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草(
食虫类:Melica scabrosa Trin.),别名:肥马草、
猴毛草、枪草、猫毛草。为禾本科
臭草属植物。
臭草产于
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华东、
华中地区以及西南等省区,也分布至
朝鲜半岛。臭草生于山野或荒芜的田野。臭草须根细弱,较稠密。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叶鞘闭合近鞘口,常撕裂,光滑或微粗糙,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透明膜质,顶端撕裂而两侧下延;叶片质较薄,扁平,干时常卷折,两面粗糙或上面疏被柔毛。
复总状花序狭窄,分枝直立或斜向上升;
小穗柄短,纤细,上部弯曲,被微毛;小穗淡绿色或乳白色,顶端由数个不育外集成小球形;小穗轴节间长约1毫米,光滑;颖膜质,狭
披针形,两颖几等长,背面中脉常生微小纤毛;外稃草质,顶端尖或钝且为膜质,具7条隆起的脉,背面颖粒状粗糙;内稃短于外稃或
相等,倒卵形,顶端钝,具2脊,脊上被微小纤毛。
颖果褐色,纺锤形,有光泽。花果期5-8月。
多年生。须根细弱,较稠密。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高20-90厘米,径1-3毫米,基部密生分蘖。叶鞘闭合近鞘口,常撕裂,光滑或微粗糙,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透明膜质,长1-3毫米,顶端撕裂而两侧下延;叶片质较薄,扁平,干时常卷折,长6-15厘米,宽2-7毫米,两面粗糙或上面疏被柔毛。
复总状花序狭窄,长8-22厘米,宽1-2厘米;分枝直立或斜向上升,主枝长达5厘米;
小穗柄短,纤细,上部弯曲,被微毛;小穗淡绿色或乳白色,长5-8毫米,含孕性小花2-4 (6)枚,顶端由数个不育外稃集成小球形;小穗轴节间长约1毫米,光滑;颖膜质,狭
披针形,两颖几等长,长4-8毫米,具3-5脉,背面中脉常生微小纤毛;外稃草质,顶端尖或钝且为膜质,具7条隆起的脉,背面颖粒状粗糙,第一外稃长5-8毫米;内稃短于外稃或
相等,倒卵形,顶端钝,具2脊,脊上被微小纤毛;
雄蕊3,花药长约1.3毫米。
颖果褐色,纺锤形,有光泽,长约1.5毫米。
生于海拔200-3300米的山坡草地、荒芜田野、渠边路旁。生于地下水位较高的沙地上、山野或荒芜田野。农田、地埂、路旁、山坡林缘、荒地、苗圃、庭院、
黄河河堤上常见。喜暖热气候条件,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在群落中为伴生种,在个别地方可形成次优势种。常与
芨芨草、短柄草、赖草、
长芒草、
金色狗尾草、
丝颖针茅、小画眉草、
中华草沙蚕等禾草组成群落,植被总盖度70%左右。
在2002年出版的《
中国植物志》 第9(2)卷中 ,毛臭草(Melica scabrosa var. puberula Papp)为臭草的变种,与臭草的区别在于:下部叶鞘被长柔毛,圆锥花序稠密。
植物
种群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异质性是其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在
石羊河上游的高寒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和群落调查法,研究了
甘肃臭草单一优势种群斑块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和土壤水分特征。在4个发育阶段甘肃臭草种群的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即分布,土壤水分均呈现出从斑块中心向边缘增大的趋势;在斑块形成、扩散、稳定阶段,甘肃臭草斑块以类似"同心圆"的方式向周围土壤水分高的空间扩散,斑块半径由0.5m扩大至1.5m,
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由斑块中心向边缘递减;在衰退阶段斑块中心出现裸斑,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以类似"同心圆"方式从中心向边缘逐层递增。在
甘肃臭草斑块消长过程中,种群的分布格局和主要
生物学特征与土壤水分之间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对应关系。在中国兰州于3月下旬至4月出苗,4-5月分蘖、拔节营养生长,5月下旬至8月抽穗、开花、结果,7-9月种子陆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