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读书图》是元朝画家王蒙晚年的作品,为纸本,纵133.4厘米,横55.5厘米。其构图为王蒙典型的长松高岭格局,下方土岗及屋后耸立着五棵巨松,枝干倔铁,鳞龟裂,松针则以细笔由下向上勾剔,层层叠叠,形如卷云。屋内有一生徒在读书,而岗阜的右边是水,近处有一水亭,主人端坐,小童侍后,似在观赏春景,而水之远处,深入山谷,有一屋,内有一人似在劳作。图的上方是两座山峦,簇拥着一峰高耸,山头又是王蒙画中常见的拳头状,山石施以其老成的解索皴,极其恰当地展示了南方土石山的构成。山头及坡顶密布丛点,以点带擦,干笔与湿笔交融,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山景象。
《春山读书图》笔法繁复精妙,构图气脉贯通,画上并有自题长诗,诗书画三绝,殊为难得。
画作内容
细节
《春山读书图》画崇山峻岭,巍峨挺拔,山石高耸,植物丰密。山脚下,古松参天,枝叶繁茂,树下有屋舍几间,临溪而建,堂中人物正端身读书。水阁窗边有人正倚栏远眺,一派春光淡怡之景。
题跋
王蒙:阳坡草软鹿麋驯,抱犊微吟碧涧滨。曾采茯苓惊木客,为寻芝草识仙人。白云茅屋人家晓,流水
桃花古洞春。数卷南华浑忘却,万株松下一闲身。春尽登山四望赊,碧芜流水绕天涯。松云瀑响猿公树,萝雨烟深谷士家。露肘岩前捣
苍术,科头林下煮
新茶。紫芝满地无心采,看遍山南山北花。黄鹤峰下樵叟王子蒙画诗书。
创作背景
年轻时,王蒙隐居黄鹤山(今余杭临平山)几十年,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悠闲生活。他是元初著名画家
赵孟頫的外孙,出身于一个“一门三代七画家”的书画世家,外祖父赵孟頫、
舅父赵雍、外祖母
管道升、表弟赵彦微,都是元代名画家。
王蒙强记力学,擅长诗文。这样的家世,为
王蒙在青年时代提供了接受文化熏陶的可能。该画并未题年款,但从左上方画家自题的两首七律诗后的署款“黄鹤峰下樵叟王子蒙画诗书”可知,此图是王蒙隐居黄鹤山之后的作品。
艺术鉴赏
形象
所画乔松一林,五株并列于画幅的下半部,高低错落、疏密搭配,各具姿态而又连成一气。
松树皮圈点的疏密浓淡,每棵都不同,所剔
松针富于变化,参差有致,毫无平板单调的感觉;松间山石、杂树前后穿插;隔岸山脚隐约可见,层次井然;
松下电器的草堂茅亭;布置得十分妥贴;亭内两人对坐,后立侍从一人,屋内有人伏案读书;右边山崖下丛林间草堂半露,中有一人幽然坐案边,气氛极其幽静,画幅上半部高岭耸立,气象苍茫,笔墨华滋,生意盎然,愈读愈令人悠然神往。
构图
《春山读书图》构图为
王蒙典型的长松高岭格局,画面的上方是两座山峦,簇拥着一峰。前后冈阜、山峦衔接紧密,通过折搭转换、层层延展等方式,使画作气脉通畅。山石的形体增强了弯曲的动态,有纵逸多姿的效果,前后的树、石不以云、水间隔,反以
黑色的浓淡、虚实巧妙地分出了层次,推移了空间。
细看这幅画,可以看到画中的虚实关系和留白的部位,形状都处理得十分完善,尤其是
松树枝干之间,
松针的穿插之中所留的空白,其大小、形状的变化,既自然妥贴又错落有致,避免了诸如方、圆、三角、
菱形、
梯形等呆板的几何形的出现。这些留白协调了密聚的松针和后面大山的关系,并露出大山的山脚,和近景拉开了距离。此画的松针密不通风,或不注意留白,以及和其他景物的关系,体现了“实中之虚”的道理。
画上“黑”、“白”同时出现,都需要符合美的要求。此画章法也十分奇特,下半部主要是松林,上半部是山岭,而主峰下的山岭从中左右分开,“分开”而不“平均”、“对称”,就不至“呆板”、“平庸”。松林躯干也分别向左右两边倚侧,松顶和左、右两座山岭都呈左高右低之势,而主峰从岭间向右上方高高耸起,峰的顶巅又折向左方,正与左岭山头相呼应,取得了整个山势的平衡。
全幅整体构图呈“V”字形,山体与相应的松干分别向两边倚侧,而又团成一股气势是很难得的。崖边的“小林茅屋”经营得十分得体,它使左右平分的山岭右详密而左疏略,打破了左右均势;并和左下方的草堂相呼应,也与山头繁密、浓重的点子取得了平衡。
技法
解索皴法
表现了南方石山的结构和质感。山头与坡顶密布着丛点,以点代擦,湿墨繁笔,相互交融。画面上郁郁葱葱,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山林景象。画面下方的土岗和屋后耸立着五棵巨松,鳞皴龟裂,枝干倔铁。
松针则以细笔由下向上勾剔,层层叠叠,形如卷云。用笔凝练飞动,沉着有力,山石苔点用破笔点出,益见山容的浑厚苍茫。
浅色
《春山读书图》整幅画以水墨为主,仅在
茅根、树干、房屋、栏杆以及人物肤色等地方着浅绛赭色,不再有其他颜色,显得极其宁静、别致。只在树干、房屋上略施
赭石而已。这种着色法一般用于表现秋山,
王蒙用此法描绘春山,却也别具风采。
牛毛皴法
《春山读书图》主要用牛毛皴法,并更为豪放。整幅画中笔简意繁,中锋凝练如草篆。在对苔点的处理上,他发挥得更为奇妙。或点于山石,或点于树木,众多的苔点调节了整个画面的气氛。这种苍茫多变、秀拙兼备的点法,实在是当时诸家所莫及的。其中有笔酣墨饱的大圆点,有苍苍茫茫的渴笔点,山头上时或先浓后淡,时或先淡后浓,枯湿兼施,点得浑然一体,益使人感到山色深秀、厚重。这些点子粗细、大小、浓淡、干湿、疏密、聚散,变化无穷,似乎是随便乱点,其实乱而不乱,达到了“从有笔墨到无笔墨”的高超境界。
线条用笔
这幅画大都是纵的线条,如山的轮廓线和皴法用笔以及树干都是纵向趋势,松枝、
松针的组合却作横势,中间的一棵松干,弯曲地穿插在两松之间,相互照应,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因“纵”、“横”互用,不“顺”不“冲”才达到了如此完备动人的境地。
名家点评
现代鉴定专家张珩:此图山峰作披麻皴,破笔大点苔,气势甚壮,惟松干、屋宇、栏楯著赭色,余皆水墨,自题九行行楷书,甚精。
现代画家
潘天寿:这幅画技法甚为高妙,在描写时,先以淡墨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的方法为之,用笔乱而不乱,层次井然.……有条不紊,理具其中,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现代画家
伏文彦:这幅画几乎全是实景,并没有云遮雾障,而整体感觉非但不迫塞、不平板,而且气势壮实,空灵剔透,全靠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虚实关系和留白的技巧。
浙江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黄杰:王侯笔底
蛟龙驯,写出巢由住涧滨。高岭长松无俗客,草亭茅舍若常人。巧孙当户织争晓,騃子凭几读
贾惜春。唯有老翁最闲却,倚栏观水养余身。双远构图咫尺赊,三高立意兴无涯。华滋浑厚称标树,繁密透空最上家。解索老成分镂术,点苔渴破欲呼茶。淡施
赭石提神采,犹似痴翁水月花。
历史传承
该画左上角有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记,据此可知曾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后移交于
上海博物馆。
重要展览
2005年12月30日,《春山读书图》亮相于上海博物馆与
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
作者简介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
湖州市(今浙江吴兴)人。出身书画世家,外公就是元代大书画家
赵孟頫,所以他的画早年受赵孟頫的影响颇深,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做过小官,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故时官时隐,既结交风雅隐士,更结交权贵。
倪瓒多次劝他不要混迹官场,曾赠诗云“野饭鱼羹何处无,不将身作系官奴。陶朱
范蠡逃名姓,那似烟波一钓徒。 ”但王蒙不听,最终因明大臣
胡惟庸案被捕入狱至死。他的画构图繁复周密,以各种手法表现江南林木的苍郁茂盛和湿润感,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明清及近代画家几乎都学过他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