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劲松,
侗族,1969年11月生于
贵州省。先后获
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学士、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电视广播中心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宣传(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2005年9月至2016年8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2011年5月起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2016年7月起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北航艺术馆馆长,2018年11月起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研究员。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
人物经历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理论与实践、
公共艺术、文化传播等,曾主持完成多项重点课题,主持或参与多所高校的公共艺术建设。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文学著作6部、学术专著3部、主编书籍十余部。
教育经历
驻校艺术家
蔡劲松在开课绪论中,介绍了艺文赏析教育项目、驻校艺术家计划及《中国山水画赏析与创作》课程的实施背景、方案及目的,并以“想象”“跨界”“滋养”三个主题词寄语同学,鼓励大家把握源自内心的艺术冲动和激情,将想象力作为创造力的前提和源泉,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交叉融合探索,注重丰富精神生活与培育人文艺术素养,努力成为具有艺术家气质和艺术修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驻校作家
该计划希望通过驻校作家与学员、通过学员中大学生与教职工及社会诗词爱好者之间不同层面的交流和碰撞,通过诗、词、楹联创作基本规则技法的传授分享与实践训练,使大家领略中华诗词之精髓,激发其文学创作潜能与思维,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认识,为促进大学人文素养教育、文化传播和服务社会公众做出有益的尝试。
个人作品
创作特点
主要思想
谈山水画创作
山的记忆
30多年前,我坐在家门口的小木凳上眺望,
乌江对岸的万胜屯山岭险峻,方圆数里绝壁陡峭,巍巍然横亘于眼前。我暗自惊叹,这山之高伟,这山之雄远,竟然把我的视线遮挡住了。那时候刚刚学会“屏障”一词,我曾造句道:“万胜屯山峰连绵不绝,如同
乌江河明珠思南的屏障。”那似乎是我认识山水的初始。然
王昌龄有诗云:“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我当时并未意识到,眼前的万胜屯山峰以及身后的五老峰,早已像潜潭暗流一样淌进我体内的毛细血管——山的记忆与印象,首先以“屏障”的姿态,在我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游走灵魂
乌江两岸的山峡,其实一直紧紧包裹着故乡的血脉,当然也时常左右我思维的脉动,浸润我游子般的心灵。我画山水画,每每面壁相向、铺陈宣纸,运笔走势之间,恍然隔空,心随山籁——在我的潜意识里,山是有灵魂的。她常常叫醒我,唤我的小名,引领我的笔端,淋漓尽致地岩陡坡、游走阡陌,我只身度外心却在场。正如我常对学生们所说,山水画创作最要紧的,是身心的自觉投射和精神的完全融入。
回归自然
我的人生历程告诉我,对故乡山水的随想及回忆的反复沉溺,其实正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创作方法,这或许带有点随意性、意象性,更多还属于精神描摹的范畴。我以为,这一范畴的确立与扩散,注定与个体生命经验及心灵轨迹相关联。庆幸的是,我生长过程中接受的自然馈赠,虽艰辛却饱满、富足,让我在我的人生哲学视域中,山如同穿越时空的意象存在,水则是时间深处的情感沉积。在我的自然生命历程中,山是精神之根,是朴拙的基因、挺拔的大地,时而沾染着灵气乃至霸气;水为灵魂之诗,是本性的音符、滋养的气韵,无时无刻透着深和惊叹……
人文山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中原地区传统山水画通常被认为隐含着某些神秘的文化气息和审美特征。
董其昌从梳理画史的面貌出发,将中国山水画归结为南北宗,认为“南宗画”即文人画,出于“顿悟”因此倍加推崇,而“北宗画”多从“渐识”即勤习苦练中产生。今天看来,这实在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超越困境、寻求突破的主观构建与历史误会。近代以来,在诸多研究中,宋元明清山水画家们的形象,都有着较深的文化学养。他们不谙世事,过着与世无争或无以为争的寂寞生活,山水画只是他们抒发胸臆、寄托情怀、排解郁结的一种途径。于是,他们常常被冠以文人画家的身份。概览传世宋元明清的文人山水画,我以为中国画的变迁其实是经历了一个从画人、画迹、画意到画史、画观、画魂的递进,这种递进又具有时代性、社会性乃至文化的通透性。在这个意义上,与其泛泛地将这些画家的山水画定义为文人绘画,还不如归类于人文绘画为好。
人文其实是一种见解和主张,是一种历史陈述和文化表征。人文当然更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涵养,一种朴质的、本源的文化自觉,一种对自然的观照、对生命的关切,以及对生生不息之生命景观的情感延续。
陈师曾曾言:“盖艺术之为物,以情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故而,人文山水画的核心或要旨,取决于画者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开掘和反省,在回溯传统的同时,是否怀揣对山水自然的赤诚和敬仰之心,是否不断注入人文价值和时代气度,是否在笔墨探索和艺术表现中寄寓精神理想与永恒的生命情感。
笔墨生澜
在我的山水画理念中,图景构成是自觉生发、自然奔涌而出的;笔墨意趣是抛弃华丽、远离浮华和炫技的;创作立场是具有心源性选择、生长经验与精神臆想指向的。
在时间深处,绘山外之山,寻本心的悟道。
在时间深处,临水中之水,养血脉之生气。
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望隔岸江山,我心澎湃;开掘造化,笔墨生澜。
主要成就
艺术创作涉及绘画、雕塑、
摄影。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或公开发表,被国内外大学、文化机构收藏。
人物事件
自由的知觉——蔡劲松艺术作品展
2009年在北京新文化艺术中心举办“自由的知觉——蔡劲松艺术作品展”。
2014年12月28日下午,“素履之往——蔡劲松马良书山水画展”在北京琉璃厂一得阁艺术城五层艺融美术馆正式开展。本次画展的策展人为陈兰,由
艺融美术馆主办,展览共展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蔡劲松、马良书两位学者型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山水画佳作60余幅,较充分地反映了他们在山水画传承创新路径上的探索、耕耘与丰硕收获。
本次展览展出蔡劲松的山水画作品包括《空山细雨系列》《山水梦系列》《山水寓言》《林深梦逍遥》《壁影秋声》《意在天壤间》《花桃漫碧岭》《青山音》《素履之往》等35幅,这些作品呈现出古拙而朴质、洒脱而厚蕴、诗意而灵动等特征。
蔡劲松认为,技术层面的山水画创作,不仅该知道从何处开始、又如何起笔,更为重要的是对怎样收尾、于何时结束应成竹于胸、昭然若揭。山水画,终究该浸润着自然的率性、人文的层级和时间的深度——尤其是,在时间的深处,山水可跟随笔墨的自由、畅达和贯通而进化,反之就会因笔墨的庸俗而黯然失色乃至消沉。
2015年4月23日下午,“诗意栖居——蔡劲松马良书山水画展”在台湾成功大学艺术中心成大艺坊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蔡劲松、马良书两位学者型艺术家为促进海峡两岸艺术交往与人文互动,增进两岸高校文化艺术交流而专门创作的水墨山水画联展。展览由成功大学艺术中心、成功大学博物馆、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