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佛学院是由
南普陀寺会泉法师创办于1925年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学院,位于
福建省厦门市。
闽南地区佛学院也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以佛学为基本学科的汉语系全日制高等佛教院校。
闽南佛学院坐落于鹭岛厦门五老峰下,枕山面海,独攘胜境,是近现代著名的佛教院校,是弘扬佛法,培养佛家弟子的摇篮。佛学院设有养生院、图书馆等机构, 闽南佛学院为海内外培养了大批佛教人才。闽南佛学院从创办至今培养了约4000名僧才,为推动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现设研究生(硕士、博士)、本科、预科、养正院4个层级、5个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制分别为:研究生3年,本科4年,预科、养正院2年。
学院以民国十八年(1929)十月,
李叔同为闽院手书“悲智”为院训,劝导学生要具足戒定慧三学。闽南佛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高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培养人才。
历史沿革
南普陀寺地处
厦门市东南部,鹭岛名山五老峰下。坐北朝南,依山面海。
五代十国即有宗师结庐而住,称“泗洲院”,明初扩建为“普照寺”,
清代增建大悲殿,因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且在
普陀山海岛之南,故始易为今名。
南普陀寺后山有“五老凌霄”之美称,乃厦门八大胜景之一。山上林木葱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登高远眺,海空寥廓,浩渺无边;左邻
厦门大学,右毗理工学院,形成一个环境幽美,学习气氛浓厚的文化区。
南普陀寺原属临济宗喝云派师徒剃度的子孙世袭传承制道场,1924年,志存高远的转逢和尚,力主革新,将寺更改为十方选贤的丛林制,推选会泉法师为首届方丈。翌年于寺内创办
闽南地区杭州佛学院,并兼任院长。一九二七年,会泉法师三年方丈任期满后,礼请
释太虚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一九三四年春,为整顿
闽江学院学风,改进教学,
李叔同应邀前来,创办了佛教养正院,培养学生的僧格、僧德。一时使闽院精英荟萃,高僧辈出,为海内佛教界造就了众多优秀僧才。当代一些著名的佛教泰斗,如中国台湾的
释印顺导师、
菲律宾的瑞今大师,已故
新加坡宏船长老、广洽老和尚、演培大师、
马来西亚的竺摩法师等,都出自闽南佛学院。1937年抗战暴发,闽院被迫停办,12年间共培养出200多名出色僧才。
1981年,悲愿深切的
妙湛老和尚复办了停办已久的佛教养正院,1985年,在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新加坡宏船长老的关心支持下,又恢复了闽南佛学院。在老和尚的统理下,教育设施,教学素质,学院规模,均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重现了往昔的辉煌。
1997年,圣辉大和尚接任院长,学院呈现中兴景象。
2016年春,则悟大和尚接任院长,以身世界一流佛教院校为愿景,与时俱进地对闽南佛学院进行各项改革,让闽南佛学院承担起“如来使”的重担。
学院宗旨
以“爱国爱教,学修并重”为宗旨;以“学修一体化,学院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教学上坚持“八宗并重,五明兼顾”。
院训
闽南佛学院院训——悲智。
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萨,我观仁等,悲心深切,当更精进,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学,次第应修,先持净戒,并习
禅定,乃得真实,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犹如莲华,不着于水,断诸分别,舍诸执着,如实观察,一切诸法,心意柔软,言音净妙,以无碍眼,等视众生,具修一切,难行苦行,是为成就,菩萨之道,我与仁等,多生同行,今得集会,生大欢喜,不肤受,辄述所见,倘契幽怀,愿垂玄察。
学制
闽南佛学院的学制为:预科二年,本科四年,国际英语佛学班五年,研究生三年。
师资
闽南佛学院现有法师、教授总计62名,其中男众法师有21名,女众法师23名,聘请社会其他大学兼职教授18名。
学生
闽南地区佛学院学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寺院的出家众。学员须具有
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年龄在十八岁至三十岁之间,经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分设男众部和女众部。男众部设在
南普陀寺内,女众部设在景色秀丽的金榜山
紫竹林寺。
现有预科男、女众学僧102人,共计毕业男女学僧469名,分赴各地佛学院任教,或管理寺院,或在各地佛教会任职,更有不少优秀学员远渡重洋,到欧美及南洋等地弘扬佛法和求学深造。
课程设制
闽院的课程设置,本着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及中西结合的方针,加强基础,淡化专业,以便为毕业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设佛学、社会课程。
环境设备
闽南佛学院复办以来,在
妙湛院长的领导下,重兴寺宇、增建殿堂、新建禅堂、图书馆、添置图书,建造学生宿舍,法师楼等,使闽院规模不断扩大,设施日臻完善。1993年,闽院建成国内(大陆)较大的禅堂,供师生参禅修持使用,成为闽院师生重要的修持场所。
为了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与效果,充分利用和掌握电脑这门现代化技术。2001年9月,学院设置了男女众二个电脑室,现拥有电脑53台;各处室和法师个人也都配备了电脑,并且都上了国际互联网,供打印文件、查找资料、获取信息、提高通讯、办公管理等使用。还配备了投影机、实物展示台、DVD、
录像机等先进设备,辅助教学及各种大型活动使用。
闽院学报
闽南地区佛学院办院刊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十年代,会泉老法师创办闽院时,先后创办过《现代僧伽》、《现代佛教》、《佛教公论》等期刊,1989年,闽南佛学院继承闽院办刊的优良传统,创办了《闽南佛学院学报》。学报每年发行二期。2001年,《闽南佛学院学报》决定改刊为《闽南佛学》,由正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学术性刊物,每年出版一期。
图书馆
闽南佛学院从创办初期,老一辈办学者皆注重图书的购置和收藏。历史上的闽院曾有丰厚藏书,文革期间,寺院遭毁,图书被抄一空。1989年,太虚图书馆落成。2018年闽南佛学院太虚图书馆新馆开馆,新址在南普陀寺功德楼三楼,现馆内有七种版本的大藏经共九套,其他各种书籍约两万五千多册,其中包含近千册古版书、线装书等;除了经藏,馆内还有不少历史和古典文艺书籍,藏书丰富。
研究生
为了进一步培养高层次的僧才,发扬
闽江学院数十年来注重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造就一批跨世纪佛教的僧才,在长期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决定自1999年2月起,开设研究生教育,提高闽院的整体水平,并且已于2002年2月第一届七名硕士研究生通过严格的答辩毕业。
闽院第一届研究生班聘请到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方立天教授、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
杨曾文教授、
方广锠教授。现今第二届研究生班聘请了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赖永海教授、
四川大学哲学宗教系
陈兵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室
王雷泉教授。除聘请外校的教授外,还聘请了本院
济群法师、
向学法师,一共有九位导师。
这次在闽院第七届毕业生中共招收六名研究生,开设华严、
禅定学、唯识、三论、天台、佛学与儒学六个专业与宗教学原理、佛教文献学概论、中国古典名著选读、外语、文史专题讲座五门公共课。采用学分制,要求通过三年的学习,修满30个学分,最后通过论文答辩,达到爱国爱教、具有比较广博、专深的佛教知识、具有一定教学、弘法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相当于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水平的目标。
今天的闽南佛学院环境设备优良、经典藏书丰富、师资阵容强大、院务管理精严、教学制度健全、继承传统丛林生活等特色。已成为国内汉传佛教佛学院中规模最大、学员最多、教学设施完善的重点佛学院。欢迎广大僧青年踊跃报考。
历史情况
五 代
僧清浩,在五老峰山麓依岩结茅修行,称泗洲(岩),是为
厦门市(今厦门本岛)见于记载的第一座住僧山岩。
宋 代
治平年间(1064—1067年),文翠禅师在五老峰原泗洲(岩)旧址结茅禅修,改称“无尽岩”。
明 代
同安天兴寺觉光和尚燃指断臂,倡修苦行,被县官视为异端,流放鹭岛。时岛上无任何住僧寺院,乃暂居五老峰下宋僧禅修旧址无尽岩,并于岩壁亲题“息心断臂”四字,以明心志。
觉光和尚在无尽岩下谋建普照寺,殿堂毕具。到
洪熙元年(1425年),住僧达八九十人。
万历年间(1573―1620年)
寺僧雾云在普照寺上侧建碧云岩(又称石室岩),明末清初废。
厦门普照寺因寺租流失开始衰败,据崇祯十三年(1640年)太常寺卿
林宗载《田租入寺志》记载,普照寺至断臂禅师时“租乃大旺”,后因“农田水租多入豪右”,租入不足以供国课,因而香灯不继,当时住持老僧了蕴亦准备弃寺而去。林氏乃将其子所购寺租田种一石八斗献归寺方,并立碑以记其事。
泉州开元寺诗僧明光来厦驻锡普照寺,与名士
阮旻锡、叶名高等唱和,交往甚密,后得诸名士支持,重修普照寺,使香灯不灭,振作中兴,殿堂亦初具规模。
清 代
顺治十一年(1654年)
五月,黄宗隐元和尚及其弟子从
厦门市乘
郑成功商船赴
日本传教。
隐元后被尊为
日本佛教黄檗宗开宗祖师。
隐元和尚弟子木庵禅师应召从厦门东渡日本长崎,助其师隐元开建日本万福寺,寺为日本黄檗宗祖庭。木庵禅师后又在日本长崎、
平安京等地建寺十座,被尊为黄檗宗第二代祖师。
靖海侯
施琅平定台湾后驻镇厦门,捐俸为倡,重建普照寺殿堂,改称“
南普陀寺”,并在
大雄宝殿后新建一座专供观音菩萨的大悲殿。施琅恭请临济三十五代宗师慧日禅师住持南普陀寺,是为南普陀寺开山第一代祖师。
冬,南普陀寺开山祖师慧日禅师圆寂,翌年春,其弟子通意法师于寺后建慧日禅师舍利塔。
南普陀寺住持如渊和尚改太平观为佛教道场,称“太平岩”。又应
厦门市士绅之请,于南普陀寺西侧建龙王庙。道光年间迁至海边,改称龙泉宫。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六月,朝廷颁布废止僧人出家,官给度牒制度。从此,僧侣得以自由收度弟子,不受官府限制。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南普陀寺前竖立御制碑四块八段,并建四座碑亭以护,称“御碑亭”。碑文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亲撰,记述平定台湾
林爽文起事等战功。
与建御碑亭的同时,住持景峰和尚对梵宇殿堂进行全面翻新改建,改大悲殿为八角型亭阁式的大悲阁,采用闽南古建筑特艺无架柱结构的斗拱,层层迭架至结顶三重飞脊,称“
蜘蛛结网”。
道光十一年(1831年)
省已法师募资重修南普陀寺殿堂。
道光十二年(1832年)
七月初五日,
兴泉永道尹周凯及
进士杨庆琛、水师营将孙云鸿、
举人吕世宜朝参
南普陀寺,并在后山刻字留念。
漳州南山寺有情(真衷)和尚住持南普陀寺。
同治初,因
南山寺遭兵毁,有情和尚回
漳州市重修寺宇,召其徒佛乘来寺代住持。佛乘任上,也因协助其师修建南山寺,往来漳厦之间,不在时,寺务由监院代管。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喜参和尚由鸿山寺移锡住持南普陀寺,募资新修殿宇堂舍。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两次开堂授戒,十方缁素数百人前来受戒,促使
闽南地区道风日盛。
光绪三十年(1904年)
漳州佛化和尚应厦门广善堂佛教徒的邀请,率领弟子多人来厦,在荷庵小岛(今
中山公园内)启建水陆大法会,小岛为之拥塞,盛况空前。后佛化和尚应喜参和尚之请,住持
南普陀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十月初六日(10月30日),
美国海军额墨利提督率舰队访问
厦门市,清政府在南普陀寺前演武亭开会欢迎,联两国之邦交,诚一时之盛典。舰队某
炮舰舰长将三尊由南洋请来的玉佛坐像敬奉南普陀寺供养。
一代高僧虚云和尚为赴京迎请《
乾隆大藏经》(简称《
清敕修大藏经》)事,从
云南省来厦,邀请南普陀寺监院转道和尚协助;回程复经厦门,郑重委托转道协助办理藏经通过南洋运转云南事宜。
宣统三年(1911年)
是年,南普陀寺监院转道迁建慧日禅师和尚舍利塔于寺东侧凌峰山麓,并扩建左右两塔,左称“历代住持和尚宝塔”,右称“重兴南普陀性谛参和尚塔”。塔周建石栏、石阶,现仍保护完好,供僧众参拜。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
福建省成立“中华佛教总会福建分会”,
闽南地区同时成立“漳泉永龙汀佛教分会”,公推南普陀寺住持佛化和尚为会长,设办事处于南普陀寺。
民国二年(1913年)
民国七年(1918年)
民国九年(1920年)
转逢和尚任南普陀寺住持,并和监院性愿和尚合力募资重建大悲殿。
是年,性愿和尚于南普陀寺创办“景峰佛学社”,亲授《
大乘起信论》。
瑞今法师、广心为助理讲师,并礼聘居士杜万空任国文教习。每天听课学员达七十多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商人蒋以德居士捐献巨资,重修南普陀寺大雄宝殿和钟鼓楼。
民国十年(1921年)
4月6日,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南普陀寺东创建
厦门大学,由南普陀寺让出大片土地,作为厦门大学建校基地。
是年,会泉法师首次剃度女弟子宏定尼师,是为近代
闽南地区第一位落发出家
比丘尼。
民国十二年(1923年)
岁末,北京“中华佛化新青年会总会”总干事张宗载和宁道蕴居士,应邀来厦,协助开展佛化运动。
民国十三年(1924年)
3月,
厦门市佛教居士叶青眼、蔡吉堂、王振邦等人发起组织“闽南佛化新青年会”,成立“佛化新青年世界宣传队”,创办《佛音》会刊,组织“念佛会”、“演讲会”,在厦门以至
漳州市、
泉州市各地,开展广泛的“佛化”宣传。在闽南佛教史上,首开厦门佛教居士登坛说法新河。
是月,住持转逢和尚将原临济宗喝云派所属的
南普陀寺,改为选贤制的十方丛林,推选虎溪岩派的会泉和尚为首任方丈,首次打破
闽南地区佛门子孙传承制度,填补厦门寺院历史上没有十方丛林的空白。
民国十四年(1925年)
秋,转逢和尚协同南普陀寺方丈会泉和尚创办闽南佛学院(简称“闽院”),为
福建省第一所新型的僧伽教育高等学府。会泉兼任院长,聘请安徽佛教学校导师
释常惺为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于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学院举行开学典礼,首届共招收学僧74人,分“普通科”与“专修科”。后又增设“小学部”。
民国十五年(1926年)
10月18日,
释太虚首次来
厦门市,会泉和尚、转逢和尚及居士蔡吉堂、王振邦等在
南普陀寺举办盛大欢迎会,太虚法师对南普陀寺创办佛学院和闽南佛化新青年会的弘法活动十分赞赏。
是年,会泉和尚在南普陀寺启建水陆大法会。
民国十六年(1927年)
3月,南普陀寺首届方丈会泉和尚三年任满,推举太虚大师继任。公推转逢和尚往
上海市礼聘。
4月29日,太虚大师应聘来厦,就任南普陀寺第二届方丈兼闽院院长。
9月27日,
释太虚主持闽院秋季开学典礼,并为学僧讲《救僧运动》。
年底,闽院少数学僧乘院长太虚大师和副院长常惺法师不在时,煽动反对常住的风潮,局面混乱,一时失控。太虚大师闻讯,指派弟子大醒、芝峰、寄尘等法师来厦处理学潮和进行整顿。组织临时教务委员会,制订组织大纲。以
大醒法师为临时教务委员会秘书,广甫为会计,广箴为庶务,笑溪为书记。聘蕙庭、会觉、陈定谟、郝内衡、神田、芝峰、大醒、寄尘为教授。经过一番整顿,学僧所剩无几,学院暂时停课。翌年七月,学院出台新规章,向全国发布招生简章,招取新学僧。
民国十七年(1928年)
3月,闽院创办《现代僧伽》月刊。
8月,
释太虚赴欧美弘法,历经荷、比、法、德、英、美各国,次年回国。
南普陀寺务由转逢长老代理,闽院事务由觉三法师代理。
11月4日(九月二十三日),南普陀寺观音殿香炉失火,导致全殿焚毁,都监转逢和尚等发起募捐重建,历时四年有余,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月1日落成,改名“大悲殿”。
是月,著名高僧
李叔同首次入闽,小住南普陀寺,受到会泉、性愿诸法师热诚接待。弘一法师原欲往
泰国行脚,因陈嘉庚胞弟
陈敬贤居士挽请鹭江小住,后因身体不适,移太平岩静养,从此与闽院深结善缘,长期居留。住寺期间,弘一法师手书《悲智训》赠闽院学僧:“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俱足,乃名菩萨。我观仁等,悲心深切。当更精进,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依此智慧,方能利生。”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是年,
释太虚游历欧美各国归来,亲自主持闽院工作。闽院选拔学院英文成绩较好的学僧,另成立“锡兰留学团”于漳州南山寺学习英文以备留学,并改南山学校为闽南佛学院第二院,又将厦门闽南佛学院丙、乙二级一部分学僧转学入第二院。
会泉和尚应邀赴台湾龙湖寺讲经,并协助举办水陆大法会。
《现代僧伽》改为以两期合刊,每月出一号,逢1日出版。
民国十九年(1930年)
2月,太虚法师在闽院为学僧讲授《大乘位与大乘各宗》、《西洋哲学与印度哲学概观》以及《建设现代中国僧制大纲》。
3月13日,
释太虚为闽院学僧讲《弥勒经大意》。16日,太虚法师在
南普陀寺开讲《普门品》,至观音诞日圆满。
春季,闽院甲级学僧二十余人毕业。
4月,太虚大师因任期将满,辞南普陀寺方丈兼闽院院长职务。经大众恳留,应允连任第三任方丈兼闽院院长。
5月6日(四月初八日),佛诞纪念,太虚法师在闽院开讲《纪念释迦牟尼佛》。27日(四月十一日),太虚大师离厦赴沪。
夏,闽院增设研究部,研究部设法相唯识系、法性般若系、小乘俱舍系、中国佛学系、融通应用系等五个系,供学僧选习。芝峰法师、
大醒法师分别任正、副研究长。
9月,北平世界佛学苑(华英文系)柏林教理院成立,台源法师、常惺法师任院长。闽南佛学院漳州南山寺锡兰留学团移柏林教理院。
是年,厦门市政规划筹建
中山公园,将妙释寺圈入园内。妙释寺住持善琳不服,厦门堤工处强行遣散寺僧,函请
南普陀寺收为下院,聘
瑞今法师住持。几经交涉,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妙释寺复归原寺僧人住持。
民国二十年(1931年)
3月8日,
思明县(今厦门市)佛教会正式成立,推选中国佛教会主席
释太虚兼任主席,释大醒、释觉斌、居士蔡契诚(吉堂)、
冯重熙等七人为执行委员,会泉、转逢等五人为监察委员,设会址于妙释寺。
3月15日,思明县佛教会于
闽江学院举行执、监委员就职典礼。思明县县长
杨廷枢、高等法院分院院长王廷一、商会会长洪鸿儒及司令部、公安局其他各机关代表等应邀参加。
3月16日(正月二十八日),太虚大师为闽院学僧开讲《学僧修学纲要》。下旬,太虚大师离开
厦门市往
江苏省、北京、
上海市、
陕西省、
河南省、
浙江省等地,以
大醒法师为代院长。
4月,《现代僧伽》改为季刊重新出版,篇幅较以前扩大。其中每期“研究”栏目刊登闽院研究部学员的佛学研究论文。
8月初,代院长大醒法师派学僧
释印顺往福州鼓山涌泉佛学院任课。印顺于年底返回厦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
释太虚来闽院主持工作。29日(
寒衣节日),太虚大师在闽院作《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开示。
10月,
李叔同来
厦门市,12月在妙释寺讲《人生之最后》。翌年2月,又在万石岩开讲《随机磨》。
是年,《现代僧伽》更名《现代佛教》,改为月刊,计划全年出版10册(6、7月休刊),实际出版8期,即宣告暂时停刊。其中第6、7期为闽院第三届毕业生论文专辑。此后,
大醒法师将《现代佛教》迁至
汕头市,以周刊继续出版。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2月,
南普陀寺方丈
释太虚主持修建后山“阿达池”(蓄水池)完成,同时制定水池区管理规则,并建“兜率院”保护水池。从此解决南普陀寺住僧缺水问题。
5月,由虞愚居士和寄尘上人编的《厦门南普陀寺志》出版。全书分寺考、法制、教育、列传、法物、文艺、公等七篇,如实详载了自民国十三年(1924年)南普陀寺改制为十方丛林前后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年的历史沿革。
是年,太虚大师连任南普陀寺方丈期满,引退回沪,大醒、芝峰二法师也相继辞职随法师回沪。公推常惺法师为第四任方丈兼闽院院长。
佛教会换届改选,推选释觉斌、大醒、瑞枝,居士蔡吉堂、陈永梁、蔡慧寿、陈定谟等七人为执行委员。
会泉和尚在万石岩创办“万石佛学研究社”,亲自授课。来自
潮州市、台湾等地学僧六十多人就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2月,瑞今、常惺往晋江草庵延请
李叔同来厦讲戒。弘一法师来厦后,在
南普陀寺开讲《大盗戒》,又校勘南山律三大部,并建议创办初级养正僧学院。
7月,在弘一法师倡导下创办的南闽“佛教养正院”正式开课。瑞今主持院务,广义法师等为讲师,广洽任学监,首届招收闽南籍学僧四十名。
是年,思明佛教会改组,改执事制为理事制,名称也随厦门地方改制改为“厦门市佛教会”。推选释瑞今、本妙、宏亮、善契、广究、慧云(
林子青)、常惺等七人为理事,瑞今为理事会主席。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8月,厦门市佛教会创办的《佛教公论》月刊创刊号出版发行。设董事会组织“佛教公论社”负责办刊具体事务,社址设在
南普陀寺。公推在
新加坡弘法的会泉法师任社长,慧云法师(林子青)为总编,
瑞今法师、广义法师为发行人。慧云法师负责组稿、编辑与印刷,文义、
释广洽负责筹募基金与临时印刷等费以及发行。该刊以发扬佛教真理,传播佛法福音,并报告各地佛教动态,互通信息为宗旨。设有评论、专著、论文、史实、消息等栏目。
李叔同为《佛教公论》题签,并对编排方面加以指导。
11月19日,
释太虚携同竺摩法师南下讲学,顺途至厦门
闽江学院视察,常惺法师组织闽院师生隆重接待,并请法师开讲《法师与学僧应如何爱护学院》。
是年,中国佛学会厦门分会正式成立,居士许宣平、蔡吉堂为正副会长。会址初设在大同路蔡吉堂私第,后迁至寿山岩,并创办《人间觉》半月刊。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初春,弘一法师来厦,在闽院和佛教养正院开讲《青年佛教徒应注意四项》和《随机羯磨》。是年夏,在日光岩结夏闭关。
12月,常惺法师辞退南普陀寺方丈兼闽院院长职务,转请转尘法师为方丈,后转尘回
泉州市任
承天寺住持,转聘性愿法师为代理方丈。性愿法师就任后对闽院进行整顿。
是年,国民党军一五七师占驻南普陀寺,诬指当家瑞枝为汉奸,抢走寺院库房存款两千余
银元。闽院因经费困难停办。
日本佛教界赠送《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予南普陀寺,全经1000册。抗战期间一度辗转广西,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回归南普陀寺收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7月,抗战爆发,日本飞机轰炸南普陀寺,佛学院讲堂、宿舍被炸毁。
8月,在弘一法师指导下,以常凯法师为队长,在厦门发起组织青年僧伽战地救护队。越年初,救护队随常凯撤入泉州。
9月,性愿和尚应菲律宾“旅菲中华佛学研究会”礼聘,南渡菲律宾住持马尼拉大乘信愿寺。
冬,南普陀寺僧瑞今、广义等携带《佛教公论》文稿、设备等撤入泉州,两院学僧纷纷疏散内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3月,弘一法师应漳州严笑棠居士邀请来厦,在鼓浪屿了闲别墅讲经。
5月初旬,
厦门市沦陷前,弘一与会泉在住众一再请求下移住鼓浪屿日光岩。
5月7日(农历四月初八日),弘一法师移锡
漳州市弘法。
5月12日,厦门沦陷。厦门本岛佛教界缁素人士除部分先期迁入内地外,其余都涌入鼓浪屿租界避难。
7月,
南普陀寺创办佛化小学,觉斌法师任校长,宏宽法师任教务主任。招收学僧三十多人。
10月,弘一法师离开漳州南山寺回
泉州市,途经
梵天寺驻足。
是年,觉斌法师就任南普陀寺方丈。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1月14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原
闽江学院院长常惺法师在上海圆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2月,日伪操纵下的大乘佛教会接管南普陀寺佛化小学,改称“私立大乘佛化学校”,觉斌法师仍为校长,校址借于双十中学内。
是年冬,筹备复办闽院,由觉斌和尚为代表赴沪聘请
大醒法师来厦主办。至翌年9月5日,大醒、块然二法师随带学僧二十四名、教师三名来厦。
晋江佛教会议决将《现代佛教》与《佛教公论》合并,定名《佛教公论》,性愿法师任社长。因性愿法师在
菲律宾弘法,由
瑞今法师代理社务,昙昕法师等担任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年)
9月15日,在
南普陀寺举行闽院复办开学典礼,首届学生三十三名。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
李叔同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厦门佛教界闻讣,为之痛悼追思。
12月,南普陀寺住持觉斌和尚生前率众为女居士募建的正信林落成,作为修持道场。以释宏定弟子吴抱治(法号“一清”)为林长。
是年,
大醒法师回沪久留不归,块然法师代理院务工作,觉斌和尚圆寂后,又复代理方丈职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2月20日(农历正月十六日),
南普陀寺寺退居方丈、闽院元勋会泉和尚在
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寺圆寂。
10月21日,
新加坡“中华佛教会”会长转道法师在新加坡普陀寺圆寂。
是年,块然法师回沪,由会觉法师继任南普陀方丈兼闽院院长职务。不久,会觉法师由日僧神田惠云陪同前往日本参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夏,会觉和尚自日本回国,在上海招收十六名学僧回
厦门市,作为闽院复办后第二届学员;另在厦门招收二名、
汕头市一名,并首次招收在家教徒六名,共二十五名,勉强开班上课。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8月15日,
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厦门佛教界人士欢庆厦门光复。
10月,
泉州市和
漳州市佛教部门分别指派广义、广心等法师来厦门进行复员接收工作,随即在
南普陀寺召开佛教界人士座谈会,宣布解散日伪时期的“大乘佛教会”,筹备成立厦门市佛教会,全名“中国佛教会
福建省分会厦门支会”,简称“佛教会厦门支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1月10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
闽南地区诸山长老以及南普陀寺首职依法召开选举会,选出广心法师为南普陀寺方丈。
2月21日(正月二十日),南普陀寺举行广心法师继任南普陀寺第七任方丈典礼。
3月,佛教养正院在南普陀寺复办,广心法师兼院长,宏宽法师任副院长兼教务主任。
瑞今法师在佛教养正院开学典礼上作《青年学僧应具的态度》的讲演。两年后,养正院又停办。
4月1日,《佛教公论》刊物复刊,佛教公论社社址设在
南普陀寺,性愿法师任社长。一年后,社址迁往漳州。
5月,佛教会厦门支会正式成立,推选广心和尚为理事长。
7月,佛教会发动全市寺岩举行追悼抗战阵亡将士罹难同胞水陆大
法会,要求各寺岩设立灵位诵经回向。
10月25日—11月7日(
寒衣节至十四日),南普陀寺与
菲律宾大乘信愿寺联合举办祈祷世界和平、冥阳普利水陆大法会。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2月,厦门港区公所发文通知南普陀寺僧人服兵役,全寺僧众惶恐不安。佛教支会急呈省佛教会和
中原地区佛教会,向
国民政府、国防部请愿,并向全国佛教界乞援,后获准暂缓。
3月17日(二月二十五日),原
南普陀寺退居方丈、闽院院长
释太虚在上海玉佛寺圆寂。
3月,
厦门市《佛教公论》社在
泉州市设立分社。《佛教公论》出版第十五期纪念太虚法师特刊。
12月27日(十一月十六日),养正院副院长宏宽法师在南普陀寺圆寂。《佛教公论》出版二十三、二十四期合刊为宏宽法师纪念专辑。
是年,南普陀寺为喜参和尚建塔,安置灵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春,厦门佛学会在寿山岩侧募建太虚法师纪念塔,安奉法师舍利数颗。
10月,慈航法师从
新加坡取道厦门赴台湾时,来
南普陀寺拜母校,并为佛教养正院学僧作演讲。慈航法师台湾之行,是应台湾圆光寺妙果和尚之请前往创办僧伽教育的。
11月15日(十月十五日),南普陀寺为退居方丈性愿和尚六十寿诞启建金刚光明三坛传戒大法会,聘请当代高僧
释虚云、
释圆瑛二位法师为传戒师,来自
十方的僧俗求戒弟子千余人,盛况空前,至翌年1月8日(十二月初十日)戒期圆满。
11月23日,当代艺术家
丰子恺来厦,参礼南普陀寺三坛授戒大法会,游览厦门诸名胜,凭吊其师
李叔同在厦门的遗址遗迹。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1月,性愿和尚在万石岩举办“大觉佛学讲社”,邀请
释印顺为主讲。
1925年9月1日,
闽南地区杭州佛学院创办。首任院长是会泉法师,副院长为常惺法师。
1927年,聘
释太虚为
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第二任院长。
1928年10月,闽南佛学院创办《现代僧伽》刊物。
1929年,闽南佛学院与
武昌佛学院同时定为
中国佛教最高学府。
1930年,太虚大师在学院里增设研究部。
1932年,《现代僧伽》更名《现代佛教》。
1933年,常惺法师继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
1936年,由性愿法师代南普陀寺住持兼
闽南地区佛学院院长。
抗日战争期间,佛学院只在1940年和1943年招收学僧33人和25人。
1984年,批准复办闽南佛学院。
1986年春,闽南佛学院正式复办,分设男、女两个院部。男院部设在南普陀寺院本部,女院部设在万石莲寺内。
1989年,出版《闽南佛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