为通商局),通过招募股份购买轮船,设立轮船公司,航行于台湾、大陆、新加坡、西贡区、吕宋等地,促进台湾贸易发展;设立脑务局,将樟脑生产改为官营,对樟脑生产每担征收五角五分,关税每担四两;征收茶厘金;设煤务总局,实行官方专买制度。
提倡新式教育 台湾建省时,于洋人通商已有20余年,但岛上无专门人才。刘铭传初至台湾,由上海市等处雇用翻译。光绪十二年,刘铭传于台北大稻埕建昌街兴办电报学堂,培养电报技术专门人才以应急需。之后,开办书院、儒学、义学、官塾,尤其是仿西方创办了新式学校--西学堂,自己兼理学政。他聘请西人教习讲授英语、法语、数学、物理化学测绘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兼修中国经史文字,培养通晓近代科学、善于对外交涉的人才。在刘铭传的积极倡导下,台湾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增设府县
刘铭传到任台湾,按建省规制,定彰化为省会,设首府台湾府,将原来的二府、三厅、八县扩大为一州、三府、四厅、十一县,并严肃吏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1890年,他开始建设台北新城,在淡水河边修建码头,兴筑“建昌”“千秋”两条宽阔的有路灯的新式街道。建设发电厂,把台北建成全国第一个有电灯照明系统的城市。
主要作品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台湾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称赞刘铭传是“妇孺皆能识姓名”“有大勋劳于国家者”的一个人。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称赞刘铭传为:“武臣中之名士也。”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刘铭传专辑》在卷首中评价:“壮肃奉诏,避法大使馆之侦伺,潜渡而至。规筹防守,身先士卒,固以一身许国,不恤其他矣!事平,继以治台,夙夜距懈,思永保瓯脱之地。进而为革新措施,力图富强之模范。”
历史学家郭廷以在《台湾史事概说》中评价:刘铭传是近代中国的一位杰出人物,更是台湾历史上应为特笔大书的人物,他的丰功伟绩实不在郑成功之下。郑成功光复台湾;刘铭传则保全之外,复予建设。近代台湾的政治、国防、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均在他手下树下规模,奠定了基础。
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说:“刘铭传既是一丝不苟,又富有创造精神。”“鉴于他(在台湾)的计划庞大,刘铭传的总收入还是不丰裕的。他被当时的外国人誉为‘非凡的中国官员’。”
台湾研究所原所长陈碧笙在《台湾地方史》中评价:“刘铭传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精神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
历史学家戴逸在《在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刘铭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是一位爱国将领,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台湾近代化的先驱。”
后世纪念
刘铭传故居
刘铭传故居称为刘老圩,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在肥西县铭传乡境内。系同治八年(1869)刘铭传从直隶提督任上因病开缺归乡后始建,历十余年建成,占地百余亩,房屋三百余间。四面壕沟环绕,内侧有石砌围墙。东南、东北各有一门,以悬索桥外联。进内壕为正大厅,头进与二进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正厅外侧有西洋楼、钢叉楼、盘亭、九间厅、仓库、稻米加工房、马厩等。圩墙外大堰建有二岛,名为“读书岛”“子药楼”。圩外西北角还有华祖庙、马塔等。
2002年,合肥市及肥西县出台了《刘铭传故居保护规划》,重修刘铭传旧居,保持了故居原来的特色。2015年下半年刘老圩正式向游客开放。
刘铭传墓园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刘铭传去世,当时没有出殡,堂柩家中。第二年春,山洪暴发,别墅冲倒,棺被及时放在木筏上,后葬于肥西金桥北五里吴家院墙。后几经迁移,于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正式在新建的刘铭传墓园安葬。
新建的刘铭传墓园坐落于合肥大潜山北麓,坐南朝北,总投资2000万元,墓园占地52.05亩,建筑面积189亩,整体高146米。设有壁照、三省桥、一道门、神道、牌楼、碑亭、华表、石像生、享堂、祭祀广场等,墓室坐落于祭祀广场中央。每年大约有二三十批次游客从台湾过来,台湾铭传小学、铭传中学、铭传大学都有代表来刘铭传墓园祭拜。
刘铭传纪念馆
刘铭传纪念馆位于大潜山西麓,距离刘铭传旧居近千米,占地56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该纪念馆设计时半嵌入山体,维持原始地形地貌,与周边环境自然衔接,整体造型结合传统建筑布局,采用四水归堂的院落式布局方式,突出江淮民居意蕴 。
台北大潜亭
台北市立公园建有“大潜亭”,其间塑刘铭传铜像,以示纪念。
文化活动纪念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陈碧笙的《台湾地方史》,1984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林其泉的《台湾杂谈》等,有专门论述刘铭传在台湾活动的章节;1985年,在合肥市举行了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出版论文集《刘铭传在台湾》(翁飞等编辑);时事出版社出版姚永森著的《刘铭传传》;1995年11月,召开“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100周年研讨会”,出版论文集(翁飞等编辑);2005年10月,召开了“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20周年研讨会”,出版论文集(翁飞等编辑);2023年04月12日,海峡两岸各界人士200余人齐聚安徽肥西县刘铭传墓园,进行了祭拜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活动。祭拜活动现场,安徽省刘铭传研究会顾问李泰山宣读祭文,刘铭传嫡裔、刘姓后人及其他祭拜人员分别行跪拜礼、鞠躬礼,场面肃穆庄重。
人物争议
1955年第1期《新史学通讯》刊出赵捷民的《刘铭传在台湾的抗法问题》认为,领导台湾抗法战争胜利的是人民将领张李成,刘铭传是窃取功劳的。刘铭传率军从基隆市撤兵,让敌人打击湘系军阀,是执行了李鸿章的投降政策。近年发表的有关刘铭传文章认为,刘铭传在中法战争中,抗击外敌,保卫台湾;在台湾巡抚任内,开发和建设台湾作出了贡献,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爱国者。
陈碧笙等认为,刘铭传从基隆撤兵,才有可能集中优势兵力,取得沪尾大捷;林其泉认为,刘铭传从基隆撤军,造成守卫空虚,有一定过失,但是过不掩功。杨彦杰则认为,刘铭传的撤兵是由于主观上的判断失误,撤军后,造成湘淮系矛盾以及防守困难等不好后果。
关于刘铭传和李鸿章的关系,杨彦杰不同意赵捷民的刘在台湾执行了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政策的说法。他认为,刘和李在政治主张上虽然基本一致,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李是主和派总代表,刘在言论上是主和的,行动上是抵抗的,不能把二人关系简单化。陆方则认为,刘、李的关系是不融洽甚至对立的,刘铭传主战,对李鸿章对外妥协的政策和作法一直是不满的。
人物轶事
常州获宝
1864年(同治三年)4月,刘铭传率部占领常州后,住在原太平军将领陈坤书的护王府。一天夜里,刘铭传听到院子里有金属撞击之声,急呼亲兵到院中搜查,结果发现是马笼头上的铁环撞击马槽发出的声音。发现马槽是个铜盆,经鉴定,这个铜盘叫“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时期的宝物。后来刘铭传回乡养病(原拟3个月,实际赋闲13年),各地名士纷纷慕名参观此盘。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知道后,又是想重金购买,又是向刘铭传示好,都遭到拒绝。这下惹恼了翁同龢,为刘铭传以后的官场生活埋下了祸根。
陕西督军
清廷派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并督办陕甘军务,镇压当地的捻军和回民起义。1869年(同治八年)12月,回民起义军击毙左宗棠爱将刘松山,一路南下。慈禧急命李鸿章入陕督办军务。左宗棠唯恐李鸿章抢功,指使手下奏报陕西“匪患”已经肃清,李不必西来。李鸿章也不想自讨没趣,因此派刘铭传前往。左宗棠对此也深表不满,不愿刘铭传插手其中。刘铭传自然对左宗棠的阻挠也不满,此时又接到西太后命令他随时密报左宗棠军情的密旨,因而对左宗棠上奏不实之处予以揭露。左宗棠得知内情,与刘铭传交恶。后来刘铭传到台湾督办军务时,左宗棠进行报复。
将计就计
据说法国人得知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的消息后,决定在海上谋害他。刘铭传表面上装得非常害怕,征调了不少水师船只保护自己。到了上海市后,更装得畏畏缩缩,使法国人误认为他不敢到台湾去督师。正当法国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刘铭传已到台湾了。
相关作品
33集历史古装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以刘铭传抗法保台、策划建省、开发建设台湾等历史事件为主线,客观、形象地展示出台湾在那段历史中的风云变幻,以及海峡两岸人民呼唤民族团结、渴望祖国统一的心声。
4集《刘铭传在台湾》节目真实再现了清末爱国将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抗法保台、开发台湾岛的故事。
参考资料
郭廷以先生事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023-05-20
第七章 爱国民主人士传略.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2023-05-20
戴逸.国务院参事室 中央文史研究馆.2023-05-20
刘铭传:务耕务读 惟勤惟俭.安徽纪检监察.2023-04-09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央视网.2023-04-14
《刘铭传在台湾》.央视网.2023-04-14
目录
概述
生平
出身布衣
桀骜少年
招安平捻
镇压太平军
再剿捻军
陕西督军
返乡隐居
抗击法军
建设台湾
晚年与逝世
主要贡献
抗法保台
建设台湾
增设府县
主要作品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刘铭传故居
刘铭传墓园
刘铭传纪念馆
台北大潜亭
文化活动纪念
人物争议
人物轶事
常州获宝
陕西督军
将计就计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