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平
安徽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原所长
汪天平,男,汉族,1963年3月出生,安徽省望江县人,医学博士,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曾任安徽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兼职教授。系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血吸虫病、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研究。
职务任免
2023年4月,汪天平同志被免去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职务。
科研成果
汪天平参与和主持过国家医学重点攻关课题、总理基金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JRMC、TDR、IH、WT等资助的重大研究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3等奖6项,参与和主编寄生虫学专著6部,在国内外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论著百余篇。
主要论文
人物事迹
作为一名老党员,关键时刻,他总能率先垂范,勇于担当,多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也是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他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也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就是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主任医师。202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
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挺身而出,临危受命,担任安徽省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总领队,团结带领来自全省的8批1362名援鄂医务人员,奋战在武汉市7家医院和4家方舱医院,在抗疫前线用忠诚、担当和奉献书写了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迹。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挑重担
1月24日,安徽省卫健委发出“行动起来,到一线去”的动员令后,他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请缨。
1月27日,大年初三下午13:30左右,他接到带队驰援武汉的电话通知后,没有丝毫犹豫,闻令即动,留给他准备时间不足3小时。在高铁上,他就争分夺秒地开始工作。一面联络武汉,做好后勤安排,一面成立临时组织,为抗疫工作做准备。凌晨抵达酒店,他不顾旅途劳累,精心安排队员住宿,及时与国家卫健委取得联系,明确医疗队的任务,并连夜做好培训准备,直到凌晨3点才休息。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抵达武汉次日,他就组织人员与所援助医院进行对接,不到2天,在没有隔离带、没有缓冲区,甚至基本的清洗、消毒都不具备的条件下,他和战友们攻坚克难、创造条件,新建了重症监护室,使危重病例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不到3天,他就带领队员接管东西湖区人民医院3个病区81张病床和太康私立医院130张病床。
抗疫前线日夜奋战,忘我工作
在抗疫前线,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日夜奋战,忘我工作。他利用休息时间精心编写了《安徽援鄂抗疫医疗队工作手册》,建立了党建管理、应急处置、信息上报等制度,确保医疗队综合协调工作顺利开展。每天晚上都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分析讨论治疗中出现的问题,组织专家远程会诊、引进最新治疗方案,发挥中医药作用,竭尽所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主动对接区卫健委,亲临一线,关口前移,承担社区隔离点、发热门诊巡查指导和病例甄别任务。每天清晨,坚持为上班的队员送行,在他们奔赴一线之前,为他们加油打气。为了增强队员们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他改编了几首歌曲,鼓励大家放声歌唱,以期驱散疲劳,提振精神!防疫和生活物资匮乏,他就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协调,哪怕是一个苹果、一瓶牛奶,也要争取送到队员们手里;不分白天黑夜穿梭于机场、火车站、酒店、医院之间,接送新队员,培训新队员,做好住宿、交通、饮食等后勤协调保障;队员们心理压力巨大,他就开通暖心热线,让大家的情绪有一个出口;队员过生日,他都要组织庆祝,队员生病,再忙,也要电话里问候一声。
在武汉的65个日日夜夜,他的手机微信、语音留言、电话二十四小时叮咚不断,队员有事总喜欢向他倾诉,他也不厌其烦耐心解答,深夜来电让他瞬间清醒,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遇到突发应急事件就得通宵达旦,责任和压力是难以想象的,因连续超负荷工作,感冒了,也不能休息。可能水土不服,经常拉肚子,外衣被消毒液烧坏,双手被烧伤,早已身心疲惫,仍然咬牙坚持。
大力推行“安徽打法”,成效显著
他十分注重发挥安徽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采取“分期分症,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的原则,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医疗队中医专家优势,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他的带领下,安徽医疗队成功主持实施了世界级高难度操作的危重症救治行动;率先发起的方舱广场疗法(“药物治疗+活动锻炼+心理辅导”的综合疗法)疗效显著,且广为传播,成为网红;坚持防治结合,关口前移,对隔离点、门诊和卫生院开展巡回医疗指导,在医疗队中独树一帜。他组织制定的优化院感控制流程,细化舱内规范,强化队员生活管理的“三化方案”,确保了队员“零感染”。
在湖北抗疫期间,他带领安徽医疗队累计管理床位2166张,收治患者3156例,其中危重症达745例。救治数量和质量名列前茅。医疗队收到患者、组织和单位数百封感谢信和锦旗。安徽医疗队的工作获得国家、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旗帜鲜明抓党建,凝心聚力强队伍
在抗疫前线,他十分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刚到武汉的第二天,他就紧急请示安徽省卫健委党组,请求成立党总支,很快得到省卫健委党组的同意,他担任临时党委书记,下设11个支部,党员人数达到496人。在他的组织、鼓励和号召下,队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医疗队中共有524名队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共有130名队员在前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安徽医疗队中年龄最大者之一,但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感动着队员,队员们在微信群里经常为他点赞,亲切地称他“汪老师”“男神”“最可敬最可爱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安徽医疗队在新冠肺炎防控中,发出了安徽声音,树立了安徽形象,展示了安徽力量,作出了安徽贡献。他在医疗队中最先出征,最后撤离,在抗疫前线奋战了65个日夜,为打赢武汉会战发挥了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业绩
汪天平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日本血吸虫防控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作为我国血防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为安徽省和全国血防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参加全国血吸虫病有关政策、方针、技术规范和方案的研讨和起草工作,是多部血吸虫病防治重要文件和技术方案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在血吸虫病防控中很多学术观点和防治策略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采纳,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尤其是重点参与的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研究——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实现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由以化疗为主向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转变,为我国血防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血吸虫病诊断方面,他组织本所专业骨干研制的血吸虫病诊断试剂,连续多次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并率先通过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注册,被指定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的查病试剂,该试剂为我国血吸虫病规划目标的实现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国家卫健委疾病控制专家委员会寄生虫病防控委员和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委员,他积极推动棘球蚴病等其他寄生虫病防控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摸清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流行情况,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全国17个省份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专家组专家,他克服高反不适,深入藏区一线开展了大量的现场流调指导工作,同时还积极部署,先后从全省选派了多名专业骨干前往西藏开展流行情况调查、患者筛查等工作,为推进西藏包虫病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此荣获了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先进个人,受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通报表扬。
作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他致力于防治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围绕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科技攻关计划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重点课题30余项,十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他尤其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于本所青年职工,他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要求大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多思考、多钻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科技引领防治。多年来,在他的持续推动下,本所青年职工积极围绕脑血吸虫病、肺吸虫、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属钩虫病寄生昆虫,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工作,为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汪天平同志不愧为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为时代楷模。
所获荣誉
1、获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
2、安徽省江淮汽车十大杰出青年。
3、安徽省先进工作者。
4、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5、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二等奖
6、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7、“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8、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0、荣获省院士专家联谊会2013年度“优秀专家”。
11、2010年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12、全国先进工作者。
13、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
14、入选2020年6月“安徽好人榜”。
15、2020年8月3日,被列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拟推荐对象名单。
16、2020年9月8日,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17、2020年9月8日,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18、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7月“中国好人榜”,被评为“敬业奉献好人”。
19、2020年10月23日,被评选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
20、2021年10月,被表彰为“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21、2023年1月3日消息,入选安徽省第一届省级公共卫生首席专家人选。
参考资料
汪天平.中国知网.2024-11-07
目录
概述
职务任免
科研成果
主要论文
人物事迹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