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出生于贵州兴义,早年在兴义笔山书院(今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求学,毕业后由
兴义市(今兴义市)以公费选派
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
明治大学、九洲医科大学深造,师从日本汉医学家木村氏,刻苦攻读。
1922年学成归国,问业于近代名家
张锡纯、
何廉臣、
张山雷等人,奔流于大江南北,但岐黄之志不改,期间遍访各方名医,得到了丁甘仁、
曹炳章等名师亲传,学医成名后,回
贵州省行医,王聘贤治学严谨,著有《伤寒论考评》《鱼孚溪医论研究》《
舌诊研究》《神农本草经研究录》《解本草纲目拾遗》等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一、二、三届贵州省人大代表,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省卫生厅副厅长。
1895年出生于贵州兴义,王聘贤早年在兴义笔山书院求学,毕业后赴
日本留学,师从日本汉医学家木村氏,在
东京明治大学期间攻读
政治经济学,获
学士后转入九洲医科大学,潜心学习西医的基础理论等,1919年,在东京学习期间,因患
胃病,经日本著名医院诊治年余,辗转专科医院10余所,毫无寸效,竟成疾。后经日本医学家木村氏等以日本汉医”治之,以及托友人李君返国,根据他所告知的胃病症状,在上海配制中药一单,寄日本给他服用,竟愈,于是他改变喜新崇洋之观念,萌发研究中医的想法,他开始在日本得汉医学家木村氏的指点,刻苦攻读日本人所称的“汉医”。
1923年回国后,他谢绝仕途,仍继续钻研中医。在国内拜何廉巨、
张山雷、
张锡纯等名中医为师(其中跟张锡纯老先生学习的时间较长),得益于他们的教导。他对家人说:他在请教江浙名中 医时,听说
叶天士(天士)曾拜访17个名师,最终成为当时有名的中医,因而立志要超过前辈。所以先后对当时国内名医南至
广东省,东至
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西到
四川省,
西北到
山西省、
陕西省,北至
河北省及东北奉天(
辽宁省)的各地名医都曾登门求教过。同时还注重西医诊治疾病知识的学习,与沈阳西学中的
阎德润(著有《伤寒论评释》)和广东西学中的名医师
张公让都有交往。并跋涉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湖北、四川、
贵州省各地山、河、林、野,鉴识药物。师出名门,学识渊博,对中医的内、外、妇、儿、五官、外伤等科都有研究。在诊务中,精辩证,审异同,考据百家,立治法,选方药,独具匠心,故悬壶伊始,即负盛名,贵阳人誉称为四大名医之首。
1939年,由于当局政府下令取缔中医,中医药机构一律不准立案,王聘贤主持的传习所被砸,校产被占,连药物书籍也被劫。他历经数月,几经周折,终于通过政府考试院的考试,取得了中医师证书和开业执照,得以重新开业。
1942年-1947年任
贵阳市中医师公会常务监事、考试院西南区专门技术人员考试襄试委员,
贵州省中医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0-1965年曾任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所长、贵州省人民代表、贵阳市政协委员等。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所创建时,将他自己一生所收藏的历代医学书籍、文献数千部,以及全部二十四史和大量的考据、参考书籍,无偿地赠送,供中医工作者公用。
1965年,王聘贤在贵阳病故,终年68岁。王聘贤及其后人把用重金赎回的中医珍籍、巨册装、大彩绘、毛笔手书的明代皇宫中的御书《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献给国家,2015年,王聘贤的后人——加拿
圭尔夫大学王方矩教授将全套书籍的影印版本捐赠给
中国药科大学,说到这部存世孤本,王方矩感慨,其外公王聘贤曾多次舍命护书最终让这部国宝级医书保存了下来。
王聘贤一生酷爱中医,济世救人,同时热爱收藏和研究中医古籍与文献。他能花重金购求《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说明他识宝懂宝。他能不惜生命去保护该书,说明他是重宝爱宝。最后他无偿地将该书捐献给国家,使该书在当今重新问世,说明他深明大义,胸怀的是整个中医界,不为一己之私隐匿国宝。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和上海辞书出版社赠送
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一套影印本的《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珍藏于该图书馆古籍室。
1938年,王聘贤精研四大名方(
乌鸡白凤丸、逍 遥 丸、
四物合剂、
六味地黄丸),取精华,去不足,创制一代妇科名方
妇科再造丸。诸药合用,肝肾心脾同调,气血阴阳俱补,温养了几代女人,也是一代名媛
宋美龄的闺中之宝。
王聘贤治学严谨,造诣颇深,著有《伤寒论考评》、《鱼孚溪医论研究》、《
舌诊研究》、《神农本草经研究录》、《解本草纲目拾遗》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