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乡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下辖乡
碧玉乡位于甘肃省通渭县城东部,东邻鸡川镇、西接平襄镇、南邻襄南镇、北依陇阳镇,乡政府所驻地—新城距县城16公里,平均海拔1660米。全乡东西宽13公里,南北长16公里,总面积129.16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105337亩。
牛谷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下水资源丰富;310国道和华双公路贯穿境内6村31社,交通便利。现辖16个村民委员会和11个乡直单位,118个村民小组,4113户,20432人,耕地面积9.23万亩,人均4.4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813万公斤,人均39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48元。
全乡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阳芋、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黑芝麻、油菜为主。近年来,蔬菜(主要是“七寸红”大棚辣椒)、中药材(主要是党参、黄芪、北柴胡菘蓝)、特种苗木(主要是侧柏山杏刺槐山桃)、畜牧养殖(主要是鲁西牛小尾寒羊)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已成为全乡的几大支柱产业。
经济状况
2007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0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00万公斤,农民纯收入达到1600元以上,农民生活水平由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转变。
基础设施
全乡共有各类学校16所,其中,独立初中1所,完全小学15所,教职工213人,在校学生4113 名。
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名列全县前列。
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卫生院1所,有医生14名,病床18张。广电事业发展势头良好,16个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视、通电话。
社会建设
碧玉乡以兴修梯田为主的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建设工程。碧玉乡要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湾就势、小湾取直”的要求,打破地界、组界、村界,实施整山、整流域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采取“一事一议”的筹资办法,机修老板与村上签合同,村上付款。
其中1000亩以上的点5个(上岔湾点、张家湾点、野狐湾点、姚咀梁点、岳岔李家湾点),500亩以上的点6个(老虎湾点、南岔点、冉窑点、李川点、赵沟点、阳洼点),其余各村都规划了200亩以上的点。已投入推土机30台,完成机修面积3000亩,力争11月底全面完成实现梯田化乡的目标任务。
二是以集雨节灌为主的水利建设工程。坚持抓水兴水,“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三水齐抓,走“水、田、林、草、路”相互配套的旱作高效生态农业之路。要利用地形优势,结合机修梯田,修建塘坝,增加灌溉面积。
三是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绿色革命”,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大补植补造和管护力度,抓好偏远陡坡地里6000亩紫花苜草产业开发,使全乡生态环境治理程度提高到30%。
四是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的地膜覆盖工程。在石滩、新城、碧玉、雷岔等4村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种植2500亩,涉及12社780户。(秋覆膜700亩,顶凌覆膜1000亩,春覆膜800亩)。其中石滩示范点面积1500亩,涉及7社480户。全膜覆盖玉蜀黍属比半膜的亩增产20%以上,秋覆膜最高产量可达625公斤。
五是以农村“四通”(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乡投入推土机4台,修通了碧玉至陈山、碧玉至朱川、李川至黑石头、坡头至玉关等乡村、村社农路10条60余公里,投入资金30余万元,养护道路16.1公里。
韩岔至赵河通达工程投入资金21万元,长6公里,现已全面竣工,通车使用。有线电视在扩大新城、碧玉两村覆盖面的同时,要延伸到雷岔等村。
实施“三清五改一池一灶”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三清五改一池一灶”,即清理渠道淤泥、村庄垃圾和道路路障,改水、改道、改宅、改厕、改圈和推广沼气池、太阳灶,改善人居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改变生活方式。在雷岔村景木岔社建成100户甲烷的基础上,在雷岔村又实施100户。
全村能源沼气基本普及。力争年内全乡普及太阳灶。在加快“五改一池一灶”建设的同时,各村每月对道路路障、渠道淤泥、村庄垃圾彻底清理一次,大力改变村容村貌,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投资42万元的碧玉计生服务所已竣工,现都投入使用,投资80万元的碧玉中学教学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即将交付使用。投入资金21万元,长6公里的韩岔至赵河通达工程已全面竣工,通车使用。在雷岔村又实施100户甲烷,现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农业发展
碧玉乡位于通渭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总面积129.16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118个村民小组,4113户,20432人,耕地面积9.23万亩,人均4.4亩。碧玉乡沟壑区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年降水量250~450mm,分布不均,60%集中在7、8、9三个月。
碧玉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结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乡“突出六个重点,搞好五大工程,建好五大基地”的总体工作思路,把调整结构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早研究,早部署,早动员,早落实。
旱作农业项目是2007年省农牧厅、省财政厅下达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该项目通过给农户每亩补贴27元的地膜来推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的示范。在2005——2006年乡农技人员在我乡新城、雷岔等村试验,全膜覆盖玉蜀黍属比半膜的亩增产20%以上,2006年秋覆膜最高亩产可达625公斤,接近水地的产量水平。
为了摆脱旱地农业受制于水的困境,乡上在全面推广地膜半覆盖栽培技术的同时,大力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该技术变地膜半覆盖为全覆盖垄沟栽培,变只在垄面覆膜为垄面、垄沟全覆膜,大大提高了雨水集流效果和保、增温效果,从而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全膜玉米栽培比地膜半覆盖栽培亩增产72公斤,增幅20%。该技术主要在石滩、新城、碧玉、雷岔等4个川区村推广,涉及12社780户。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干旱地区最适宜的旱作农业技术,在连续4个月没有降雨的情况下,全膜玉米长势仍然十分良好,干旱没有对全膜玉米造成威胁。因为该技术具有保墒增温、降水叠加、雨水富集、增产增收的特点,大旱之年,在其它作物绝收的情况下,全膜玉蜀黍属成了唯一的产粮希望。
碧玉乡还建设了阳芋栽培基地。引进培育良种,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启动完善销售市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在南岔、朱川两村建成2000亩洋芋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南岔村推广洋芋机械化耕作技术500亩。
在雷岔、赵河、阳洼等村一带建成2000亩洋芋种植示范带,引进新大坪、陇薯3号、陇薯6号等新品种380吨。
一是确保新修梯田全部种植良种洋芋,并通过串换良种,健全乡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并确保全乡洋芋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
二是建设蔬菜基地。以新城村无公害辣椒为品牌,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品种,发展早熟甘蓝蔬菜。蔬菜种植由新城村延伸到石滩、玉关、小河等川区村,年种植规模性蔬菜1000亩。
三是建设育苗基地。小河村育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育苗面积,增加苗木品种。2007年,小河村育苗基地增加果树、枣树、槐树等苗木品种,把小河育苗基地建成全乡乃至全县最大的苗木基地。
四是建设草畜基地。优化畜种结构和畜禽结构,突出发展舍饲型、草食性养殖,使肉牛、肉鸡、雷克斯兔等特殊养殖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壮大雷岔草畜基地的同时,在赵沟、南岔等村新增优质牧草6000亩,使全乡草畜产业不断壮大。五是建设药材基地。
在分散种植的基础上,适当集中连片,壮大规模。在小河、玉关、雷岔、朱川等村沿线,建成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逐年向其他村辐射,使全乡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劳务产业
抓好劳务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紧盯农民增收,打造“建筑、轻纺、家政、保安”四大劳务品牌,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碧玉乡培训并组织输出劳务工输出50人。全乡共输出劳务共5091人(次),其中政府组织输出共420人(次),自谋输出4671人(次)。
在劳务工及赴疆拾花工的组织上,乡上加大组织力度,实行劳务抗旱和劳务抗灾,将旱情和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强化政策宣传,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继续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方针,以改善投资环境,建设现代化集镇为目标,强化政策宣传,加快建设步伐,有效改善乡容乡貌,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
社会事业
全乡按照《通渭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利益导向机制实施方案》和《通渭县关于惠民政策中进一步体现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乡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倡导婚育转风,转变婚育观念为主,全面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落实了优先优惠政策,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成才工程
全乡落实“两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免除课本费、学杂费、补助寄宿费)9户15人共计1650余元,其中享受中考加分1人,考入中专后补助2人,补助资金1200元。
同时充分体现和加强了对“两户”子女的义务培养,并在劳务输出时优先给予照顾。
小康工程
至8月份,全乡落实二女结扎户53户,办理养老保险46户4.6万元,办理养老储蓄23户2.3万元,一次性奖励28户7.2万元。
其中当年二女户结扎18户,办理养老保险12户1.2万元,一次性奖励12户3.6万元,(其中当年出生当年结扎9户,办理养老保险0.8万元,一次性奖励2.4万元,奖励双缸洗衣机8台,奖励21英寸彩色电视机9台)。
累计独生子女领证户为26人,办理养老保险26人0.26万元,一次性奖励26人0. 26万元,其中当年办理独生子女领证户11户,办理养老保险1.1万元,一次性奖励1.1万元;落实独生子女领证户每月10元奖励费1.25万元。
实施奖励救助6户0.6万元,其中当年1户0.1万元;在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沼气池建设、人畜亲水及其它惠农项目中优先落实“两户”78户3.4万元。
夕阳工程
落实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6户13人0.78万元,其中当年1户2人0.12万元。
机构状况
党委下属支部20个,其中农村支部16个、机关支部(乡政府、学区、中学、联合支部)4个。现有党员514名(女党员72名),其中农民党员387名。
2006年新发展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4名,农民党员20名(女党员3名)。
党员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107名,36—45岁70名,46岁以上337名。
党员学历结构:大专及以上24名,中专58名,高中81名,初中及以下351名。
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县上“两个坚持不懈,八个新突破”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农村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紧紧围绕“突出六个重点,搞好五大工程,建好五大基地”的总体工作思路(“六个重点”即: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劳务经济,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建设和项目建设。
“五大工程”即:以兴修梯田为主的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建设工程,以集雨节灌为主的水利建设工程,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的地膜覆盖工程,以农村“四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五大基地”即:建设阳芋栽培基地,建设蔬菜基地,建设育苗基地,建设草畜基地,建设药材基地。),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全乡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民政工作上,全乡共95户409人,占总人口的2%,年补助金额53760元,月人均补助10.95元。
城市低保,全乡共31户44人,月保障金额3935元,人均89.43元。
五保户,全乡共69户101人,年补助金额40400元,人均400元。
大病救助,全乡共73名,救助总金额125562元,人均1720元。
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上:
2007年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81792.58元,户均69.02元,亩均3.09元,人均13.79元。
2007年共发放农资综合补贴892607.44元,户均218.62元,亩均9.80元,人均43.69元。
2007年农机具购置补贴共2800元。购置山地微耕机2台,总资金11750元,财政补贴2800元,自筹9100元。
改善生态环境工作上,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全面建设山川秀美的特色经济强乡,把面山绿化、荒山造林补植补造、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相结合,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其中荒山造林补植补造699亩,栽植苗木31200株;退耕还林补植补造300亩,栽植苗木13900株;面山绿化200亩,栽植苗木11000株。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各项措施。突出严打整治斗争这一重点,巩固“无毒乡”的成果,坚持“四禁”并举,预防为主,全民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争创治安良好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社会治安稳定,建立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上,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为着眼点,倡扬真善美,惩贬假恶丑,在全社会努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的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历史故事
碧玉曾为公主名
通渭县城东20—30里之狭长地带,地形独特,是东西走向狭长水川谷地;南北宽约5—10里,四山为固,石峰险峻。从开阔地李家坪一带(上、下店子及老城、新城)发掘的出土文物及史籍看,伏羲后裔古人类很早即在此一带生息。
其地牛谷河北崖、牛洛河以东、雷岔河以西、王岔河以南的开阔区域筑有几城,刀斧剁成,悬于峭壁,形成关口,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之险。史载自周以来羌戎即据其地。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陇西郡,辖襄戎邑。虽属秦辖,但具有一定自治性。至刘彻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汉所平,襄戎国殁,平襄县立。此前襄戎邑据天险之要,练精兵之术,与秦汉多有交锋,均为所胜。
当地盛传有国王女碧玉督战守关,智武曾称雄一时,后封碧王为公主,褒其品节如玉之纯坚也。此说可信,否则地谓碧玉,为不可解。
另外,在历史的演进中,汉字的音义常有变化的情况。“信口开合”是指不假思索,率意讲话。而《红楼梦》中却说:“刘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用河字本义,此言实不可理解。这种现象也见于对少数民族的地名描写。月支,古西域国名,地处河西,故称北边山月支为焉支山。因语音相同,后人书写直写为胭脂山了。
赵顼元丰四年,李宪复陷西夏兰州市后为防御筑兰州东西两关,又于更西筑西关堡(即今西固区);东20里筑东关堡,原称恭噶关,亦称巩哥关,此为吐蕃占领时译音用语。
元丰六年改称东关堡。关、岗,一声之转,即今之东岗镇。城与堡中为巩心堡,讹而为拱星墩。西夏不断反攻,不断被击败。为确保兰州安全,于黄河北筑金城关。
通渭县西南部一镇,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榜罗会议其地,榜罗二字之名与字义不涉,唯其音译以记其吐蕃的族名而已。甘谷县北有盆地名大石,此地全为黄土,考其名实为吐蕃一族音译名而致。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经济状况
基础设施
社会建设
农业发展
劳务产业
社会事业
成才工程
小康工程
夕阳工程
机构状况
发展思路
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