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7位。
朱姓的始祖有两个,即
曹侠和朱。在典籍中,第一个被记载的朱姓为
朱襄氏。朱姓主要有5个旁支,包括
朱襄氏、
曹姓、
狸姓、
子姓和外族及其他姓氏改姓。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建立过的王朝有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和由
朱温建立的后梁。
截至2023年7月,朱姓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
中原地区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600余万人。
历史沿革
起源始祖
• 起源源流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
伏羲的大 臣,被封于朱(今
商丘市城),以赤心木朱为
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
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
柘城县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
西周公国的名隐士朱张、
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
朱亥、
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2、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
姬发封曹挟于
邾国,建都于。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
宋国君主
微子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
姬诵封
帝辛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4、源于
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
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
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
隋唐还发展成
沛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6、源于改姓而来:
①
鲜卑族改朱姓:出自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
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拓拔宏在
迁都洛阳市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
胡人复姓为
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
汉姓朱氏。
②
蒙古族改朱姓:出自
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
张掖市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
通辽市),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
科尔沁区(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
仫佬族、苗族、
瑶族、
土家族、
纳西族、
东乡族、
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
汝宁公主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 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朱姓发源于今
河南省省商丘市柘城县一带。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
江苏省丹徒等地;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迁邾人于楚(今湖北黄冈西北)。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
江西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
江苏省、
浙江省,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
四川省、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
甘肃省、
山东省、
福建省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江苏省、
河南省、安徽、浙江、
广东省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
湖南省、
山东省、湖北、
四川省、江西、
云南省、
河北省、
上海市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
福建省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
贵州省西南部、
内蒙古自治区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川贵大部、
重庆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
海南省、福建南部、台湾、
青海省东部、新疆
东北地区、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2021年2月,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按
户籍人口数量排名,朱姓排行第14位。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 郡望
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 堂号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
朱熹曾在
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
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
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
铜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紫阳堂:
朱熹,别号紫阳,
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
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联
负荆勤读;折槛旌忠。
上联典出
西汉吴县人
朱买臣,字翁子,
刘彻时任
会稽郡太守,后官主爵
都尉、
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
汉平陵人朱云,字游,是一个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阳世泽;白鹿家声。
全联典指南
宋朝时期的朱熹,别号紫阳。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
鸾台表直;鹿洞垂规。
上联典出
唐朝时期的
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
张说等人逝世。下联典出南宋时期的
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上联典出汉朝舒地人
朱邑,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受吏民敬爱,后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
东汉南阳宛人
朱晖,字文季,后官临淮
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逝世后谥昊“文”,追封
文天祥,后改徽国公。
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 五言通用联
鸾台夸气节;道院画禽鱼。
上联典出唐朝
永城市人朱敬则,字少连,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下联典出
清代画家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鱼,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
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
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
大庾岭山下,是
广东省仅存的宋国代古巷道,也是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
昔贤教学地;古洞闷淳风。
•七言通用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
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下联典指南
宋朝时期的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
四书章句集注》。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此联采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书联。
汉室忠臣旌折槛;理学心源忆考亭。
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考亭,
朱熹侨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御寇;才女词几致贻讥。
上联典出
晋朝义阳平氏人
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
襄阳市。前
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下联典出宋朝女作家
朱淑贞,号幽栖居士,
杭州市人。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又善画,兼通音律。
•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爱士礼贤,名戴太守;淑人君子,帝表司农。
上联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联典指汉朝名人
朱邑事。
玉海金山,表彦和器宇;琼林黄榜,大会状文章。
上联典指
南梁朱异,字彦和,遍览
五经,尤明礼易。下联典指明朝朱缙、
朱希周、
朱国祚,先后皆中状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一千余年著述,未坠斯文。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此联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轮廓。
迁居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
此联为浙江省
余姚市市四明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来源于
苏州市;下联典出余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
迁移自吴歙婺而来,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称梓里;裔嗣逾
宋国元明以后,诗书启佑,几人腾咏梧冈。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头街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迁移经历。下联典出宋国代以来,朱氏人才辈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三贤祠对五老峰,谁是石,谁是匪石,八心万古绝磨磷。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以上,为部分朱姓家谱文献、字辈排行)
姓氏名人
《
中原地区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总名人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朱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57%,排在第六位。
(以上,为部分朱姓名人)
参考资料
百家姓:朱姓.xing.911cha.com.2020-01-11
朱姓.豫台视窗(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2015-01-22
会员名录.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