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丕业,男,北京人,毕业于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0年9月至1999年12月任教于
广西艺术学院。1962年返京一年,在
罗忠镕先生门下全心钻研管弦乐配器法和交响乐创作.2014年11月18日10时,丁丕业先生在
南宁市安详离世,享年78岁。
丁丕业教授一生热爱音乐,自幼学习
手风琴和
钢琴,其作品多次在全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赛事中获得重要奖项,丁丕业同志,抱着他乐观的人生态度经历了坎坷的人生磨砺,走完他笔耕不辍的
音乐创作道路,留下众多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音乐旋律,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鲜活生动的音乐形象。这位来自北京的音乐家,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都挥洒在广西这片火红的热土上
丁丕业教授,
广西艺术学院退休职工、原作曲教授丁丕业同志,2014年11月18日10时在
南宁市安详离世,享年78岁。丁丕业,笔名金瓯,男,
汉族,广西艺术学院作曲教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广西音乐家协会第三届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37年生于北京。在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活动家,原中国音协主席
李焕之先生的培养下,从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应届考入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赵行道先生、
吴祖强先生。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丁丕业教授为人师表,厚德载誉,培养了
陆培(现
上海音乐学院特聘作曲教授,美国籍)、
陆建业(
广西艺术学院作曲教授)、
吴远雄(广西艺术学院作曲教授)、冼振中(广西南宁歌舞剧院一级作曲)、潘志飞(广西电台)、
林贵雄(广西艺术学院作曲教授)、
冼华(
广西歌舞剧院一级作曲)、罗赛芬(
厦门大学音乐学院)、王海鸥(考入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公派留学
苏联)、朱芸(北京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廖建国、王蕾(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韦东强(广西电台编辑,二级作曲)、女儿
丁铃(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教授)、潘汉林(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王梦灵(广西华侨
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潘汉超(柳州师范专科学院艺术系副主任)、刘友平(
柳州市歌舞团一级作曲)、何震(柳州市歌舞团)、谭勇斌(广西艺术学校教师)等一大批专业作曲人才。作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钢琴即兴伴奏的鼻祖,他培养了一批钢琴即兴伴奏方面的杰出人才,包括自己的儿子丁丁。他被授予
广西艺术学院“园丁奖”荣誉称号。
丁丕业教授一生热爱音乐,自幼学习
手风琴和
钢琴,1953年(16岁)起开始踏上
音乐创作道路,共创作各种
声乐、
器乐作品347首/部,作品编号达98号,公开发表了108首/部,成果丰硕。其中有
交响诗《糯王与偻》,交响
组曲《界山恩仇》等3部,
广播剧配乐《寻访龙隐洞等》6部,声乐套曲《侗寨酣歌》等6部,钢琴音乐会
练习曲《苗山三首》,钢琴小品《双声部民歌主题钢琴小品五首》,钢琴组曲《水墨画》,说唱性叙事套曲《红色小车伙》,舞蹈音乐《旅途之歌》等12首,电视剧配乐《百灵鸣春》等众多不同体裁的作品。他完成十余万字的编述与论著,出版论文《论器乐曲创作中的板块结构感》、《歌曲创作札谈》、译文《作曲家格斯维里多夫及其主要作品》等。编有《钢琴即兴伴奏》、《民族管弦乐法》等教材。
丁丕业教授的作品多次在全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赛事中获得重要奖项,如《京岛的小路》1987年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广播新歌创作奖、1988年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首届铜鼓奖等;还有《请进屋来喝杯酒》、《唱给故乡》、《骆越人的矮马》等作品获奖。其事迹被收录于40余种专家名人辞海类书籍中。
早年立志 潜心专修音乐丁丕业,祖籍
丰润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弟。1945 年上学,先后在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和北京
东城区北池子小学就读。在校学习音乐舞蹈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世界名曲,从小就喜欢唱歌的他,经常在文艺晚会上表演。1950 年考取了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时音乐课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 97 分。此时,他已立志学习作曲,在北师大附中继续就读
高中的同时考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生广播合唱团,任业务部长,同时开始系统的
乐理学习并进行
音乐创作。其间,著名作曲家
李焕之在歌曲创作方面给予他有益的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师生们也给予热情的帮助和指导。1955 年北京大、中学生文艺汇演时,由
叶佩英演唱,丁丕业钢琴伴奏,在北京天桥剧场公演了他创作的歌曲《采棉姑娘》 、《东方升起金黄色的太阳》 ,获得优秀节目奖,北京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次汇演的获奖作品专辑,《
中国青年报》对这本专辑进行了介绍和推荐。 1956 年,丁丕业考取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歌曲作法师从赵行道先生,和 声学先后师承刘烈武先生和
杨儒怀先生。1958 年到北京郊区
永丰屯开门办学,作曲课师承
吴祖强先生,作品分析师承
杜鸣心先生,复调师承段平泰先生,民族管弦乐法师承王树先生,西洋管弦乐法师承
陈培勋先生,
钢琴先后师从陆蕴芳先 生和李菊红先生。这些师长无微不至的教诲,自身如饥似渴的学习,奠定了丁丕业在
音乐创作和基本技能上的良好基础。大学本科这几年中,运动很多,学习秩序常被打乱,但由于老师们的尽心指教,丁丕业收获颇丰。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他在专业音乐创作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创作了一系列的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 品,出版了许多作品,如歌曲《运粮船》、《永远不会老》 ,钢琴作品《催眠歌》 等。南下
广西壮族自治区拓展音乐事业 1960 年,
中央音乐学院分配丁丕业到广西工作。从北京出生、长大、读书,很少有机会出远门的丁丕业,觉得毕业分配去得越远越好,更何况服从组织分配在那个年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当丁丕业得知时任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陈良同志正带队在京演出《
刘三姐》,住在北纬旅馆,他马上赶到那里,向陈良主任详细了解广西艺术学院的情况。陈良主任将学院的情况一一向丁丕业作了介绍。1960 年 9 月 11 日丁丕业离京,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 担任了管弦乐法的课程。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条件极差,但他仍勤于耕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创作了许多作品。初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那些年中,广西掌握美声唱法的女高音根本没有,所以他写出的作品都是送回北京演唱。北京中央乐团的女高音歌唱家
孙家馨,当年演唱了他的两组声乐套曲 《黑人组歌》 和 《达配的歌》 。
周广仁教授弹奏了他取材于《吴作人水墨画选》创作的
钢琴组曲《水墨画》。在广西的音乐会舞台上,他经常为
声乐们弹钢琴伴奏,为广西的男低音歌唱家
李志曙演唱的广西民歌编配并钢琴伴奏。由李广才演奏
壮族民族乐器
马骨胡、陈永禄弹奏
琵琶,加上丁丕业演奏钢琴组成的三重奏小组在音乐会上公演,引起强烈反响。随着对
广西壮族自治区了解的深入,广西这片具有肥沃民族
民俗音乐的土壤,深深吸引了他,更激发了他对音乐的挚爱,开始了辛勤的耕耘。利用假期,丁丕业多次下乡采风,跑遍了桂西、壮乡的山山水水。广西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接触到壮、汉、苗、瑶、侗、京等各民族的音乐,使丁丕业广开思路,民族民间音乐成为他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 1960 年起,丁丕业先后担任音乐系 58、59、60 级作曲班民族管弦乐法与西洋管弦乐法的课程。1962 年,丁丕业回到北京,在中央乐团进修学习,着重 研究管弦乐法和配器知识,大量接触乐队排练,对交响乐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1964 年担任六四级
声乐班
钢琴教学工作,又担任钢琴专业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 课教师。1965 年,“四清”运动开始后,一切教学工作停止。1970 年丁丕业被编入
广西艺术学院杂工组,在学院伙房喂猪。尽管那些年中,风起云涌、世态沉浮,但不管处境多么恶劣,他都没有放下
音乐创作这支笔,在最艰苦的年代里,他从没有离开过五线谱纸和乐器。难怪有人曾评价他: “丁丕业被砸成了破锣,仍然 是
当当网响。”1973 年 5 月,丁丕业调广西艺术学院舞蹈系任“基功”钢琴伴奏,其间他创作了大量舞蹈音乐作品。1978 年 5 月,调回音乐系担任作曲主课、曲式与作 品分析课程教学。1983 年担任
广西艺术学院附中基本乐理课程和作曲主课的教 学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后,他的
声乐作品,经常通过电台向国内和国外广播,有的 歌曲被翻译成外文演唱,在自治区和国内各种级别的评奖活动中多次获奖。丁丕业经常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各种级别的音乐会上演出,分享歌唱家们获奖的快乐。自治区电视台多次为他的演出录像,在文艺创作的大好春光中,丁丕业也迎来了创作的春天。他创作了大量声乐作品。其中《请进屋来喝杯酒》获 1984 年“祖国在前进”全国歌曲评选纪念奖,广西区
一等奖。正当丁丕业的教学、创作、科研、演出等方面都顺利发展的时候,1987 年 10 月他突患
中风、
脑梗死,病倒住院四个月。住院期间,丁丕业创作的歌曲《京岛的小路》在中央广播电台评选的 1987 年广播新歌的评选中获取了 5 项大奖, 《广播歌声》上刊登了此曲。
1988 年 2 月丁丕业出院后,左手左脚瘫痪,从此告别了舞台、录音棚,但 教学、创作、科研三方面工作都没有停止。重新担任音乐系作曲主课教学。创作的《唱给故乡》获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评比创作奖,《骆越人的矮马》获 1992 年广西广播新歌银奖。 1998 年 10 月、12 月,在学生刘友平、孙巍等人的大力协助下,他先后举办了
声乐作品、
器乐作品两场音乐会。他先后又培养了几届作曲专业的学生,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出版、出光盘及公演,科研论文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及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歌海》等刊物上。作品《告诉你,我的红土地》获 1998 年庆祝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44 年大庆
南宁市“美丽的壮乡”歌曲创作
一等奖。直到 1999 年 12 月,他才退休挂笔。岁月辉煌喜结累累硕 丁丕业从事
音乐创作 54 年中,创作有各种形式体裁的作品 340 余首(部) 。作品编号达 98 号。曾参加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20 周年大型歌舞《红日照南疆》 的音乐创作(合作)。写有
交响诗 《糯王与偻俫》 、弦乐
钢琴三重奏 《山歌与彩调》 、无伴奏合唱《西藏人民的歌》、钢琴
组曲《水墨画》 、声乐套曲《达配的歌》 、 《黑人组歌》 、《侗寨酣歌》 。写有《心声》等多部舞蹈音乐。为《百灵鸣春》 、《界山恩仇》等多部
广播剧、电视剧配乐。在《当代抒情歌曲续集》、《春潮曲》 、《春之 歌》 、《歌曲》 、《歌海》 、《广西民族歌曲精选》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多首作品。部分作品由中国唱片社制成磁带出版发行。歌曲译成外文,器乐曲配以外文解说,由中国国际电台、广西国际电台制成节目对外广播,录制过对本人的专访对外报道。作品多次获全国奖、省级奖。其中歌曲《京岛的小路》获全国 1987 年广播新歌创作奖、1988 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届
三月三音乐舞蹈节
音乐创作优秀创作奖,广西最高文艺奖——首届铜鼓奖。执教 40年,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如
陆培(现
上海音乐学院特聘作曲教授,
密歇根大学作曲博士毕业)、
陆建业(广西艺 术学院音乐学院书记,作曲教授) 、
吴远雄(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作曲教授) 、冼振中(广西南宁歌舞剧院一级作曲)等遍及海内外的专业作曲人才。丁丕业 30 余年活跃在音乐舞台上,担任钢琴伴奏、独奏。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台、
广西广播电视台录制了大量节目,是广西钢琴即兴伴奏的先驱,为广西培养了一批钢琴即兴伴奏的人才。完成 10 余万字的编述与论著,出版论文《论器乐曲创作中的板块结构感》 、 《谈音乐教育中的感觉培养》 、 《歌曲创作札谈》 等。译文 《作曲家格斯维里多夫及其主要作品》 、 《普契尼的童年与青年时代》 等。编有《钢琴即兴伴奏》 、 《民族管弦乐法》等多部教材。事迹被收录于 40 余种专 家名人辞海类书籍中。 2008 年 10 月,在
广西艺术学院建院 70 周年的“老音乐家纪念专场音乐会”上,丁丕业于 1962 年根据
苗族传说创作的
交响诗《糯王与偻俫》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首演,作品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使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丁丕业在专业上的深厚造诣。乐谱发表于
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流淌的旋律》音乐作品专辑中,为丁丕业的音乐人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