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会馆
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
山陕会馆,即明清时代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业人士在中国各地所建会馆的名称。由于多数会馆都供奉神灵并定期祭祀,且布局与神庙类似,许多会馆会被命名为“某某庙”或“某某宫”;而几乎所有的会馆都供奉关羽,故而有相当数量的“山陕会馆”别名为“关帝庙”。
明朝中期之后,徽商逐渐崛起,为了与之抗衡,陕商与晋商联手合作,建造“山陕会馆”来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利益;至清朝,山陕会馆的发展达到顶峰。中国共有山陕会馆600余个,大多属于商业经济类型的会馆,唯独北京的88个山陕会馆属于政治文化类型的会馆。山陕会馆数量最多的省份当数河南省,共90个。在600多个山陕会馆中,始建于明代的约22个,始建于清代的约513个。山陕会馆的建筑群布局紧凑且错落有致,其装饰形式多样,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和彩绘等。这些建筑都遵循中心轴线的设计原则,强调序列感和仪式感,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前导空间、观演空间、祭拜空间和生活空间。在中轴线上,通常会安排照壁、山门、戏楼、大殿、拜殿、春秋楼等建筑。
山陕会馆在200多年的历史里,为同乡提供了济困扶危、解孤悬异地之苦,还在办学兴商和服务当地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此外,它对山陕商人的福利事业贡献巨大,同时对民间商业行会也实施了一定程度的监督,并对商人的个人行为和道德标准提出了较高要求。关羽作为山陕会馆的行业神和“财神”,其信仰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会馆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这有力地促进了山陕商人的商业活动和发展。现存的山陕会馆遗址,保存完好的不多,较为典型的是以下几个,社旗山陕会馆于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山陕会馆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
“山陕会馆”非狭义上的山陕会馆,而是一个统称,即为山西省陕西省两省商人建立的会馆。山陕会馆的命名最为典型的是“会馆”之前加上“地名”或者“行业名”以及其他别称或者俗称。其命名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联省会馆命名,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省份商人合建成的会馆。商人合建的称为“山陕会馆”“陕山会馆”“秦晋会馆”。“山”“陕”在命名中的排序由当时当地的山西商人以及陕西商人的势力和地位决定,势力较大、地位较高的往往排在前列。有由三个省份商人建立的会馆,如开封市的“山陕甘会馆”,原为“山陕会馆”,后因甘肃省商人加入而易名为“山陕甘会馆”,成为山西省陕西省、甘肃三省商人共有会馆。另外,还有湘潭市北五省会馆,是清朝康熙,由山西、河南省、甘肃、山东省、陕西北方五省的旅潭商人集资合建,故称北五省会馆。
各省会馆命名,即由山西、陕西两省人分别建立的会馆。如由山西商人独自兴建的会馆,取名为“山西会馆”“全晋会馆”“三晋会馆”“晋翼会馆”等,由陕西商人独自兴建的会馆取名为“陕西会馆”“西秦会馆”等。
以州县命名,即山西、陕西各州县商人联合兴建的会馆。如山西省的“太原会馆”“临汾会馆”“曲沃会馆”分别由太原县临汾市曲沃县商贾商绅创立;同样,陕西省的“三原会馆”由三原县商贾建立,“泾阳会馆”由泾阳县商贾建立,“汉中会馆”由汉中县商贾建立。
以行业名称命名,即从会馆名称直接反映商人所处行业。如陕西龙驹寨的“船帮会馆”“马帮会馆”等。
以庙命名,即会馆名称本身不含“会馆”二字,而是以“庙”命名,虽不具会馆之名,却承会馆之实。通常这样的名字为俗称。从表面上看,这是最为特殊的命名方式。但从山陕会馆发展历程的角度解读,却并不特殊。在笔者调研的山陕会馆中往往还有别名,如“山陕庙”、“关林”、“三义观”、“财神庙”等。这类命名多见于“以庙为馆,馆庙结合”的会馆,如丹凤县的“船帮会馆”又称“花戏、乌鲁木齐市的“关帝祠”、河南叶县的楼”。还有朱仙镇的“大关帝庙”“山陕庙”、宁夏银川的“三义观”、湖北阳的“山陕庙”等。
其他命名。在这些会馆中,还有一些命名带有特殊性。如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所有山陕会馆均以“社”命名,并采用“地名”前缓,这些地名基本是县级地名如“盂县社”“介休社”“宁武社”等。
历史沿革
创建背景
山西省陕西省,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山陕商人从“食盐开中制”政策中获得机遇,商业开始起步。随着商帮的不断发展,各地的山陕商人分别开设了各种商业行会,包括杂货业、木制业、皮货业、成衣业、理发业、锻制业、钱庄业、银行业、当铺业、油漆业、生肉业、酒饭业、医药业、修鞋业、毡毯业、碾米业、面粉业等,涉及种类多而广。会馆起初的性质属于交通运输需要的服务场所。商人还是在流动人口中占有大多数。
从明代末期到清代初期,这是经济和商业贸易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地区性的商品交流大量增加的时期。另外,明末清初时的战乱引起大量的人口迁移流动,这样,就使得商业性和地域性的会馆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甚至延伸到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
发展历史
由于传统社会商人处于社会底层,虽然山陕商人财力雄厚,但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甚至外来的山陕商人会受到当地商民的欺侮。如明代弘治年间宰相叶淇代表安徽人利益,实行“盐法改制”和“输银于运司”,为徽商从事食盐贩运提供了便利,徽商便在准扬盐场崛起,市场范围压倒了秦晋人,迫使秦晋商人联手与徽商对抗。由此,山陕商人在各地兴建会馆,以金钱为武器,展现经济实力,求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很多的山陕会馆成为背井离乡的商人们分散乡愁,感受家乡文化的绝佳之所。如西秦会馆修建就是由于“客子天涯,表稀里散,情联桑梓,地据名胜。剪棘刊茅,壮丹台,则又怀睦亲以敦本,于礼协,于情安·····此西秦会馆关帝庙所由建与”。这是西秦会圣帝庙碑记中的记载。同籍商人在乡土亲情的联系下团结在一起,特别是与同籍官员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并在同籍官员的保护之下,彼此合作,各取所需,更进一步促进了会馆的兴建与发展。
清代,山陕会馆的发展达到顶峰,全国各地几乎无处不有山陕会馆。洛阳市完整保留下来的山陕商人建立的会馆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山陕会馆,为山西省陕西省两省富商大贾集资所建,俗称“西会馆”;是始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的潞泽会馆,为山西潞安、泽州两府同乡商人集资兴建俗称“东会馆”。清代潞、泽两州两地商人在洛阳营建同乡会馆,作为越王屋山、渡黄河后,南下经略江淮的重要馆舍,潞泽会馆就此诞生。在一些小县城,甚至村落,也同样有着山陕会馆,同样是处在江、河、湖水岸,处于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或转折点。
中国共有山陕会馆600余个,大多属于商业经济类型的会馆,唯独北京的88个山陕会馆属于政治文化类型的会馆。因为这些会馆大多是官商共建,如三原会馆、宁羌会馆、汉中会馆等就是典型代表。山陕会馆数量最多的省份当数河南省,共90个。数量在10个以上的省份有河南、北京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山东省四川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安徽省辽宁省等16个省份,其中前5个省份中山陕会馆数量都在50个以上。在600多个山陕会馆中,始建于明代的约22个,始建于清代的约513个。
代表会馆
会馆文化
建筑特色
山陕会馆采用了明清宫廷式园林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古建筑的雄浑壮观和南方古建筑的严谨柔美。比如,聊城山陕会馆内部有大大小小十九碑雕较为完好的保存至今,有三十个石刻方檐立柱,浮雕透雕的工艺精妙绝伦,以十二座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狮子、赑屃、瑞兽麒麟等作为柱础,在殿内外尚有十二副石刻画,图案多为人物、花鸟、山水等。数以百计的柱础上用花鸟草木作为装饰,全部为石刻作品,其中在木柱、石柱、匾额上刻有精美的楹联、文字,端庄的正楷与行云流水的行书相互照应。
木雕装饰艺术
山陕会馆的木雕装饰明显的体现了清朝时期时木雕的风格。如山陕会馆内的“山门额枋木雕”“戏楼墙壁木雕”“关帝大殿额枋木雕”等。工匠以自身高超的雕刻技术与木材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以及空间里彰显出了木雕的无限的魅力。并且木雕装饰的选题非常的广泛,多使用人民群众喜爱且熟悉的事物,同时为了追求美观以及展示一定的物质精神文明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一般还会采用一些比较抽象的图案。
石雕装饰艺术
山陕会馆的建筑主要采用木质结构,但鉴于木材易受潮湿腐蚀、火灾以及物理撞击的破坏,因此,在建筑和设计中广泛采用了更为坚固耐用的石雕元素。由于石雕具有较高的耐候性和抗损能力,它通常被应用于建筑的底部、台阶、柱子等部位,这些地方更容易受到水分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石雕不仅增强了建筑的实用性和耐久性,也因其美观和精细的工艺而受到工匠们的青睐。
砖雕装饰艺术
山陕会馆就是将砖雕运用在了整个会馆的建筑之上,如砖雕走兽等,使得整个会馆更加的辉煌。山陕会馆内的砖雕,以其独特的设计构思以及灵活多变的特点,让其在数量较多的木雕和石雕中被人注意到。砖雕配合石雕以及木雕让整个建筑变得更加富丽堂皇,砖雕在会馆建筑中更是起到了一定的点睛作用,让人们注意到了会馆中各个小部分的魅力。砖雕的雕刻技法主要是以浮雕和圆雕为主,对比于雕刻手法较多也更为细致的于木雕和石雕, 砖雕的雕刻手法就比较的单一化了。
会馆功能
经济功能
山陕会馆的建立,将秦晋地区的商人以及众多行业商联结起来,山陕商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注重道义,这种对“利”与“义”平衡的追求使得他们能够保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与兴旺。他们利用山陕会馆这一平台来划分商贸区域、规范经营手段、控制商品价格,并在行内协同商人的利益,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规。这些规则不仅约束了商人们的经营行为,还有助于维护公平交易和商业道德。而且加强了商业社区内的团结和协作。依托故乡的关系网络,山陕商人将其贸易活动扩展到全国各地的战略关隘、重镇和商业都会,以及繁华的集市。在他们的鼎盛时期,山陕商人的贸易活动甚至跨越国界,延伸至博克多汗国俄罗斯朝鲜等邻近国家和地区。
社会功能
在200多年间对同乡济困扶危、解孤悬异地之苦、办学兴商、服务当地,促进山陕商人为福利事业做出贡献。对商人个人言行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如以下行为被严厉禁止:宿娼纳妾、酗酒赌博、吸食罂粟、接眷外出、擅自开店、投机取巧、私自放贷、买空卖空、款借亲友、懈怠号事、涣散无为、苟且偷安等。明清时期,商人面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希望通过神灵来去恶扬善,以“头上三尺有神明”的期许来召唤规范、诚信的市场行为。
政治功能
山陕会馆是最早制定商业诚信规则的民间商业行会,会馆有关记述商业道德规则和会馆兴建活动的碑刻有7块,其中立于清雍正二年、重刻于清同治元年的《同行商贾公议秤定规概碑》,致力于统一度量衡,维护公平公正的行业秩序;立于清乾隆五十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内容涉及不搞虚假包装、反对不正当竞争、禁止拉客宰客、不得缺斤短两等;立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的《过载行差务碑》,不仅规范商人,也监督官府;另外4通石碑,将兴建会馆捐资商号、数额及开支情况精确到两、钱、分,予以公布。这些严格实用的商业规则和精细入微的财务公示,都是“诚信为本”精神的直接展示和褒奖弘扬。
开发与保护
开发
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主体建筑依次是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和春秋楼,现存亭台楼阁130余间。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山陕会馆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2006年,洛阳山陕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依托洛阳山陕会馆建成对外开放。
保护
山陕聊城会馆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是山西省陕西省客商集资合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长期自然风化、雨雪侵蚀及门前道路通行等影响,部分建筑物地基下沉,墙体酥裂倾斜,顶部房脊出现裂缝,屋顶的板瓦、筒瓦大部分龟裂断裂,出现漏雨等现象,对建筑木结构造成了破坏性影响。近期,山门脊顶裂缝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损坏程度已危及古建筑的安全。整体保护维修工程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对山陕聊城会馆进行维修,此次维修工程是山陕会馆最大规模的保护维修工程,是山东省文物保护百项工程之一,已具备申报2016年“全国古建维修十佳工程”的条件和实力。
参考资料
洛阳山陕会馆.洛阳博物馆.2024-04-17
陕商会馆.陕西省图书馆.2024-03-06
山陕会馆:神庙与会馆交融.浙江在线.2024-03-06
山陕会馆.凤凰卫视.2024-03-31
洛阳山陕会馆.洛阳博物馆.2024-03-06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3-31
荆紫关镇.河南省民政厅.2024-04-17
周口关帝庙.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4-17
郏县山陕会馆.平顶山市人民政府.2024-04-17
陕商会馆.陕西省图书馆.2024-04-17
陕商会馆.陕西省图书馆.2024-04-19
目录
概述
命名
历史沿革
创建背景
发展历史
代表会馆
会馆文化
建筑特色
木雕装饰艺术
石雕装饰艺术
砖雕装饰艺术
会馆功能
经济功能
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开发与保护
开发
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