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舞
地方舞蹈种类
金刚舞,又称金刚法舞,是流传于五台山的一种驱鬼酬神的仪式舞蹈,也叫“跳鬼”“羌姆”“贝巴”“贝姆”“跳欠”等。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日,会在文殊菩萨殿前跳“金刚舞”。此舞是明清时期由西藏自治区传人,为纪念西藏僧人拉龙巴拉丹计挺身护法而举行的。金刚舞集诵经、音乐、舞蹈为一体,意在弘扬佛祖恩德,驱邪降魔。用歌舞的方式表现佛菩萨神变幻化度众生,具有“见即禅定”的功德。
金刚舞共有十二段,分别为道上舞、门上舞、四大天王舞、弥勒佛舞、阿扎儿舞、喀拉舞、白面骷髅舞、页布舞、鹘与狮舞、牛与鹿舞、菩萨舞、护法神舞。表演者有百余僧人,手持三清铃等各种法器,伴随着鼓、饶等敲击的节奏,依次出场表演。
创作背景
起源介绍
它最初的源起在古大藏象雄经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出生罗刹王“马东日扎”和魔王“达夏智哇”等妖魔王、罗刹王和厉鬼王,他们成为伤害众生的邪魔到各地危害众生、制造纠纷,破坏团结。因此世界上战乱频出,给世上带来了很多不幸,人民的生活非常痛苦,没有安乐与祥和。这样大概过了几佰年后,诸佛为了众生流出慈悲的眼泪,以诸佛的力量、慈悲与智慧加持佐琼喀京,让他到世界化解纠纷并禅定众生的痛苦,再现世界的祥和。
佐琼喀京带了四位喀京助手,(即仲色喀京、东色喀京、瓦色喀京、安色喀京)一起来到世上,首先用佛的神通降服了罗刹王“马东日扎”和魔王“达夏智哇”,用转趋法(藏文称为破瓦)将罗刹王的神识转迁西方极乐世界,用罗刹王和魔王的骨头做了调伏妖魔的法器。千千万万的罗刹、妖魔、厉鬼看到魔王骨头做成的法器都心生恐惧,接受佐琼喀京的教诲。
后来佐琼喀京降服罗刹王时所用的八种步法、姿态以及各种手势编成了金刚舞姿态,其中有些跳金刚舞的手印是佐琼喀京降服罗刹王之前供奉佛和菩萨时的方式。从此,就有了跳金刚舞姿态的形式。佐琼喀京调伏妖魔以后整个世界变得十分安乐祥和。
历史传承
佐琼喀京把跳金刚舞法传给他的教徒四位喀京和桑瓦定巴,桑瓦定巴传给三界的教徒们。
西藏自治区第一代藏文聂赤赞布的根本上师朗卡隆瓦多杰去雍仲伏魔圣地跟桑瓦定巴求学了各种密法以及金刚舞姿态后回到吐蕃。他在修筑西藏第一个宫殿——雍布拉康时,为调伏地鬼和妖魔跳了各种金刚舞的仪轨。
后来,他也将密法和跳金刚舞的姿态传给西藏第二代藏王穆赤赞布。穆赤赞布从象雄地方迎请一佰零八位本波大师,在他的主持下象雄和阿拉伯帝国所有的文化和本波教的教法翻译成了藏族自己的文字,在西藏建筑了37座寺院
穆赤赞布把密宗和跳金刚舞姿态传给本波教的大师,他们在寺庙里办了跳金刚舞的佛教活动,穆赤赞布传给哈冉晶巴(智慧上师)和占巴南喀等人。占巴南喀大师在象雄琼隆银城圣地修筑寺庙时也举行了跳金刚舞的活动。
从此,金刚舞的形式就一直传到今天。
以上有关跳金刚舞之文引自古象雄佛法大藏经中《崇扎文集》和《母续》之中。
舞蹈目的
跳金刚舞的目的是各个地区为了调治地鬼和伤害众生的妖魔,以祈求和平世界,一年中为群众赶走危害他们的牛鬼蛇神,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安乐过日;供佛、供菩萨、供金刚舞的目的是保护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遇乐,消除烦恼、心想事成。
除此之外,本尊佛众会将众生救出地狱,使众生能在解脱苦海,成就佛果。有些地方藏历正月十五日跳金刚舞,因为那天是本波佛教创造人敦巴辛饶弥沃诞辰的日子,那一天是一年当中很吉祥的日子,是佛的日子。那一天跳金刚舞也是纪念佛祖,也是为了佛法能弘扬全世界,解脱众生的痛苦,和平世界,人民的生活安乐,彻底成佛。
作品内容
舞蹈种类
金刚舞可分为上师舞、本尊舞、空行舞、护法舞:
一、上师舞:如在藏历六月初十、莲师成道日所举行者。寺庙僧众或修行者戴上莲师八变等等面具以及戏服,手拿不同的法器,纪念莲花生以不同的身相度化不同容器之众生。
二、本尊舞:法师或修行者,扮演报身佛的寂静及忿怒等等形象,随之祈求报身佛降临在他们身上,配合大型法会之修法仪轨,以勇猛舞姿来摧毁、降伏牛鬼蛇神。又以无量的大慈大悲度化妖魔鬼怪、以及受着所知障、烦恼障、业力紧迫的六道一切有情众生。
三、空行舞:在坛城前,以年轻、庄严、声音嘹的喇嘛来扮演空行母。他们以歌声、舞蹈及手印、法药,来赞叹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的事业及功德,祈求所有在净土的勇父、空行赐予所有修行者所有共与不共的成就。
四、护法舞:喇嘛们扮演阎罗王或天龙八部等等,透过金刚舞不同的变化,表达因果业力真实不虚,以及山川江河都有神祇存在,对于因果业力及大自然都要心存敬畏;同时,也祈愿得到真实护法神的庇佑,祈求国泰民安,佛法广传.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起源介绍
历史传承
舞蹈目的
作品内容
舞蹈种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