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草鹬(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ringa ochropus)为小型涉禽,体长20-24厘米,是一种黑白两色的内陆水边鸟类。夏季上体黑褐色具白色斑点。腰和尾白色,尾具黑色横斑。下体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白色眉纹仅限于眼先,与白色眼周相连,在暗色的头上极为醒目。冬季颜色较灰,胸部纵纹不明显,为淡褐色。飞翔时翅上翅下均为黑色,腰和腹白色,容易辨认。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附近,
平均海拔可达3000米左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在水边浅水处、
砾石河岸、泥地、沙滩、水田和沼泽地上。以
植物病原线虫、虾、蜘蛛、小蚌、
田螺、昆虫、
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稻谷。分布于
欧洲、
中亚、
阿尔泰共和国、外贝加尔湖、中国、蒙古、
俄罗斯、
地中海、非洲、
波斯湾、
伊朗、
日本和
菲律宾。
白腰草鹬前额、头顶、后颈黑褐色具白色纵纹。上背、肩、翅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羽缘具白色斑点。下背和腰黑褐色微具白色羽缘;尾上覆羽白色,尾羽亦为白色。除外侧一对尾羽全为白色外,其余尾羽具宽阔的黑褐色横斑,横斑数目自中央尾羽向两侧逐渐递减,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自嘴基至眼上有一白色眉纹,眼先黑褐色。颊、耳羽、颈侧白色具细密的黑褐色纵纹。颏白色,喉和上胸白色密被黑褐色纵纹。胸、腹和尾下覆羽纯白色,胸侧和两胁亦为白色具黑色斑点。腋羽和翅下覆羽黑褐色具细窄的白色波状横纹。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体色较淡,上体呈灰褐色,背和肩具不甚明显的皮黄色斑点。虹膜暗褐色,嘴灰褐色或暗绿色,尖端黑色,脚橄榄绿色或灰绿色。
大小量度:体重♂60-104g,♀60-107g;体长♂200-255mm,♀217-264mm;嘴峰♂32-37mm,♀31-38mm;翅♂131-147mm,♀133-151mm;尾♂50-63mm,♀54-67mm;跗♂30-38mm,♀30-42mm。(注:♂
雄性;♀
雌性)
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附近,
平均海拔可达3000m左右。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湖泊、河流、水塘、农田与沼泽地带。
在中国东北为
夏候鸟,其他地区为旅鸟和冬候鸟。春季于4月初迁到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末迁离繁殖地往南迁徙。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在水边浅水处、
砾石河岸、泥地、沙滩、水田和沼泽地上。迁徙期间也常集成小群在放水翻耕的旱地上觅食,尤其喜欢肥沃多草的浅水田。常上下晃动尾,边走边觅食。遇有干扰亦少起飞,而是首先急走,远离干扰者,然后到有草或乱石处隐蔽。若干扰者继续靠近,则突然冲起,并伴随着‘啾哩-啾哩’的鸣叫而飞。飞翔疾速,两翅扇动甚快,常发出‘呼呼’声响。
繁殖期5-7月。刚到繁殖地时多活动在林外开阔的湖边、河岸和沼泽湿地上,以后逐渐进入森林繁殖。通常营巢于森林中的河流、湖泊岸边或林间沼泽地带,也在林缘河边沼泽地及河边
小岛上的草丛中或疏林中营巢。巢多置于草丛中地上或树下树根间,也有报告营巢于树上。一般不筑巢,而是利用、鸽等鸟类废弃的旧巢。每窝产卵3-4枚,卵为梨形,桂红色、污白色、灰色或灰绿色,其上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4-42mm×25-30mm。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
亲鸟甚为护巢,若有入侵巢区者,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翔或站于附近树上鸣叫不已,直至入侵者离去。孵化期20-23天。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