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亦称尹山寺,在今苏州古城区南四公里(今址位于
尹山湖西南)。梁天监二年(503)僧左律建。
后尹山
土山因烧窑制砖被基本挖尽,土山上的建筑也已无存。于2015年根据当地百姓的要求,在
吴中区有关部门和佛教协会的支持下,重建崇福寺。
崇福寺曾经在元丙申年(1356年)被毁,“明洪武间有圣僧
永隆运巨木重建,有来木池存焉”。据《郭巷镇志》记载,永隆“18岁后入尹山崇福寺祝发为僧,耿耿佛法,曾刺指立愿、化募创建崇福寺大殿。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对僧人考核,永隆率众徒赴京试经并请给与度牒。不料各地到京三千沙弥,许多人并不谙熟经文,只是想冒请度牒。
朱元璋知后大怒,下令将这些人处罚。”永隆和尚听到这个消息后,在那年二月二十四日,“至奉天门,上奏朱元璋,愿以焚身来请求免除对其他僧人的惩罚。”得到朱元璋的许可后,永隆和尚在二十五日来到
雨花台,拿笔书写偈陀,“三十三年一幻身,洞然性火见全真。大明佛法兴隆日,永祝皇图亿万春”。接着,取香一瓣,写上“风调雨顺”四字,然后吩咐内臣奏明皇上,“遇旱灾以其香祈雨,必灵验。”然后点火自焚。“二十七日,朱元璋宽宥了那些沙弥,并给与度牒。当时正值大旱,
朱元璋召来僧录司官,迎送
永隆所遗之香到天禧寺率众祷雨,以三日为限,可当天夜里就天降大雨。朱元璋大喜,于是御制《落魄僧》诗来表彰永隆。”八月,弟子时习把永隆的灵骨带回尹山,葬于崇福寺内,同时建石塔一座。
永乐二年(1404年),助
朱棣成功篡位的
苏州市和尚
姚广孝(道衍和尚)为永隆和尚写了篇塔铭。
第二方是清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的“特调江苏苏州府
元和县口口加五级纪录五次李”碑,事为养鸭殃稻苗,不许养鸭放出践损稻苗的布告。看来过去当官的对农业生产也是够重视的,连鸭践苗吃谷此等小事,知县大人也要亲自出马写告示勒石严禁。
另有清
康熙五十年(1711)的
铜钟,置于一佛堂内的供台上。钟体上有铭文“高口高口(二字难辨)康熙五十年七月亥日造”距今已300余年了。
第一,崇福寺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星期二)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中有“
吴中区县长请保护尹山崇福寺遗址古迹”的提案。
第二,尹山又名古寺山,澹台子祠旧在尹山巅,祀先贤
澹台灭明(澹台灭明居住的地方后来下陷成湖,这就是今天的
澹台湖)。宋南渡后尹和靖读书其中,遂以
林逋附祀。明练埙设义塾于其中,改名澹台书院(
宋濂记),后毁。清
康熙尹山寺僧明宗谋重建而未成,
雍正初始落成。
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诏以明
姚安县太守施悌配享,
咸丰十年毁。
同治中移建今所。崇福寺与澹台子祠、尹和靖读书处是分不开的。
第三,崇福寺有两位高僧值得记载,
徐祯卿在《剪胜野闻》里记述苏州尹山寺高僧永隆的“永隆雨”故事。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真可,在《紫柏尊者别集》“跋照公墨书
华严楞严”也记载了尹山永隆菩萨的故事。如惺大师(1567—1638),
明朝人,生于1567年。为天台宗僧人,万松行秀禅师
应法孙、千松明德禅师法嗣。博学多闻,尤善文笔。偏好史乘、传记之学。钟情并弘扬
弥勒菩萨法门。明万历二十三年,幻为如惺禅师住吴门尹山寺。因此在重建崇福寺时,在规划设计中把澹台子祠、尹和靖、高僧
永隆、如惺禅师融合在一起,可建景、可
塑像、并把有关历史记载及诗词镌以碑刻,以充分展示崇福寺的文化历史。在寺北还建了一排佛殿,搬迁进了三座乡间
小庙:自东至西分别是塘东南楼明王“大王庙”、善浦观音庙“双庙龙王”、尹山朝北土地“忠靖明王”。
一。
清代翟灏等辑《湖山便览》中描述:尹山,在
宝带桥东南六里。周大夫尹吉居,实一土阜耳。梁建崇福寺。明洪武间,圣僧永隆运巨木重建,今木池尚存。旧有澹台灭明书院,尹和靖慕其风曾侨寓焉。有诗曰:古阜犹留尹吉风,木池遗构灵宫。
永隆而后天花散,都在神僧感应中。
二。长洲
彭绍升允初著《
一行居集》卷第五募修尹山祟福寺引,尹山居府治之南。其俗朴愿务耕作。文献之徵。罕有闻焉。顾其地独有澹台书院。祀澹台子羽。而以先曾祖南府君。院尝中废。府君为文募新之。故既殁而上人为主以祀。予尝一至其地。院虽故在。而弦诵之声如也。院之邻有崇福寺。创建于梁之天监,复兴于明之
洪武。岁久不治。殿堂日圯。祖善上人住其地。乞诸仁者以恢复为己任。而属于文其卷。昔程伯子入一寺。观众僧饭。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予每过僧居。闻梵唱声。察其饮食进退之节。未尝不慨然长思也。呜呼。三代威仪。其去于今也远矣。于兹寺之成。伯子之言其有徵乎。遂书以俟之。
三。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星期二)刊行(568)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吴中区县长请保护尹山崇福寺遗址古迹”
四.《尹和靖先生文集》十卷附录一卷,(宋)
尹焞撰,民国二年(1913)尹焞裔孙尹恭寿据明嘉靖本刻,原装白纸四册。是书首有和
杞靖公遗像一幅,后收《附录》一卷。尹焞(1071-1142),字彦明,一字德充,宋代
河南省洛阳人,
靖康初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
林逋处士,人称和靖先生。是河南先生尹师鲁的父亲,
北宋理学家程伊川的弟子。金兵攻陷
洛阳市,他的全家被害,只剩他一个人流到
四川省,以布衣任太长少卿,不久改任
礼部尚书、侍讲。著有《论语孟子解》、《和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