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范村,属
江苏省东海县
石梁河镇,位于江苏省
赣榆区西班庄镇内部,部分与
山东省临县
蛟龙镇接壤。
全村辖三个自然村,七个居民小组,人口0.3万。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村部位于
连云港—固原公路南侧,全村道路实现硬化并建立起相应交通网络。
地理交通
地形
全村地势平坦,属于小型冲击平原,无丘陵。无矿产资源,土地土壤肥沃,以黄色砂壤为主。
气侯植被
植被以
温带落叶阔叶林,属暖温带湿润季 风气候,年均气温13.2℃,年降雨量976.4毫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但春、秋两季
降水偏少,常会发生春旱和秋旱。
水文
朱范河位于村西南部。此河主源上游一支称
穆疃河,源于
临沭县玉山镇西,一支源于临沭县城北苍马山。两支至烈河相汇才称朱范河,东南行汇入石梁河水库。
唐子河位于村东部,此河主源发源于临沭县玉山镇黄峪一带,另一支源于
赣榆区班庄镇夹谷山区。两支至朱范村西部相会,南行穿过全境向
南汇区入石梁河水库。
石梁河水库未修建前,朱范河与唐子河至今班庄镇太平村三角汪相汇,称
大沙河(今
新沭河)。
本村并不与石梁河水库相接,但每年石梁河水库蓄水时则东南部农田常为其所淹没。
交通
本村北依327国道,西至临沂市区55公里,至临沐县城16公里;东至
连云港市区54公里,港口60公里;至
赣榆区县城31公里,至
东海县城50公里。本村之间道路也完成硬化。
经济状况
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花生、玉米、
番薯、水稻,亦种植少量杂粮。养殖则一般以肉鸡与生猪为主,远未形成规模。
本村工业几乎空白,工业品极少,主要为建材中的水泥制品和轧钢厂。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
商业以传统农村集市贸易为主。本村为附近主要集市之一,农历每月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为集市交易日。
社会事业
全村有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卫生室一所。
朱范小学位于村部西部,历史悠久,其前身为抗战时期的抗日小学,一度内附设初中三个年级,1984年撤销初中班级,归并于南辰中学。原址位于西朱范村旧址西北部,1984年随村部迁至现今位置。
幼儿园位于朱范小学南端。
卫生附设于村委会办公楼内。
2007年起,朱范村开启旧村改造建设工程,康居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根据市县乡政府相关部门批示与规化,按照统一样式建立起新型住宅。至2012年年底,西朱范基本完成旧房改造。袁半路与王半路两村2012年原住址旧村改造工程也已经启动。
在省市县各级对口扶贫部门支持下,村里道路路面基本完成硬化,道路两排水系统也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0年,经
江苏省发改委及水利厅批准,朱范村村部进行饮用水改造工程。投资81万元,初步建立起自来水供水系统。但由于施工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以及腐败等原因,造成这一系统根本无法投入使用。
人口民族
约3000人,全部为
汉族,以
王姓人口居多,约占全村85%以上,其他姓氏还有
朱姓、
相姓、
袁姓、
刘姓、
徐姓、
李姓、
高姓、
陈姓、
吕姓等。
属中原官话中徐淮片向胶辽官话青州片过渡地带,语音具有少数赣榆方言特点,语速较之
临沭县县城等要略快。
历史沿革
历史上朱范位于朱范河两岸,河西称“西朱范”,河东称“东朱范”。“朱范”一名最早文字记录为本村王氏家族族谱。有些志书及人物传记作“
诸樊”或“朱樊”,应为“范”字讹误。
朱范西北部的利城村和东北部的古城村分别是汉代利城县和祝其县的县治。传说早期居民以
范姓人为主,后
朱姓人迁入,因此村名为
朱范𡊁。约明代中期,
王姓人迁入,村名亦改为王朱范。
王半路、袁半路两村原由村内贫民及外来雇工聚居而成,位于朱范村西围外,各相聚半里,故称半路。王半路因村民主要为王姓占绝对多数,故称王半路;而袁半路则以
袁姓村民为主,故称袁半路。
明清时期,位于
兰山县与
赣榆区交界地区,归属不明,通常认为属兰山县临沭乡利城社。民国
北洋政府时期兰山县更名
临沂市,归属不变。
国民政府时期归属于临沂县第五行政区(即原临沭乡)利城社。
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进至
山东省南部。115师师部进驻朱范,朱范遂成为本地区中共抗日根据地中心之一。
八路军第115师师部设于本村地主王九家花园。
1953年7月,政务院明确苏鲁边界部分村庄隶属,民国时官方朱范村归属不明,抗战时
中国共产党政权将其划归
临沭县,现明确归属临沭县。
1950年代,村治划分,朱范河东部分划为徐朱范、姚朱范两个村;河西部分划为王朱范、王半路、袁半路三个村
1960年代,王半路、袁半路于这一时期重回朱范村,为朱范村第六和第七生产队。
1971年年4月,石梁河水库投入使用,石梁河水库周边属
山东省各村划入
江苏省以统一管理。临沭县蛟龙区朱范公社下辖西朱范、王半路、袁半路、李小湾、东朱范划归江苏。西朱范村民不愿入
赣榆区,故与其所辖之王半路、袁半路一起划入
东海县石梁河公社。
1973年,新划入
东海各村脱离石梁河公社,组成石梁河库区移民办事处,1978年,移民办升级为科级,更名为南辰公社,1983年更名为
南辰乡。
2013年,南辰乡撤销,整体并入
石梁河镇,朱范再次归属石梁河镇。
著名人物
1825—1908,生于山东
沂州府兰山县朱范村(今属
东海县)。家境贫苦,少以佣工为生。
咸丰初投军,随
海州区守备秦淮扬剿匪有功,咸丰六年投
江南大营,随
德兴阿、
袁甲三剿
太平军,因功赏兰,外委海州。
同治年间,捻匪寇
赣榆区,
王得胜以侯补千总衔守卫赣榆,力战有功。漕督
王梦龄奏保,以千总留漕河两标尽先拔补,旋署赣榆千总。后至
沂州剿平沂州境内匪患,因功升以功保守备,加都司衔。后攻入白莲教匪巢,获匪首刘双印,得到
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赏识,免补都司,以游击仍留
漕河两标尽先补用
之后回海州,自募乡勇,号得胜营。游防
海州区(今江苏
连云港市)、清江(今江苏
淮安市清江区)、
泗阳县(今江苏泗阳)等处。
捻军分为东西两部后,东捻再寇再寇赣榆,
王得胜与战,以计深入贼巢,但未能擒贼酋鲁王
任化邦,但擒得任化邦之兄任锁。
及至
赖文光南下,王得胜部隶属于
吴毓兰,与捻军交战,追击至场州五台山,生擒赖文光。之后,北上与捻匪
张宗禹部交战,屡立战功。捻匪平定后,以功授江西赣镇总兵。
光绪十五年,
两江总督曾国荃檄委其统
淮北市缉私营,兼漕标营务处。光绪二十一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两江总督
张之洞令其统率其所辖海胜军八营驻防赣榆青口及海州墟沟(今
连云港市市连云港区)一带。日军侦知
海州区地方防守严密,放弃登陆。
光绪三十四年,
王得胜逝于家中,享年86岁,与夫人傅氏及杨氏合葬于朱村西南沙岭。
字纬宸,王得胜次子。清捐资为贡生。
清末新政,地方上设咨议局,
王佐良为
兰山县咨政局议员。
宣统末,应
赣榆区县令唐运鹏之邀率军平定赣榆西南匪乱及海州盐防营兵乱,遂任海州军政部支部长,少将军衔。
民国元年,赣榆匪势复炽,王佐良一面致书赣榆县令唐运鹏严加防范,一面令其所部驰援赣榆县城。赣榆县城失守,县令唐运鹏只身逃至
青口镇。
南北议和后,王佐良遂至赣榆,出任
赣榆区第一任民政长(县长)。开始了其长达16年的赣榆县长生涯。
民国17年,
国民革命军北伐,王依附
直鲁联军张宗昌部。及张溃败,北伐军李明扬部逮捕
王佐良。时
赣榆区国共两党发起反王佐良大联盟,追究其贪污等罪名。十七年,被南京军事特别 法庭判为无期徒刑。两年后,监外就医为名保释出狱,二十三年去世。
王佐良本人喜好植树,认为有益民生,故著《》(上下集)。任内亦较热心公益文化,曾主持
编修著成《续修赣榆县志》。
3、王裕晃
王得胜之孙,1928年出生。八路军115师至鲁南,师部即设于其于家族庄园,因此参加革命。曾出任空四军政委。现已离休
4、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