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百济之战
660年发生于百济的战役
公元660年(李治显庆五年),在唐朝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渡海攻灭百济的作战。
简介
唐灭百济之战,是660年发生在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
原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金春秋金春秋为夷道行军总管,苏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百济据守熊津江口拒敌。
苏定方进击,百济军队死数千人。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首都泗。城外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馀人,唐军入泗沘外郭。
同时,新罗大将金庾信黄山大胜百济大将阶伯,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进围泗沘城;义慈王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 不全矣。”率领左右逾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军士登城立旗帜,扶余泰窘迫,开门降唐。於是扶余义慈、扶余隆及诸城主都投降了。
百济故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李治以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但是,由于唐军、新罗军没有安抚百姓,军纪败坏。在唐军主力撤退後,道琛、鬼室福信黑齿常之开展百济复国运动,拥立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为王。
663年,白江口之战后,天宝和新罗联军击败了倭国和他支持的百济复兴势力,百济全境成为唐朝的羁地区。
670年代,唐军和亲唐百济贵族撤出原百济地区,迁往辽东建安城,其地入新罗,设立所夫里州(今忠清南道扶余郡,即熊川州、熊州)、发罗州(今全罗南道罗州市,即武珍州、武州)、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市,即完山州、全州) 。
战前形势
百济、新罗同为唐朝藩属。
李渊时,曾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百济恃仗高句丽支持,多次侵犯新罗,二者结为世仇,武装冲突不断。李世民诏谕扶余璋,劝其勿侵新罗,扶余璋阳奉阴违,不肯奉诏。李治永徽六年(655年),百济王扶余义慈王与高句丽、渤海国联兵攻新罗,夺新罗三十余城,新罗遣使入唐求援。显庆四年,百济又攻陷新罗的独山、桐岑二城,新罗王金春秋向唐朝连连告急。
唐朝于辽东攻打高句丽效果不大后,调整了针对朝鲜半岛的策略。确定:先派兵渡海,与新罗联手打击百济,渡海远征军在半岛取得立足点后,再与辽东方面的唐军南北夹击高句丽。其时,大将刘仁轨建议:“欲吞灭高句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
战争进程
显庆五年(660年)三月初十,李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0万渡海,进行登陆作战。任命新罗区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5万与苏定方配合作战。
八月,苏定方率唐水陆大军船队从城山(今荣成市)启航,横渡黄海,至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据熊津江口拒守。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 军展开激战。后续唐军船队正逢涨潮,源源开到,一时扬帆盖海,无比壮观。百济军根本抵挡不住,迅即被击溃,死伤数千。唐军顺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
从陆路助攻的新罗军,进展却不大顺利,遭遇百济名将阶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后勉强惨胜。
唐军水陆大军刚一站稳,就齐头并进,沿江而上,直趋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距城20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万余,又穷追残敌直抵泗比城下。
百济义慈王与太子扶余隆逃向北部边境,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兵固守。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率左右逾城归降,百姓皆从之。苏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帜,扶余泰处境窘迫,只好献城请求处置。此后,义慈王、扶余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继投降。百济宣告灭亡。
后续
百济亡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高句丽
苏定方率唐军主力约十万,分道北上进击。天宝在百济故地设立了熊津都督府等五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下辖37州250县。唐朝委任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兵镇抚全境,又命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委派当地的酋长分任都督、刺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战前形势
战争进程
后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