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俭民,男,
汉族,1959年2月出生于
湖北省孝昌县周巷镇叶山村,本科学历,农学学士,原湖北省
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局主任科员。现任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职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党代表,孝感市第三、四届人大代表。汤俭民在农技推广和
香稻育种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得多项荣誉,包括“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劳动模范”等。
人物经历
汤俭民参加工作33年来,热爱“三农”事业,本着“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抚,把自己当农夫”的理念,不辞劳苦,一身泥水一身汗,坚持深入农村,到户下田从事农技推广和香稻育种科研,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2006年5月26日《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栏目播出,也被《
湖北日报》、《
人民日报》、《
孝感日报》多次刊登和
孝感电视台多次播放,2005年10月8日孝感市委作出了“在全市开展向汤俭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获得荣誉
201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
湖北省劳动模范;2003、2006和2011年三次获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授予的优秀党员;2004年获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05年获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1992年获农业部丰收
二等奖;2002年获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先后获地(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县(区)级科技奖5项;2009年获
孝感市突出贡献人才
提名奖; 2010年被评为孝感市道德模范;2011年获孝感市
孝南区突出贡献人才奖;202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人物事件
县级以下农技部门只有推广任务,没有育种科研任务。而他在长期与农民接触中,了解到农民最感兴趣的是优良品种。农民的需要就是自已的天职。所以他在做好推广本职的同时,又给自己压上了第二副重担--香稻育种,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香稻新品种,这副重担一压就是30多年。他克服了资金缺、设备差、技术低、工作忙、身体弱、家庭难等重重困难,吃尽了常人难吃的苦头,一直坚持到今天。为育种,他十多年秋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二十多年冬渡
海南省,不能和家人团聚过
春节;为育种,每年有300余天在稻田度过,特别是酷热如火的夏天中午,正是水稻开花旺期,每天这时要给水稻传媒授粉做杂交,不能按时吃午饭,常人所享有的严夏午休程序,在他的人生中却被彻底删除了,真正地可以说,他毫无顾惜地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慷慨地花销到了垄亩之间;为育种,他把全部假节日和业余时间陪了进去,未领分文加班费;为育种,他多次放弃改行良机、丢失了许多捞钱商机;为育种,他多次感染了
脑血吸虫病、引发了胆囊炎、
结肠炎、弄得一身毛病,身体瘦得不足47公斤;为育种,他最对不起家庭的是:放松了对儿子的培养(儿子成绩平平,高考只能读三本)。然而他却无怨无悔。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他上世纪九十年代育出了太子玉竹和太子玉玻两个地方品种,双双获首届
中原地区农博会银奖。本世纪他先后培育出鄂晚11、鄂晚15、鄂晚17、晚505、
广两优香66、粳两优5975、红香优68、鄂粳优775、鄂粳优763、
鄂粳糯29、不育系0259S、鄂晚17A、红香2A等13个水稻品新种(后11个为
香稻),均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6个获
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他培育的香稻鄂晚17,填补了我省无一级香粳米品种的空白,2006年审定至今连续6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我省的主推品种,且被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为我省晚粳品种创新的“擂主品种”(即对照品种)。
他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在资金缺少、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毅力,选育出了这么多省级审定的品种,而且是科技含量很高、国内外珍稀的香稻品种,这在我省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属罕见。
把民族
喜米香味化,这是一项任务艰巨、难度极大的工作。而他却责无旁贷、默默地挑起了本不应该由他挑的重担。因为他认为,只要农民需要、消费者需要、且有一线希望做成的事情,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做(目前他的
香稻育种技术,在我省、乃至全国居领先水平)。袁隆平把天下米弄多,而他发誓要把天下米弄香。让寻常百姓餐餐吃上物美价廉、喷香可口的香米饭。这就是他的心愿。
他的香稻育种,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2007年10月8日,原副省长刘友凡,带领省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他的育种基地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召开专题会议,予以立项支持(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7年113号)。
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推广农业新技术
他30多年坚持不懈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他对农民特别友好,农民有求必应,不厌其烦随时义务接受农民的电话或上门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他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500余场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每到关键农事季节,他都亲临生产一线,面对面指导农民搞好生产。2009年5月,新铺镇徐山村中稻秧苗突然发生了
象鼻虫,农民不知所措,他接到电话,立即赶到现场,开出了药方,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及时扑灭了这次虫灾,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他作为区农业局首席专家,先后组织实施了部、省下达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40余项,开展科技会战20余次,主要项目有农业部水稻油菜高产创建、超级杂交稻示范、水稻轻型栽培、粮油作物丰收计划、优质稻工程、粮食丰产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机防等,均圆满完成任务,收到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2009至2011年连续三年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在新铺、朋兴、三等乡镇的12个村开展万亩高产创建活动,组织栽培、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科技会战,确保了创建成功,实现了高产目标,创建区平均亩产比对照区高42公斤,项目辐射应用面积共计55万亩,累计增产稻谷231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2008—2010年承担了省农业厅和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下达的重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优质
香稻鄂晚17高产栽培示范”,通过验收,三年累计实施40万亩,为农民增收4500余万元。本世纪以来,他承担了超级
杂交水稻的示范与推广,11年累计应用超级杂交稻210万亩,增产稻谷1.26亿公斤,2001年他承担的“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机理的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个人获省政府科技进步
三等奖。
每当遇到农业自然灾害,他都超前思维,主持制定应急技术方案,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农民抗灾自救作好指导。2011年我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他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出抗大旱抗长旱的参谋意见,制定了抗旱保春播的技术方案,撰写了“农作物抗旱救灾田管技术措施”,于5月22日发表在《
孝感日报》上。并带领技术人员到三汊、西河等重灾乡镇,举办集中旱育秧、工厂化育秧、旱直播等示范样板,有效解决了无水育秧的难题,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为解决我地6—7月常因涝灾造成晚稻缺秧苗问题,经多年试验,撰写出了“利用早翻秋补救晚稻秧苗因涝受损的效果及技术探讨”一文,刊登在《湖北省抗灾技术论文集》上。他共发表论文41篇,编书3本,撰写生产技术意见300余篇,整理科技档案400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