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革命军荣誉第一师由第92师荣誉团、第190师荣誉团、湖南保安荣誉团及第50师荣誉队于1938年2月在湖南浏阳成立改编而成,宋希濂为首任师长。
伤愈归队的军人称为荣誉军人,荣誉师即由荣誉军人编成。
部队简史
该师于1938年2月于湖南浏阳成立。由第92师荣誉团,第190师之荣誉团一个团,湖南保安荣誉团及第50师荣誉队改编而成。宋希濂为首任师长,1938年5月宋希濂调第71军军长,林英接任,林英调补训处处长后,师长由原第2师师长郑洞国将军继任。1939年11月参加
桂南会战,
昆仑关战役,取得重大胜利。1944年进入
缅北滇西战役,浴血奋战,扬我国威。1949年1月10日被华东野战军在
淮海战役中歼灭。
隶属关系
第31集团军(1938年6月-1939年1月)
新编第11军(1939年1月-1939年2月)
第5军(1939年2月-1940年4月)
新编第11军(1940年4月-1941年9月)
第8军(1941年9月-1948年2月)
整编第8师(1948年2月-1948年9月)
历任主官
宋希濂(1938年2月-1938年5月)[驻湖南浏阳]
郑洞国(1939年2月-1940年4月)[湖南零陵]
汪波(1942年5月-1945年3月)[驻云南泸西]
周开成(1948年7月-1948年9月)
伍子敬(1948年12月-1949年1月)
军队简介
副师长胡家冀
参谋长舒适存
荣二团上校团长汪波
荣三团上校团长郑庭岌
补充团上校团长王文第
1939年12月,国民革命军队在广西昆仑关歼灭日军5000余人的战役,也称桂南战役。
1939年秋,日军为封锁中国后方,威胁
法国,禁止中国取道
越南运送物资,同时积极准备发动桂南战役,以侵占中国通往西南
大后方的沿海交通线。1939年11月15日,日军集结10余万人,由东京湾开拔,向广东北海(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举进犯。日军第五师团及台湾旅团主力在海、空军掩护下,在
钦州湾登陆。
11月16日登陆日军占领防城,1939年17日占领
钦州市。1939年11月24日,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在空军掩护下,攻占
南宁市。随后,日军北犯桂南要隘
昆仑关。昆仑关在南宁东北50公里处,山峦起伏,地势险要。从南宁至
柳州市的公路从此通过,是由桂南进入桂中腹地必经之道,是南宁的重要门户。
从1939年11月29日起,日本空军出动五六十架飞机分批轮番轰炸中国守军阵地。1939年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即以一个
旅团的精锐部队扼守,并在该关以北的仙女山、老毛岭、四四一、六五三、六○○、罗塘南等高地,以及立别岭、枯桃岭等地,修筑据点式的堡垒工事,企图固守。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1939年12月16日,国民党军第五军军长
杜聿明奉命率部担任对(宁)宾(阳)路的正面攻击,意在先行击破
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其作战部署是:以郑洞国荣誉第一师正面战斗;戴安澜第二○○师为总
预备队;
邱清泉新编第二十二师迂回敌后进出
南宁市以北,向六塘守敌攻击,以截断南宁、昆仑关交通联络,孤立昆仑关之敌。
1939年12月18日,
国民党第五军在战车、炮火掩护下,对昆仑关日军发起攻击。郑洞国师与日军展开
白刃战,首先占领仙女山。当晚,各部乘胜夜袭,相继占领老毛岭、万福村、四四一等高地,最后攻占昆仑关。
1939年12月19日午后,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进行反扑,夺取
昆仑关。双方展开反复争夺。
1939年12月27日,是昆仑关争夺战最激烈的一天,中国空军第三大队出动6架飞机支援陆军战斗。双方伤亡甚重。
杜聿明经过缜密的观测,了解昆仑关周围地形和敌阵地兵力火力,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其部署是:令第二○○师副师长彭壁生率部从公路左侧越过昆仑关,形成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公路两旁的丛林地带;郑洞国师则加强
右派攻势,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摧毁,并乘胜攻击,大败敌军。经过18天的激战,至31日日军被迫向九塘方面退却。
昆仑关战役胜利结束。据
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说,此役日军第十二旅团班长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旅团长
中村正雄在
昆仑关南5公里的九塘被郑洞国师第三团击毙。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之所以在
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
俄罗斯更强的军队。昆仑关战役是国民革命军正面战场自武汉失守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本次战役荣一师阵亡官兵1024人,其中:荣1团官13人,兵229人;荣2团官10人,兵308人;荣3团官14人,兵192人;补充团官12人,兵195人。[附1阵亡官兵名录]
荣一师在此战役中功勋卓著,还特别得到
中国国民党最高当局的特电嘉奖。
战役期间,著名剧作家
田汉先生曾亲到郑将军设在仙女山的荣誉师指挥所,他亲眼目睹了敌我惨烈厮杀、双方拉锯争夺的激烈战况,深为前线抗日将士气壮山河的英勇气概所感奋。
在
桂南会战之后调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江南岸编入江防军,2年之内长江不波,
日寇不敢正眼窥视湘西,即使在
枣宜会战之后的不利情势,荣1师依然虎踞鹰视,使日寇丧胆。
作为滇西反攻左翼的第11集团军于1944年5月29日分别从攀枝花渡、毕寨渡各渡口渡江后分南北两路攻击
龙陵县、松山。松山位于怒江惠通桥西北约6公里处,海拔2260米。
滇缅公路由
惠通大桥向西,环松山过腊猛街,经狭长起伏的冈岭滚龙坡而至龙陵。
日军以两年时间在松山腊猛构筑大堡垒群16座,小堡垒群5座,各堡垒间均有隧道直通,还有储备充足的粮服弹药仓库,其工事至为坚固。完整坚固的松山据点与
腾冲市、龙陵鼎足而立,是日军必守之地。
中国远征军攻击松山是由1944年6月2日怒江东岸的炮击开始的。
1944年6月4日,第71军第28师的主力开始向上松林阵地攻击,翌日即占领腊猛及竹子坡,同时切断腊猛与
龙陵县间的
滇缅公路。至此松山守敌与其
师团主力之间只能依靠无线电进行联络,此后3个月松山守敌一直处于四面被围的境地。松山之敌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虽
重炮连续命中亦屹然不动。至1944年6月20日,远征军第71军已伤亡1600多人。司令长官部急遣总
预备队第8军的精锐荣誉第1师赴松山战场,与新编第28师交替。第71军军长
钟彬亲自坐镇督战。
第6军的新编第39师亦南下到达松山附近,此时
惠通大桥经抢修通车,汽车日夜输送弹药于敌阵前数百米。7月4日以后,
中国远征军开始第二次攻势,占领了日军前沿阵地,还有空军配合,松山日军伤亡骤增。但远征军仍未能继续前进。司令长官部又急派第8军主力第82师和第103师从
昆明市奔赴松山,
卫立煌偕
宋希濂和美国窦恩
准将亲自到松山前沿视察。
1944年7月20日,第8军组织了一个非常坚强的尖兵团,由师长暂任团长,团长暂任营长,各级军官依次下降,开始第三次攻势,1939年8月2日占领了干路子阵地。日军失去了干路子阵地后,金光守备队长为提高守备队的士气,选精干士兵28名组成挺进破坏班,身着中国便衣趁夜袭击
中国远征军炮兵阵地,有数门山炮被毁。此后远征军仍以优势炮火在战斗机掩护下主攻关山阵地。同时从1944年8月初开始,以20天左右时间掘坑道至日军关山阵地之下,使用3吨TNT黄色炸药施行大规模爆破,至此松山日军核心堡垒完全摧毁。9月7日下午,隐匿山林的残敌全部肃清。为时3个多月
松山战役始告结束。当日,东京广播电台称:“腊猛(松山)守军全员玉碎。”
松山之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血战。整个战役使用总兵力先后达3个师,日军死伤1279人,而
中国远征军死伤为6763人,约1:8。后第11
集团军总司令
黄杰在其回忆录里写道:“实以松山地形复杂,蜿蜒数十里,敌人依据最强固之据点工事,凭险固守,虽经我空军炮兵之轰击,亦未能摧毁。”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在
淮海战役中(淮海战役),国民党第12兵团被围后,
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
徐州市、
蚌埠市增援无望,遂一面令
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
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
毛泽东对徐州敌军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11月30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
永城市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
纵队全力追击,12月4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
东北地区之陈官庄地区。12月6日,第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解放军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
黄维),挟一个(
杜聿明),看一个(
李延年、
刘汝明)”的方针,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
蚌埠市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
预备队。
12月12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此时,
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
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
12月17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
杜聿明等拒绝投降。12月下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1月6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10日将敌全歼,生俘杜聿明,击毙
邱清泉,李弥化装逃脱。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人物履历
郑洞国,1924年,顶用别人姓名考入中央军校第一期,11月毕业,任教导一团第二营第四连党代表,参加
国民革命军东征。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6月任第八团团长。10月至1928年3月,任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议。3月至同年10月任第九军教导团团长。
1931年底,他升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
1933年参加古北口抗战,同年秋,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
1934年6月,被派任第二师师长。
1937年,入庐山训练团受训,抗战全面爆发,即返第二师,参加保定会战。
1938年,参加
徐州会战,调任第九十八军军长,年底改任新编十一军(后改为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
1939年12月参见
桂南会战,一九四○年任新编第十一军军长,旋改任第八军(原新十一军改称)军长,参加
鄂西会战。
1945年8月,回国任
中国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
1946年3月,调任国民党
东北地区保安司令副长官,次年八月改任东北行辕主任。
1948年1月,他任新成立的东北“剿匪”司令部副总司令。
同年3月,他到
长春市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和
吉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十月在长春被部下挟迫(欲自裁,却没有武器可用)向中共投诚。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