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增,蔬菜学家。长期从事蔬菜引种、育种、品种资源和蔬菜种植区划等方面的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作为第一批援藏的农业科技人员,为
拉萨市地区试种成功34种蔬菜、瓜果;调查了
西藏自治区蔬菜种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提出的中国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布局方案对中国商品菜生产和基地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人物简介
蔬菜育种栽培学家。河北安平人。1941年毕业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曾任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讲师、华北农科所蔬菜室主任。1952年赴西藏,协助自治区在拉萨创建
青藏高原上第一个农业试验场,试种成功黄瓜、番茄、西瓜、
甜瓜等25种蔬菜。1956年到
蒙古国任市级工程师、专家组组长,帮助蒙古建成一座大型综合性蔬菜农场。1960年回国后,历任中国农科院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农科院副研究员、研究员、蔬菜所副所长,中国园艺学会正、副秘书长、名誉理事等职。曾获蒙古大呼拉尔主席劳动英雄奖章。编写“中国种植区划”蔬菜部分,曾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成果
二等奖,参加“
西藏自治区作物品种资源考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论著主要有:《援蒙蔬菜农场24种蔬菜栽培技术措施》(1959年)、《蔬菜多倍体育种的研究》等。
人物简历
1937-1941年 陕西武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
1941-1946年 陕西武功农林部西北农作物推广繁殖站技佐、技士。
1946-1947年 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47-1948年 北平农业试验场园艺研究室技士。
1948-1949年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园艺系讲师。
1949-1952年 华北农科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主任。
1952-1955年 中央文委西藏科学考察队队员、
拉萨市农业试验场副场长。
1955-1956年 华北农科所蔬菜室主任、农业工程师。
1956-1960年 中国赴蒙经济代表团农业工程师,援蒙蔬菜农场勘察设计组成员副研究员,援蒙蔬菜农场工作组组长,援蒙蔬菜农场专家组组长。
1960-1963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63-1984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1963-1984年 中国
园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秘书长。
1984-1987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1988年2月晋升为研究员。
1987年3月 任农业部政策研究会研究员。
1987年10月 退休。
人物生平
张纪增,1916年出生于
河北省安平县,1937年考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1939年因抗战,
北平大学农学院撤退并入该校后改名为
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1941年毕业后入农林部陕西改良作物品种
繁殖场进行马铃薯、白菜等作物的育种试验和繁殖工作;1946年经
沈学年、
蒋德麒介绍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士;1947年调入北平农事试验场园艺研究室任技士,继续从事蔬菜育种研究,并兼任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园艺系讲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担任华北农科所
园艺系蔬菜研究室主任,从事番茄、
甘蓝、白菜和萝卜等蔬菜的研究工作。60年代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校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园艺学会秘书长、《
园艺学报》常务编委;
马鞍山市和
内江市政府农业顾问等职。1992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952年,张纪增以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被选人中央文委会西藏科学工作队农业科学组,作为第一批进藏的农业科技人员奔赴
拉萨市,培训农业技术干部,创建农业试验场,引进试种蔬菜和农作物,取得重要进展,为高原地区种植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闯出了一条新路。回内地以后第二年,即1956年,张纪增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又参加了中国政府对
蒙古国的经济援助工作,先后担任中国赴蒙古国经济代表团农业工程师、援蒙蔬菜农场勘察设计组成员、副研究员、援蒙蔬菜农场工作组组长、援蒙蔬菜农场专家组组长等,为蒙古国发展蔬菜生产做出了贡献,受到蒙古政府的表彰,1963年在蒙古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蔬菜科学研究方面,张纪增也取得了显著成绩。40至60 年代,他引进粉红甜肉番茄、丹京早熟甘蓝、法国菜豆、红嘴燕豇豆等优良品种,进行了适应性研究并在全国或中国
北方地区广泛推广。1976-1981年,张纪增开展萝卜多倍体育种研究,配制出
肉质根生长速度快、品质好、商品价值高的国光三倍体萝卜。他总结完善的“中国蔬菜
种植业区划”,为蔬菜科学的宏观研究和蔬菜生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他主持完成的重要课题“中国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布局方案”,对中国蔬菜生产的布局调整和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蔬菜栽培学》是第一部系统地反映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蔬菜栽培经验和科技人员研究成果的巨著,由全国上百位专家共同编著。张纪增不仅参与了组织编撰、审稿工作,还亲自撰写了其中的部分章节,为该书的出版发行做出了贡献。
张纪增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还担负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他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1963-1984年历任中国
园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秘书长职务,承担了中国园艺学会1960年恢复学术活动后的一系列组织工作。在人才培养、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制定科研计划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中国园艺学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物成就
西藏自治区因地处高寒边疆,雨量稀少,空气干燥,很少种植蔬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地人民很难吃到蔬菜,甚至连上层僧侣官员吃的蔬菜也要从内地调入。1952年,张纪增作为中央文委会西藏科学工作队农业科学组的一员,随解放军进藏,来到
拉萨市。当时一起进藏的专家共13人,其中11人翌年工作期满后先后返京。但组织上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张纪增的专业经历,便动员张纪增再留藏工作一段时间,帮助自治区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蔬菜生产,培养管理和技术人员。张纪增以事业为重,以人民的需要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服从了组织的分配。他克服了高山缺氧的不适,冒着随时有当地反动势力袭击的危险,亲自参加了工程设计和施工,协助当地政府创建了“
青藏高原”上第一所农业科研机构——七一农场(即拉萨农业试验场,现为西藏农科院),并任副场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西藏自治区的艰苦环境是可想而知的,但张纪增带领全场藏
汉族职工,在沟壑丛生、乱石遍地的荒滩上拓荒种地,开展科学试验,进行示范推广,培训技术人员。在西藏工作的3年时间里,培养出第一批西藏农业科技队伍,引进并试种成功34种蔬菜和农作物,使当时的达赖、班禅等西藏上层僧侣官员第一次吃到了在世界屋脊上培育出来的西瓜。这对当时的西藏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也为西藏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4年在
拉萨市由帐篷搭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农展会上,用张纪增他们农场种出的西瓜招待了
印度、
锡金王国、
尼泊尔等国家驻拉萨的官员。农场对他的鉴定中有这样一段话:张纪增对农场的工作极其负责,在他完成援藏工作后临离开拉萨前的1小时,还在试验田里,辅导当地的专业技术人员。由此可见张纪增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1982年张纪增应
西藏自治区自治区政府的邀请,第二次赴西藏。重返高原使他感慨万分,忘记了自己已年过66岁的高龄,不顾高原缺氧反应,跋山涉水,历时数月,考察了西藏的种质资源与分布,结合西藏的蔬菜生产与发展,对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西藏自治区科委主持的学术报告会上做了题为“提倡科学种菜,改善蔬菜供应”的报告,受到自治区政府的重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亲切接见了他;他参与撰写的西藏考察报告亦被收入《西藏农业考察报告》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西藏农牧业资源开发和增产技术的重要资料。
从
西藏自治区回来后的第二年,张纪增又参加了中国援蒙经济代表团,被任命为中国援蒙专家工作组组长。在
蒙古国的4年时间里,张纪增克服了种种困难,带领专家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18种优质蔬菜在蒙古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为蒙古人民共和国蔬菜生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带领工作组成员帮助蒙古人民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批工业废热温室、蔬菜储存库和
腌菜工厂等工程项目。援蒙期间,还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为表彰张纪增对蒙古人民共和国发展蔬菜生产作出的突出贡献,蒙古人民共和国大呼拉尔特授予张纪增“劳动英雄勋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在80年代初期,蔬菜生产还远未达到规模化生产的程度,作为商品生产的蔬菜,其栽培面积分散,且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工矿区和郊区,这给蔬菜种植区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农业区划是自然区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索因地制宜、分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蔬菜作为农业
种植业的一个分支部分,区划的意义也是不言自喻的。这种区划既要考虑到中国蔬菜种植的现状,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引进和发展;既要考虑到各地的自然条件,又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既要考虑到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包括
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张纪增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国的蔬菜种植业区划划分的新见解:由原来的7个栽培区划分为8个一级栽培区。除了对每一分区的自然气候环境特点、适宜生长的蔬菜品种及栽培进行了宏观指导外,还增加了对每一分区各省的不同栽培条件、每一分区的蔬菜淡旺季、每一分区的经济、地理特点的分析,据此提出了种植及发展
加工业的建议。还列举了该分区常见的蔬菜品种及名特优品种。对指导不同区域的蔬菜生产布局和中国总体的蔬菜生产布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分区方案目前已被各界广泛接受,并被编入中国重要的科技著作《
中国蔬菜栽培学》和《中国种植业区划》。
蔬菜种类繁多,地区间差异很大,各地都有栽培某些蔬菜的优越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本国的自然气候资源,合理组织蔬菜生产,逐步建设各地主要蔬菜和名特产蔬菜生产基地,进行专业化生产,同时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体系和发达的
交通运输手段,合理地调整蔬菜生产布局,进一步解决蔬菜的季节性生产和周年均衡供应的矛盾,是实现中国蔬菜生产和供应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在全国范围内蔬菜可以做到周年生产,但由于受交通运输、贮藏加工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完全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调剂,解决全国的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淡旺季矛盾突出,蔬菜商品质量不高,蔬菜生产的不稳定性以及流通体系不畅,蔬菜加工水平落后等。张纪增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的中国蔬菜
种植业区划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生产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通过对蔬菜生产基地布局的调整,建立各种类型的蔬菜商品生产基地来实现缓和蔬菜供应旺淡矛盾的重大建议。80年代中期,正值中国蔬菜生产和供应处于“产销体制改革”、“生产布局的调整”和“技术改造”三大变革阶段,该建议对实现上述变革,尤其对生产布局的调整和基地建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关于建立大中城市近、中、远郊相配套的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建立大中城市夏秋补淡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建立西菜东运、南菜北运、保护地蔬菜基地等建议已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蔬菜产销体制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张纪增同志始终坚持科学技术要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十分重视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开展现场指导。
50年代、80年代,张纪增两次进藏,深入到县、队、农场进行考察,针对当地生产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为解决当地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许多工作。他还多次受
马鞍山市政府之邀,协助当地制定了全市蔬菜发展规划,推广塑料大棚技术,推荐和引进优良蔬菜品种,指导当地菜农生产。他还多次参与
北京市、
河北省、
山东省、
四川省等地的蔬菜商品生产基地的确定和建设,为基地的品种布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是中国菜农及科技人员的一个伟大创举,对节省生产成本,解决蔬菜冬淡季供应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将这项技术向有关部门和广大菜农推广,张纪增不辞辛劳,多次深入河北省
石家庄市、
无极县、
永年区、
固安县等实地考察,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班,传授日光温室的设计和栽培技术,为日光温室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农业部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三北”(华北、东北、
西北)日光温室开发工作协作会议,以推广这项生产技术。
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知识水平,普及科学技术,张纪增策划并与其他同行一起合作于1982年编写了《家庭菜园》一书。该书曾多次再版发行,发行量已超过60万册。这在当时农业科普书籍欠缺的80年代初期,成为颇受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生产人员喜爱的畅销书。
退休后,张纪增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为了发展中国的蔬菜事业,仍是一丝不苟地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多次赴
山东省、
河北省和北京郊区县等地指导生产,培养专业人才。
张纪增是一位资历深厚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他从事的蔬菜科研工作。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听党的话,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决不提出任何条件”。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两次进藏,一次赴
蒙古国,前后7年,他都毫无怨言,努力工作,从不讲任何条件,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一切以事业为重,以工作需要为己任的崇高品质。他在工作上一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尤其是爱护和关心青年人,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与提高。张纪增的一生是为中国蔬菜科技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勤奋工作的作风和为人正派、平易近人的优秀品德,将激励后人不断奋进。
主要论著
1 张纪增等。家庭菜园。
北京市: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
2 中国农科院中国
种植业区划编写组。第二章第八节蔬菜。中国种植业区划。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3 张纪增等。国光萝卜多倍体育种的研究。园艺学报.1984(4):274~276
4 张纪增。大力发展速冻蔬菜. 《
光明日报》 ,1985-12-19
5 张纪增等。晋北高原
花椰菜当年采种获得成功。山西农业科学.1986 (1):13~14
6 张纪增等。发展速冻蔬菜做好北方城市周年供应一
大庆市、
哈尔滨市蔬菜周年供应调查报告。中国蔬菜.1986(1):8~10
7 张纪增等。西菜东运—解决城市蔬菜淡季供应的重要途径。农民日报,1986-10-06
8 张纪增。发挥
海南省优势,发展南菜北运。农民日报,1987-12-14
9 张纪增等。调整我国蔬菜生产布局、加速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区划.1987(4):115~119
10 张纪增等。发挥
河西走廊农业优势,加快西菜东运发展步伐。农业经济问题.1987(3):18~19
11 张纪增等。我国自然环境条件与蔬菜生产的分区,第一、二节。中国蔬菜栽培学。
北京市: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46~65
12 张纪增。蔬菜日光温室的发展战。农民日报,1990-05-03
13 张纪增。日光温室栽培区的划分。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1年
14
连勇、张纪增。我国主要萝卜地方品种的形态和类型。中国蔬菜.1991 (6):27~29,41
15 张纪增。建造日光温室的标准与规划。农民日报,1992-02-14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